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江蘇省淮安市轄區(原江蘇省淮安市)]

淮安[江蘇省淮安市轄區(原江蘇省淮安市)]
淮安[江蘇省淮安市轄區(原江蘇省淮安市)]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淮安區,是江蘇省淮安市市轄區。位於淮安市東南部,地處蘇北平原中部,京杭大運河與蘇北灌溉總渠交匯處,與揚州、鹽城兩市交界。境內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全區總面積1452平方公里。 淮安區轄轄3個街道、23個鄉鎮、1個農場,有306個村民委員會、35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1194853人。 淮安區歷史悠久,是國務院首批命名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從東晉到明清,淮安區一直作為郡、州、路、府的治所。明清兩代是漕運總督部院所在地,曾與蘇州、杭州、揚州並稱為大運河沿線上的“四大都市”。 淮安區集名人、名勝、名著、名菜於一身,自古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是全國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揚菜系的發源地之一。 2016年11月,淮安市淮安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

淮安區 淮安區

春秋戰國時期,淮安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建淮陰縣,淮安僅部分地區屬淮陰縣。

楚漢之際,屬項羽西楚。西漢惠帝三年(前192年),射陽侯國為縣。

秦漢三國時期

元狩六年(前117年),置臨淮郡,淮陰、射陽縣屬臨淮郡。王莽稱制,改射陽為臨淮亭,淮陰為嘉信。

東漢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皇子劉荊為山陽公(治白馬湖北),山陽之名始見。東漢末年,廣陵郡移治射陽。

兩晉南北朝

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廣陵、臨淮2郡改為臨淮、廣陵、山陽等5郡,山陽郡治所在山陽縣。時射陽與山陽並存,分屬臨淮、山陽2郡。蕭齊時,陽平郡寄治山陽。

南齊永明七年(489年),割山陽官瀆(邗溝)以西300戶置壽張縣,割直瀆(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100戶置淮安縣,淮安縣之名始見。兩縣屬原先寄治山陽的東平郡。

隋唐時期

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楚州治山陽縣,州鏇廢。隋大業(605~618年)初,去淮陰縣入山陽縣,不久復置。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東楚州,治山陽縣。八年(624年),裁西楚州,東楚州改稱楚州,仍治山陽縣。

宋金時期

宋初,山陽縣東南境至射陽湖,與寶應、鹽城分湖為界;西南至石鱉山;縣西界與淮陰縣犬牙交錯。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並淮安、淮陰、新城3縣入山陽,山陽縣地域兼及數縣。至明初,山陽縣作為附郭縣,北濱淮河,西及高家堰,東南跨射陽湖,東北至馬邏、廟灣鎮、羊寨子,與元代相仿。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楚、泗、承州。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等均駐節楚州山陽城。

紹定元年(1228年),李全火燒楚州城,遂廢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隸寶應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設淮東安撫司于山陽。次年,改為淮東總管府,時縣境設有山陽、淮安、淮陰、新城4縣。二十年,改總管府為淮安府路,並淮安、新城、淮陰3縣入山陽縣。

明清時期

淮安區 淮安區

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縣(今淮安區)。明朝仍設立淮安府。

清初,縣域與明代無異。雍正十年(1732年),以廟灣鎮為阜寧縣治,並割馬邏、羊寨子等鄉鎮,於是縣東北境入阜寧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位於小清口的清河縣城壞,以山陽縣的清江浦為清河縣治。同時,將清江浦周圍原屬山陽縣的10餘鄉(包括王家營等地)分割給清河縣。此後,山陽縣境沒有什麼改變。此間,山陽縣縣治“西至清河圓通庵界二十七里,又西至清河縣治三里。西南至盱眙周橋界西二十里,又西南至盱眙縣治六十里。南至寶應黃浦閘界六十里,又南至寶應縣治二十里。東南至鹽城金吾莊界八十里,又東南至阜寧縣治九十里。北至安東縣治六十里。西北至清河縣朱家溝界三十里。全境東西廣百有七里,南北袤百八十里。”民國年間,淮安縣境與晚清山陽縣境大體相同。

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淮安府山陽、鹽城2縣地置阜寧縣。

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

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

抗日戰爭時期,楚州分屬兩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1939年8月成立的淮寶縣抗日民主政府,運東地區屬同年10月成立的淮安縣抗日民主政府。

1946年2月,淮城市由淮安縣劃出,為蘇皖等五行政區直轄市;9月,淮城市又併入淮安縣。

1948年12月,淮城等二次解放,與清江市合組成立兩淮市。

1949年3月,裁兩淮市,淮城區仍屬淮安縣。

1949年4月,蘇北人民公署成立,淮安縣劃屬鹽城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新中國建立後,四境略有變化,如原屬淮安縣的曹甸劃歸寶應縣,原屬漣水縣的吳碼、龔營、宋集等地劃歸淮安縣,原屬淮安縣的高良澗劃歸淮陰縣等等。淮寶縣裁撤後,運西之地大部復歸淮安。1963年,仁和、黃集、岔河劃歸洪澤縣。1983年9月,運西的黃碼、鹽河2鄉劃歸清浦區。至此,運西地區僅有南閘、三堡、范集、林集4鄉屬淮安。2002年6月徐揚鄉劃歸淮安經濟開發區。

1950年3月,淮寶縣裁撤,其部分轄地歸淮安縣。

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劃入淮陰專區。

1983年3月,撤銷淮陰專區,成立地級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

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設立淮安市(縣級市)。

2001年2月,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

2012年1月31日,楚州復名 淮安,更名為淮安區。

行政區劃

淮安區位於蘇北平原中部,東與阜寧、建湖兩縣相連,西與洪澤縣、清浦區相接,北與漣水縣、清河區相鄰,南與寶應、金湖兩縣相通。截至2010年末,淮安區轄3個街道,23個鄉鎮、1個農場(國營白馬湖農場),有306個村民委員會、35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1194853人。

地理環境

淮安區地處北亞熱帶和暖溫帶過渡地帶,季風氣候顯著,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氣溫14.1℃,年均無霜期220天,全年太陽輻射量115.45千卡/平方厘米。

淮安區地處淮河下游,江淮和黃淮兩大平原交界處,地勢平坦,由西向東南坡降,大小溝渠縱橫成網,全市有運河道13條,大溝226條,大運河、裏運河、廢黃河、蘇北灌溉總渠在境內總長147公里。

淮安地形以平原為主,地面高程一般在4~7米,平均約6米(以廢黃河入海口為零點)。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市境最高點位於徐楊鄉小埧廢黃河灘,真高9.7米;最低點位於流均鎮湖盪地區,真高僅1米。境內河渠縱橫,水網密布,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蘇北灌溉總渠橫穿東西。地質鑽探資料表明,淮安境內是典型的沖積平原,近一千萬年來地殼以沉降為主。古代淮安離黃海很近。淮河和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奪淮入海後的黃河流經淮安,帶來大量泥沙沉積,使地面不斷淤高。到清鹹豐五年(1855年)年黃河北徙後,形成為今天所見的規模宏大的黃泛沖積平原。淮安灌溉總渠南部分地區,就屬於這個平原的一部分。而渠南大部分地區,則為江淮平原的一部分,由長江和淮河搬運來泥沙沉積而成。

人口

淮城鎮面積42.00平方千米,人口182659人。

平橋鎮面積46.00平方千米,人口40577人。

上河鎮面積33.75平方千米,人口32223人。

朱橋鎮面積51.58平方千米,人口46936人。

溪河鎮面積43.08平方千米,人口32869人。

施河鎮面積57.75平方千米,人口45216人。

車橋鎮面積64.00平方千米,人口63758人。

涇口鎮面積56.80平方千米,人口45586人。

流均鎮面積88.60平方千米,人口63373人。

蘇嘴鎮面積59.87平方千米,人口40662人。

欽工鎮面積50.40平方千米,人口38249人。

順河鎮面積77.56平方千米,人口42343人。

林集鎮面積36.60平方千米,人口22095人。

博里鎮面積71.91平方千米,人口46833人。

馬甸鎮面積34.00平方千米,人口31096人。

席橋鎮面積30.00平方千米,人口32926人。

復興鎮面積64.54平方千米,人口38224人。

季橋鎮面積51.40平方千米,人口35196人。

仇橋鎮面積74.47平方千米,人口43402人。

南閘鎮面積34.57平方千米,人口32387人。

范集鎮面積91.92平方千米,人口30403人。

建淮鄉面積34.79平方千米,人口36681人。

茭陵鄉面積35.46平方千米,人口33011人。

宋集鄉面積57.23平方千米,人口34470人。

城東鄉面積37.24平方千米,人口45245人。

三堡鄉面積37.08平方千米,人口32528人。

經濟

2014年淮安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6.3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3.3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36.2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36.7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3%、13.9%和12.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3421元,比上年增加4261元。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6.8:41.7:41.5調整為16.3:41.8:41.9。

第一產業

淮安區 淮安區

2014年糧食作物總產量達94.61萬噸,比上年增長0.7%。其中夏糧總產量為35.08萬噸,增長4.1%;秋糧59.53萬噸,下降1.2%。全年糧食麵積為196.28萬畝,增加0.1%;油料面積4.5萬畝,下降5.1%;蔬菜面積15.3萬畝,增加13.3%。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新增設施農業2萬畝,高效設施農業比重達14.1%。

2014年生豬出欄量55.7萬頭,同比減少16.2%。家禽飼養量1243萬隻,同比減少2.6%。全年肉類總產量51508噸,比上年增長0.9%。其中豬牛羊肉產量41386噸,增長1.3%;禽肉產量10092噸,。禽蛋總產量19390噸,減少5.9%。牛奶總產量1336噸,增長0.3%。全年水產品總產量6.17萬噸,增長3.2%。新增高效設施漁業0.94萬畝,高效漁業面積達11.01萬畝,設施漁業面積2.32萬畝。設施漁業比重達23.7%,成為全市唯一的省級漁業現代化試點縣區。

2014年淮安區財政用於農林水支出6.64億元,比上年增長14.9%。年末淮安區農業機械總動力84.96萬千瓦,比上年末增長 16.8%。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新建改建農村公路93公里,各類橋樑164座。大力實施脫貧奔小康工程,有14個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5萬元和新“八有”標準,4.48萬名低收入人口實現脫貧。

第二產業

2014年淮安區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488.67億元,同比增長24%;實現增加值101.3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16%。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工業實現產值11.52億元;集體工業產值15.63億元,增長35.9%;私人控股工業產值379.57億元,增長24.2 %;外商及港澳台控股工業產值49.9億元,增長2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大中型工業企業產值162.15億元,增長22%。輕、重工業實現產值279.37億元、209.3億元,分別增長 24.5%和23.3%。全年新增規模上工業企業64家。

第三產業

2014年淮安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11.15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其中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96.73億元,比上年增長12.5%;住宿餐飲業零售額14.42億元,比上年增長21.7%。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全年實現商品銷售額54.4億元,增長16.5%;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企業實現營業額1.54億元,增長23.9%。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全年規模以上(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0.6億元,增長26%;其中工業投資115.2億元,增長26.4%;房地產開發投資32.7億元,增長5.1%。商品房銷售面積95萬平方米,增長37.7%;商品房屋銷售額43.9億元,增長 29.7%。

交通

淮安北距亞歐大陸東橋頭堡連雲港市130公里,東南距國家一類開發口岸鹽城機場100公里,西南距江蘇省會南京市180公里。到上海、北京、南京行車分別僅需3.5小時、8小時和2小時,輔之以京杭大運河和蘇北灌溉總渠的水上運輸,楚州素來扼東西南北、水陸交通之要衝,自古乃兵家重地、商貿重埠,其交通樞紐地位和區位優勢日益凸顯。

陸路運輸

淮安地處長三角經濟區,路網發達交通便捷,淮安區東南距長三角地區的龍頭城市上海市400千米,北距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連雲港130千米,西南距江蘇省會南京市168千米,南距揚州市150千米,東距鹽城市100千米。公路鐵路四通八達:沿海大通道江蘇新沂至浙江長興的新長鐵路、淮揚鎮鐵路(即將開建)、連鹽淮鐵路(即將開建)、京滬高速公路、寧連高速公路、黑龍江省同江市至海南省三亞市的同三高速公路,宿淮鹽高速公路、鹽徐高速公路、淮江公路等國家重點交通幹線均穿境而過。

航空運輸

便捷:淮安到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和建設好的淮安漣水機場行車分別僅需3.5小時、8小時、2小時和15分鐘;同時淮安漣水機場還開通了至香港的航班;2013年引進的春秋航空又開通了至深圳和哈爾濱的航線,空中交通便捷。水運條件優越:

水路運輸

淮安位於江淮平原東部,鄰江近海,淮安區地勢平坦,由西向東南坡降,境內水網密布,大小溝渠縱橫交錯,淮安區現有運河道13條,大溝226條,京杭大運河、裏運河、廢黃河(淮河故道)、蘇北灌溉總渠和淮河入海水道在境內總長147千米。

淮安區 淮安區

裏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一部分。京杭大運河是中國歷史上與萬里長城齊名的偉大工程。總長度為1794公里,南起杭州,北至北京。自淮陰楊莊以上為中運河,楊莊以下為裏運河,在淮安境內的長度為35.8公里,它由邗溝演變而成。1959年開拓運河村,因河段通過淮陰、淮安兩市區,開挖出土不方便,就在裏運河以西另挖新河,稱為大運河。大運河南起蘇北灌溉總渠,北至淮陰楊莊,淮安境內長13.7公里。裏運河擔負分泄淮河洪水入江,引用淮水灌溉;也是南北航運和南水北調的幹線,最大流量約200立方米/秒。

文化

淮安區是國務院首批核定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古至今,名人輩出,這塊沃土養育了一代代優秀的淮安兒女:文學家有漢賦的創始人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陳琳,唐代詩人吉中孚、趙嘏,北宋“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明代著名傳記小說集《剪燈夜話》作者瞿佑,《西遊記》作者吳承恩,《老殘遊記》作者劉鶚等;宋代抗金巾幗英雄梁紅玉,明朝抗倭明將沈坤,清代民族英雄關天培;歷算家衛朴,“揚州八怪”之一的著名畫家邊壽民,專治瘟病的醫學家吳鞠通等,1898年3月,一代偉人周恩來誕生在淮安區駙馬巷,並在此度過了12個春秋。

淮安區 淮安區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周恩來故居地處繁華鬧市區的駙馬巷內,舉世景仰的周恩來紀念館坐落在城北桃花垠風景區,明清兩代,國家開始設立專門漕運和河道機構,管理著天下漕運事務和大運河的暢通的漕運總督府,淮安是江蘇省著名的旅遊城市。

淮安區還是全國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揚菜系的發源地之一,鱔魚宴席、文樓湯包、平橋豆腐、欽工肉圓、天妃宮蒲菜、鼓樓茶饊等名菜名點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民情風俗

議婚

淮安區 淮安區

歷史上淮安提親說媒,講究門戶相當。俗謂"板門對板門,笆門對笆門。"雙方家長的身份、家產和社會地位要對等或相近。"養女攀高親",男家應高於女家。議婚時,男家要探詢女孩的品貌、性情和有無殘疾,女家也打聽男方的兄弟多寡、父母姑嫂是否賢良等。特別重視對方的骨根(有無狐臭)。一般知情人大都諱言某家"骨根不正",生怕拆散別人婚姻而有損"德行"。雙方認為合適時,由媒人先把女孩的生辰八字(即年庚)傳給男孩家,俗稱"送火紙貼"或"發貼子"。由男家將男女雙方的年庚交算命先生合婚。出生年月時配以天干地支,兩字一組,四組共八個字,故稱"八字"。又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謂之相生相剋。再看生肖屬相是否相配,如屬豬的配屬鼠的,屬馬的配屬蛇的,牛配鼠,虎配豬,羊配兔,馬配狗等都為相宜。俗稱:"紅蛇白猴滿堂紅,青兔黃狗家財貫北斗。"男家求親,最忌屬虎屬羊的姑娘。"虎進門,必傷人","龍虎相鬥,必定短壽","兩隻羊,活不長。"還認為"白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錯,龍兔淚交流;金雞怕玉犬,豬猴不到頭。"舊時男女生辰八字,唯合是從,唯克是禁。年齡以男大於女兩三歲為宜,但不可大6歲,俗稱"犯六衝。"女方也可大男方兩三歲,俗稱"女大兩,沒處揀;女大三,摟金山",故有謊報年齡或賄賂算命先生求得合婚吉利。

20世紀40年代後,經過土地改革,劃分階級成分,"宿命論"受到衝擊,生辰八字相生相剋市場漸小,男婚女嫁算命合婚的人漸少。可是,又產生新的門第觀念。在提親說媒時,必先考慮對方家庭成分,多願與工、貧下中農和幹部子女通婚。"五類分子"(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壞分子、右派分子)子女只能相互婚配。

自50年代初糧食統購統銷後,城鎮定量戶口家庭不願娶農村姑娘,只有少數貧窮市民才從農村選擇配偶。70年代末期開始,"五類分子"或摘掉帽子,或糾正平反,有了平等的公民政治權利,人們的婚姻觀念發生了明顯變化。男女婚姻以相愛為主,少數婚姻偏重金錢地位,也有極少數的買賣婚姻和以親換親形式。80年代,一些雲南、貴州和四川等地農村姑娘嫁到淮安偏遠鄉村,多為人販子非法販騙而來。

相親

在男家叫"相媳婦",在女家叫"看女婿"。由媒人陪同雙方家長在約定場所相看。新中國建立前,相親時,如不能見到女孩本人,就看她兄弟的長相,俗說:"買衣服看袖子,娶媳婦看舅子。"相親場所也有約在男家的,屆時女方家長進門三相,留意男家的成員及經濟狀況,稱"看門戶"。若男孩或女孩身有殘疾或缺陷,其家長則串通媒人,另以品貌較好者冒充,魚目混珠,騙過對方,俗叫"篡媒"。相親由介紹人將雙方情況通報,若雙方家長及青年人認為"可談",即相約男女雙方直接見面和交談,叫"對看"。對看多在城鎮飯店,由男方定一兩桌飯菜,雙方各來一批人。如果看中了,飯後即由男方陪女孩至百貨商店買衣料等物送姑娘,然後再進行個別接觸,相互增進了解,直至在雙方家中走動與家長見面。

訂婚

又稱"定親"、"下聘禮"或"過茶禮"。說媒的多是婦人,過去有職業性的媒婆。婚姻說成之後,男女家另擇媒人,謂之"大冰",俗稱"保山"。如果合婚得吉,兩相滿意,由女家擇定良日,男家備齊禮品,將寫好的"乾造"和"庚柬"上聯放拜匣內,上繞紅綠兩根繡花線,謂之"鴛鴦扣"。由保山率領,送至女家。"庚柬"紅紙做成,正面"喜",另一面寫"乾造"、"坤造"。"庚柬"在下聘禮時由女方填好"坤造"及"庚柬"下聯,由保山帶回。現將對聯舉例如下:

"易曰乾坤定矣,詩云琴瑟友之。"

"鴛鴦扣,扣鴛鴦,鴛鴦扣定;鸞鳳書,書鸞鳳,鸞鳳書成。"

"朱陳一村而結好,秦晉兩國以聯姻。"

"日在東,月在西,天上坐成明字;子居右,女居左,世間配就好人。"

"乾為天,坤為地,天長地久;福如海,壽如山,海誓山盟。"

"人交好友求三益,士有賢妻備五倫。"

訂婚禮品主要有:金銀手飾,綢緞衣料,絹花和絨花,乾果和茶食,對雁和茶葉。禮物酌情辦理,量力而行,如首飾,富有人家可送四諼四實,諼即包金包銀,實即實金實銀,普通人家送銀首飾,貧家下戶酌送聘金。錢數必定含"6",如66、166等。對雁和茶葉遵照古禮是必備的。雁是"信鳥",取其按時南北而不失節;以茶為禮,取其不可移植。活雁不易得到,便用玻璃製成對雁,或用松枝紮成仙鶴,以鶴代雁,取"松鶴遐齡"的吉慶。還可用鵝、鴨代鷹。茶葉要用四隻錫罐盛滿,上罩以紅紙剪成的喜。所送乾果,應是紅棗、花生、桂圓和栗子,取"早生貴子"之意。當日男女雙方置辦定親酒。女家收受聘禮後,必須還禮。如將一部分食品退回,或贈送男方鞋帽,取頭齊腳齊之意。女家以禮品祭告祖先,將茶葉和絨(娟)花分送親眷。從此"乾坤定",理無反悔。

建國後,按照婚姻法規定,訂婚並不具有法律效力,不是婚嫁的必要程式。但在談對象時,經雙方認可,仍習慣於男女合影。經濟條件較好者,男方贈送女方手錶、戒指、衣料等禮物,作為定情的信物和紀念。經濟條件差的,男方給女方購買部分衣料等物,雙方重要人物相約在飯店一起吃飯,飯資由男方負擔。同時女方父母給男青年買鞋帽之類,其價值遠少於男方所給,只是象徵性的。

通喜信

幼年定親,成年後如男家有意迎娶,在半年前便擇定成婚吉日,請保山通知女家,俗稱"通喜信"或"看日子"。通喜信後不久就要"過大禮"。男家把應給女家的聘禮,如衣飾、聘金、酒肉食品及筵席(折成金額)如數由保山送到女家,並帶去大紅貼,上寫"擇定某年某月某日吉時迎娶,伏希金諾"。女家收到禮品後,即用紅紙寫"允吉登嘉"回復男家,表示同意。"只有女家爭禮錢,沒有男家爭賠奩。"男家富有,聘禮豐厚,女家不用爭。而普通人家對此多有爭議,全憑保山從中斡鏇,俗謂"媒人跑斷腿,抹遍嘴。"聘禮的輕重,視家境貧富而定。但男家送女方一套"五子衣"必不可少。結婚時,新娘即穿五子衣至夫家,內外一新,不帶娘家半絲半縷。通喜信時,媒婆向女方索取裙襖衣褲式樣及尺寸,並開具清單,供男家備制。一般人家往往選擇農曆臘月下旬娶親。相傳臘月二十四日灶王爺上天言事,家中無神看管,嫁娶皆宜。俗說"有錢沒錢,娶個媳婦過年。"建國後,結婚日期多選取節日,如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十一國慶節和元旦。

晾嫁

婚期擇定,待嫁姑娘即忙於婚前的準備,有些細緻的女紅,如嫁衣、繡鞋等,多由姑娘自己做,有些衣服則請"全福人"(夫婦兒女雙全)縫製。臨近佳期,姑娘的舅母、姨娘、姑母和嬸娘等將分別帶她去吃"晾嫁飯",並贈送胭脂、宮粉及衣物等,謂之"添箱"。

送嫁妝

吉期前一天,女家請全福人"裝箱",並將所有陪奩分裝在抬盒裡,兩人一抬,由保山領送至男家。中等之家,約為二三十抬。富戶則自數十抬至上百抬,皆為家具、箱櫃、衣服、被褥、首飾、金銀銅錫器皿等;豪富者則有陪嫁田地房產的。小戶人家僅數台至十餘台,再次僅備女子常用之物,放於一隻木箱中,僱人送去,不上抬。雖說"沒有男家爭陪妝",然而嫁妝越多越風光,一是顧全女家的體面,二可替女兒在婆家爭龐,財主可藉此炫耀富有。為此,中等人家不惜變賣田產,貧困者則求親告貸為女兒置辦嫁妝。在城區,送嫁妝要繞道多子巷和麒麟巷,以求多子多福。嫁妝送到後,男家請全福人整理好被褥,媒婆布置新房,當晚高點紅燭,請親友吃"暖房酒"。並將迎娶新娘的花轎置於堂屋中間,點起彩燈,謂之"暖轎"。當夜,由一名童男與新郎在新房裡同眠,俗稱"壓床"。50-60年代,婚嫁中對聘禮衣料的要求,流行的說法是:"大成藍(布),不必談;毛嗶嘰,笑咪咪;燈芯絨,不嫌窮。"嫁妝僅有一箱一櫃或兩箱一櫃,外加隨身衣服和梳妝妝具。70年代後期,城市男女應婚青年多共建小家庭,新房陳設的標準是:三轉一響外加36條腿。手錶、腳踏車和縫紉機,簡稱"三轉","一響"即收音機,室內家具總共要有36條腿。80年代出現"高價姑娘",新婚洞房趨向現代化、電氣化和系列化,席夢思床、組合家具、收錄機、照相機、彩電、冰櫃、燈具、電風扇和空調;還有四季時裝,各式流行鞋,羽絨被,羊毛毯、梳妝妝具和化妝品等。

婚禮

迎娶男婚女嫁,在男方叫"娶親",在女方稱"出門"。吉日,視到女家路程遠近,男家擇時請保山帶領花轎和儀仗執事前往女家迎娶。明清時,淮城多官宦人家,在執事中有"高腳牌",將其三代功名寫在上面,派人扛著。牌子有兩種:一種寫出身,如"狀元及第"、"欽賜進士出身"、"某某科舉人"等;一種寫官爵,如"禮部尚書"、"光祿寺卿"、"某某縣正堂"等。儀仗隊由二人並列傳鑼開道;其次是頂馬,"肅靜"、"迴避"牌,高腳牌,紅燈籠,吹鼓手,並旗鑼傘扇和金瓜鋮斧等。迎娶人數成雙,在花轎前護後擁,向女家進發。花轎有八人抬的大紅彩轎,轎圍用紅彩緞製成,繡有龍鳳呈祥圖案;轎頂上裝有九朵蓮花,正中豎有麒麟送子的模型。陪娘、使女也各坐一頂小轎。中等人家用是四人抬的花轎,另有吹手、打傘、提紅燈籠的。貧寒人家就坐兩人抬的青衣小轎。迎娶的花轎套用新娘的五子衣壓轎。起轎前,由全福人點燃紅紙繞花轎三周,謂之"熏轎";並用一面銅鏡和一本《萬年曆》向轎內晃照幾下,謂可祛邪。花轎到達女家門前,女家鳴鞭迎接,要"開門封子",主家款待迎娶人眾。午後,女家請全福人為新娘沐浴換裝,梳頭化妝,俗稱"上妝"。新娘自幾天前便逐日減食,吉期當天僅吃兩隻雞蛋和桂圓,俗叫"餓嫁"。新娘鳳冠霞帔,繡襖羅裙,頭蓋紅紗,時辰一到,由父兄馱著她上轎,也可由新娘套穿父兄的鞋子上轎。如在大門口上轎,即用布袋鋪地,新娘由伴娘和使女攙扶,走在布袋上,足不沾地,以防邪魔,並取傳宗接代之意。新娘上轎前,要在轎門上掛一面鏡子、一隻篩子、一本《萬年曆》和一棵萬年青。萬年青象徵長壽,其他意在避邪。俗說:"媒婆跟著盒擔走,說出理來把錢。"花轎進門到出門,有二十種喜錢封子。新娘上轎時,其母要坐在房中"心肝、肉呀"地哭喊,若不哭則謂新娘生子為啞巴。起轎後,新娘的兄弟、叔伯或舅父等,應有兩人或四人送轎一程,俗稱"扶轎槓"。送到半里路時,媒婆則請送轎夫留步。

拜堂花轎到邊達男家門時,即燃放花爆,待到下轎時辰,新娘由伴娘服侍下轎,這時須用篩子罩在新娘頭上,俗稱可擋凶煞;轎前放一馬鞍,讓新娘從鞍上跨過,預祝平安;新娘由伴娘、使女攙扶,走在氈或布袋上直到堂屋的供案前。其間,新娘要跨過火盆,窩折等家賞用品。新娘每跨一物,喜娘即隨口唱道:"新娘跨馬鞍,一肚養十三","新娘跨火盆,大人養小人","新娘跨摺子,年年坐月子"等。進堂屋後新郎居左,新娘居右,行拜天地禮,俗稱"拜堂"。習俗"婦姑不相見",新娘自正門入,公婆須迴避。婆婆懷抱升筒,坐地側室,祈求早日抱孫。拜堂畢,兩男童手執銅製團圓鏡讓新人共照,謂之"坐富貴"。然後行"合卺"禮,新婚夫婦互飲"交杯酒"。

名人

枚乘(?~前140):字叔,淮陰(今淮安區河下鎮)人。西漢辭賦大家,漢賦的開創者之一。早年遊學廣陵,曾做過吳王劉濞、梁王劉武的文學侍從。

趙嘏(810-856),字承祜,山陽人,唐五代著名詩人。有《渭南集》。趙嘏年輕時四處遊歷,大和七年預省試進士下第,留寓長安多年,出入豪門以乾功名,其間似曾遠去嶺表當了幾年幕府。

吉中孚(約740-798):淮安人(現淮安區),久居鄱陽,唐著名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

衛朴(約1023-約1078):淮安人(現淮安區),北宋著名天文曆法學家、數學家。

吳承恩(1500-1582):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海人氏。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今樅陽縣雨壇鄉高甸),以祖先聚居樅陽高甸,故稱高甸吳氏。

邊壽民(1684-1752):原名維祺,字壽民,又號葦間居士,山陽人。人稱“淮上一高士”。清代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

吳鞠通(1758-1836):名塘,字配珩,江蘇淮安人。清代著名醫學家,著《溫病條辨》為中醫四大經典著作。

關天培(1781-1841):字仲因,號滋圃,淮安府山陽縣人。淮安人在墓地南側建造“左忠壯公祠”、“抗倭狀元”。

沈坤(1507-1560),字伯生。沈坤生於明正德二年(1507年),嘉靖十年(1531年),中舉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中進士一甲第一名狀元及第。吳承恩曾為沈坤的父母撰寫墓志銘。

周恩來(1898~1976),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總理。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

筱文艷,淮劇表演藝術家,原名張士勤。江蘇淮安人。

王志豪淮劇表演藝術家王志豪,江蘇淮安人,現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戲曲表演協會會員,江蘇省戲劇家協會理事,江蘇省淮劇藝術研究會副會長。

趙晨中國著名藏酒家,茅台酒文化的深入研究者,中國首部白酒收藏著作、“茅學”第一部著作《茅台酒收藏》的作者。

名勝古蹟

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地市級5處,縣級39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周恩來故居地處繁華鬧市區駙馬巷內,舉世景仰的周恩來紀念館坐落在城北桃花垠風景區,淮安區 是江蘇省著名的旅遊城市。周恩來紀念館、周恩來遺物陳列館、李公朴故居、劉鶚故居、吳承恩故居及墓地、關忠節公祠、梁紅玉祠堂、周阮二烈士祠、韓信紀念叢林、左忠壯公祠、徐節孝祠、汪達之墓、新安旅行團歷史陳列館、新安國小舊址、中央華中分局舊址、淮安烈士陵園、役烈、大胡莊戰鬥烈士紀念碑、流均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橫溝農民暴動紀念地、湖心寺、河下鎮古天興觀、二帝祠、紫霄宮、龍興寺與文通塔、東嶽廟、古拈花寺、古清真寺、淮安基督教福音堂、鎮淮樓、龍光閣、狀元樓與埋倭墩、金天德大銅鐘、淮安城今昔、淮安水利樞紐工程、勺湖、萬柳池、蕭湖、沈氏遂園、河下曲江園、文渠、青蓮崗文化遺址、漕運總督署、淮安府衙、淮安府學、淮安關與板閘鎮、淮陰驛、古“淮陰市”碑、山陽逼租碑、小滄洲與遠香草堂、駙馬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