拈花寺[江蘇淮安]

拈花寺[江蘇淮安]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位於江蘇省淮安市的古拈花寺,始建於清朝初期,原名拈花社,後改名古拈花社,一九八九年易名古拈花寺。鼎盛時期有大雄寶殿、山門殿、禪房、僧房等建築數十間。

拈花寺在西城區大石橋胡同61號。明萬曆九年(1581)為西蜀僧徧融建,名千佛寺。千佛寺後樓下層為念佛堂,上

拈花寺拈花寺
層為千佛閣,千佛閣內有明代所鑄的古銅佛“毗盧世尊蓮花寶千佛”,在佛座周圍的千朵蓮花上有千佛鏇繞,千佛大小一樣,高4寸左右,故名千佛寺。

簡介

拈花寺拈花寺
大雄寶殿內有古銅羅漢像十八座和二十四諸天像。大雄寶殿前有《新建護國報恩千佛禪寺碑記》和《新建護國報恩千佛寺寶像記》。二碑均為明萬曆九年立。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名拈花寺。殿外額曰“覺岸慈航”,殿內額曰“普明寶鏡”,雍正帝御書。大雄寶殿月台前立有世宗御製清雍正十二年《拈花寺碑》。拈花寺現有面積6000餘平方米。寺坐北朝南,分中路和東西二路。中路依次為影壁、山門、八字牆,石券門上書“敕建拈花寺”,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伽藍殿。後為藏經樓。東路有6層殿,西路有4層殿。西路的祖堂為一“凹”字形建築,前有方形四角攢尖亭,名素心亭。寺內銅神像一部分移白塔寺,一部分移法源寺。1926年在內律堂曾開辦拈花寺國小。

具體介紹

位於江蘇省淮安市的古拈花寺,始建於清朝初期,原名拈花社,後改名古拈花社,一九八九年易名古拈花寺。鼎

拈花寺拈花寺
盛時期有大雄寶殿、山門殿、禪房、僧房等建築數十間,國共內戰期間,殿宇建築毀損嚴重,文化大革命時期,古拈花寺再遭劫難,兩百餘年歷史的寺宇建築、佛像、法器、經書盡毀,令人惋惜!

古拈花寺開山祖師佳慧,從小愛好詩文、書法,由於經常到隔鄰老太太家中聆聽佛法,之後發心出家學佛,佳慧出家後,在淮安湖心寺追隨南庵禪師習禪,多年苦心參禪後,為求精進,曾喬裝為僧人在金山寺掛單,留下「尼扮僧裝金山寺,書法露綻建拈花」的傳奇故事。

開放政策後,於一九八九年發還拈花社原有十七間房舍的產權,在住持了僧法師的帶領下,進行整修工程使之逐漸恢復舊觀。古拈花寺的山門為兩層樓建築,山門前有兩座石獅鎮守,圓券洞上方鋪有「古拈花寺」,洞門旁則懸掛淮安市佛教協會招牌,大雄寶殿東西長十二公尺、南北進深十點五公尺,高五點三公尺,大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佛像。

由於文化大革命將淮安地區佛寺毀損殆盡,近年來,逐漸恢復舊觀的古拈花寺因緣際會,成為淮安市佛教協會所在,是附近地區善男信女禮佛去處,鑒於江北地區百姓生活較貧困,古拈花寺配合提倡「禪農並重」服務社會,頗獲認同。此外,古拈花寺並與各地名山古剎進行交流,成淮安地區佛教重鎮。

其他

拈花寺拈花寺
北京地區以拈花寺命名的寺廟有崇文區拈花寺、西城區拈花寺等。①崇文區拈花寺。位於板廠南里,原為石氏萬柳堂家祠。建於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建築面積1198平方米,主要建築為彌勒殿、關帝殿、大悲閣及御書樓。御書樓內懸有康熙帝御書碑刻15通,以及“簡廉堂”額。1926~1945年寺內佛堂曾開辦學校。1940年吳佩孚去世後停靈在拈花寺的東菜園內,並新建靈房。1949年前寺內有房舍57間,院落5處。1949年後部分大殿和廂房供辦學校,殿內殘存佛像佛龕均未動。1950年後殿宇、廂房、院落均被占用,佛像相繼拆移。1978年原殿宇、廂房全部拆除。②西城區拈花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大石橋胡同。建於明萬曆九年(1581)。因寺內千佛閣內有明代所鑄的銅佛“毗廬世尊蓮花寶千佛”,座如蓮花,在佛座周圍的千朵蓮花上有千佛鏇繞,故名護國報恩千佛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名拈花寺。寺坐北朝南,建築面積6432平方米,房屋184間,分三路,各五進院落。中路建築自南至北有:影壁,長24.5米,厚1米,石砌;山門3間,檐下有斗拱,石雕石券拱門,額書“敕建拈花寺”,門兩側為八字牆,門內左右為鍾、鼓樓,正面天王殿3間,檐下有斗拱;大雄寶殿面闊五間(已拆除),殿前有月台,台下立有萬曆九年(1581)《新建護國報恩千佛寺碑記》碑和《新建護國報恩千佛寺寶像記》碑、雍正十二年清世宗御製拈花寺碑;東西配殿各5間;伽藍殿5間,兩側接引殿各16間;藏經樓5間,兩側為過壟脊灰筒瓦合角短廊,東西配樓各3間。東路有六層殿:一層殿3間;二層殿5間;三層殿9間,坎牆內鑲石刻;四層殿5間;五層殿5間,兩側有廂房;六層殿5間,兩側廂房各5間,東廂房兩次間的後山牆上鑲有石刻。西路有四層殿:一層殿3間,垂花門1座;二層殿5間;三層殿5間;四層祖堂,為“凹”型建築,共17間,祖堂前原有一四角攢尖方亭,名“素心亭”,已拆除。寺內銅佛像分別移至白塔寺和法源寺。寺院後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印刷廠使用。

同名寺院

拈花寺,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金堂縣佛蓮山之巔,海拔約八百餘米,占地面積120餘畝。有僧人七十餘人。是川西著

拈花寺拈花寺
名的佛教古剎,有史記載已有上千年歷史.雖不幸屢次毀於戰火,但它仍然生生不息,值此太平盛世,更煥發出非凡的魅力與生機。

拈花寺不僅歷代高僧輩出,更有全國佛教界有史以來罕見的英雄主義史跡.相傳宋朝末年,元軍入侵,拈花寺住持釋海春方丈率領全寺武僧協同宋軍英勇抗敵.因寡不敵眾;元軍眼看就要攻入.海春方丈讓倖存的和尚帶領眾生從後門逃往山中自己則孤身禦敵。元軍攻入後欲捉拿他時,海春方丈飛身縱下懸崖,以身殉國,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愛的英雄頌歌。人們為了紀念他,立碑以志,至今,拈花寺仍然有"飛身岩"遺址及碑文記載這個英雄的僧侶。

千年古剎拈花寺,歷經了風風雨雨,直到黨的宗教政策落實後,拈花寺才得以全面復興。十年來,住持妙果法師繼承常太老和尚的衣缽,率領僧眾和護法信眾們,艱苦奮鬥,辛勤耕耘,使拈花寺不斷發展壯大。

拈花寺的建築風格為仿宋代結構,龍圖騰則是寺院建築中隨處可見的主體。與全國寺院建築不同的是,殿堂設定風格獨特,步入寺院門的第一殿不是彌勒佛,也不是天王殿,而是藥師佛殿;這種建構說明拈花寺是藥師佛的道埸,同時也說明建寺法師所實施的是佛祖"有情度化"的高尚人道主義.藥師佛殿寬闊雄偉,匾額高懸,藥師佛像神聖莊嚴.據考證,拈花寺供奉藥師佛已有千年歷史,雖歷盡滄桑,靈氣仍然有增無減,十方信眾多到此祈福,祈求健康平安。

拈花寺拈花寺
拈花寺廟堂眾多,上下起伏,縱橫交錯,整個建築可分為三條軸線:中軸線上,金剛殿,彌勒殿,小叢門,觀音殿,大雄寶殿,祖師殿等;右軸線上有前僧寮,鐘樓,後僧寮,玉佛殿,東花園,法源亭等;左軸線上有鼓樓,大悲殿,祖堂,西花園;桂新亭;諸天殿。其次還有蓮宗道埸和羅漢堂.羅漢堂風格別致,羅漢像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是全國少見的精品建築。

拈花寺歷來實行農禪並舉,僧人們在住持妙果法師的帶領下,勤勞耕耘,自給自足,深愛信眾們尊崇。拈花寺地理位置奇特,自然景觀十分奇妙,廟內有三株百年以上的木患子樹,生機勃勃,其子為黑色,形狀酷似佛頭與羅漢。用此子串成的念珠,不僅會發紅髮亮,還會隨溫變色,有著十分殊勝的功德。此外,還有一株一百多年的桂花樹,在1966年,因不堪浩劫,自然枯死。十九年後,枯木逢春,不僅恢復了生機,甚至更加鬱鬱蔥蔥,每至秋來,金桂香飄十里,百姓們認為這是國運昌隆,佛法興盛的標誌,此樹因而被奉為"神樹"。

相關詞條

白馬寺西城區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