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禪祭

封禪祭

封禪祭源於中國古代祀拜天地的一種儀式,封為報天,禪為報地。也有同名歌曲叫《封禪祭》。

首位封禪泰山皇帝

秦始皇
秦莊襄王之子,13歲即位,22歲親政,39歲稱帝。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

唐朝樂隊歌曲唐朝樂隊歌曲
,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秦朝,而把古時的皇與帝合稱為皇帝,取“德兼三皇功蓋五帝”之義,自稱始皇帝,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廢封建,行郡縣,以集權中央;統一度量衡與文字;開闢馳道,修築長城,以鞏固國防;為消除反側與箝制思想,沒收民間兵器,偶語詩書者棄市,又有焚書坑儒之事。五度巡行天下,北逐匈奴,南征百越。於始皇三十七年 (公元前210),死於巡遊途中(河北廣宗西北 )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先後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遊,在名山勝地刻石紀功,炫耀聲威。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行東方,依照“五德終始”理論舉辦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泰山封禪大典。
關於秦始皇封禪泰山的過程,《史記·封禪》書有較為詳細的記載。秦始皇即帝位的第三年 ,就率文武大臣開始了千里東封泰山。
秦始皇一行先到嶧山(今山東鄒城市境內),在山上立 石銘記秦之功業。向齊魯人士明確展示秦朝的千古功勳,表示自己在功業上已具備封禪資格
之後秦始皇才來到泰山腳下,召集齊魯儒生博士70多人,商議封禪大典的具體儀式。但商議的結果不符已意,於是決定自帶文武大臣上泰山封禪。
封禪大典分兩步進行,首先辟山修路,從泰山之陽登上山頂,“立石頌秦始皇帝德 ,明其得封也。”是為封禮。
從泰山之陰下山,“禪於梁父,其禮頗采太祝之祀雍天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記 也”是為禪禮。
秦泰山刻石位於岱廟東御座大殿露台前西側,是泰山石刻中時代最早的作品。鐫刻著秦始皇功德銘和二世詔書,由丞相李斯撰書。刻石原文222字,歷經滄桑,現僅存十字:“臣去疾臣請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殘泐秦泰山刻石列為國家一級文物,堪稱稀世珍寶。

封禪泰山皇帝次數之最

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西漢第六位皇帝,漢高祖劉邦之曾孫,景帝劉啟第三子,母王美人。 15歲登基,在位54年,開創了西漢自高祖以來的鼎盛局面。
武帝一生在位期間,主要做了五件大事:一是打退了匈奴對中原的入侵,中華民族獲得了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廣闊生存空間。二是變古創製,包括收相權、行察舉、削王國、改兵制、設刺史、統一貨幣、專管鹽鐵、立平準均輸等重大改革與創製,
建立了一套系統完整而且體現著法家之“以法治國,不避親貴”的政治制度。這種法制傳統,成為此後二千年間中華帝國制度的基本範式。三是將儒學提升為國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國家為本位、適應政治統治的意識形態,從而掌控了主流輿論,並且為精英階層(士大夫)和社會樹立了人文理想以及價值標準。四是徹底廢除了西周宗法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行政官僚制度、繼承制度和人才拔擢制度。五是設計制訂了目光遠大的外交戰略,並通過文治武功使漢帝國成為當時亞洲大陸的政治和經濟軸心。
班固稱之為“雄才大略”
漢武帝登基後,採取了許多富國強兵的措施,懾服了匈奴,平定了內亂,出現了國泰民安、經濟繁榮的局面。漢武帝好大喜功,對自己開創的天下一統的西漢王朝十分得意,便大規模地到泰山進行封禪活動,並首次明確提出了封禪泰山必需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掃平宇內、一統天下;第二,必須天下太平、長治久安;第三,必須不斷有吉祥的天象出現。 在前後二十一年的時間,封禪之禮便行了8次之多。
漢武帝第一次封禪泰山是在他即位後的第30年(公元前110年),
公元前110年3月,漢武帝率18萬大軍從長安出發東巡。先到嵩山祭中嶽,而後興致勃勃地東往泰山。此時泰山花草未生,登山未免掃興,武帝便命人立石於泰山頂,自己則轉而往海邊巡遊去了。四月,泰山草木已生,武帝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至梁父山禮祠“地主”神;其後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
行封祀禮之後,武帝獨與已故將領霍去病的兒子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后土的禮儀,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今萊蕪市西北) 。
封禪結束後,漢武帝在泰山腳下的明堂接受群臣朝賀,並因首次封禪改年號元鼎為元封。
然後,武帝廣賜牛羊酒布等,又免奉高、歷城等地年租,大赦天下,而且詔許凡天子車駕所經之處,免除一切勞役。
武帝封禪後廣施仁德,儼然盛世天子,他隨後下令,在泰山腳下為諸侯修建官邸,以備他們隨駕迎駕封禪泰山之朝宿,泰山附近因此宮殿館舍群起,常年有達官要人往來住宿,逐漸繁榮起來。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從記載來看,漢武帝封禪泰山平均不到三年即有一次,頻繁程度大大超出“古者天子五年一巡狩,用事泰山”的古制 。
歷代史家評價漢武帝最多的有三件事:一是平定邊患,擴大疆土;二是獨尊儒術,治國安邦;三是“尤敬鬼神之祀”。
漢武帝封禪泰山留下的遺蹟,比較有名的有三處:明堂、漢柏和無字碑。
3、

東漢開國皇帝

漢光武帝劉秀
漢光武帝劉秀(公元前6~公元57)
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字文叔。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漢高祖劉邦九世孫,父欽曾任南頓令。廟號世祖,謚光武帝。赤眉、綠林起義爆發後,公元22年,劉秀與其兄為恢復劉姓統治,起事於舂陵(今湖北棗陽南),組成“舂陵軍”。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劉秀在群臣的擁戴下稱帝於(今河北柏鄉北),重建漢政權,不久定都洛陽,史稱東漢。經過12年時間,劉秀終於完成了統一事業。
為了鞏固新建的東漢封建政權,光武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先後採取了一系列加強皇權和緩和階級矛盾的政策措施。集權於尚書台 ;簡化機構,裁減冗員 ;提倡儒學,表彰氣節 ;注意民生,與民休息 ;因各項政策措施,都不同程度地實行,為恢復發展社會生產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得墾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從而奠定了東漢前期八十年間國家強盛的物質基礎。他統治的時期,史稱“中興”。
漢光武帝劉秀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史稱其才兼文武,豁達大度。他長於用兵,知人善任,善於以少勝多,出奇制勝。他注意講求策略,具有敏銳的政治眼光。
在統一全國之後,光武仍能兢兢業業,勤於政事,“每旦視朝,夜分乃寐”。他所實行的各項政策措施,既維護了東漢封建統治,也維護了國家統一,與民休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劉秀於公元二十五年稱帝,至公元五十七年逝世,在位三十三年。關於他封禪泰山,說來還有一點戲劇性的變化。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五六年)正月,劉秀夜讀《河圖會昌符》,決定要到泰山進行封禪。
在即位32年後,東漢光武帝劉秀才以“受命中興”的理由,於公元56年二月東去泰山封禪。
秦始皇上泰山,其事皆秘,司馬遷慨嘆無從述證。漢武帝上泰山,隨從極少,所以《史記》和《漢書》都語焉不詳。只有東漢光武帝劉秀上泰山,隨從眾多,有關記載較細:
劉秀封禪泰山後,中國進入三國二晉南北朝等近500年的大混亂大分裂時期。泰山也因此寂寞冷清了500年。

唐代封禪泰山的皇帝

唐高宗、唐玄宗
唐太宗欲封禪泰山而未成。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 ,為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的次子,後娶妻長孫氏,開創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貞觀五年(631年),群臣請求唐太宗封禪泰山,遭到了太宗的拒絕。
貞觀六年,公卿大臣們再次請求舉行封禪大典。藉以炫耀功德和國家富強,只有魏徵表示反對。魏徵引喻確切,言詞誠懇,忠貞之情溢於言表,唐太宗無言反駁,便決定暫時不去泰山封禪。
公元641年,唐太宗終於下詔有事於泰山,但車行到洛陽,一顆彗星划過天空,不久邊境傳來戰事,太宗只好打道回府。他的夢想最終由他的兒子李治和曾是他小妾最後成兒媳的武則天實現了。
唐高宗和武則天同封泰山
唐高宗李治(628~683) ,太宗第九子 ,公元643年以“仁孝”被立為太子,22歲即位,在位35年,顯慶(656~661)末年,高宗患風眩頭重,目不能視,難於操持政務,皇后武則天得以逐漸掌握朝政,朝廷內外稱他們為“二聖”。而高宗也因此被後人評為“昏懦”。
李治即位後,雖無能但仁厚,有“貞觀之治”的基礎,加上著名大臣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輔助 ,武則天的精明強幹,在位34年,卻也天下太平,生產發展,史家有“永徽之治”的美譽 。
在大臣的敦請,特別是皇后武則天的“密贊” 之下,李治決定攜皇后同封泰山。
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封禪的時間,選取在一年的開始——我國人民的傳統節日春節期間,並且隨從眾多,各國的蕃王和少數民族的首領皆參與盛會,令人矚目。
據《舊唐書》記載,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於這一年陰曆的臘月中下旬到達當時的齊州(今山東省濟南市),在齊州住十天,於除夕的那天,從齊州到泰山。中經靈岩寺佛教勝地,於正月初二(公元六六六年二月十一日)在泰山開始一系列的祭祀活動。
現存岱廟中的“雙束碑”,俗稱:“鴛鴦碑”。這塊碑上刻著高宗李治、武則天、中宗李顯、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代宗李豫、德宗李适等七人在泰山建醮造像諸事。唐玄宗封禪
李隆基(685~762),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善騎射,通音律、曆象之學,多才多藝。李隆基713年先發制人,盡誅太平公主及其餘黨。改元開元。唐代進入了開元至天寶長達40餘年政局比較穩定的鼎盛階段。史稱“開元盛世”
作為唐代的第六位皇帝,唐玄宗在位44年,他即帝位之初,選賢任能,勵精圖治,以至形成了唐朝以來國家興盛的又一個高潮,出現了“開元盛世”,朝中大臣上書力請玄宗東封泰山。玄宗經過一番謙讓之後,欣然首肯,於公元725年12月16日到泰山舉行了封禪大典。
唐玄宗於開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乾封舊制。封禪後, 封泰山神為“ 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
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銘》,刻於岱頂大觀峰,並令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壇頌 》、禮部尚書蘇撰《朝覲壇頌》,均刻石紀德。
唐摩崖碑,高13.3米,寬5.7米,碑文書24行,滿行51字;碑額高3.95米,隸書“紀泰山銘”。摩崖碑上刻序言、銘文及額款共1008個字,是唐玄宗東封泰山歌功頌德的紀事碑,曾多次貼金。它體偉幅巨,飛龍蟠首,金光奪目,蔚為壯觀。碑文共分五段:首先敘述封禪的始因及唐玄宗東封泰山的氣派“張皇六師,震疊九寓,旌旗有列,士馬無嘩,肅肅邕邕,翼翼溶溶,以至於岱宗”;第二段考證了封禪的來歷, 
改革“秘而不傳”的封禪舊制,公開宣稱自己是為“蒼生之祈福”;第三段敘述了封禪儀典的過程,並頌揚天下太平、國富民強;第四段是李隆基向昊天上帝表示“永保天祿”的決心;第五段則以銘文的形式歌頌了高祖、太宗、高宗及中宗、睿宗等五聖的功績,進一步表明“至誠動天,福我萬姓”的改革精神,並諄諄告誡後來者“道在觀政,名非從欲”,反映了唐玄宗開元盛世時的雄心壯志和務實的特點。
碑文通篇為隸書,文詞雅馴,字型遒逸,既有古隸遺意,又有唐代新態。明代史學家、文學家王世貞評論說:“穹崖造天銘書,若鸞飛鳳午於煙雲之表,為之色飛。”由於此碑為歷代文人所推崇,所以保護較好。銘文的西側原有從封者諸王群臣的題名,作數層而刻;又有唐高宗封泰山時中書舍人李安期於乾封元年即公元666年撰寫的《封禪朝覲壇頌》,後來均被鏟毀。
唐玄宗玉牒文:有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於昊天上帝:天啟李氏,運興土德。高祖、太宗,受命立極,高宗升中,六合殷盛。中宗紹復,繼體不定。上帝眷,錫臣忠武,底綏內艱,推戴聖父。恭承大寶,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宴然。封祀岱嶽,謝成於天。子孫百祿,蒼生受福。
唐玄宗禪社首玉冊文:惟開元十三年,歲次乙十一月辛已朔十一日辛卯,嗣天子臣隆基,敢昭告於皇地祗:臣嗣守鴻名,膺茲丕運,率循地義,以為人極,夙夜祗未,迄未敢康。賴坤無隆靈,錫之景,資植庶類,屢惟豐展。式展時巡,報功厚載,敬以玉帛、犧齊、粢盛、庶品,備茲瘞禮,式表至誠。睿宗大聖真皇帝配神作主。尚饗。

末位封禪泰山皇帝

宋真宗趙恆
宋真宗封禪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發,千乘萬騎,東封泰山。
乾封縣為奉符縣;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
詔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各立碑山下。現唯王旦《封祀壇頌碑》尚存於岱廟院內。
一、帝王封禪的由來
1、封禪的含義。所謂“封”,是在泰山極頂聚土為壇以祭天。所謂”禪”,是在泰山腳下找一座小山,掃出一片淨土來祭地。古人認為“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天高不可及於泰山”,於是,凡是所謂“受命於天”的帝王,為答謝天帝之恩,便到接近天神的泰
山祭祀:積土為壇意味著增泰山之高,表示對浩蕩天恩的感激;到泰山附近的梁父、社首等小山丘堆積泥土增加地的廣厚,以酬謝大地之神對萬物蒼生的恩賜
2、封禪來源於人類的原始崇拜
原始崇拜(包括自然崇拜、祖宗崇拜、生殖崇拜)是人類最早的準宗教形式之一。崇拜的對象是日、月、星、辰、山河、土地等與人類生產、生活聯繫密切的自然物。
太陽為世上萬物帶來光明、溫暖和生命,人類自古就有太陽崇拜。
太陽升起於東方,所以東方就是萬物發育、陰陽交替之所,於是又產生了東方崇拜。
在地理位置上,泰山位於神州大地的東方,因此就成為歷代帝王與天對話的最佳場所。傳說盤古開天闢地,死後頭化為東嶽,向著東方。
3、封禪制度的前身-“柴望
“柴望”是最古老的祭天儀式,是原始崇拜與原始統治結合的產物。
當原始社會進化到氏族部落並向國家的雛形發展時,部族首領往往要通過大山崇拜等原始崇拜來體現自己的統治區域。
這種統治手段,有史記載的形式為“巡狩“
巡狩是一種帶有視察性質的政治典禮,巡狩要到四岳,主要與原始自然崇拜中的大山崇拜有關。
巡狩到泰山,舜在極頂親手燃起柴火,“燔柴以祀天”,意味和上天溝通,代天理民,為天行遠,替天行道,願天保佑。此謂“柴於上帝”。同時,舜依次四面遙望。同時,四方部族也各自登上境內高山向泰山遙祭。此謂“望秩山川”。
整個儀式合起來就叫“柴望”
顯然,巡狩和柴望的結合,是部落聯盟時期的統治手段。它的制度化,表明了原始國家雛形的出現。這種宗教儀式,使生活在黃河領域的部落逐漸形成了朦朧的民族意識,培養了共同體的向心力、凝聚力,為這一地區最終進入民族國家和中華民族的大融合進行了神學和世俗的政治準備,完成了文化和意識的鋪墊。
而作為東方最高大的山嶽,泰山把原始宗教中的太陽崇拜、東方崇拜、大山崇拜集合起來,從而形成統一的泰山崇拜。並理所當然的成了中華民族先民的神山。
此後,祭祀泰山成為歷代君王的心中夢想。《史記·封禪書》《論衡》和《韓詩外傳》等典籍均記載了自炎帝 以來七十二、 王封泰山的事實
春秋時代,“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齊桓公欲行封禪之禮,被名相管 仲以祥瑞不現即天帝不承認而阻止;魯之季孫氏亦有泰山之旅,結果被孔子所譏,理由是資格不夠。
4、封禪理論的提出
從最後一位君王周成王祭祀泰山後,泰山寂寞了800年。這時期,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從奴隸制走向中央集權的封建制統一國家。
在激烈衝突的戰國時期,學者們預感到更高形態的大一統國家即將出現。而在理論上,他們為這種新變化開始製造理論依據。其代表人物為齊國都城臨淄稷下學宮裡的一位思想家鄒衍。他的理論為“陰陽五德終始說”
鄒衍認為,江山不可能為一姓永久天下,江山易姓是控制宇宙的五種力量“木、火、水、土、金”相剋相生,循環運轉的結果。朝代更替是“順天而行、受命於天”。而為了新朝代取得“應運承天”合法性,向天下昭告德運轉移,應到泰山上舉辦一個儀式祭天祭地,即封禪泰山。為何到泰山?一是泰山自古就是天子祭天的神壇,二是泰山居於東方,按“五行”理論,東方是陰陽交代、萬物發生髮育的地方,今泰山近南天門的盤道東壁上,刻有“峻極於天,發育萬物”八個大字。
鄒衍把古代最早出現在《周易》一書的“陰陽”觀念和“五行”觀念糅合到一起,倡導陰陽五行說,用來解釋歷史上的朝代興替的原因.認為五行相生相剋,五行又配之五德,每一個朝代都代表其中一德,如黃帝尚土德、夏尚木德、殷尚金德、周尚火德。五德循環往復,朝代便興亡絕續。
顯然,陰陽五德終始說是為新興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依據。隨著五行思想的盛行,它被一些唯心主義哲學家所利用,賦與了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成為兩漢纖緯學說的主要來源之一。

唐朝樂隊歌曲

六年未發新專輯的唐朝樂隊,終於攜新專輯主打《封禪祭》霸氣歸來。這是一首難得的作品,他印證著唐朝樂隊成員從青年時期到步入中年的生命軌跡。曾經幾個長髮披肩的不羈青年,高吟著《夢回唐朝》的那時,只不過是中國搖滾樂的青銅器時代。那時的我們和唐朝一樣曾經單純而迷茫,那時的我們也許還沒有壓力和彷徨。光陰飛逝,當鉛華盡洗,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隨年華老去,面對一切,變得坦然......“看看如何撰刻盛世豐碑,試試能否氣貫天地玄黃”依然是那個《夢回唐朝》的唐朝樂隊,但決不是當年 “夢回唐朝”再度的延續。
封禪祭源於中國古代祀拜天地的一種儀式,封為報天,禪為報地。唐朝樂隊用他們獨有的方式,將封禪祭引申至一個更深長的意義:既要善於溝通天人之際,協調世界萬物的關係,以達到精神意志與外在行為的和諧統一。編鐘、大鼓、古琴等的運用,奠定了它的中國特色,同樣具有京劇唱腔,為廣大唐朝樂迷熟悉的丁武式的華麗念白,在這首歌里發揮的更為淋漓盡致,丁武在歌中運用的秦腔發聲以及取材於《易經》的大段念白,趙年編制的繁密複雜鼓點,臨近結尾時老五的快速過弦的模進SOLO,無一不使這首作品顯得寬厚相宜、氣勢磅礴,唐朝還是那個唐朝,只是經過歲月的變遷,華麗中多了些成熟與穩重的內涵,霸氣中多了些反思與憂患。
封禪祭
作詞:方無行 作曲:丁武 老五 演唱:丁武
酒正酣 醉在物慾橫流的時代
色迷亂 推波紙醉流金的潮騷
花燦漫 揮弄聲色崢嶸的羅網
月當圓 對歌毀棄黃鐘的音律
我相信你們說的
登峰造極的歷史時刻
沿著記憶的縫隙出走
遁入太虛
我相信你們說的
大夢鶩醒的春秋時節
隨著指掌 舞動衝浪
虛似實境
看看如何撰刻盛世豐碑
試試能否氣貫天地玄黃
看看如何撰刻盛世豐碑
試試能否氣貫天地玄黃
(增泰山之高以報天 附梁甫之基以報地
乾元資始 品物流行 首出庶物 萬國鹹寧
坤厚載物 德合無疆 含弘廣大 品物鹹亨)
看看如何撰刻盛世豐碑
試試能否氣貫天地玄黃
看看如何撰刻盛世豐碑
試試能否氣貫天地玄黃
今宵夢醒映著明月
神馳泰山之顛 俯望世道景片
今宵夢回琴瑟崩離
浩浩皇天是煙 澤澤后土是塵
封禪不濟而能不祭
豐隆且大化 虛無還很綿密
封禪不濟而能不祭
風靡非一世 繁華還很吃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