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是指教學工作要結合學科的邏輯結構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情況,有次序,有步驟地進行,使受教育者能夠有效地掌握系統的知識.
(一)循序性原則
循序漸進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原則,也是學生認知規律的客觀反映,學生的認知過程是從未知到已知、從簡單到複雜、從單一到綜合逐步深入的漸進過程。根據這一認知規律,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新語言材料的呈現就應遵循循序性原則。
(二)疏密性原則
新內容的呈現不宜過分集中,繁瑣呆板。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限制,在一節課中或一個環節中感知、接受的新知識不宜過多。一次呈現的新內容過多,學生聽過之後不知所云,或聽懂了前面的內容,因??達的局面。由於教材是以語言功能編排其體系的,教學內容有疏有密,教師要善於抓主要矛盾,每次呈現最好只突出一個重點,將一課需要呈現的新內容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特別是新內容較為集中,篇幅較長的學習材料,就巧妙編排,重新組合,劃分幾個片斷,有計畫地一一突破。
(三)直捷性原則
新內容在呈現過程中,語言的使用應直捷、明了。為了使學生所學的英語與客觀事物建立直接的聯繫,提高英語教學的效果,在英語教學中要儘量使用英語,要利用學生已學的英語來呈現或表達新的教學內容,這樣做也是向學生提供活用英語的真實教學情景。在呈現過程中不能用學過的英語來解釋新的教學內容時,可以適當使用母語。
(四)興趣性原則
新內容的呈現應激發學生的興趣。只有學生感興趣,他們才會積極地動腦筋,教師只有指導學生以最簡潔、最有效的方法去獲取知識,學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因此,教師的呈現,應儘可能以生動活潑、興趣盎然的形式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