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阜山

幕阜山

幕阜山,古稱天岳山,主峰位於湖南省平江縣南江鎮東面,系羅霄山脈,海拔1604米,為湘、鄂、贛三省邊界最高峰,東接江西修水,北臨湖北通城,西南皆踞湖南,距長沙160公里,岳陽90公里,武漢240公里。

基本信息

主要景點

幕阜山,古稱天岳山,主峰位於湖南省平江縣,系羅霄山脈,海拔1606米,為湘鄂贛三省邊界最高峰,東接江西修水,北臨湖北通城,西南皆踞湖南。幕阜山以山雄、崖險、林奇、谷幽、水秀著稱。
幕阜山古稱道教第二十五洞天,“幕阜丹崖”為平江舊時八景之一。自然風景資源有奇異象形石、瀑布清泉、天然黃山松、雲錦杜鵑、高山草甸和天象景觀,人文資源有摩崖石刻、天門寺、天岳關集善宮、沸沙神廟、遺址遺蹟、歷史神話傳說等。
幕阜山森林覆蓋率為94%,以松、杉、毛竹為主,有我國長江以南最大面積的天然黃山松1100多公頃。主峰黃龍山是湘鄂贛三省天然屏障,自古就是吳之頭楚之尾,風景秀麗,山雄、景奇、林豐、水美,被譽為湘鄂贛的“香格里拉”。
幕阜山下,南江鎮石漿長潭村吳家組境內的石漿河中有一處溫泉。熱水從岩石縫隙中呈股狀湧出,在約300平方米的範圍內有泉眼5處,泉眼水溫為26到41℃,最高可以達到46.5℃以上。水質無色透明,有淡硫化氫氣味,水化學類型為碳酸型,含有偏矽酸、氟、放射性氡等特殊成分,是理想的浴用溫泉水。

名稱由來

幕阜山古稱天岳山,三國東吳名將太史慈劉表大軍,紮營幕于山頂,遂改稱幕阜山。幕阜山以山雄、崖險、林奇、谷幽、水秀著稱。

2016年8月22日,岳陽市天岳幕阜山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召集總經理辦公會學習及弘揚中國女排精神,並決定將景區標誌景觀“頂天立地”更名為“鐵榔頭。

六岳之首

幕阜山幕阜山
中國湖南江西湖北三省交界處山脈,西南端延伸入湖南省東北隅,長約200公里(125哩)。山脈平均高約1000公尺(3300呎),有幕阜山(1596公尺〔5236呎〕)、九宮山(1543公尺)等山峰。山地森林茂密,以松、杉、毛竹為主,經濟林有油茶、茶樹、油桐、漆樹。尤以武寧、修水寧紅茶、湖南的平江紅茶馳名中外。林副產品有武寧的「板筍」、香菇、松香等,並有黃連、天麻、柴胡、黨參、半夏及撫芎(Ligusticum sp)等藥材。
中國有個“天岳”
天岳幕阜山屬羅霄山脈,位於平江縣長慶虹橋鎮,通城縣東南部,崇陽縣東部,通山縣東部,幕阜山在湘鄂贛三省交界地。全脈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2座,主峰海拔1595.6米,比五嶽之首泰山還要高,泰山海拔1532米。
“六岳”之首
“五嶽”,即北嶽恆山(位於山西)、西嶽華山(位於陝西)、中嶽嵩山(位於河南)、東嶽泰山(位於山東)和南嶽衡山(位於湖南)。殊不知,中國還有個“天岳”幕阜山,天最大,統管五嶽,“天岳”幕阜山為“六岳”之首!位於湖南平江縣虹橋鎮,古稱“岳州府”。
從體量及海拔來看,天岳也列“六岳”前茅。幕阜山脈山體總面積約為4800平方公里,岳陽境內為460多平方公里,占地面積是黃山的四倍。泰山426平方公里;衡山核心景區南嶽區200平方公里;華山150平方公里;恆山62平方公里;嵩山450平方公里。從體量來看,天岳位居“六岳”之最。泰山天柱峰海拔1545米,衡山祝融峰海拔1290米,華山南峰海拔2160米,恆山東峰天峰嶺海拔2017米,嵩山連天峰海拔1440米,天岳幕阜山的一峰尖海拔1606米,位居“六岳”之三。
中華龍脈發祥地
古有“天岳書院”,源遠流長,在宋朝時就有記載,朱元璋至平江虹橋時曾提詞“天岳書院”,天岳書院始建於清代同治六年(公元一八六七年)因為書院門對小天岳山而定名。門首有“天岳書院”四個鎦金大字,兩側鐫刻石聯“天經地緯、岳峙淵渟”字型蒼勁、雄渾,相傳為清代學者李次青所書。
雷神居住之所、伏羲誕生之地
幕阜山雲海幕阜山雲海
幕阜山古稱雷公山,雷公即雷神,先民將幕阜山視為雷神居住之所。雷神是天意的代言神,代天主持正義,懲惡揚善,擊殺有罪之人,在古代原始宗教的意識中,是最使人敬畏地位極高的天神,古文字“神”最初單作“申”字形,象閃電之宛轉,古人蒙昧,見雷電之威猛,因以制字,可見人有“神”的概念,就是從雷電開始的,因此先民又將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認定是雷神的兒子,雷神的形象是鷹嘴龍身,伏羲人首龍身,故又稱之為“龍的傳人”,魂歸故里後,山脊上有自然形成的龍鱗狀花紋,現在仍舊清晰可見,伏羲為太昊,即功高齊天的神,這就是幕阜山被狩封“天岳”的緣故。伏羲創製八卦用陰陽八卦解釋天地萬物演變規律和人倫秩序,是我國文化的開端,仍是道家思想的啟蒙,這都一併載入了《易經》之中。
中華最早記載國家天文與星占於一體的場所
公元前22世紀,舜帝在湘、鄂、贛交界處征戰三苗,已經是個歷史常識了,幕阜山是三省交界的核心地區,又因臨近古夏水,故有“負夏”之稱,《孟子·離婁下》孟子曰:“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史記》“舜就時於負夏”,遷於負夏是以幕阜山作為根據地,就時於負夏則指舜帝在幕阜山設立了國家天文觀察中心,看天地變化,季節循環,制定曆法,星移斗轉,占卜未來,是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國家天文與星占於一體的場所。
大禹治水之神山
幕阜山上“禹治水、登此山”的石壁刻銘,敘述著大禹治水時期,禹到幕阜山祭祀伏羲的故事,從幕阜山纜船坡,繫舟峰,一直到一峰尖,都留下了禹帝的足跡,時而躡地飛天,時而三·
五跡步,因為是禹帝所留,世稱“禹步”,禹步是道士在禱神禮儀中常用的一種步法動作,可遣神召靈,獲七星之神氣,道士在行氣或入山林之時。多用它聚氣驅邪,原始宗教對祖先崇拜,天神崇拜的神學思想和道家法術,在幕阜山都能找到其來源的依據,這是五嶽不可比擬的。
中華道家思想發源地、秦始皇專拜之地
古代因有神仙居住的高山方可稱“岳”,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方士的鼓動下,曾四次巡遊尋仙封禪祭神,在公元前219年第一次出巡,和公元前210年第四次巡遊共二次登山祭神,五嶽中只有東嶽泰山有此殊榮,足以說明幕阜山在秦以及始皇心中的重要性,可見說幕阜山是我國道家思想的發源地,是一點都不誇張的。
四大天師升仙之地
“四大天師”之一葛洪的《幕阜山記》中有一段這樣的文字“山有石壁刻銘:禹治水,登此山。高於平地一千八百丈,有葛仙翁煉丹井,藥臼尚存,有僧園日長慶,有宮日玉青”。 這是葛洪告訴大家,師祖伯祖父葛玄在幕阜山修仙煉丹。葛洪80歲在幕阜山羽化成仙。,《紫清真人集》中載有“真君訪葛仙丹台於幕阜即此”,清·鍾靈的《幕阜山賦》“迄於東晉,流寓群仙,孝仙談《太極》之訣,稚川成《抱朴》之篇”指的是葛玄在幕阜山修道授徒,而葛洪在幕阜山著書立說,一山兩葛仙這是幕阜山之幸事。
呂洞賓升仙之地
同為金丹派的呂洞賓,又在唐時“飛”上了幕阜山,明《隆慶岳州府志卷十八》錄有呂洞賓《沁園春》詞一首:“昨日南京,今朝天岳,倏焉忽焉指洞庭”呂洞賓,《全唐詩》存其詩四卷,呂洞賓在幕阜山修道有他自已的詞為證,他的詞也充分展現了他的神仙生活,呂洞賓在幕阜山上“仙人下棋”和山下“天岳賣墨”給少年艾穆,使一個山里娃從此才華橫溢,如有神助,進舉而後當上了四川巡撫的故事廣為流傳。
張果老升仙之地
幕阜山國家森林公園門頭所坐落的山峰就叫“張果老”,唐時山民為解決山林糾紛而報官,一邊村民為迎官在一山嶺上敲鑼打鼓,另一邊的村民則準備了轎子在另一山嶺上來迎接官員,因母親言幕阜山勝狀而背著母親來游山的張果老,從村民面前走過,雙方村民都認為他就是衙門的縣太爺微服來訪,連忙追趕上來請求判山,張果老問清楚後,將錯就錯,也正是張果老的孝心和儉樸,深深地打動了爭山的村民贏得了信任,問題當然得到了圓滿的解決,張果老判山的地方就叫“張果老”,打鼓迎接官員的地方得名“打鼓嶺”,抬轎接官的山峰為“接官嶺”,因山路險峻,膽小爬著走而後趕到的縣官,所爬之嶺就叫“狗爬嶺”。
國教發源地
被道教符籙淨明派尊奉祖師的許遜(239—374)因“精專孝行”而稱“孝道之宗”“眾仙之長”尊為“孝仙”。他以南昌西山為中心,傳教活動遍及豫章及附近地,岳州平江亦有許遜傳教遺蹟,據明弘治《湖廣岳州志·卷之五·平江縣山川志》載“道岩,縣東九十里,可通輿立屋,有龍湫、龍洞、丹台、丹灶、許旌陽修煉於此,縣南四十里雲蓋山,有許旌陽淬劍處”。因其對道教的貢獻感動了天庭,東晉寧康二年(374)舉家四十二口,同日拔宅飛升,連家禽家畜都帶去了,留下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佳話,許遜賦性聰穎,博通經史,尤其愛好修煉法術,二十歲舉為考廉,屢薦不就,二十九歲拜修水大洞君吳猛學道(晉著名道士·為《二十四孝》姿蚊飽血的主者)。《晉書》《搜神記》《幽明錄》都有記錄吳猛率許遜“煉神丹於艾城黃龍山”艾城今修水,黃龍山就是幕阜山的黃龍峰,《西山十二真君傳》“許旌陽嘗煉丹於艾城黃龍山,丹成,祭於幕阜葛仙翁石室”三十六歲與文學家郭璞在幕阜山相遇,並結伴遍游名山勝地。直至西晉太康六年(280)四十二歲時因朝庭屢加禮命,難於推辭,才就任旌陽縣令。故又稱其為“許旌陽”後見晉室紛亂,棄官東歸,仍在幕阜山地區傳播孝道。並將道家的淨明,儒家的忠恕,佛家的大乘融合一起。具有濃厚的理學色彩,平日以孝、悌、忠、信教化鄉里,深為鄉人尊敬。
藥王桐君結廬之所
許邁,東晉丹陽句容人,字叔玄,一名映,家世士族,不慕仕進,師鮑靚受《三皇內文》從茅固學上清經法,初採藥桐廬之桓山,永和二年(364),臨安西山,改名玄,字遠遊,王羲之常造訪,共修服食,並曾為之傳,著詩十二首,論神仙事,述靈異之跡,以上這段話是《中國歷史大辭典》對許邁的簡介,許邁仍是東晉著名道士,金丹符籙兼修,與葛洪同為鮑靚的徒弟,其“初採藥桐廬之桓山”中的“桐廬”是桐君結廬之所的意思,桐君:上古黃帝時人,善於識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藥性,民間奉為藥王,根《隋書經籍》記載著有《藥性》《採藥錄》。朱謀瑋《水經注箋》:幕阜古名桓山。從上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幕阜山是藥王桐君結廬之所,也是許邁採藥煉丹的地方。難怪如今幕阜山水流藥汁,草噴異香,石臼帶元霜之氣,山鳥轉搗藥之腔。
“六相隱平江”之風水之地
幕阜山石刻幕阜山石刻
幕阜山古稱第二十五洞天,“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第二十五洞天幕阜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玄真太元天,皆仙人居處遊憩之地。世人以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鹹懷仰慕。道教潛隱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靜之山林,故多擇有仙跡傳說之處,興建宮觀,期蔭仙風而功道園融。歷代以來,道侶棲止,香客遊人絡繹不絕,故洞天福地已成為中國綿繡河山之勝境。
明清諸朝《平江縣誌》及該縣徐、陳、劉、李氏族譜記載,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發生“安史之亂”,皇室大都逃往四川。檢校工部尚書徐安貞,邀兵部左侍郎劉光謙,侍朗白琪,左丞相陳希烈(常甫)4人,潛跡南逃。至江西黃龍寺,遇超慧禪師言及湖南平江山水勝狀,慕名而至。首先居住在梅仙大洲,至今“四隱堂”地名猶存。第二年,侍郎陸善經、李安甫也尋友前來,於是六相隱平江。後分開居住:徐居下台,在縣北五十華里的三墩建回台寺;劉光謙居上台,在縣北九十華里的幕阜山麓長慶建長慶寺;白居聚台,在縣南六十里的白水,建白水寺;陳居就台,在縣東的長壽九嶺,建惠果寺;陸在縣西六十華里的河東芭蕉村,建芭蕉寺;李慮坐其兄林甫,累改姓孟安甫居下西鄉岑川,建九峰寺。死後在這六個地方,均有墓葬和塔牌。這就是唐六相隱平江,四鄉建六寺的歷史事跡。徐安貞、劉光謙、陳希烈、李安甫(另有三支李姓遷入平江)為本族的遷平始祖。
中華文化發源之地
幕阜山的張師峰也因被譽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封留候的張良修隱結廬而得名,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是張良的八世孫。《湖廣岳州志·山川志》還記載了漢名臣梅福於幕阜山梅仙峰得道飛升,山下的小鎮也借仙人之福稱為梅仙鎮。幕阜山與泰山為同一時期有著1800多年的歷史了(佛教早泰山351年)比嵩山華山早500年,衡山、桓山分別晚於幕阜山300年、200年歷史,鼎盛時期宮觀多達百處,全花崗岩石結構的青陽宮,專家指出其高超的建築技藝完全可以與全木結構的岳陽樓媲美,它曾使作品稱為神品的唐代狂草書法家張旭流連忘返,並欣然寫聯。幕阜山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蘊和無與爭辯的事實向世人表明了它就是國教的發源、發展之地,其對道教的貢獻不可磨滅,更無愧於“天岳”之稱,並將永遠屹立於幕阜之巔。

物種分布

幕阜山屬羅霄山脈,位於平江縣北部,通城縣東南部,崇陽縣東部,通山縣東部,修水縣西北部,在湘鄂贛三省交界地。全脈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2座,主峰海拔1595.6米。幕阜山森林覆蓋率為94%,植物區系成份豐富,已查明樹木806種,隸屬96科,珍稀植物有32種,包括銀杏、金錢松、福建柏、胡桃、香果樹等。有我國長江以南最大面積的天然黃山松1100多公頃。動物區系成分豐富,珍稀動物種類多達52種,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雲豹,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平胸龜、虎紋蛙、獼猴、穿山甲、豺、水獺、大靈貓等22種。

旅遊資源

幕阜山幕阜山
幕阜山古稱第二十五洞天,“幕阜丹崖”為平江舊時八景之一。自然風景資源有奇異象形石、瀑布清泉、天然黃山松、雲錦杜鵑、高山草甸和天象景觀,人文資源有摩崖石刻天門寺、天岳關、集善宮、沸沙神廟、遺址遺蹟、歷史神話傳說等。幕阜山下,南江鎮石漿長潭村吳家組境內的石漿河中有一處溫泉。熱水從岩石縫隙中呈股狀湧出,在約300平方米的範圍內有泉眼5處,泉眼水溫為26到41℃,最高可以達到46.5℃以上。水質無色透明,有淡硫化氫氣味,水化學類型為碳酸型,含有偏矽酸、氟、放射性氡等特殊成分,是理想的浴用溫泉水。由於石漿溫泉處於幕阜山下,適宜作為幕阜山的配套項目進行綜合開發。

道教傳說

相傳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處遊憩之地。世人以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鹹懷仰慕。道教潛隱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靜之山林,故多擇有仙跡傳說之處,興建宮觀,期蔭仙風而功道園融。歷代以來,道侶棲止,香客遊人絡繹不絕,故洞天 福地已成為中國綿繡河山之勝境。

洞天福地,又名三十六小洞天
第二十五洞天 幕阜山洞 ,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縣
屹立於幕阜之巔的道家文化
幕阜山因伏羲魂歸,虞舜觀天巡狩而封天岳,《水經》才有“汨水出自桓山”之記,《史記》更存“舜就時於負夏”之載。伏羲創製八卦,開道家之蒙,帝舜觀天察地,同為國教先驅,古名雷公山,替天行道,仍是先民敬畏天神的源頭,認列仙居而其上,始皇二度登臨尋仙,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中,洞天有九,福地存七,皆在山脈,神州大地,別無二處了。
道教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產生過全面而深刻的影響,其神仙信仰和崇尚自然無為的思想,對中國文學藝術浪漫主義色彩和自然主義審美觀的形成影響尤深,民俗神崇拜活動與中國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娛樂水乳交融,服藥煉丹術對中國古代化學和藥性學有突出貢獻,行氣、房中、存神,內丹等養生方術對中國傳統醫學和人體科學有密切關係。
道教中許多優秀的文化遺產,至今仍吸引著許許多多的中國民眾,它以清靜無為修道成仙的特質,使現世的人們求得了生命的寧謐和圓滿,可以說是地地道道的漢民族的心靈救治良方,是漂泊無依的靈魂的精神家園,也許正基於此,魯迅先生認為“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
道教是由三種原始宗教意識的基礎上逐漸演變而成:一鬼神崇拜、二神仙之說和方術、三黃老學說中的神秘主義部分。鬼神崇拜是人類早期遠古先民對自然現象缺乏正確的認識,而產生對各種現象的敬畏,他們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滅而產生鬼神,認為高山離天近有神仙居住。比如將南嶽衡山視為火神祝融居住的地方,少昊神居住在西嶽華山,幕阜山古稱雷公山,雷公即雷神,先民將幕阜山視為雷神居住之所,幕阜山現仍舊多雷,2006年發生過雷擊6牛的事件,可能與地下蘊藏的金屬礦藏有關。
雷神是天意的代言神,代天主持正義,懲惡揚善,擊殺有罪之人,在古代原始宗教的意識中,是最使人敬畏地位極高的天神,古文字“神”最初單作“申”字形,象閃電之宛轉,古人蒙昧,見雷電之威猛,因以制字,可見人有“神”的概念,就是從雷電開始的,因此先民又將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認定是雷神的兒子,雷神的形象是鷹嘴龍身,伏羲人首龍身,故又稱之為“龍的傳人”,魂歸故里後,山脊上有自然形成的龍鱗狀花紋,現在仍舊清晰可見,伏羲為太昊,即功高齊天的神,這就是幕阜山被狩封“天岳”的緣故。伏羲創製八卦用陰陽八卦解釋天地萬物演變規律和人倫秩序,是我國文化的開端,仍是道家思想的啟蒙,這都一併載入了《易經》之中。
東漢末年魏伯陽深入研究《周易》的基礎上,用《周易》的理論寫出了一本能解決當時社會上普遍追求“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的巨著《周易參同契》,為後世丹術修煉提出了一整套理論體系,被丹家稱為“萬古丹經王”。他的問世對金丹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嚮導作用,金丹派正是在它的指導下形成的。公元前22世紀,舜帝在湘、鄂、贛交界處征戰三苗,已經是個歷史常識了,幕阜山是三省交界的核心地區,又因臨近古夏水,故有“負夏”之稱,《孟子·離婁下》孟子曰:“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史記》“舜就時於負夏”,遷於負夏是以幕阜山作為根據地,就時於負夏則指舜帝在幕阜山設立了國家天文觀察中心,看天地變化,季節循環,制定曆法,星移斗轉,占卜未來,是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國家天文與星占於一體的場所。
幕阜山上“禹治水、登此山”的石壁刻銘,敘述著大禹治水時期,禹到幕阜山祭祀伏羲的故事,從幕阜山纜船坡,繫舟峰,一直到一峰尖,都留下了禹帝的足跡,時而躡地飛天,時而三·五跡步,因為是禹帝所留,世稱“禹步”,禹步是道士在禱神禮儀中常用的一種步法動作,可遣神召靈,獲七星之神氣,道士在行氣或入山林之時。多用它聚氣驅邪,原始宗教對祖先崇拜,天神崇拜的神學思想和道家法術,在幕阜山都能找到其來源的依據,這是五嶽不可比擬的。
古代因有神仙居住的高山方可稱“岳”,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方士的鼓動下,曾四次巡遊尋仙封禪祭神,在公元前219年第一次出巡,和公元前210年第四次巡遊共二次登山祭神,五嶽中只有東嶽泰山有此殊榮,足以說明幕阜山在秦以及始皇心中的重要性,可見說幕阜山是我國道家思想的發源地,是一點都不誇張的。
道家學派是道教的前身,春秋末年的老子被公認為道家學說的創始人,到東漢順帝時,張道陵五斗米道,標誌著道教的正式創立,此時道教只有神仙信仰,並無理論,因而傳其術而不能通,一直到東晉,才由道教著名的學者葛洪完成,其所著《抱朴子》一書,使道教理論化、縝密化,並得到了統治階級的認同,提高了道教的地位,在煉丹術方面,更是取得了一個承前啟後的作用。葛洪將玄學與道教納為一體,將神學與道學納為一體,將方術與金丹納為一體,將丹鼎與符籙融為一體,將儒學與仙學融為一體,對道教理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葛洪還透過《抱朴子·外篇》真實大膽地揭示了晉朝社會的動盪,政治的黑暗,風俗的敗壞,官吏的腐朽,百姓的疾苦。葛洪的思想,既不同於西漢的陽儒陰法,也不同於晉代的虛偽名教,又不同於先秦法家的治國之策,他主張儒道兼用,從治心入手達到行禮樂的目的,其筆鋒之犀利,觀察之深刻,情感之激烈,在“虛美隱惡”的當時,確是難能可貴的。

名人軼事

葛洪(284—364)晉丹陽句容人,字稚川,號抱朴子,從鄭隱受煉丹術,後又師從岳父鮑靚,因戰功拜伏波將軍賜爵關內侯,我國古代思想家、醫學家、化學家、印染業祖師,是東晉道教的集大成者,道教將其與許遜、張道陵、薩守堅並稱“四大天師”。
葛玄(164—244)三國吳丹陽句容人、字孝先、葛洪之伯祖父,家世官宦,吳初,曾從左慈學道,受《太清丹經》、《九鼎丹經》、《金液丹經》,後授弟子鄭隱,為東漢道教丹鼎派最高傳授者之一,後世靈寶道士奉他為閣皂宗祖師,宋淙寧三年(1104)封沖應真人,淳佑三年(1243)封沖應孚佑真君,世稱葛仙翁。
葛洪的《幕阜山記》中有一段這樣的文字“山有石壁刻銘:禹治水,登此山。高於平地一千八百丈,有葛仙翁煉丹井,藥臼尚存,有僧園日長慶,有宮日玉青”。這是葛洪告訴大家,師祖伯祖父葛玄在幕阜山修仙煉丹。幕阜山山勢雄偉,風光秀麗,山上飛瀑流泉,洞天奇景,石室幽谷,確是道家修煉的好地方,它也是葛洪完成《抱朴子》一書的實驗基地,其礦產十分豐富,煉丹用的鉛、銅、丹砂、雲母、硫黃、砂、金、等均有,又是個天然的大藥庫,有中草藥植物175科、1301種,其中屬全國和湖南省重點中藥材239種,以至明朝大醫學家李時珍追隨桐君之足跡,來幕阜山尋找仙草奇藥,並在萬曆6年(1578)將幕阜山所產的白朮載入了《本草綱目》之中。
從此平江白朮視為地道藥材,白朮極品,並有“平術”的美名,清末販入南洋的“平術”源頭價格高達425塊銀元一擔,葛洪在少年時代就生活在湖南,父親葛悌是邵陵(湖南)太守,擔任關內候之後,辭官前往平江,登上師祖葛玄、師父鄭隱煉丹的幕阜山上寫下了《幕阜山記》。並開始修道著書的生活,現幕阜山上的丹岩、捨身崖、下獅洞,仍在向世人訴說著葛玄、葛洪的往事。唐·李白游幕阜山時有詩云:“聞說神仙晉葛洪,煉丹曾此占山峰,庭前廢井今猶在,不見長松見短松”,元·許元信《幕阜山》:“我來絕頂無他事,為訪仙人葛稚川”。
傳說公元364年,一夜大雪紛飛,有一美婦到下獅洞找葛洪,言為父病採藥迷路借宿,葛洪想自已是修道之人,單身婦女借宿恐有不妥,婉言拒絕了,第二天發現門前有被遺衣物,忙尋跡而去,在一懸崖邊,又發現一縷青絲和滿地血痕,知美婦已裹狼虎之腹。葛洪心想為贏一身清白卻丟慈悲之心,羞愧萬分,縱身跳下懸崖,妝扮成美婦的觀音菩薩此時化作一朵祥雲將其托起,葛洪80歲羽化成仙,懸崖因於得名“捨身崖”。
故事可以給人以無限的想像空間,然而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幕阜山岩耳,又稱“雲耳”,山珍,有涼血解毒之功效,它還有一個響亮的名稱“葛仙米”,是葛洪在幕阜山首先發現而食用的,已載入湖南體育的“幕阜山拳”又名“龍虎爭巢拳”也是葛洪在幕阜山看見巨蟒與虎爭鬥所發明的一套拳術,它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的招式帶有明顯的道家思想,這些就是道家推崇的服食和導引,它通過食療和健身來達到人長生不老和成仙的目的,老龍溝漂水岩是葛洪在幕阜山的另一處煉丹台,《紫清真人集》中載有“真君訪葛仙丹台於幕阜即此”,清·鍾靈的《幕阜山賦》“迄於東晉,流寓群仙,孝仙談《太極》之訣,稚川成《抱朴》之篇”指的是葛玄在幕阜山修道授徒,而葛洪在幕阜山著書立說,一山兩葛仙這是幕阜山之幸事。
同為金丹派的呂洞賓,又在唐時“飛”上了幕阜山,明《隆慶岳州府志卷十八》錄有呂洞賓《沁園春》詞一首:“昨日南京,今朝天岳,倏焉忽焉指洞庭”呂洞賓(798—?)唐末河中永樂人,號純陽子,傳曾二舉進士不第,游長安遇鍾離權,百歲而童顏,全真道奉為北祖之一,通稱呂祖,《全唐詩》存其詩四卷,呂洞賓在幕阜山修道有他自已的詞為證,他的詞也充分展現了他的神仙生活,呂洞賓在幕阜山上“仙人下棋”和山下“天岳賣墨”給少年艾穆,使一個山里娃從此才華橫溢,如有神助,進舉而後當上了四川巡撫的故事廣為流傳。
幕阜山國家森林公園門頭所坐落的山峰就叫“張果老”,唐時山民為解決山林糾紛而報官,一邊村民為迎官在一山嶺上敲鑼打鼓,另一邊的村民則準備了轎子在另一山嶺上來迎接官員,因母親言幕阜山勝狀而背著母親來游山的張果老,從村民面前走過,雙方村民都認為他就是衙門的縣太爺微服來訪,連忙追趕上來請求判山,張果老問清楚後,將錯就錯,也正是張果老的孝心和儉樸,深深地打動了爭山的村民贏得了信任,問題當然得到了圓滿的解決,張果老判山的地方就叫“張果老”,打鼓迎接官員的地方得名“打鼓嶺”,抬轎接官的山峰為“接官嶺”,因山路險峻,膽小爬著走而後趕到的縣官,所爬之嶺就叫“狗爬嶺”。
這是一個民間的傳說,而對今天也有借鑑的作用,一個有愛心、孝心而生活儉樸的官員,一定能得到民眾的擁護和愛戴。被道教符籙淨明派尊奉祖師的許遜(239—374)因“精專孝行”而稱“孝道之宗”“眾仙之長”尊為“孝仙”。他以南昌西山為中心,傳教活動遍及豫章及附近地,岳州平江亦有許遜傳教遺蹟,據明弘治《湖廣岳州志·卷之五·平江縣山川志》載“道岩,縣東九十里,可通輿立屋,有龍湫、龍洞、丹台、丹灶、許旌陽修煉於此,縣南四十里雲蓋山,有許旌陽淬劍處”。因其對道教的貢獻感動了天庭,東晉寧康二年(374)舉家四十二口,同日拔宅飛升,連家禽家畜都帶去了,留下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佳話,許遜賦性聰穎,博通經史,尤其愛好修煉法術,二十歲舉為考廉,屢薦不就,二十九歲拜修水大洞君吳猛學道(晉著名道士·為《二十四孝》姿蚊飽血的主者)。
《晉書》《搜神記》《幽明錄》都有記錄吳猛率許遜“煉神丹於艾城黃龍山”艾城今修水,黃龍山就是幕阜山的黃龍峰,《西山十二真君傳》“許旌陽嘗煉丹於艾城黃龍山,丹成,祭於幕阜葛仙翁石室”三十六歲與文學家郭璞在幕阜山相遇,並結伴遍游名山勝地。直至西晉太康六年(280)四十二歲時因朝庭屢加禮命,難於推辭,才就任旌陽縣令。故又稱其為“許旌陽”後見晉室紛亂,棄官東歸,仍在幕阜山地區傳播孝道。並將道家的淨明,儒家的忠恕,佛家的大乘融合一起。具有濃厚的理學色彩,平日以孝、悌、忠、信教化鄉里,深為鄉人尊敬。
許邁,東晉丹陽句容人,字叔玄,一名映,家世士族,不慕仕進,師鮑靚受《三皇內文》從茅固學上清經法,初採藥桐廬之桓山,永和二年(364)入臨安西山,改名玄,字遠遊,王羲之常造訪,共修服食,並曾為之傳,著詩十二首,論神仙事,述靈異之跡,以上這段話是《中國歷史大辭典》對許邁的簡介,許邁仍是東晉著名道士,金丹符籙兼修,與葛洪同為鮑靚的徒弟,其“初採藥桐廬之桓山”中的“桐廬”是桐君結廬之所的意思,桐君:上古黃帝時人,善於識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藥性,民間奉為藥王,根《隋書經籍》記載著有《藥性》《採藥錄》。朱謀瑋《水經注箋》:幕阜古名桓山。從上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幕阜山是藥王桐君結廬之所,也是許邁採藥煉丹的地方。難怪如今幕阜山水流藥汁,草噴異香,石臼帶元霜之氣,山鳥轉搗藥之腔。

實用信息

門票信息

門票:50元/人,1.1米以下的兒童免票;70歲以上的老人憑老年證免票

交通信息

自駕車

從平江南江汽車站向東南方向出發,沿G106行駛210米,稍向右轉進入環島;沿環島行駛60米,右前方轉彎進入XF10;沿XF10行駛2.1公里,稍向右轉進入Y117;沿Y117行駛16.7公里,右後方轉彎;行駛240米,到達終點。

公車

在岳陽市汽車站坐直達大巴到平江,車票35元左右,然後在平江汽車站坐平江—南江的車(註:平江到南江的汽車只能到平江的老汽車站乘坐,新汽車是沒有的,可以做公車從新汽車站到老汽車站。)岳陽有直達南江的車,到了南江鎮後在車站打聽一下,有專門的中巴車到幕阜山的,也可以包車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