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籙

符籙

符籙,是道教中的一種法術,亦稱“符字”、“墨籙”、“丹書”。符籙是符和籙的合稱。符指書寫於黃色紙、帛上的筆畫屈曲、似字非字、似圖非圖的符號、圖形;籙指記錄於諸符間的天神名諱秘文,一般也書寫於黃色紙、帛上。道教聲稱,符籙是天神的文字,是傳達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鎮魔,治病除災。

基本信息

現代解釋

道士在制符的過程中,需要發動自身 靈場向符內封注 靈氣,用現代的說法就是通過自身的生理電場將墨汁和 硃砂磁化,在符上形成一個微小的磁場來誘導天地元氣的 業力變化。要發動這種生理電場,需要特殊的遺傳天賦,也就是所謂的 靈根。沒有靈根遺傳基因的人,即使學會了方法,也無法發出靈氣。

符籙靈根這種特殊的遺傳天賦需要家族的基因傳承,所以為了保持這種傳承,使用符籙的 正一道通常並不出家。而不使用符籙的 全真道則是 出家的,全真道主要通過 內丹修煉精氣神形成 三花聚頂、 五氣朝元,來產生後天的 神通。

紙符里能夠封存的靈氣有限。要到現場去設壇施法,在現場馬上使用才最有效。人體的生物電場強度有限,無法對符籙上的墨汁和硃砂進行充分的磁化。類似於 磁化水製備後的 消磁過程,符籙能夠存放的時間很短。

正文

道教方術。“符”是道士書寫的一種筆畫屈曲、似字非字的圖形。“籙”是記天曹官屬佐吏之名、又有諸符錯雜其間的秘文。道教稱符籙是天神的文字,能治病、鎮邪、驅鬼、召神。

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建立時,即使用符籙術。史載張陵曾“學道鶴鳴山中,造作符書”。道書稱太上老君下降鶴鳴,授張陵“正一盟威”之經930卷,符圖70卷。《太平經》雲:“欲除疾病而大開道者,取訣于丹書吞字也。”五斗米道和太平道最初就是用朱筆書寫符籙於紙,燒於水中,為人治病,並以此為傳道的主要方法。此後符籙之術遂成為天師道、正一道派之主要方術。東晉後期出現的靈寶派亦重符籙,其所出經書中,符籙齋戒書占半數以上。“三張”(張陵、張衡、張魯)或稍後時期,天師道內盛行過一種授籙制度,即對入道者,須舉行授籙儀式,將籙授予入道者,隨身佩戴;其後視入道年限和道行深淺更換不同等級之籙。寇謙之改革天師道,繼承授籙制度。北魏太武帝曾親備法駕而受籙;北周時,帝受籙如魏之舊。皇帝受籙,既表示其崇信道教,又表示其帝位神授。隋唐時外丹術大盛,符籙不顯,但亦不乏擅長符籙之術的道士,以葉法善聲名最著。北宋時,龍虎、閣皂、茅山分傳天師、靈寶、上清三宗經籙,稱“三山符籙”。金元之際,內丹鼎盛,但擅長符籙術之正一道仍在南方同北方之全真道、真大道教、太一教並立。明代以後,全真轉衰,正一道仍以符籙之術行世。

現存有關符籙之經籍頗多。《正統道藏》三洞之神符類,皆為此類經書。其中有《三洞神符記》、《太上靈寶五符》、《太上無極大道自然真一五稱符上經》等。

符籙符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