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張海,男,1941年9月生,河南偃師市人,中共黨員。
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河南省文聯主席、黨組副書記,河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全國八、九、十屆人大代表。
1993年被批准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1991年即擔任河南省書協主席,1994年擔任省文聯副主席(專職)、黨組成員。
2000年擔任省文聯主席(專職)、黨組副書記。
2011年6月26日,鄭州大學隆重舉行儀式,聘請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擔任該校美術學院院長。
藝術經歷
概述
張海從20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即在安陽市專業從事書法組織活動和書法創作。
1981年調入河南省書法家協會。從83年起任副秘書長、85年任副主席兼秘書長、91年任主席。
主持河南書協工作期間,舉辦了大量在國內外具有開創性有重大影響的書法活動。其中從84年起舉辦的四屆中原書法大賽、河南中青年墨海弄潮展、國際書法展、新十年書法論辯會、國際臨帖展、創建了河南書法函授院等,規模空前,形式獨創,在國內外書壇產生了深遠影響。對新時期中國書法復興起到了重要作用。採取多種舉措,做了大量紮實有效的工作,使一大批作者脫穎而出,從而使河南書法由原來中下游水平,成為全國公認的書法大省。
以最權威的全國書展為例,1989年—2004年共舉辦五屆全國書展評獎,第四屆全國展河南入選數、獲獎數均居第一;五屆全國展獲獎第一,入選第二;六屆、七屆入選、獲獎均居第一;八屆全國展入選、獲獎均居第二。入選數和獲獎數十個可比數字,河南獲得七個第一,三個第二。
現在全國設定的三大展覽,其中兩大展覽(中國書壇新人新作展、和全國青年展)是由河南提議被中國書協接納並首先在河南舉辦。不僅如此,河南書協多次承辦全國性展覽和大型活動,如全國第三屆書法篆刻展、第一屆、第二屆中國書壇新人新作展、全國隸書展、首屆青年展、第五屆書學討論會等,為中國書法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青年作家康征著的《走近張海》書中有較為詳細記述。
詳細經歷
1960年7月就讀於河南省新鄉師範專科學校。
1962年10月參加工作,畢業於河南省新鄉師專理化系,大專學歷。
1962年10月任河南省安陽市西大街國小教師。
1964年3月任河南省安陽市總工會職工學校教師、工人文化宮幹事。
1975年10月任河南省安陽市民眾藝術館副股長、股長、副館長。
1981年入黨。
1982年3月任河南省書協幹事、副秘書長。
1985年6月任河南省書協副主席兼秘書長。
1986年7月任河南省文聯副秘書長、省書協副主席兼秘書長。
1991年11月任河南省書協主席。
1994年1月任河南省文聯副主席、黨組成員、省書協主任兼書畫院院長。
1998年8月任河南省文聯副主席、黨組成員、省書協主席。
2000年5月任河南省文聯主席、黨組成員、省書協主席。
2000年12月任河南省文聯主席、黨組成員、省書協主席、中國書協第四屆副主席。
2001年至今任河南省文聯主席、黨組副書記、省書協主席、中國書協第五屆主席。
2010年12月29日再次當選中國書協第六屆主席。
2013年8月18日,《我的長輩》微視屏作品大賽公益活動啟動儀式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為本次活動題詞。
2014年5月10日“古稀新聲——張海書法展”在河南博物院隆重開幕。
2015年12月8日,任中國書法家協第七屆名譽主席。
書法貢獻
張海四體皆能,成果突出,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以隸書和行草最著。其隸書以漢碑為本,後潛心漢簡,繼而融合行草,最終自成一家,被書界稱之為草隸。1987年即為日本專業刊物介紹;其行草書1992年獲第五屆書法篆刻展覽全國獎。1990年以來陸續出版了《張海隸書兩種》、《張海書法》、《張海新作選》、《張海書法精品選》、《張海書增廣漢隸辨異歌》、《佳作解析—張海行草書蘇轍黃州快哉亭記》等。沈鵬等書界權威對其為書為人的評價,收錄在《創造力的實現》一書中。1986起,曾擔任河南省書法家代表團團長、河南省文化代表團團長、河南省書畫家代表團團長、河南裝裱藝術家代表團團長、中國書法家代表團團長,先後十多次到日本東京、大阪、京都、奈良、北上市、高松市舉辦書法展覽。應新加坡書協的邀請,90年到新講授隸書,91年隨費新我先生到新辦展。從1993年起先後四次應邀赴港講學舉辦個人書法展,《張海師生書法展》,作為學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師生舉辦書法講座,擔任全港雙年藝術展評審;作品曾到韓國、法國、德國、芬蘭、加拿大等地展出。
代表作品
張海在繁忙日常工作之餘,還積極籌措資金,出版有《張海隸書兩種》、《張海書法》、《張海新作選》、《張海書法作品集》、《張海書增廣漢隸辨異歌》、《張海書法精選》、《張海書法選》、《張海書法作品選》、《創造力的實現——張海書法展作品選》、《歲月如歌——張海書法展作品選》、《佳作解析——張海行草書蘇轍黃州快哉亭記》、《佳作解析——張海隸書宋詞五首》、《佳作解析——張海楷書(魏碑)作品選》、《佳作解析——張海篆書作品》、《張海小字行草作品選》、書論《關於代表作的思考》、《時代呼喚中國書法經典大家》、《書法經典大家怎么出》、《堅持健康的書法批評,為繁榮書法藝術鼓與呼》,在當今書壇產生廣泛影響。
張海勤于思考,有敏銳的觀察力和獨到見解。關心中國書法事業的健康發展,在關鍵時刻,都能提出一些重要問題引起書壇思考和共鳴,其中在改革開放初期寫的《我們不能再等待》數篇專論,《關於代表作的思考》一文,以及倡議舉辦的《當代著名書家代表作展》,另外還發表有《論費新我書法藝術》等各類文章數十篇。
書法論文
張海:時代呼喚中國書法經典大家
新時代的課題
書法藝術包括創作、理論、教育、活動等許多方面,而書法家無疑是其中的核心因素。一部書法史就是書家的歷史,而書法大家無疑又是書法史的靈魂。一個時代是否出現影響後世的書法大家及經典作品,是該時代書法藝術是否繁榮發展的重要標誌。回顧中國當代書法的發展歷史,研究書法藝術面臨的新的變化,我們不難看出,打造經典,推出大家,努力推動中國當代書法藝術大發展大繁榮,是新時代的課題。
中國當代書法藝術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發展道路。自1980年5月“全國第一屆書法篆刻展覽”在遼寧瀋陽開幕的近30年來,我們已舉辦了9屆全國展。縱觀9次全國展,中國當代書法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至第二屆全國展為第一階段。此時書法剛剛進人復興期,書法創作仍處於低谷,書法群體人數很少,但對推動書法藝術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至第六屆全國展為第二階段,書法熱潮深入發展,書法從業人數大幅增加,書風逐漸走向多元化,各種書法現象廣為出現,這一階段書法成果豐富,發展迅猛,它既是當代書法復興的啟蒙期,也是發酵期、推廣期,它深深地喚起了人們的書法創造意識,提高了人們的書法審美能力,在人才上、觀念上、理論上和實踐上都為書法復興奠定了基礎,積累了經驗。來源書法屋。第七至第九屆全國展為第三個階段,這一階段書法熱發展勢頭迅猛,競爭也日趨激烈,從藝術風格上看更加豐富多樣,對傳統的挖掘也更加深人廣泛,回歸傳統、謹慎創新是這一時期的主線。近30年來的書法創作,大致表現出這樣幾個特點:一是發展迅速卻不可避免地帶有某些盲目性;二是雖然在繼承傳統方面始終不斷深化,但還停留在較淺的層次;三是在探索創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卻往往流於時尚,形成跟風現象;四是書法在普及中延展著自身的廣度,從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多樣性特徵,然而和書法精深博大的內涵相比,當代書壇在整體氛圍上顯得成就斐然,朝氣蓬勃,然而和我們期待的真正的百花齊放,群峰參天的局面仍有相當的距離,那種繼往開來,震古爍今的經典和大家仍然付諸網如。
一方面,大力發展包括書法藝術在內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已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並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書法藝術面臨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經過近30年的發展,人們對書法的需求日益強烈,書法隊伍不斷壯大,書法藝術具有堅實的發展基礎。同時書法藝術面臨的新變化對其發展繁榮也提出了新要求。首先,當今時代的變化之大、發展之快,新事物、新格局、新思維之層出不窮,都是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所不曾有的。書法藝術在其數千年的發展史中,以其獨有的形式折射出每個時代的主體精神,往往帶有深深的時代烙印。隨著時代的更迭變化,社會風尚、人們的審美訴求也會改變,反映到文學上,會出現“唐詩”、“宋詞”、“元曲”的更迭;反映到書法上,則有“尚法”、“尚意”、“尚態”的區別。正如劉舞在(文心雕龍》中所說的那樣:“時運交移,質文代變,古今情理,如可言乎!”今天的書法應當以其獨有的藝術語言,準確地反映當今時代的變化和主體精神。其次,新資料的發現、工具的改良、工藝形式的演進會成為推動書法藝術觀念變革的重要契機。今天書法資料的豐富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學術上的“四大發現”(甲骨文、居延漢簡、敦煌文書、宮廷大內檔案),都與書法有關。後來又陸續發現了大量的古代簡犢、碑誌等民間書法資料,就連書法史上撲朔迷離的秦隸,今天也能看到了實物資料。形式的演進也是空前的。比如大型展覽這種以往所沒有過的形式,一方面使書法從文人的案頭走向寬大的展廳,在眾多的展品中一比優劣;另一方面也使書法的交流大大增加。這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對書法觀念、書法風格的變遷勢必產生重要影響。再次,當今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東西方在思想觀念上的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是不可避免的。中華民族不再處於過去那種閉關鎖國的封閉狀態,而是通過全球化、信息化逐步融人世界民族大家庭。書法藝術這種歷來在較為封閉的文化環境中自足演進的藝術,一旦放到日益開放的文化語境之中,面臨著具備完整體系和抽象品格的西方美學的拷問時,又會出現怎樣的變化?這也是當代書法界不能忽視的問題。新時代書法藝術所面臨的變化還不止這些。又如,毛筆逐步退出實用領域,對書法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一方面使用人群大幅減少,勢必使其基本技法的傳承遇到嚴峻的挑戰;另一方面,毛筆退出實用,使書法得以在藝術的天地里自由馳騁,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綜上數端,21世紀的書法藝術在時代精神、創作觀念、審美格局和表現手法上必須要有新的突破,要出現這一時代的經典之作和書壇大家,進而實現中國書法藝術大發展大繁榮。
經典和大家是書法藝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書法經典的形成充分體現了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它不是某個人或某些人決定的,而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共識。經典和大家密不可分,經典成就大家,大家造就經典。正確認識經典和大家,對打造經典、推出大家,實現書法藝術大發展大繁榮具有重要意義。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必須具備以下品格:
第一,經典必然是開創性的和劃時代的。它以一種創造性的書法藝術實踐,開闢了全新的審美境界,承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人文精神和時代內涵。它為書法演繹時代精神找到了一種恰如其分、十分完美的表現形式,而且以自己的豐富實踐為這種表現和演繹找到了一種新的筆墨語言。在這方面,王羲之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以“今妍”書風代替“古質”書風,並以他獨具特色的筆墨語言,成功地演繹了以魏晉風度為特徵的時代精神。而且由於魏晉士人的精神氣度對後世文人士大夫有著極為廣泛的影響,所以王羲之的書法自然就成了書法藝術的百世經典。
第二,經典必然是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的變革,而這種變革又是符合歷史和藝術發展規律的。一個書家恰好處在歷史轉折和藝術演變的關頭,時代呼喚變革的精神和創新的實踐,而他又恰恰具備創新的資質和潛能,並且抓住了時代機遇,勇於實踐,大膽革新,那么他就能成為書壇大家,他的作品就會成為經典。換言之,大家和經典的出現,是時代和個人互相結合,互動作用的結果。俗語所說的“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其實有它一定的道理。在這裡起關鍵作用的是歷史發展規律。
第三,經典必須是以創造性的藝術實踐,開闢了一種新的技法體系和風格模式,從而填補了書法史的空白。中華民族是一個地域跨度極為遼闊的多民族融合體,它包容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不同理念和不同風格。作為中華民族所共同擁有的藝術形式,書法對不同的地域風格必然會反映出來。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只有某種風格才是經典,而其他風格不能稱為經典。事實上,不論哪種風格,只要其形式和內容、技法語言和藝術風格能達到高度統一、具有劃時代的、開創性的意義,都是經典。
第四,經典必具原創性和極高的開掘價值。我們所說的原創性並非摒棄前人,另起爐灶,而是在規模前人、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大膽改革和天才創新。歷史上任何一種經典都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有著歷歷可尋的師承關係,但這絲毫無損於作者對於這種風格的原創性。與原創性同樣重要的還有它的開掘價值。因為二者並非一個概念,許多有原創性的風格由於個性特徵過於鮮明等原因,其開掘價值和發展空間不大,因而難以成為後人規模的經典。作為一種具有原創性的風格,其開掘的空間越廣闊,作為經典的價值也就越高。
當今時代的書家,如何成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書壇大家呢?
其一,要審時度勢,正確認識歷史、認識時代,把握時代、社會和書法藝術的發展規律,明確自己的藝術方向。當代書家有著古人所無法具備的優勢。學科建設的發展、研究方法的進步,使我們更容易高屋建A地認識和把握藝術的發展規律,從而運用它為時代服務。歷史已經一次又一次證明了一個真理:書法家只有扣準時代脈搏,他的藝術實踐既符合時代的需要,又符合藝術發展規律,同時又有鮮明的個性風格,才能成為藝術的弄潮兒,才是引領潮流的書壇大家。
其二,必須認真地深人傳統經典,踏踏實實地做書法經典的傳承者。幾千年的書法傳統,出現了無數的經典,像一座藝術的百花園,為我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營養,一代又一代大師們的成功之路,也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啟迪和藝術創造的廣闊空間。從理論上講,專注於任何一種具有開發價值的經典,堅持不懈地深人挖掘,憑著自己的智慧和執著都有可能成為書壇大家。
其三,應當站在時代的高度,高屋建lK,拓寬視野,打破作繭自縛的門戶偏見,建立“大書法”觀,把一切古代的優秀書法遺產和時代的表現手法都納人自己的藝術視野之內。不論碑派、帖派,行草書還是篆隸甲骨簡帛寫經,不論是傳統書法還是現代書法,只要符合書法藝術基本特徵,在書法藝術的“底線”之內,都應該成為我們的關注對象。如果僅僅認為某一個流派、某一種風格才是經典,那就會“劍走偏鋒”,營養不良,極大地限制書法藝術的發展。書法通過字形以立“象”,而其取法的則是天地萬物之“理”。其思維方式是“書肇於自然”。“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這種吞吐八荒,馳騁天地,俯仰萬物的氣魄,成就了中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也成就了一代代的書壇大家。
其四,要具備創新的資質,掌握創新的方法。創新的成功與否,不決定於個人的願望,而取決於創新的各種條件是否具備,包括時代的條件和個人的條件。我們正處於千載難逢的書法發展的時代契機,能否實現創新與突破,關鍵看個人是否具備創新的資質以及是否掌握和正確運用創新的方法。所謂資質,主要指書家的識見、筆下功夫以及各方面的綜合素養。厚積薄發是藝術創新的規律,在書法上尤其如此。在臨習古代經典上沒有下夠相當的工夫,不能隨心所欲地駕馭資料文本,企圖憑空趟出一條創新之路,不音天方夜譚。創新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而且適用什麼樣的方法又因人而異,千差萬別。比如選取經典文本的眼光、切人的角度、創變的形式和方向,如何對不同的文本實行“嫁接”、“改造”等等,所有這些都是對一個書家創新能力的嚴峻考驗。可以說,能否找到一條正確的既符合藝術發展規律,又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創新途徑,是一個書家成功與否的關鍵。
其五,要敢於表現個性。藝術是個性和激情的產物,只有完美地表現書家的藝術個性,才具有經典的價值,這樣的藝術家才能稱得上大家。我們看王羲之及其《蘭亭序》、顏真卿及其《祭侄文稿》、蘇東坡及其《黃州寒食詩》,可以說無不如此。對於大多數書家來說,他們用藝術抒寫個性,以個性和真誠演繹藝術,縱使成不了大家,也同樣為藝術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如果處心積慮想當大家,反而泯滅了自己的天然個性,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其六,真正的書壇大家應該是遠離世俗塵囂,超越現實功利,耐得住孤獨寂寞,守得住精神家園,具有超乎常人的自由探索精神的人。書法與其他藝術和科學一樣,都是自由探索和創造精神的產物,一旦心為世俗功利所累,便很難保持這種自由探索精神。人們皆知藝術得天然之可貴,書法也是如此。而所謂天然,首先是精神和心態的自然而然,不染俗塵雜念,不涉機算矯取,不求青眼訣詞。真正的書法大家,必具此種心態。
當今時代應當是出現經典和大家的時代。一方面,我們生逢盛世,書法所賴以生長發育的中華傳統文化今天也面臨全面復興的大好時機,今天的文化氛圍對書法的發展極為有利;另一方面,近世以來書法藝術的發展,大量書法資料的面世,新的美學觀念的引進,表現手段的日趨豐富,等等,無一不指向書法藝術,而近三十年來持續不衰的書法熱潮,更是有力地證明了書法藝術在中華文化中深厚的基礎和巨大的能量。新時代的書壇呼喚經典和大家,努力以經典和大家推動中國當代書法藝術大發展大繁榮,這是我們每個書法工作者的神聖職責。作為當代書法事業組織者的中國書協和各級書協,應該採取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來推動這個目標的實現。
第一,要在書家隊伍中大力倡導讀書學習,不斷提高文化素養。廣大書家要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十七大精神,自覺擔負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使命,真正做到用黨的十七大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創作。要認真學習書法傳統經典和專業知識,不斷豐富理論素養和創作技能,提高創作水平,努力朝著書法經典和書法大師的目標邁進。要向時代學習,向人民學習,向大師學習,深人實際、深人生活、深人民眾,把推進書法藝術大發展大繁榮與弘揚時代精神結合起來,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結合起來,不斷增強用書法藝術為人民民眾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本領。
第二,努力營造產生經典和大家的和諧環境和豐厚土壤。我們不能夠“製造”經典和大家,但是我們能夠為經典和大家的出現創造更多更好的便利條件。
-------借我國文化崛起和振興傳統文化的東風,進一步提高書法的社會地位,提高書法的社會認知度。如爭取書法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職稱評定中設立書法系列,把書法納入基礎教育序列等等。
------進一步重視書法教育工作。抓緊培養書法師資力量,在各大高等教育學府儘可能多地開設書法專業,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理論和實踐的雙重能力。同時協助有關方面努力解決好書法專業學生的就業問題。書法教育是出人才、出大家的可靠保證,對這一點應該有充分的信心。
-----充分發揮專業媒體的作用,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充分重視書法理論家的作用,鼓勵書法理論家對書家、書法現象、書.法流派作深人的研究,包括對一些重點的有前景的書家作長期的系統的跟蹤式研究。理論研究應充分體現基礎性、前瞻性、指導性的特點,加強對書法傳統的發掘整理,尤其是對經典的研究闡釋。理論和實踐的進一步結合,必將有利於書法事業的發展,從而為大家的成長創造有利的條件。
-----逐步改革完善展覽比賽體制,建立多元的社會評價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國展的評選,使之更具公正性和權威性。同時辦好各種專業展、單項展、邀請展、提名展、地域展和同仁展、媒體展等,形成一個交叉立體、互為補充的全面的社會評價體系。
-----鼓勵在繼承的基礎上大膽創新。一個有作為的書法家,要在繼承前人成果上捨得下大力氣,努力繼承書法藝術的優秀傳統。要按照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以觀念創新為先導,大力推動書法藝術的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使廣大書法藝術工作者不斷煥發創造激情,增強創新能力,使我國書法藝術事業始終保持蓬勃生機與旺盛活力。
------擴大與世界各國的書法交流。實施“請進來”、“走出去”戰略,一方面邀請國外名家及作品來我國參會參展;另一方面,在國外組織中國書法展,進一步擴大與世界各國的書法藝術交流,特別是要積極主動地配合國家對外交往戰略,在迎奧運、對台工作、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弘揚傳統中華文化等方面下功夫,推動中國書法更好地走向世界。
------進一步完善出精品、出人才的工作機制。要精心組織實施書法精品工程,加大對優秀作品的獎勵力度,鼓勵廣大書法藝術工作者牢固樹立精品意識,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和毅力對待書法藝術的創作。要積極營造良好的人才成長和書法創作環境,完善培養扶持人才的新舉措、新渠道、新機制,制訂出促進人才脫穎而出的新戰略,逐步建立起一支龐大的老中青相結合、專業和業餘相結合、各種人才齊備的“中國書法隊伍”。
第三,要把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結合起來,切實抓好各項工作的落實。實現中國當代書法藝術大發展大繁榮,不是一跳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逐步積累的過程。我們要瞄準這一目標,分階段、分步驟地加以實施,把長期目標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工作措施,轉化為做好本職工作的強大動力,既要著眼長遠,為實現中國書法藝術大發展大繁榮做出貢獻。
張海其書法四體皆能,以隸書、行草為最著。篆書得力於楊沂孫,行書出自“二王”,草書追張旭、懷素神韻,楷書以《張猛龍碑》為宗。早年隸作求其精美,取《乙瑛碑》之骨肉停勻,《封龍山》之寬綽古雅,《禮器碑》之變化如龍,自家風貌。後潛心研究漢代簡書,以行草飛動圓勁的筆觸,寫莊重醇厚之體,形成了具個性的草隸,為書界所公認。其作品曾赴西德、芬蘭、新加坡、日本、加拿大、法國、韓國、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多次展出,並參加全國第二、三、四、五、六、七屆書法篆刻展覽,日中代表書家作品展,中新書法交流展,世界和平年書展,中日書道交流展,日中著名書家百人展,中華人民共和國現代書法名作展等各類展覽。作品被收錄於《中國新文藝大系》、《現代書法選》、《古今書法選》、日本《臨書大系》等百餘種作品集,國內博物館、碑林多有收藏、刻石。《書法》、《國書法》、日本《書道藝術》有專文介紹。出版有《張海隸書兩種》、《張海書法》、《張海新作選》、《張海書增廣漢隸辨異歌》等。曾獲河南省書展一等獎、首屆龍門獎金獎、第五屆全國書法篆刻展覽全國獎。
傳承弟子
張建才,號風藪主人。1962年11月生於河南信陽。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草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漢俳學會理事,河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草書委員會主任,河南省書畫院專業書法家。
書法作品參展於全國第五、六、七、八、十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五、六、八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一屆行草書大展,全國第二屆正書展,全國第二、五屆楹聯書法展,全國首屆、三屆扇面書法展,全國首屆隸書展,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優秀作品展,中國書協成立三十周年會員優秀作品展,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全國千人千作書法大展,第八屆國際書法交流大展,河南省第三屆“墨海弄潮”展,“世紀之聲”河南省藝術大展等。獲全國第一屆行草書展妙品獎,全國首屆行書大展提名獎,全國第二屆電視書法大賽二等獎,第四屆中原書法大賽一等獎,河南省千秋偉業書畫大展一等獎等。出版有《張建才書法作品集》、《張建才書法》等。
曾獲河南省青年人才“駿馬獎”;河南省首屆“五四”文藝作品銀獎;河南省人民政府優秀文藝作品獎等。
文化活動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5月31日在對日本國正式訪問期間,在東京新大谷飯店主持召開中日文化界知名人士座談會。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參加座談。張海主席在發言中建議創造條件舉辦中日青少年書法競賽和高層書法交流展。這個建議得到了日本書法家柳田泰山先生的回響。
溫家寶總理主持中日文化交流活動結束時,張海主席和柳田泰山揮毫潑墨,分別書寫了溫家寶總理此次訪問時所作的漢俳和辻井喬先生“和對”溫家寶總理的漢俳。兩幅作品異曲同工,交相輝映,傳遞著東方文化的神韻和中日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
書法特色
張海書法,自成一體,張海的書法成就主要在於隸書。隸書,有著裝飾性較強的形式美,在隸書中走出一條個性之路恐怕要比行草書困難得多,不變則失於泥古,變化不慎又成異端,不失古法而求新意。《隸書兩種》之後的又一成果。
社會評價
說豐富,主要指作品內涵不局限某家某派某種風格;說多樣,主要指張海掌握了多種書體。在他那裡,為學的“三種境界”始終是螺鏇式地上升著進入更高層次。張海最為人熟悉的隸書的面貌是他“眾里尋他千百度”得來的,這些年來又繼續尋到了許多新感覺,取得令他與觀者一起為之欣喜的收穫。倘若觀者不限於“先聲奪人”的定見,他那近二三年來的若干行草書新作水平實際上超出了早些年的隸書,在早先隸書達到的基礎上登上了新的高度,都在揮灑自如中有意無意地融進了隸書與簡書的筆意,融入了包括王鐸在內的筆法章法。他那有隸書作根底的行書與楷書,開拓出別一境界。
——沈鵬《創造力的實現》
聰慧的張海懂得思維定式具有積極與消極的兩重性,懂得穩定性與尋找新鮮感的一致性,懂得從大處博觀與從小處求精的辯證關係,他善於通過廣泛學習總結經驗,再返回到實踐中鍛鍊出實際提高書法水平的能力。我與張海接觸中感到他從不迫促、緊張,倒是瀟灑和輕鬆。他的書法中的成功之作,也一樣的瀟灑、輕鬆。我深信張海的“有一點明顯易於前人之處”因他的自信與謙虛、豁達與勤謹不斷向更高的標準邁進。
——沈鵬《創造力的實現》
綜觀二十幾年來張海的書法創作,是一個從不斷探索到逐漸成熟穩定,從動力積累到風格確定的過程。近幾年,他的創作又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方面他的書法越來越老辣成熟,風格主調越來越明確。另一方面他的創作並沒有沿著慣性發展,而是不斷求新求變。他的變是經過長期一點一滴的積累,在某一階段而產生突變,在不斷變化中又有著一以貫之的不變,終於成就了一種具有鮮明時代特點和個性色彩的“張海風格”。
——劉藝《〈創造力的實現〉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