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嚳陵[河南省商丘市高辛鎮帝嚳高辛氏陵]

帝嚳陵[河南省商丘市高辛鎮帝嚳高辛氏陵]
帝嚳陵[河南省商丘市高辛鎮帝嚳高辛氏陵]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帝嚳陵坐落於五帝之一帝嚳的建都地南亳(今河南商丘),位於今商丘市睢陽區南20公里的高辛鎮。始建於公元前2345年,距今已有430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墓地為一高大丘,南北長233米,東西寬130米。 史料記載,商丘帝嚳陵曾於西漢時維修,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下詔大修帝嚳陵寢並為之立碑。元、明時期又經多次修復,其殿宇雄偉壯觀,松柏蒼鬱,碑碣林立,廟堂內中央有一口古井,樑上繪有彩龍,彩龍映入井中,栩栩如生,相傳大旱之年求雨多有靈驗,所以被人們譽為“靈井”,陵前現存原有帝嚳廟、帝嚳祠、更衣亭、禪門等古建築,院中有大量古代碑刻。 帝嚳陵周邊的豫、皖、蘇、魯四省民眾對其世代祭祀,至今已延續了四千多年之久。

簡介

帝嚳陵 帝嚳陵

帝嚳陵位於三皇五帝之一帝嚳建都地亳(今河南商丘),今址商丘市睢陽區南20公里的高辛鎮。現存的墓地為一高大丘,長200餘米,寬100餘米。帝嚳陵始建於公元前2345年,距今已有4300多年的歷史,維修於西漢,在元明又經多次修復,其殿宇雄偉壯觀,松柏蒼鬱,碑碣林立,廟堂內中央有一口古井,樑上繪有彩龍,彩龍映入井中,栩栩如生,相傳大旱之年求雨多有靈驗,所以被人們譽為“靈井”,陵前現存原有帝嚳祠、沐浴室、更衣亭、禪門等古建築,院中有大量碑刻。漢代曾建帝嚳廟,曹植曾作《帝嚳廟贊》。史料記載,趙匡胤不得志時,去北方投奔郭威,路過帝嚳陵,抽籤問卜,當有天子命。後來他果然在商丘當了歸德節度使而發跡。趙匡胤登基後,因商丘是西周時的宋國,又是後來的宋州,而定國號為“宋”。趙匡胤登基後,念念不忘在帝嚳祠抽籤問卜之事,於是,在宋開寶元年(968年)下詔大修了帝嚳陵寢。陵前有高5米,寬1.2米的石碑一通,二龍戲珠碑群,贔屓碑座,碑前有供案、香爐等設施。並重建帝嚳廟。元明清歷代重修。

2006年計畫重建大殿。祭場兩側有六角龍柱石亭各一座。東石亭內樹有明嘉靖四十一年重修帝嚳祠碑,西石亭內樹有2001年重修帝嚳陵碑一通,青石板甬道。兩旁新植刺柏1.3公頃。整個陵區翠柏環繞,莊嚴而肅穆。因帝嚳之後已分化千餘姓氏,所以,海內外帝嚳後裔們紛紛來此尋根祭祖,拜謁王陵。

文獻記載

古籍記載

帝嚳陵 帝嚳陵

《大清一統志》歸德府 載:“帝嚳陵,在商丘縣東南四十五里。”

《河南通志》歸德府 載:“帝嚳陵,在(歸德)府城南四十五里,即帝所都之地。”

《宋州從政錄》載:“帝嚳陵,在商丘縣城南高辛里,有廟。”

《歸德府志》載:“帝嚳陵,在歸德府城南高辛里。帝所都之地。帝嘗都亳,故葬此。有宋太祖開寶元年,詔祀帝王陵寢碑可考。《皇覽》清豐縣、滑縣、合陽縣又俱有帝嚳陵,皆所傳之誤也。”

碑文記載

據商丘帝嚳陵現存至今的 元代 天曆元年 帝嚳廟碑記載:“睢陽(商丘城)南四十五里有岡阜,實古高辛之墟,上有古城,城北有古丘,丘之陽有帝嚳之祠。祠有二碑,其一 宋開寶元年,其一 金崇慶元年,聞諸故老,刻石尚多,皆毀於金季。”

明代重修帝嚳祠碑 帝嚳祠在帝嚳陵前。原祠前立碑甚多,年湮代遠,祠碑均遭破壞。現存有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修帝嚳祠碑》,碑文篆字,沿邊圖案清晰。碑文為進士王儒所撰,郡人楊承休書。

生平事跡

出世

帝嚳 帝嚳

帝嚳(公元前2480年~前2345年)姓姬,名俊,號高辛氏,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人,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黃帝的曾孫,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基根,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商族的第一位先公。祖父玄囂,是太祖黃帝正妃高皇后嫘祖的大兒子,父親名蟜極,帝顓頊是其伯父。帝嚳從小德行高尚,聰明能幹。十五歲時,被帝顓頊選為助手,有功,被封於辛(今商丘市高辛鎮)。帝顓頊死後,他繼承帝位,時年三十歲。帝嚳繼為天下共主後,以亳(今河南商丘)為都城,以木德為帝,深受百姓愛戴,死後葬於故地辛(今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建有帝嚳陵。

帝嚳少小聰明好學,十二三歲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顓頊,封有辛(今河南商丘高辛鎮),三十而得帝位,遷都亳(今河南商丘),在位七十年,享壽105歲。死後葬於商丘市睢陽區南20公里的高辛鎮。

國學大師範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寫道:“漢以前人相信黃帝、顓頊、帝嚳三人為華族祖先,當是事實。”帝嚳氏族的一位嚳,後為顓頊“族子”,十五歲時,因輔佐顓頊帝有功,被封於高辛(今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三十歲時,代顓頊為帝,都於亳(今河南商丘)。因他興起於高辛,史稱之為高辛氏。

即位

帝嚳即帝位後,“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樂業。

顓頊死後,侄子高辛(玄囂的孫子)繼位,即帝嚳。帝嚳的兒子:有邰氏姜嫄生有一子,有娀氏女簡狄生契。陳鋒氏(又作“陳豐氏”或“陳酆氏”)女慶都生堯,鄒屠氏常儀生摯(即“鷙”)。太昊族(該族分兩支,原支在淮陽發展為華夏族,東遷一支在曲阜發展為東夷)的文化,因此稱為少昊。契被派往灤河以東駐守邊疆統治當地的東夷部落—有娀氏部落。棄被派往陝西武功縣駐守邊疆統治當地的炎帝部落—有邰氏部落。

功業

遷都於亳。有幾點好處:1)民生上:使得人民免於洪水之患。2)政治上:便於徹底解決不安分的共工氏餘部。共工氏餘部的反抗不停息,一直從黃河中上游跑到長江中上游發展。建都於亳,便於將軍隊迅速投放到前線戰場。

帝嚳陵 帝嚳陵

守成之主:擊退外敵遊牧民族——犬戎之後 ,並沒有趁機窮追猛打,為的是將風險最小化。後將精力轉向內政,處理民族問題。

五正之制:以勾芒氏(即重氏)為木正,以祝融氏(重黎氏)為火正,以蓐收氏為金正,以玄冥氏為水正,以后土氏為土正。勾芒氏專事天文曆法,主祭東方和春季之神;祝融氏主事農業,主祭南方和夏季之神;蓐收氏為少昊氏古老的一支,主管刑罰,主祭西方和秋季之神;玄冥氏,主事水利,主祭北方和冬季之神;后土氏,女媧氏的一個主要支部,地位高於前四者,可以說是統管。

帝嚳以前,人們雖有一年四季的概念,但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事農藝畜牧沒有一個科學的時辰順序,嚴重製約了農業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帝嚳 “爻策占驗推算曆法,窮極變化,頒告天下”《大戴禮·五帝德》說他“夜觀北斗,盡觀日,作歷弦、望、晦、朔、迎日推策”,或“觀北斗四時指向,以定節氣;觀天干以定周天曆度。”科學探索天象,物候變化規律,劃分四時節令,指導人們按照節令從事農畜活動,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華夏農業出現一次偉大的革命,農耕文明走進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帝嚳時代可謂上古時期的太平盛世。他的治國方略是:“德莫於博愛於人,政莫高於博利於人。政莫大於信,治莫於大仁。”強調以誠信、仁德使天下治。所以《史記》說他“普施利物,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服從。”帝嚳在人民民眾中尤以誠信而著稱。“嫁女盤瓠犬”的故事歷數千年而不衰。說犬戎房王作亂,帝嚳征而不勝,便告文天下,凡取房王人頭者,可得千金,封萬戶,賜帝女為妻。後來,一個頭狀如狗頭的人叫盤瓠,以自己的勇猛和智慧取房王首級,帝嚳即履行諾言,嫁女封邑於盤瓠犬。帝嚳作為一代帝王,不僅能養性自律,大公無私,而且倡導誠信,明察善惡,為天下人所景仰,為歷代帝王所推崇,時至今日,仍有積極意義。

仁愛治國

帝嚳陵 帝嚳陵

帝嚳以仁愛治國,生活儉樸;他平常神色莊重靜穆,品德崇高如山。他廣施恩惠、仁愛、講究信譽。他了解民間的疾苦,對天下人都一律平等。他絕不違背自然規律,又恭敬地祭祀天地鬼神,祈求神靈降福萬民。由於他德行崇高,因此深受百姓的愛戴。在他的治理下,社會富足,人民安居樂業。帝嚳亦能知人善任。羿的射箭技術天下無雙,帝嚳選拔他擔任射官,賜給他彤弓和蒿矢。羿也不負帝嚳深望,當白難反叛時,他一舉將其平定。鹹黑、柞卜長於音樂和製作樂器,帝嚳命他們為樂官,終於創作出《九招》之樂和鼙鼓、笭、管、塤、簾等新樂器。帝嚳有四妃。正妃有邰氏名姜嫄,生子棄,即后稷,是周朝的始祖。次妃有娀氏名簡狄,生子契,是商朝的始祖。次妃陳豐氏名慶都,生子放勛。次妃娵訾氏名常儀,生摯,帝嚳死後,摰承嚳的帝位,九年後禪讓給放勛,也就是帝堯。相傳帝嚳活了一百零五歲(一說九十二歲),死後安葬於商丘睢陽高辛鎮。

傳說

帝嚳陵 帝嚳陵

傳說,高辛氏原來不叫高辛氏,姓姬名 聰明多智,就請姬 幫助他出點子。姬 說:“九個國家齊來攻打我們,我們如果跟他們硬打硬拼,必然顧此失彼,難以取勝。”顓頊說:“以你之見呢?”姬 說:“九國敵人都想獨吞我們的地盤,他們彼此之間必然互不相讓。我們若能叫他們之間互相打起來,不就好平滅了嗎?”顓頊一想:對呀!姬 想這個辦法就是好。於是就派人分別到九國敵人中調撥他們的關係,很快使他們彼此發起了戰爭。後來顓頊沒費多大力氣,就平滅了九國之亂。顓頊看姬 有能耐,就把他封在“辛”這個地方掌管一切。那時,這兒經常鬧水災,水來了,老百姓就往另一個地方遷徙。而重新遷徙的地方又鬧了水災,老百姓便又重新遷回來。這樣遷來遷去,老是不能安居樂業。姬 又想了一個辦法:帶領大家把住處的地勢加高。但是加高的速度卻趕不上水漲的速度,頭天加高的,第二天又被水淹沒了。夜裡,姬 睡不著,便跑到天上跟玉皇辯理,說:“天既然生了人,為什麼又故意與人們為難,不叫人們活下去呢?”玉皇辯不過他,便派天神下來,一下子把“辛”這個地方的地勢抬高到了水面以上。這兒的老百姓再也不被洪水趕得亂跑了。從此“辛”便稱為“高辛”,姬 便被稱為“高辛氏”

顓頊見高辛氏的確才高智廣,能給人民辦好事,就把自己的皇位讓給了他。從此,高辛氏代替顓頊做了天子,稱號帝嚳王。因為帝嚳王對人民仁愛,所以人們都敬重他。他死後人們把他葬在今商丘市高辛鎮這片土地上,這便是帝嚳陵的由來。

後世評價

三國時,著名文學家曹植曾作詩《帝嚳贊》以頌之:“木德治世,撫教天地,神聖靈賓。數訖四海,明並日月。”這是詩人詩意的禮讚。作為聖人,孔子認定帝嚳:“仁以威,惠而信,以順天地之義。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焉。扶教萬民而誨利之,曆日月之生朔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化。”

後世紀念

帝嚳陵廟會 帝嚳陵廟會

每年帝嚳生日這天,在帝嚳陵廣場上,人們會以廟會的形式來紀念這位華夏始祖。廟會之日,商丘周邊的寧陵縣、柘城縣、虞城、夏邑、永城,山東省的曹縣、單縣,安徽省的亳州,江蘇省的徐州等周邊縣市的百姓和商家紛至沓來,50多畝地大的廣場擠滿了人。大戲喧囂,人聲鼎沸,香火繚繞。祭祖的、經商的,形成了物資和文化交流會,商丘帝嚳陵廟會至今已經延續了四千多年。

姓氏之祖

帝嚳陵祭祀延續四千年歷史 帝嚳陵祭祀延續四千年歷史

數萬年前三皇之首燧人氏在商丘觀季風,首創中華民族第一姓氏——風。此後,帝嚳在商丘奠定了華夏一族的根基。據考證,帝嚳一系就派生出姓氏1249個,其中單姓789個、複姓460個。在漢族人口最多的100個大姓氏中,帝嚳之後占59個。在《百家姓》438個姓氏中,有242個源於商丘。台灣省的“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十大姓氏中,有7個姓氏族根就在商丘。除帝嚳後裔外,有據可查的姓氏在商丘的,還有葛、虞、陶、陳、田、桑、甾、犬、火、睢等。

2008年11月,來自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及台灣、香港、澳門、湖南、浙江、福建等地的1500多名戴氏宗親代表會聚商丘,拜謁先祖。2009年3月,宋楚瑜一行來到商丘,表示他此次拜祖,算是一次尋根之旅。

上古帝王陵墓

名稱 墓主 地點
太昊陵 伏羲 河南淮陽
女媧陵 女媧 山西趙城
帝嚳陵 帝嚳 河南商丘
少昊陵 少昊 山東曲阜
顓頊陵 顓頊 河南安陽
黃帝陵 黃帝 陝西黃陵
炎帝陵 炎帝 湖南炎陵
堯陵 山西臨汾
舜陵 山西運城
禹陵 浙江紹興

商丘市著名旅遊景點

概況商丘市是火的發源地。早在1萬年前,燧人氏在這裡發明了人工取火,開創了人類文明歷史的新紀元,燧人氏被人們譽為火祖,故商丘主火。
景點芒碭山 | 壯悔堂 | 梁孝王墓 | 孔子還鄉祠 | 漢高祖斬蛇碑 | 陳勝墓 | 微子墓 | 倉頡墓 | 閼伯台 | 彭雪楓將軍紀念館 | 木蘭祠 | 張巡祠 | 伊尹墓 | 商均墓 | 崇法寺塔 | 帝嚳陵 | 八關齋 |白雲寺 | 歸德古城 | 造律台遺址 | 張飛寨 | 隋堤 | 梁園 | 龍崗遺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