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德文名稱:Technische Universitaet München (縮寫:TUM)
中文譯名:慕尼黑工業大學(又譯:慕尼黑理工大學)
專業設定:127 (2007年)
博士:729(2005--2006年)
員工:9000(2006年)
年預算:76880萬歐元(2006年)
學校簡介
慕尼黑工業大學坐落於德國南部巴伐利亞(拜恩)州首府慕尼黑,是該州唯一的工業大學也是德國最古老的工業大學。慕尼黑工業大學是國際享有盛譽的德國頂尖大學和穩定的“諾貝爾獎製造工廠”,也是“柴油機之父”狄塞爾,“制冷機之父”林德,“流體力學之父”普朗特,文豪托馬斯·曼等世界著名科學家及社會名人的母校,包括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曾就讀於該校,後受納粹迫害才轉學去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歷史
慕尼黑工業大學的前身由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於1868年建立,其官方名稱為“慕尼黑皇家拜仁工學院”(Koeniglich Bayer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München),當時是一所綜合技術學校,並於1970年由工學院改名為工業大學。1901年學校獲得頒發博士學位資格,1930年合併魏恩施蒂芬景觀與釀造學院(Hochschule für Landwirtschaft und Brauerei Weihenstephan) 。1937年由馬克思·施密特(Max Schmitt)設計的新校建築在寧芬堡擴建並一直保存到現在。二戰期間,學校舊址地帶80%被破壞,1946年重建並成立了校辦工廠。加興(Garching)校區於1957年因慕尼黑核反應堆的開工而成立。1967年在伊薩爾河畔的臨床教學中心(Klinikum rechts der Isar)成立醫學院。2004年萊布尼茨中子反應堆作為二期工程在加興建成。
化學教授沃爾夫岡·A·赫爾曼(Wolfgang A. Herrmann)自1995年起擔任慕尼黑工業大學校長,他是當今德國一位旗幟鮮明的高校改革者。他於2005年5月10日被學校管理委員會一致推選並第二次連任校長。他的倡議最初始於對慕尼黑工業大學的根本性結構變革,後來其他州以及奧地利的高校也紛紛效仿其新的高校規章制度。2006年慕尼黑工業大學被評為德國首批的三所精英大學之一,從2006年11月起將從政府獲得每年3000萬歐元的科研資助。
系科設定
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系科設定主要基於工程科學和自然科學,另外還設有醫學院以及慕尼黑德意志心臟研究中心,體育科學院,以及設立於威恩施蒂凡(弗萊辛)的營養學,土地規劃與環境科學中心。這些系科的結合使得慕尼黑工業大學享有在歐洲眾多大學的獨特優勢。德國科研聯合會(DFG)在慕尼黑工業大學建立了12個研究站點,其中很多的研究項目世界聞名。人文科學設立於慕尼黑的另一所大學: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學(即:慕尼黑大學)。
教學成果
迄今為止,慕尼黑工業大學已培養出20位諾貝爾獎得主,例如該校主要負責的細菌的光合作用的研究贏得了1988年諾貝爾化學獎。其他研究領域還有人工智慧、系統工程學、工程學、神經元網路、導體工程、自動化、生物工程學、食品加工工程、計算機科學、製造業、建築學等高端項目。慕尼黑工業大學和歐洲乃至世界很多大學,研究所都有廣泛合作。
慕尼黑工業大學非常重視紮實的基礎教育,其科研人員以最高水準從事研究工作,並將科研成果直接融入教學。作為一所德國著名的“和企業緊密聯繫的精英大學”(Die unternehmerische Elite-Universitaet),慕尼黑工業大學和眾多歐洲著名核心企業有著緊密的科研,生產,教育,經濟聯繫,為科研知識儘快流入實踐領域提供了保障。該校重要合作夥伴如下:
寶馬汽車(BMW),大眾汽車(VW),奧迪汽車(Audi),歐洲宇航(EADS),巴斯夫化學(BASF),阿爾塔納生物醫藥(Altana),西門子電氣(SIEMENS),安聯保險(Allianz),德意志博物館(Deutsche Museum),德固賽化工(Degussa),德國電力(E.ON),巴伐利亞銀行(Bayern LB),O2通訊(O2),英飛凌半導體(Infineon),豪赫蒂夫建築(HochTief),穆勒日用(Müller),曼牌重卡(MAN),瓦克化學(Wacker),南德化學(Süd-Chemie),羅蘭貝格諮詢(Roland Berger),SAP軟體(SAP),Kuka機器人(Kuka),慕尼黑再保險(Munich Re Group),魏恩施蒂芬啤酒(Weihenstephan),巴伐利亞抵押銀行(HypoVereinsbank)。
學校分布
校區分布:
慕尼黑校區(München):建築學院,土木工程與測量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經濟學院,醫學院(臨床教學中心),體育學院(奧林匹亞公園)
加興校區(Garching):化學院,計算機學院,機械學院,數學院 ,物理學院
弗賴辛校區(Freising):魏恩施蒂芬(Weihenstephan)營養學,土地規劃與環境科學中陽光下的食品工程學院心:農業與園藝學院,生物學院,釀造與食品工程學院,林學院,景觀設計與景觀規劃學院,營養學院
圖書館:
慕尼黑工業大學由於其分布三地的校區,其圖書館擁有10個分館,總藏書量超過50萬冊,但一般來說不存在中心圖書館(總館),通過電子檢索可以在任意分館預定所有圖書館的圖書。
中國分校
2011年10月15日,慕尼黑工業大學副校長、德國高校管理高層首位華人孟立秋表示,該校欲在中國建立慕尼黑工業大學分校。之所以計畫在中國辦分校,一方面是由於中國學生在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生源較高,另一方面,希望藉助建立分校提高本部學校的能見度、知名度,讓更多中國學生了解德國,了解歐洲。慕尼黑工業招生分數或許將同中國清華、北大的分數線一致。
專業設定
高分子材料科學,農學,建築學,土木工程學,土木材料及維修學,生物化學,生物信息學,生物學,釀造與飲料技術,工商管理學(MBA),化學,化學工程學,最佳化設計學,交流與決策學(MBA),計算機機械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消費研究學,電子與信息科學,能源與過程科學,工程物理學,發展與設計學,營養學,地球空間科學,汽車與發動機科學,金融與信息管理學,林木科學,林業資源管理,園藝學,土地測量與地理信息學,地理科學,工業化學,計算機科學,通訊技術學,工程水利學,綜合元件設計,科學運輸系統,核技術,土地管理學,土地利用學,景觀設計與景觀規劃學,食品化學,航空航天科學,機械製造與管理,機械工程學,生物技術數學,數學,機械電子與信息技術,醫學,醫藥技術學,微波工程學,分子生物技術,原子技術,生態學,物理學,生產與物流學,修葺與保存技術,體育教育,體育科學,可續資源管理學,食品工程學,企業管理學,套用數學,交通系統學,環境工程學,環境規劃與生態工程學,經濟計算機學。(按音序排列,出自慕尼黑工大專業設定網頁,2007年8月)
學校名人
諾貝爾獎得主
2007:格哈德·埃特爾(GerhardErtl,1936–),1965年於慕尼黑工業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並任教,因他在“固體表面化學過程”研究中作出的貢獻,獲2007年諾貝爾化學獎。
2001:沃爾夫岡·克特勒(WolfgangKetterle,1957–),慕尼黑工業大學物理學博士,根據玻色--愛因斯坦理論發現了一種新的物質狀態:“鹼金屬原子稀薄氣體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獲20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1:埃爾文·內爾(ErwinNeher,1944–),1963年起就讀於慕尼黑工大物理專業,發現細胞中單離子道功能,發明能記錄極微弱電流通過單離子道的技術,獲199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91:理察·恩斯特(RichardR.Ernst,1933–),慕尼黑工業大學教授,發明了傅立葉變換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維核磁共振技術,獲1991年諾貝爾化學獎。1989:沃爾夫岡·保爾(Wolfgang.Paul,1913–1993),曾就讀於慕尼黑工業大學農學專業,發明“保爾捕集法”,開發離子陷阱技術,獲198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8:羅伯特·胡貝爾(RobertHuber,1937–),曾就讀於慕尼黑工業大學化學專業,獲博士學位並任教,通過研究細菌的光和作用,首次確定了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立體結構,揭示了模結合的蛋白質配合物的結構特徵,獲1988年諾貝爾化學獎。
1988:約翰·戴森霍弗(JohannDeisenhofer,1943-),曾就讀於慕尼黑工業大學物理專業,首次確定了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立體結構,揭示了模結合的蛋白質配合物的結構特徵,獲1988年諾貝爾化學獎。
1986:恩斯特·魯斯卡(ErnstRuska,1906–1988),曾就讀於慕尼黑工業大學電子專業,發明了電子顯微鏡,獲198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85:克勞斯·馮·克利青(KlausvonKlitzing,1943–),1980年起任慕尼黑工業大學凝聚態物理學教授,在格勒諾布爾高強度磁場實驗室發現“量子霍耳效應”,獲198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3:恩斯特·奧托·費歇爾(ErnstOttoFischer,1918–2007),曾就讀於慕尼黑工業大學化學專業,獲博士學位並任教。過渡金屬有機化學和茂金屬化學先驅,獲1973年諾貝爾化學獎。
1964:康拉德·布洛赫(KonradEmilBloch,1912–2000),曾就讀於慕尼黑工業大學生物化學專業,發現膽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謝調控機制,獲196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61:魯道夫·穆斯堡爾(RudolfMoessbauer,1929–),1949年起就讀於慕尼黑工業大學物理專業,1957年獲博士學位並任教,研究伽馬射線的無反衝共振吸收現象,發現“穆斯堡爾效應”,獲196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30:漢斯·費歇爾(HansFischer,1881–1945),於慕尼黑工業大學獲醫學博士,並任化學教授,研究血紅素和葉綠素合成血紅素,獲1930年諾貝爾化學獎。
1927:海因里希·奧托·維蘭德(HeinrichOttoWieland,1877–1957),慕尼黑工業大學教授,發現並確定了膽酸的組成,獲1927年諾貝爾化學獎。(共20位,部分信息不完整)
著名科學家
魯道夫·狄塞爾(RudolfDiesel,1858–1913),機械工程師,發明家,中學畢業時以最高分數獲得了獎學金,進入慕尼黑工業大學學習。1875-1880就讀於慕尼黑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專業,以優異成績畢業獲工學碩士,1890年發明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台柴油發動機。
卡爾·馮·林德(CarlvonLinde,1842–1934),機械工程師,發明家,慕尼黑工業大學教授,製冷技術先驅,1872年發明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台制冷機,並創建林德集團。
迪歐道爾·甘岑穆勒(TheodorGanzenmüller,1864–1937),機械工程師,釀造學家,1883-1887年就讀於慕尼黑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專業,後任能源與釀酒設備學教授,20世紀啤酒釀造技術奠基人,蒸汽釀酒技術發明者。
路德維希·普朗特(LudwigPrandtl,1875–1953),物理學家,1894年起就讀於慕尼黑工業大學,近代流體力學奠基人,“流體力學之父”。
魯道夫·拜爾(RudolfBayer,1939-)計算機學家,慕尼黑工業大學教授,計算機數據結構“B樹”(B-Baum)的發明者。
沃爾特·格羅佩斯(WalterGropius,1883–1969),建築學家和建築教育家,1903年起就讀於慕尼黑工業大學建築專業,鮑豪斯創始人之一。
海因里希·格貝爾(HeinrichGottfriedGerber,1832–1912),著名建築師,曾就讀於慕尼黑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專業並任教,1867年發明了橋樑建築史上跨時代意義的靜定懸臂桁架梁橋(格貝爾桁架)。
哥特佛萊德·波姆(GottfriedBoehm,1920–),著名建築師,1946年畢業於慕尼黑工業大學,獲1986年普利茲克獎(建築學界的諾貝爾獎)。
奧斯卡·馮·米勒(OskarvonMiller,1855–1934),建築學家,慕尼黑工業大學土木工程碩士,近代土木及水利工程先驅,同時也是德意志博物館創始人。
格哈德·阿普施泰特(GerhardAbstreiter,1946–),物理學家,1968年起就讀於慕尼黑工業大學物理專業,獲博士學位並任教,獲1987年萊布尼茨獎。
羅蘭德·布里什(RolandBulirsch,1932–),數學家,1954年起先後就讀於慕尼黑工業大學數學,物理專業。1961年獲博士學位並任教,主要研究領域為數學外推法以及數學角度高新技術。
克勞德·多尼爾(ClaudeDornier,1884–1969),飛機設計師,曾就讀於慕尼黑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第二次世界大戰Do17,Do217等戰鬥機設計者。
威利·麥瑟施密特(WillyMesserschmitt,1898–1978),飛機設計師,飛行器設計先驅。1918-1923年於慕尼黑工業大學學習工學,1930年起任教,第二次世界大戰M109,M209,M262等戰鬥機的設計者。
路德維希·納茨斯(LudwigNarziss,1925–),啤酒釀造學家,釀造工程權威著作的作者,是這個專業國際著名的導師。曾就讀於慕尼黑工業大學食品與釀造專業。畢業後多年從事專業研究並擔任企業顧問。1956年獲得博士學位,1958-1964年成為德國著名啤酒品牌Loewenbrau首席釀造師。
海爾姆特·簡(HelmutJahn,1940–),美籍德裔建築學家,1965年畢業於慕尼黑工業大學建築學專業,1966年前往芝加哥。法蘭克福博覽中心,索尼中心,波恩郵政大廈等著名建築的設計者。
社會名人
羅曼·赫爾佐克(RomanHerzog,1934–),政治家,慕尼黑工業大學顧問,1987年11月至1994年7月1日任德國聯邦憲法法院院長。1994年7月1日宣誓就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第7任德國聯邦總統,於1999年6月30日卸任。
托馬斯·曼(ThomasMann,1875–1955),德國近代著名作家,1894-1896年間,他參加了慕尼黑工業大學的歷史、藝術和文學課程。由於他那在當代文學中具有日益鞏固的經典地位的偉大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和《魔山》,獲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
奧斯卡·馮·米勒(OskarvonMiller,1855–1934),建築學家,慕尼黑工業大學土木工程碩士,近代土木及水利工程先驅,同時也是德意志博物館創始人。
維耐爾·多靈格(WernerDollinger1918–),政治家,曾就讀於慕尼黑工業大學經濟專業,三任德國部長(1962-1966任財政大臣,1966-1969任郵電大臣,1982-1987任交通大臣)。
海因茨·萊布尼茨(HeinzMaier-Leibnitz,1911-2000),政治家,慕尼黑工業大學教授,德國科協前任主席。
恩斯特·馮·西門子(ErnstvonSiemens,1903–1990),企業家,慕尼黑工業大學物理學碩士,卡爾·F·馮·西門子之子,西門子子公司建立者。
魯道夫·克里斯(RudolfKriss,1903–1973),釀造學家,民俗學家,曾就讀於慕尼黑工業大學食品與釀造工程專業,聖誕傳統保護髮起人,納粹犧牲者。
瓦特·凱斯勒(WaltherKessler,1930–2006),物理學家,慕尼黑工業大學物理學博士,食品工程專業教授,慕尼黑套用技術大學前任校長(1976-1994)。
約瑟夫·米勒(JosefMiller,1947–),政治家,1969-1972年就讀於慕尼黑工業大學農學專業並獲碩士學位,1998年起任巴伐利亞土地與林業大臣。
米爾伯格(JoachimMilberg,1943–),工程師,企業家,曾就讀於慕尼黑工業大學加工技術專業並獲博士學位,1999年起任寶馬集團董事長,2004年起任監事會主席。
海因里希·沙德伯格(FriedrichSchadeberg,1920–),企業家,1947年起就讀於慕尼黑工業大學食品與釀造專業並獲碩士學位,Krombacher啤酒廠創始人。
羅蘭·貝格(RolandBerger1937–),慕尼黑工業大學企業經濟專業碩士,羅蘭貝格國際諮詢集團創始人。
海因里希·馮·皮埃爾(HeinrichvonPierer,1941–),企業家,慕尼黑工業大學管理顧問,1992-1995年任西門子集團董事長,2005-2007年任監事會主席。
沃爾夫岡·茲巴特(WolfgangZiebart,1950–),企業家,曾就讀於慕尼黑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專業並獲博士學位,英飛凌集團董事長。
里昂·科尼希(LeoKoenig),釀造學家,慕尼黑工業大學食品與釀造專業碩士,杜伊斯堡Koenig(國王)啤酒廠創始人。
霍斯特·韋德曼(HorstWildemann1942–),經濟學家,1988年起任慕尼黑工業大學物流專業教授,德語區經濟學“看板”理論權威。
烏爾里希·瓦爾特(UlrichWalter,1954–),物理學家,太空人,2003年起任慕尼黑工業大學空間技術學院院長。
伯德·皮施里德爾(BerndPischetsrieder,1948–),企業家,慕尼黑工業大學工學碩士。1993-1999年任寶馬集團CEO,2002-2006年任大眾集團CEO。
王小慧(XiaohuiWang,1957–),中國著名攝影藝術家,1987-1991年在慕尼黑工業大學建築學系攻讀博士學位,慕尼黑工業大學助教。1991年起先後在世界多家著名出版社出版過20餘種個人攝影集和書籍,其中影響最廣泛的為2001年在英、美、德國出版的肖像攝影專集《從眼睛到眼睛》和中文版《我的視覺日記—旅德生活十五年》(此書獲上海市優秀圖書獎),以及觀念攝影系列作品集《花之靈》、《本質之光》。曾在多國的博物館、美術館和畫廊舉辦過20餘次個人攝影展。作品數次獲國際獎項,並為許多機構及私人收藏。1998年入選由英、美、德跨國出版公司編撰的《150年大師攝影作品集》。2001年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二十世紀文藝圖志·攝影卷》。2002年編入《世界10位女攝影家作品合集》。2001年被上海同濟大學藝術中心及傳媒藝術學院、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現代圖像藝術學院聘為客座教授。2003年在同濟大學建立藝術工作室,並任上海汽車城安亭新鎮(德國城)藝術總監。
孟立秋(LiqiuMeng),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航空攝影測量和地圖學研究所所長,孟立秋教授當選該校第一副校長,從而成為躋身德國高校管理層的首位華人。孟立秋1988年至1994年就讀和工作於德國漢諾瓦大學,獲博士學位;1994年到1998年在瑞典從事科研教學工作;1998年至今在德國慕尼黑理工大學任航空攝影測量和地圖學研究所所長,2006年起兼任土木工程及測量學院副院長。
申請須知
申請慕尼黑工業大學需要提交:入學申請表格(化學、數學和情報科學專業需要填寫特製的申請表)、APS考試通過證書、入學前就讀學校官方成績單及官方認證的德文翻譯件、入學前就讀學校的畢業文憑及官方認證的德文翻譯件、個人簡歷(詳細描述之前的學習經歷)、個人申請陳述、院系排名前20%證明、教授推薦信、DSH二級證書或德福(TestDaf)考試成績(各科均在4分以上)、英語專業按各系要求不同一般需要TOEFL成績和實習證明,詳見各專業主頁招生說明。申請冬季入學的截止日期為7月15日,申請夏季入學的截止日期為1月15日。
學校排名
德國《明鏡》雜誌
2005年的大學排名中慕尼黑工業大學均名列德國第一。
德國《焦點》雜誌
2004年的大學排名中慕尼黑工業大學均名列德國第一。
2005年的大學排名中慕尼黑工業大學均名列德國第一。
2007年的大學排名中慕尼黑工業大學均名列德國第一。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
2004年的全球大學前200排95名。歐洲大學前50排32名。
2005年的全球大學前200排105名。歐洲大學前50排40名。
2006年的全球大學前200排82名。歐洲大學前50排27名。
2007年的全球大學前200排67名。歐洲大學前50排20名。
2008年的全球大學前200排78名。歐洲大學前50排26名。
2009年的全球大學前200排55名。歐洲大學前50排14名。
2010年的全球大學前200排58名。歐洲大學前50排18名。
美國《新聞周刊》
2006年的全球大學排名第81名。
《上海交通大學高教所》
2003年的全球大學前500排60名。歐洲大學前100排14名。
2004年的全球大學前500排45名。歐洲大學前100排8名。
2005年的全球大學前500排52名。歐洲大學前100排11名。
2006年的全球大學前500排54名。歐洲大學前100排11名。
2007年的全球大學前500排56名。歐洲大學前100排14名。
2008年的全球大學前500排57名。歐洲大學前100排15名。
國際聲譽
洪堡基金會五年來的統計數字表明,在國際聲譽方面,慕尼黑工業大學在全德國名列第一,是最受國際學人喜愛的德國大學。
慕尼黑工業大學不僅因為其出色的教學質量而聞名於世,更因為其學習周期短而聞名於德國高等教育屆。其學位課程在德國大學中是最短的。大多數國際客座科學家都選擇慕尼黑工業大學作為自己進行科研的所在地,其中外國學者最多的系是化學系。排名在慕尼黑工業大學之後的分別為烏爾姆大學、海德堡大學、拜羅伊特大學和卡爾斯魯厄大學。
慕尼黑工業大學校長赫爾曼(WolfgangA.Herrmann)說,世界各國的客座科學家之所以優先選擇慕尼黑工業大學,是因為該大學的科學研究具有獨特性。慕尼黑工業大學的校訓是:“立足於拜仁,成功於世界”。赫爾曼高興地說,這一口號也成了高水平的外國科學家奮鬥的目標。
2006年德國政府設立精英大學,相當於中國的名牌大學,這意味著學校將獲得更多的經費和更高的聲譽,2006年10月13日,由德國科研聯合會(DFG)和科學委員會(Wissenschaftsrat)組成的專家組在波恩作出決定,將慕尼黑工業大學評選為首批享受德國國家重點資助的三所“精英大學”(Elite-Uni)之一。“慕工大是巔峰”("TUMistSpitze")的口號已經在德國家喻戶曉,響徹歐洲乃至整個世界。
合作院校
慕尼黑工大作為一個倡導教育國際化,人才輸出全球化的大學,和世界上近百所大學有著良好的科教合作關係,其中包括:史丹福大學(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美國),劍橋大學(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英國),蘇黎世理工學院(瑞士),維也納大學(奧地利),聖彼得堡大學(俄羅斯),哥本哈根理工大學(丹麥),悉尼大學(澳大利亞),東京大學(日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清華大學(中國),同濟大學(中國),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浙江大學(中國)
申請條件及費用
本科:☆DSH二級證書或德福(TestDaf)考試成績(各科均在4分以上)、英語專業按各系要求不同一般需要TOEFL成績和實習證明。
研究生:☆大學本科畢業、期末平均分85分以上
☆TestDAF德福語言成績平均4分
本科1,000歐元/學年
研究生1,200歐元/學年
世界大學之林(德國篇二)
本任務包含了大部分德國高等院校,且全部為我國教育部認可的高校。本任務旨在為有意願前往德國留學或了解德國教育的朋友提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