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西城區拈花寺,2003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大石橋胡同61號,建於明萬曆九年(1581)。因寺內千佛閣內有明代所鑄的銅佛“毗廬世尊蓮花寶千佛”,座如蓮花,在佛座周圍的千朵蓮花上有千佛鏇繞,故名護國報恩千佛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名拈花寺。目前,寺內銅佛像分別移至白塔寺和法源寺。名稱來歷
“拈花一笑”是禪宗的一個故事。
說是有一天,教主釋迦牟尼上大課,眾多弟子眼巴巴地望著他,他卻一句話也不說。伸手從講台上的花盆中,拿起一朵花,在手中轉來轉去,好像在暗示著什麼。弟子們誰也不懂老師這個動作是什麼意思。這就是“釋迦拈花”。釋迦有個大弟子,叫迦葉。佛經記載,看見釋迦拈花,迦葉“破顏微笑”。宗教堂會,戒律極嚴。可就在這鴉雀無聲中,迦葉尊者竟然“撲哧”一笑,儘管不是開懷大笑,只是微笑,也是大大出乎常規的。這就是“迦葉微笑”。這師徒兩人神神怪怪的行為,合在一起,就叫做“拈花微笑”。
西城拈花寺蓋取義於此。
建築
寺坐北朝南,建築面積6432平方米,房屋184間,分三路,各五進院落。中路建築自南至北有:影壁,長24.5米,厚1米,石砌;山門3間,檐下有斗拱,石雕石券拱門,額書“敕建拈花寺”,門兩側為八字牆,門內左右為鍾、鼓樓,正面天王殿3間,檐下有斗拱;大雄寶殿面闊五間(已拆除),殿前有月台,台下立有萬曆九年(1581)《新建護國報恩千佛寺碑記》碑和《新建護國報恩千佛寺寶像記》碑、雍正十二年清世宗御製拈花寺碑;東西配殿各5間;伽藍殿5間,兩側接引殿各16間;藏經樓5間,兩側為過壟脊灰筒瓦合角短廊,東西配樓各3間。
東路有六層殿:一層殿3間;二層殿5間;三層殿9間,坎牆內鑲石刻;四層殿5間;五層殿5間,兩側有廂房;六層殿5間,兩側廂房各5間,東廂房兩次間的後山牆上鑲有石刻。
西路有四層殿:一層殿3間,垂花門1座;二層殿5間;三層殿5間;四層祖堂,為“凹”型建築,共17間,祖堂前原有一四角攢尖方亭,名“素心亭”,已拆除。寺內銅佛像分別移至白塔寺和法源寺。
歷史
明萬曆九年(1581年)司禮監太監馮保奉孝定太后之命創建寺廟,因在寺內千佛閣內供奉銅製“毗廬世尊蓮花寶千佛”,在佛座周圍有千佛鏇繞的千朵蓮花,故名“護國報恩千佛寺”。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敕令重修,取世尊拈花示眾之意,賜名“拈花寺”。
至清末,拈花寺仍為京城名剎,為“八剎三山”之一。
1920年,在此開設佛學研究所,1926年,在律堂開辦拈花寺國小,寺廟還經營停靈暫厝、承辦喪事等業務。1939年,北洋軍閥吳佩孚死後就停靈於此。
1949年後,拈花寺更為破敗,逐漸被諸多工廠、民宅占用,建築年久失修,部分已被拆除。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由中國人民大學接管,人大附中的前身曾在此辦學,後人大印刷廠遷入。
20世紀八十年代,產權方變更為北京市佛教協會。佛教界與人民大學印刷廠就拈花寺的騰退問題展開長期交涉,佛教界通過政協等機構提出相關要求,市政協委員傳印法師在市政協會議上連續10年提出騰退拈花寺的提案 。而文物部門則因為隱患嚴重而不斷對人大印刷廠施加壓力要求整改。
2005年,北京市文物局對存在較嚴重安全隱患的拈花寺數次下令整改。
2007年2月,北京市文物局首次明確表示,將提請法院強制執行,但此後通報已協商騰退。
2009年12月,拈花寺西側配樓發生火災,整座西配殿燒得只剩下骨架。2010年4月,拈花寺西院兩間平房突然倒塌,幸未造成人員傷亡。
2011年8月,北京市文物局向拈花寺下發了為期三個月的限令整改通知。
2011年11月,整改期限已到,拈花寺沒有任何實質性動作。市文物局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但此後一直未得到落實。
2013年6月27日,在由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牛有成等市領導主持召開的北京市落實宗教團體房產政策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上,原則同意了拈花寺騰退補償方案。
2014年初,在被占用了60年後,拈花寺將完成人民大學印刷廠廠房騰退工作,並啟動60年來首次大修,隨後重新恢復為宗教場所 。修繕完畢後,拈花寺將重新作為佛教場所開放,並根據需要決定在寺僧侶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