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第斯多惠出生在威斯脫法利亞省西根市一個法官的家庭。從小愛好自然,喜歡在田野和林間散步,經常和農民接談。1808年升入赫爾朋大學,學習數學、學和歷史,一年後轉入蒂賓根大學。1811年畢業,1817年得哲學博士學位。1813-1818年,在法蘭克福的一所模範學校教數學和物理,後作梅爾斯師範學校校長,兼教數學和法語。
1827年起創辦《萊茵教育雜誌》 ,他先後撰寫並發表了四百多篇討論各種教育問題的論文。1832年調任柏林師範學校校長,並擔任師範和附小的教學工作,同年組織了教育聯合會。1840年創辦柏林新教員聯合會。1836年寫了《文明的切身問題》一書,抨擊社會的不平等,主張使所有勞動者"直到最後一個短工"組成各種互助團體。
他篤信裴斯泰洛齊的教育學說,反對等級和沙文主義教育。反動的普魯士政府不斷加害於他。1848年第斯多惠被解除師範學校校長職務。在此情況下,德國教師仍繼續選他當全國教師聯盟主席,後又選他在德國眾議院中做他們的代表。直到生命的最後幾天,他還在進行著進步的教育活動。
第斯多惠一生有許多著述,出版了《德國教師教育指南》、《教育年鑑》和二十多種關於數學、德語、數學地理、天文等科的教科書和教學指導書。
主張"全人類教育"是第斯多惠教育思想的基本內容之一。他反對等級和沙文主義教育,認為學校的任務就是培養有博愛精神的人和自覺的公民。在人們身上,愛人類的精神跟愛自己人民的精神是應當密切結合起來進行培養的。他說:"人是我的名字,德國人是我的別號。"
名人名言
1.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善於激勵喚醒和鼓舞。類別:教育
2.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類別:教育
3.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培養和教育好,他就不能發展培養和教育別人。類別:教育
教育觀點
第斯多惠教育觀點的基礎是三個原則:即自動、遵循自然和遵循文化的原則。他宣稱:"人的本身特質,就是人的自動。一切人的、自由的、獨創的東西,都是從這個自動性出發。"教育的任務主要是發現自動,而自動的目的即教育的目的就是"真善美的思想,也就是人生的終極目的"。自動的認識以真為目的,自動的感覺以美為目的,自動的意志以善為目的。
遵循自然的原則就是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發展過程,即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個性特點。他號召教師仔細研究兒童的注意、記憶和思維的特點;他把心理學看作"教育科學的基礎",把教育經驗當作教育發展的源泉。
遵循文化的原則就是"在教育中必須注意一個人所出生或將來生活所在的地點和時間的條件,……要注意就其廣義和包羅萬象的意義來說的全部現代文化,特別是學習祖國的文化。"他一面指出必須重視兒童的天性,同時主張把兒童提到人類現代文化的高度,認為教育應適應變化著的社會生活的要求。
第斯多惠十分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和才能。他主張在國小里主要應當注意培養各種技巧,發展各種智力和才能以及獨立學習教材的能力。為此他指出,教師應當特別主意用直觀教學法發展兒童的感官。"直觀性原則要求:從感性認識的東西出發並從它過渡到概念,由個別的到一般的,由具體的到抽象的,而不是相反!"教學要由實例到規則,"由近及遠"、"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已知到未知"。他主張採用啟發式教學法,激發學生的智力,使他們能夠"探求,考慮,判斷,發現"。"如果使學生習慣於簡單的接受或被動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壞的;如果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
第斯多惠還認為,教學應當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並有助於人的道德教育。成功的教學永遠具有教育的性質,它不僅發展兒童的智力,而且形成他們的整個人格:意志、情感和行為。他把紀律和教學緊密結合起來,認為紀律是確定和調節學生活動的秩序的工具,是使學生智力和道德方面都變得更加發達,成為"完美的人"的工具。
教學目的
教學的目的是傳授知識還是發展能力,這是當時歐洲教育界爭論的一個焦點。有人認為教學的目的是傳授知識,即“實質的目的”;另外一些人則認為教學的目的是發展學生的能力,即“形式的目的”。第斯多惠認為這兩種見解都有片面性。在他看來,教學應當達到上述兩種目的,而這兩種目的並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發展著自己的能力,而能力的發展又促進著知識的掌握,因此,教學中不能將這兩者割裂開來。但是,在這兩個目的中,形式的目的更為重要,特別是在國小教育階段,因為國小時期能力的培養會對學生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待兒童長大以後,則要增加知識的教學,學生的能力愈成熟,就愈要讓他學習困難的教材,在學習教材和知識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力便得到了發展。總之,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任何時候都不能追求單一的目的。
關於教學原則,第斯多惠在《德國教師教育指南》一書中作了詳細的論述。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直觀性原則第斯多惠認為,人類心智的發展是從感性知識過渡到理性知識的。教學必須適應人類的這一自然發展順序,從感覺開始,首先形成對外界事物的表象。第斯多惠反對當時學校中所實施的空洞無用、脫離實際的教學,要求任何教學都必須從直觀出發,認為直觀性原則是“革新課堂教學的主要的原則”第斯多惠:《德國教師培養指南》,袁一安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8頁。 。當學校無法向學生提供直觀教具時,應讓學生通過回憶、比較、類推等方法形成直觀表象。
循序漸進性原則第斯多惠認為,兒童智力的發展是漸進有序、持續前進的。教學不應只考慮教材的連續性,首先必須了解兒童智力發展狀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和個別差異,從兒童現有的經驗和知識水平出發。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勝任目前的學習,牢固地掌握知識,同時又使智力和主動性得到發展。這樣的教學才是持續性的。第斯多惠一再強調,教師千萬不要把自己剛剛學會的一切東西都教給學生,也不要教學生學習還不能領會的東西;教師應當教給學生最本質的、最主要的東西,不教或少教一些目前不適用的、以後也不需要的知識。
堅實性原則所謂堅實性原則,就是要求教學要保證學生牢固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和鞏固性原則相同,堅實性也要求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發展水平,要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基礎上進行教學,使學生獲得新的知識。第斯多惠反對學習不求甚解,粗枝大葉;同時,他也反對向學生全面灌輸,認為這樣做不僅不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反而會加重他們的記憶負擔,使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為了使學生扎紮實實地學習,教學必須具有連貫性,將新舊知識聯繫起來;必須使學生學習最必需的、最本質的東西;必須經常複習已學過的東西,使之保持在記憶之中,並能在需要時靈活地加以運用。
依據上述教學原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選擇正確的方法。第斯多惠指出,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必須考慮到兩個因素,即兒童的年齡特徵和學科性質。也就是說,教學要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根據學科特點,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第斯多惠把教學方法分為兩種:學術的方法和基本的方法。學術的教學方法是教師一言堂,從最基本的原理開始,循序講授學科內容。基本的教學方法則從學生的認識水平出發,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中心,引導學生主動地去發現知識,因此,這種方法也稱為發展性的教學方法或啟發式教學。第斯多惠反對學術式的方法,認為它不符合兒童的天性,教學過程機械呆板,學生的學習缺乏活力,不利於兒童智力的發展。在他看來,啟發式的教學法才是教師應當選擇的唯一正確方法。它使學生在對話式的教學中掌握知識,在發現中培養能力。“不稱職的教師強迫學生接受真知,一個優秀的教師則教學生主動尋求真知。”第斯多惠:《德國教師培養指南》,第129頁。各級教師都應採用這種方法。
他認為教學的成功歸根到底決定於教師,好的教師應該完全精通自己所教的學科,並且熱愛自己的職業和兒童。"只有當你不斷地致力於自我教育的時候,你才能教育別人。"他建議教師首先要研究跟自己所教學科有關的著作,還應當懂得歷史、文學,而且要經常注意新出版的關於教育學、心理學和教學法的著作。第斯多惠的教學理論和他的教科書對於德國及某些歐洲國家的初等教育發生過重大影響。由於他的唯心主義哲學觀點,他沒能正確理解個性、文化(社會)與教育的關係,其教育目的論也是抽象的,不確切的。
教師任務
第斯多惠一生主要從事師範教育工作,長期擔任師範學校校長並親自授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這一領域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在《德國教師培養指南》一書中,他對教師的任務、條件等提出了許多要求。
關於教師的任務,第斯多惠認為,教師的迫切任務在於通過培養人來促進人類的發展,引導他人走正確的道路,激發人們追求真善美,發展人們的素質和能力。要完成教育人這一神聖使命,教師必須在各方面完善和提高自己。根據自己多年的教育工作經驗,第斯多惠對教師提出了如下幾個要求。
1.教師必須不斷地進行自我教育。第斯多惠認為,教師不僅要教育別人,而且要教育自己,自我教育的意義更加重大。一個人不教育好自己,就不可能去教育別人;學生所受的教育和教養程度,取決於教師所受的教育和教養程度。學校是兒童受教育的場所,也是教師接受教育的地方;教師要通過一切環境和活動來教育自己。自我教育是教師的終身任務。因此,教師必須具備優秀品質,精通所教的學科,熟悉相關的學科,加強文化修養,同時,教師也應懂得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基本原理。
2.教師必須精力充沛,意志堅定。第斯多惠認為,教師的精神狀態直接影響到學生。教師生氣勃勃,學生就會群情激昂。教學要生動,要吸引學生,教師就必須做到生動活潑。教學的藝術在於鼓舞士氣,喚起學生的激情。“只有性格堅強、果斷的人才會知情達理,懂得要什麼,為什麼要,用什麼方法來鍛鍊意志,只有這種性格的人才會培養出性格堅強和果斷的人來。”第斯多惠:《德國教師培養指南》,第180頁。
3.教師必須使自己的教學引人入勝。第斯多惠認為,教學如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育也就因此而中止。教師只有激發學生高尚、純潔的興趣,才能使學生趨向真善美,刻苦學習高深的學科。教學要引人入勝,教師首先要生動活潑,要注意講課的形式和風格,教學方法要變化多樣;教師要精神飽滿,使學生處於興奮狀態;教師要熱愛所教的學科,並用這種愛感染學生。
4.教師必須注意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第斯多惠反對學術式的教學方法,不贊成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地聽,認為這樣做不利於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他要求教師耐心細緻地注意學生的發音、語調和敘述,儘可能多地給兒童說話的機會,讓他們學會用清晰、嚴密的語言敘述所學內容。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識。
生平貢獻
第斯多惠倡導“全人教育”的思想,並提出實施“全人教育”應遵循自動性、自然適應性和文化適應性3個原則。他認為,人的特質即人的自動,一切人的自由的、獨創的東西,都是從這個自動性出發。教育的任務主要是發展自動。自然適應性原則是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發展過程。文化適應性原則是教育必須注意全部現代文化,特別是學習祖國的文化。因此,兒童的教育必須適應人類社會發展的文化成就。在教學方法上,他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和才能,主張採用啟發式教學法,誘導並激發學生的智力,使他們能夠探求、考慮、判斷與發現,反對死記呆讀,壓制智力發展的作法。第斯多惠十分重視教師素養的培育,要求教師應該完全精通自己所教的學科,並且熱愛自己的職業和兒童。提出優秀教師對學生不是“奉獻真理”,而是“教人發現真理”。著作有《德國教師培養指南》、《教育的理想與可能性》。
第斯多惠是一位傑出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他從資產階級的利益出發,猛烈抨擊封建的和宗教的德國教育,力倡全民的國民教育。這一思想反映了19世紀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要求,是教育史上的一大進步。第斯多惠的思想受裴斯泰洛齊影響較深。和裴斯泰洛齊一樣,他也認為教育應當遵循自然,發展兒童的天賦能力。但是,第斯多惠更進一步提出了教育要適應文化,把教育與社會聯繫在一起。他主張教學不僅應當傳授知識,而且應當發展能力,並且辯證地論述了兩者之間的關係,這種觀點是教學目的論上的一大革命。他吸取前人的思想,更創造性地提出了發展性教學的概念;他從教學實際出發,提出了一系列教師培養原則和方法,為德國教師提供了指南。第斯多惠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近代教育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