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徵收依據

計算方法

管理使用

1、土地補償費歸村集體所有。村集體作為抽象主體,象徵性擁有所屬成員的集體土地所有權,依照法理,在村集體失去其所有土地時,理所當然擁有該土地徵用後的所有徵地補償費。對該征地補償費的具體處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十九條規定:“涉及村民利益的下列事項,村民委員會必須提請村民會議討論決定,方可辦理:(三)從村集體經濟所得收益的使用。”村集體有權以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的形式,決定征地補償費的分配和使用,村集體可以將該集體收入用於開辦集體企業,發展公益建設,可以分配到各戶,可以分配給被徵用承包經營土地的村民。而村集體依法對其所有徵地補償款作出的處理,應承認其合法性。若村集體將征地補償費進行分配,則該部分征地補償費權屬依法發生轉移,集體與成員間因分配決議而產生了權利義務關係。
2、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用地者在征地中,因其征地致使他人可預得收入的減少,從而造成權益損失,理應對該全部可預得收入予以補償,此補償性質同於經濟上的權利義務平等原理。該處的“他人”指該被徵用土地的承包經營者,包括已轉包經營者。村民的該項所得,是其財產損失的金錢補償,故地上附著物、青苗補償費同於村民的其他財產,性質上並不具有其他特殊的含義。實際中,用地者在預算出其三大補償費金額後,將地上附著物、青苗補償費連同其他費用一併支付與村集體,由村集體再行處理。因貨幣所有權隨占有而轉移,此時地上附著物、青苗補償費由村集體占有控制,村民並不擁有該費的所有權,其與村集體形成法律上的債權債務關係,村集體作為享有青苗補償費的村民的債務人,必須將該費返還村民,村民亦可向村集體行使給付請求權。
3、對於安置補償費的歸屬,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6條規定:“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安置單位;不需要統一安置的,安置補助費發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徵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後用於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安置補助費俗稱“勞力安置”,是對具有勞動能力而失去勞動對象的農民的生活安置,具有很強的人身性,但安置補助費的金額多寡、支付標準並不受被征土地多寡因素影響,其標準更多地考慮受安置農民個體因素。
重要性

管理措施

征地補償費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是對被征地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失地的補償。管好用好這項資金,就是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經濟權益,也是保證農民收益和促進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措施。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04〕28號,以下簡稱《國務院決定》)要求,“使被征地農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使被征地農民的長遠生計有保障”,“在征地過程中,要維護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權益”。各級農業部門和農村經營管理部門要高度認識這項工作的重要性,按照《國務院決定》的原則,切實保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合法權益,按照新的《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加強對征地補償費的核算,嚴格按照專戶存儲、專賬管理、專款專用的原則規範管理,實行專戶管理制度,設定專門的賬冊,單獨對征地補償費收支使用的原始憑證裝訂成冊。已實行村級財務委託代理制的地方,要在鄉(鎮)農村經營管理站設立專戶,統一結算,使用和管理情況要定期向農民公開,接受村民主理財小組和農民民眾的民主監督和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審計監督。
(二)、規範征地補償費會計核算內容和程式
1、明確分配範圍和性質。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決定》精神,積極參與制定土地補償費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分配辦法,確保土地補償費主要用於被征地農民上。2005年以後新增土地補償費的分配比例省級人民政府已有明確規定的,按照規定執行;沒有明確分配比例的,要按照國務院規定明確。土地補償費應主要用於被征土地的農民生產生活需要。留歸被征地農民部分的土地補償費歸農民個人所有,要充分尊重被征地農民的意願,不得強迫農民參加商業保險;留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補償費屬農民集體資產,應當用於發展生產、增加積累、集體福利、公益事業等方面,不得用於發放幹部報酬、支付招待費用等非生產性開支。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安置補助費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2004年以前的土地補償費,沒有分配的,仍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使用,原則上不得用於個人分配。
2、分配使用報批程式及賬務處理。土地補償費的分配、使用預算方案要經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大會或成員代表大會批准,事後要將土地補償費的實際開支、管理情況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大會或成員代表大會報告。留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補償費要嚴格按照《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規定,全部統一納入公積公益金科目進行核算,並設立土地補償費專門賬戶,統一進行管理。當土地補償費使用的財務事項發生時,經手人必須取得有效的原始憑證,註明用途並簽字(蓋章),交民主理財小組集體審核。經審核同意後,由民主理財小組組長簽字(蓋章),報經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審批同意並簽字(蓋章),由會計人員審核記入專戶賬目。經民主理財小組審核確定為不合理開支的事項,開支不得入賬,有關支出由責任人承擔。財務流程完成後,要按照財務公開程式進行公開。
(三)、建立健全土地補償費使用的民主監督機制
1、全面落實將土地補償費的使用和管理情況納入農村財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內容的規定。土地補償費的使用和分配要按有關規定經過民主討論,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經批准使用的土地補償費日常開支監督由民主理財小組負責,村民主理財小組有權檢查審核土地補償費財務賬目,有權對不合理開支進行否決,有權代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賬目不清的開支提出質疑,有權要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及財會人員對土地補償費專戶管理的財務問題做出解釋。收支和分配情況要定期向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公布,做到公開、公平、公正;要切實維護農民民眾對土地補償費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監督權。凡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要求了解的土地補償費財務運行情況,都要及時逐項逐筆進行公布,對民眾提出的問題,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有義務及時給予解答和解決,並將結果向民眾公布。各級農村經營管理部門要指導和幫助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好用好土地補償費。
2、建立土地補償費專項審計制度。各級農村經營管理部門和農村審計機構要定期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土地補償費的撥付、管理和使用情況進行專項審計。縣、鄉兩級農村經營管理部門和農村審計機構,要切實建立並落實好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土地補償費的審計監督,審計結束後,要及時將審計結果向民眾公布。對於審計中查出的問題,要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健全和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見》要求,“在審計中查出侵占集體資產和資金、多吃多占、鋪張浪費的,要責令其如數退賠;涉及國家工作人員及村幹部違法違紀的,需要給予黨紀政紀處分的,移交紀檢監察機關處理;構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追究當事人的法律責任。”對查出挪用或私吞征地補償費的,要責成責任人將挪用或私吞的征地補償費用如數退還給集體;涉及國家工作人員及村幹部違法亂紀的,要提出處理意見,移交紀檢監察部門處理;對於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追究當事人的法律責任。農村經營管理部門和農村審計機構在搞好專項審計的同時,還要堅持和完善定期審計工作。各地要結合農村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開發和建立徵用農村集體土地補償費管理和使用情況的計算機網路監控體系,及時跟蹤監控土地補償費的撥付、管理和使用情況。
(四)、加強領導,切實履行好征地補償費管理指導工作的職責
農業部門和農村經營管理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強征地補償費監督管理的必要性、艱巨性,把此項工作列入農村財務工作重點。要切實加強村級財務管理,完善財務制度,嚴格監管征地補償費的分配使用。要及時研究和解決征地補償費管理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征地補償費用的管理,確保征地補償資金的安全完整。農業部門和農村經營管理部門要高度重視征地補償費的分配和使用的指導工作,幫助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健全征地補償費使用管理的規章制度,積極指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制定征地補償費分配辦法。加強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征地補償費專項公開和民主管理工作的指導和督促檢查。對於不公開或假公開的集體經濟組織,要組織專人幫助其清理賬目,並監督其進行收支公開。
改革開放以來的新辭彙(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法制、社會等方方面面快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也產生和引進了許多新的辭彙,或對某些辭彙賦予了新的涵義,每一個辭彙都記錄了中國發展的一個側面,濃縮著一段中國進步的精彩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