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光孝寺

廣州光孝寺

光孝寺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光孝路北端近淨慧路處。據《光孝寺志》載,初為南越王趙建德之故宅。三國時代,吳國虞翻謫居於此,世稱虞苑。寺名曾幾次更改,東晉隆安五年(401年)稱五園寺,唐代稱乾明法性寺,五代南漢時稱乾亨寺,北宋時稱萬壽禪寺,南宋時稱報恩廣孝寺,不久後改廣字為光字,才改名光孝寺。光孝寺建築結構嚴謹,殿宇雄偉壯觀,特別是文物史跡眾多。如始建於東晉的大雄寶殿,南朝時達摩開鑿的洗缽泉,唐朝的瘞發塔、石經幢,南漢的千佛鐵塔,宋、明時期的六祖殿、臥佛殿,以及碑刻、佛像、訶子樹、菩提樹等,都是珍貴的佛教遺蹟遺物。

基本信息

簡介

廣州光孝寺 廣州光孝寺

民諺云:“未有羊城,先有光孝”。

廣州光孝寺是嶺南歷史最為悠久,影響最為深廣,規模最為宏大的寺院

寺址本是西漢南越王趙佗玄孫趙建德的住宅。三國時,吳國貴族虞翻被流放南海,居此講學,時人稱為“虞苑”。因苑中多植訶子樹,又稱“訶林”。虞翻逝後,家人捐宅為寺,匾曰“制止”,光孝歷史,由此而始,迄今一千七百餘年矣。

光孝寺由於是禪宗六祖慧能的發跡處,前又有初祖菩提達摩的到來,使得這座千年名剎在禪宗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光孝寺自雲摩耶舍、求那跋陀羅二尊者創建道場,嗣後達摩始祖、惠能六祖先後顯跡於此,一時寶坊淨域,為震旦稱首(見《光孝寺志》序)。”由是可知光孝寺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光孝寺名,曾幾易其稱。由“制止”而“王園”,再“乾明法性”、“崇寧萬壽”。宋高宗紹興七年(1137年)詔改“報恩廣孝禪寺”,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又易“廣”為“光”,光孝之稱,由此始矣。

光孝寺尚存有不少歷史文物古蹟,如:始建於東晉的大雄寶殿,南朝達摩開之洗耳恭聽缽泉,唐惠能六祖的發塔,密乘之陀羅尼石經鍾,南漢鑄造的千佛鐵塔,宋時修建的伽藍殿、六祖殿,以及碑刻、佛像、菩提樹等。寺院氣勢雄偉,殿宇優美莊嚴,不愧為我國建築藝術之瑰寶。1961年,國務院公布光孝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3月5日,由國務院批准,將光孝寺歸還佛教團體管理。

光孝寺及其文物之遺存,對於研究中印文化交流,中國佛教史、文化史、建築史、以及廣東地方史,都具有相當高的價值。

地理位置

光孝寺位於廣州人民公園之北(廣州越秀區海珠北路177號),占地三萬平方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廣州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一說,此話雖未必正確,但該寺是廣東最古老的建築之一。

公車搭乘

在市內乘坐186、518、83、297、103、27、283、229、253、549、27、105、109、204、261、289、556路公交汽車在廣醫站下車走約360即是。
最鄰近的捷運站:捷運一號線西門口站

門票收費

廣州光孝寺可以憑歸依證自由進出,遊客入寺需門票,費用為每人20元。

寺名演變

據《光孝寺志》載,初為南越王趙建德之故宅。三國時代,吳國虞翻謫居於此,世稱虞苑。虞翻在園裡講學並種了許多頻婆樹和苛子樹,亦叫“苛林”。虞翻死後,施宅為寺,名曰:“制止寺”。廣州建寺是從這裡開始的。
東晉哀帝隆安(379)年間,改名“王苑延寺”,又稱“王園寺”。唐貞觀十九年(645年),稱為“乾明法性寺”。北宋初,稱“乾明禪院”。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年(1127年)下詔改寺名為“報恩廣孝禪寺”。明憲宗成化二年(1466年),始稱“光孝寺”,明成化十八年(1432年),明憲宗敕賜“光孝禪寺”之匾額。光孝寺之名從此留傳至今。

地位

光孝寺在禪宗史上的地位

廣州光孝寺 廣州光孝寺

作者:白鳳軍
位於廣州市光孝路的光孝寺,是嶺南最古老、規模最宏大的一座寺院。說它最古老,是因為"未有羊城,先有光孝";說它規模最宏大,是它在歷史上早就是嶺南四大叢林之一(其他三個是華林、六榕和海幢)。這裡高僧輩出,名聲流遠,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別是在禪宗史上,更是有著它輝煌的一頁。
在中國古代,創立寺院一般有三種方式。一是由僧人自己募款建造。二是由皇上或官府撥款創立。三是由達官或其家人舍宅為寺。光孝寺便屬這第三種寺院。
光孝寺原在西漢武帝時,是南越王趙佗玄孫趙建德的家宅。到了三國時期,東吳名儒虞翻(164-233)由於冒犯孫權而被降官貶謫來到了嶺南。後來,虞翻在此聚徒講學,傳授《易經》,把故宅經營一番,時人稱之為“虞苑”。虞翻去世後,他的家人便舍宅為寺,名曰“制止寺”。至此,這裡便成為佛教道場。

廣州光孝寺 廣州光孝寺

佛教產生於印度,它向中國的傳播,主要通過三條路線。一是唐玄奘所走的古絲綢之路。二是通過四川、雲南到印度。三是從廣州遠航到印度。這第三條路線,一般是利用季風所走的路線。光孝寺就處在這第三條路線的交通要道上。從東晉到唐代,無論是去西天求法的高僧,還是東來弘法的經師,凡走這一路線者,大多都在光孝寺駐錫。東晉安帝隆安元年(397)至五年(401),罽賓(在今克什米爾)僧人曇摩耶舍到廣州傳法,在此建大殿,改名“王苑朝廷寺”,又稱“王園寺”,並在寺內譯出《差摩經》一卷。隨後的南朝,又有許多印度僧人航海到廣州傳播佛教。宋武帝永初元年(420),求那跋陀到寺中創建戒壇,稱“制止道場”。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天竺高僧智藥從佛教的發祥地--印度帶來一株象徵智慧的菩提樹,種於制止道場(即光孝寺)戒壇前。普通七年(526)至大通元年(527),西天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東土”(中國)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帶釋迦如來之衣缽來到光孝寺傳法。他名聲大振後被梁武帝迎請至建康(今江蘇南京),由於法不契機,於同年至北魏入嵩山少林,面壁九年,傳法禪宗二祖慧可。梁武帝大同十二年即中大同元年(546),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的真諦三藏(499-569),應梁武帝邀請來到廣州,兩年後至建康(今南京),在輾轉遊歷了今蘇、浙、贛、閩等地後,最終又回到了廣州。在廣州刺史歐陽頠父子的支持下,於制旨(制止)寺即光孝寺,專心譯經。大乘唯識學派的重要論典《攝大乘論》、《大乘唯識論》及小乘的重要經典《俱舍論》等的翻譯,均成於此間。陳武帝永定元年(557),又有譯經大師、西印度優禪尼國僧人波羅末陀來寺譯經。到了唐朝中,印度僧人、譯經家般剌密諦,又於中宗神龍元年(705)泊來廣州,在法性寺(光孝寺)首先譯出大乘重要經典《楞嚴經》。

廣州光孝寺 廣州光孝寺

同樣,西行求法的高僧也大多在此駐足。唐高宗鹹亨二年(671)義淨三藏法師去西天求法曾住於法性寺。玄宗天寶二年(743),北天竺國僧人、中國佛教四大翻譯家之一的不空三藏在去天竺(即印度)和師子國(今斯里蘭卡)取經時,途徑廣州,曾住在法性寺。天寶七載(748)鑒真東渡扶桑(今日本),遇狂風巨浪後,漂泊至海南島振州(今崖縣)。後在北返途中經過廣州,也寄居於大雲寺(即光孝寺)。
光孝寺改為禪宗寺院始於南宋,初名為報恩廣孝禪寺,不久即定名為光孝禪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光孝寺在歷史上為佛教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作出了很大貢獻,有不少名僧、高僧和譯經師都與之有關係。但讓它最引以為自豪的是禪宗六祖大師慧能與它的一段法緣。
慧能從禪宗五祖弘忍處得到秘傳後,當時即攜其衣缽,從黃梅來到嶺南隱匿起來。經過長達10餘年的隱遁,慧能於唐儀鳳元年(676)來到法性寺(即光孝寺)聽印宗法師開講《涅槃經》,恰逢風吹幡動,有兩個僧人正為此而爭論不休。一個說是風動,一個說是幡動。這時,慧能走過來說,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你們的心在動。此語一出,便驚動四座。印宗法師知此人非凡,過來相問,果是禪宗法嗣,當即就在當年智藥和尚種的菩提樹前剃髮染衣,並由智光為其依戒律授具足大戒,正式出家。當年求那跋摩創建戒壇時曾經預言:“後當有肉身菩薩於斯受戒”,由此得到驗證。

廣州光孝寺 廣州光孝寺

慧能是中國禪宗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在禪宗傳法活動中雖然名位六祖,但實為中國禪宗開山祖。他的禪學思想和禪法均和弘忍以前大不相同。慧能在光孝寺落髮、受戒,使得原本就很有名的光孝寺,在禪宗史上占有了更為特殊的地位。
由於慧能祖師與光孝寺有著特殊的法緣關係,所以,光孝寺內的建築和佛教文物大多也都與紀念慧能有關,如為紀念六祖慧能,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的六祖殿(初名祖堂,現為清康熙年間重建)位於伽藍殿後,此殿面闊5間,進深3間,為單檐歇山頂式。裡面供奉的就是慧能坐像,高達2.5米。在大殿後面菩提樹下所建的瘞發塔,是光孝寺的重要建築,更是光孝寺獨有的紀念塔。此塔就是當年慧能在這裡剃髮受戒後,寺主持法才將他剃落的頭髮埋在那棵菩提樹下所建的磚石塔。該塔為高7.8米的七級八角形塔,每層各面均刻有佛像。由於此塔極具紀念意義,所以,雖然歷經風霜千餘年,但也歷代募修不絕,保存完好。遊人們到此駐足,當年慧能落髮的歷史性場面也就很自然地浮現在人們面前。
光孝寺的建築除了以上所提及的以外,現存還有大雄寶殿、伽藍殿、天王殿、門樓、東西鐵塔、法幢、大悲幢、達摩井、齋僧大鑊、石簽筒等古蹟文物。其中大雄寶殿最為雄偉,是廣東最大的佛寺大殿。建於五代時期的東西鐵塔,是目前我國現存的最古老的鐵塔。西鐵塔四角七層,層層刻有佛像和蓮花,是南漢王劉鋹的太監龔澄樞和鄧三十三娘所捐造,後因塔殿倒塌,今只存下面三層。東鐵塔是劉鋹所捐造,形制與西鐵塔相同。層層刻有盤龍和佛像,佛像約有千尊,以金塗飾,故東鐵塔又有“塗金千佛塔”之稱,雕刻和冶煉技術都很高超。至今保存完好。
總之,光孝寺由於是禪宗六祖慧能的發跡處,前又有初祖菩提達摩的到來,使得這座千年名剎在禪宗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主要建築

東西鐵塔東西鐵塔

寺院氣勢十分雄偉,殿宇結構工藝威嚴壯麗,特點鮮明。大雄寶殿作為光孝寺最主要的建築,構築在高高的台基上,鍾、鼓二樓分建在殿之左右。

殿內是新修建的三尊大佛像,中為釋迦牟尼,左右分別是文殊師利普賢菩薩,三尊佛像合稱為"華嚴三聖"。寶殿台基左右兩側還有一對石法幢。

屋檐斗拱層層向外延伸,使屋背跨度增大,體現了中國唐代以來的建築風格。中國南部的許多寺院都仿照該寺的樣式。

瘞(音亦)發塔

高7.8米,呈八角形,七層,每層有八個神龕。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六祖慧能在菩提樹下剃髮為僧後,當時的住持法師印宗把慧能的頭髮埋在這裡。後建塔以資紀念。

寺內至今仍存有中國最古老、最大而且最完整的鐵塔。光孝寺最著名的傳奇是,六祖慧能正是在這裡以“風幡論辯”,成為禪宗南派的創始人。

東西鐵塔

六祖殿六祖殿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兩座鐵塔。其中西鐵塔建於五代南漢大寶六年(963),比東鐵塔早建4年。該塔是南漢皇帝劉鋹的太監龔澄樞與他的女弟子鄧氏三十三娘聯名鑄造,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抗戰期間因房屋倒塌,壓崩了四層,今僅存三層。

東塔鑄於五代南漢大寶十年(967),以南漢主劉鋹的名字鑄造的,四方形,共七層,塔高7.69米,塔基為石刻須彌座。塔身上鑄有900餘個佛龕,每龕都有小佛像,工藝精緻。初成時全身貼金,有“塗金千佛塔”之稱。

西鐵塔位於大殿後西側,建於南漢大寶六年(963),比東鐵塔還早四年。是劉鋹的太監龔澄樞同他的女弟子鄧氏三十三娘出名鑄造的。東西兩塔的造型相似,可證東鐵塔是仿照西鐵塔建造的。西鐵塔在三十年代因颱風塌屋壓壞了四層,剩下三層,今已補鑄四層,不久將安裝接合以成完璧。

六祖殿
最初建立於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年),明清時期又重建。六祖惠能(638—713年),號大鑒禪師,祖籍河北,俗姓盧,生於廣東新興。幼喪父,粥薪事母,偶聞他人誦《金剛經》心有所悟,遂萌出家之志,投湖北黃梅五祖座下求法。作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得五祖弘忍大師印可,親傳衣缽,回嶺南後,遇印宗法師於菩提樹下出家,受具足戒。

光孝寺鼓樓光孝寺鼓樓

他創立的禪宗南派為漢傳佛教很大的一個宗派,傳播於日本、朝鮮等國,後又傳播於歐美。“師肉身不壞,歸停曹溪,迄今仍存。”光孝寺為紀念六祖出家之因緣,立殿堂、塑六祖像供海內外佛教屆朝拜。

光孝寺鼓樓

鼓樓原鼓樓始建於宋朝空山住持,明萬曆39年(1611)年復修,後廢。一九九O年經考古發掘在原位置上住持僧本煥復建。鼓樓上懸放法鼓,與鐘相對,跟鐘聲相和應遇隆重法會時,鐘鼓齊鳴,其莊嚴氣象令人誠之心,油然而生。本樓以古代寺廟中的鼓樓為藍本復建,用混合結構,包括斗拱為混泥土強制,創古建新工藝,效果良好。本樓供奉護法關雲長神像。
古訶子樹

古訶子樹古訶子樹

瘞發塔西有古訶子樹一株三國時吳國的虞翻得罪了孫權被謫從南海居於此地,時多植樹,虞翻死後,宅舍為寺。

南朝宋永平初元年(四O二年)梵僧求那跋陀羅三藏到此傳教;說此樹西方叫訶梨勒果,可作藥用。滿圓訶樹故可稱訶林,現僅存一株,是千古遺珍。此樹原產地為印度,古可謂中印交流之證物,更顯珍貴。
《光孝寺訶子樹》
七律一首
余雪芹
訶子林中獨木支
千年疊翠寺居奇
蟠龍雀躍青蒼老
風虎聲喧碧海姿
謫徙之光徒作植
連綿妙色孕新曦
梵香一炷心靈勁
六祖堂前萬世碑

古菩提樹古菩提樹

古菩提樹

六祖堂前有古菩提樹。南朝時,智藥三藏印度攜來菩提樹一株,植於戒壇旁,並預言一百七十年後將有大乘菩薩於此樹下受戒。唐儀鳳元年(676) 六祖論風幡後在此處樹下祝髮受戒。清嘉慶三年 (1798年)枯死,即時往南華寶林寺取孫枝一株種回。

說菩提樹須先說菩提,菩提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覺”、“智”、“道”等。佛教用以指豁然徹悟的境界,又指覺悟的智慧和覺悟的途徑,修成菩提是佛教徒的最終理想。

菩提樹即蓽缽羅樹,原產於印度,後隨佛教一起傳入我國。該樹為常綠喬木,葉卵形,前端細長,莖幹黃白,花隱於花托中,花托略作球形,果實扁圓形,採集後,可用作念珠。落葉經處理後,可在其上畫佛像用作書籤或紀念品。

據佛教傳說,釋迦牟尼在印度一個叫“迦耶”的小村莊的一顆樹下坐禪悟道成佛。因此就將這種樹喚作菩提樹,於是也就被佛教徒視為吉祥樹。在南亞佛教國家的信徒,常繞樹作禮,焚香散花。我國入寺禮佛的信眾,也有以手摸菩提樹,默默祈福許願者。有生即有死,無死沒有生,“風水輪流轉”和“後來者居士”等等都是自然之理。是以人生處世,遇到不如意事不必悲觀,要相信光明永遠在前。這樣想,才會有不息的奮進力量

漢白玉臥佛殿漢白玉臥佛殿

漢白玉臥佛殿
釋迦涅槃相,重五噸、長約三點五米,材質為緬甸白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