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起源
巴爾幹(Balkan),即是指位於東歐的巴爾幹半島。巴爾幹化原指巴爾幹地區因無可以實際控制整個地區的政權或實體,再加上外國勢力的干涉,致使該地區成為局勢緊張似“火藥桶”,現今多指一個地區因無強大的力量來維護該地區的所有權,以及因該地區重要的戰略和經濟地位,成為眾多對象爭奪的焦點而致使的緊張局面。
巴爾幹半島地處歐洲東南,是亞、歐、非三洲的交匯處,東臨黑海、土耳其海峽,南面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因此控制著地中海與黑海的門戶和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且半島還蘊含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巴爾幹地區一直以來存在著諸多矛盾與衝突,既有宗教矛盾,領土爭端,加上列強的干涉致使這一地區衝突、戰爭頻發。自從14世紀,巴爾幹大部就處於奧斯曼土耳其統治和奴役下。因而巴爾幹各民族迫切要求擺脫土耳其的殖民統治,建立獨立的民族政權。20世紀初,隨著土耳其帝國逐步走向衰落,土耳其及其統治下的巴爾幹半島,成為帝國主義列強尋求瓜分的又一重要目標。所以這裡既有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也有巴爾幹各族人民與帝國主義矛盾,及巴爾幹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同時又因這一地區存在著不同的宗教信仰,致使巴爾幹又有著國家、民族之間的矛盾。1912年3月到8月,已取得獨立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4國先後結成反土同盟,即巴爾幹同盟。隨後帝國主義各國出於自己的利益關係和侵略目的,先後插手巴爾幹事務。俄、英、法支持著巴爾幹同盟,德、奧則支持土耳其。導致巴爾幹的局勢更加複雜。10月,巴爾幹同盟各國先後對土耳其宣戰,從此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戰爭結束,土耳其戰敗求和。同年12月巴爾幹同盟與土耳其在倫敦舉行談判,由於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的插手,使交戰雙方的談判斷斷續續地直拖到1913年5月30日,才簽訂《倫敦和約》,《倫敦和約》中規定:土耳其在歐洲的領土除保留伊斯坦堡及附近少部分區域外,其餘部分歸巴爾幹同盟各國所有;承認阿爾巴尼亞獨立。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結束後,由於各帝國主義的挑撥,在分配戰果時巴爾幹同盟各國產生嚴重分歧。保加利亞獲得馬其頓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致使希臘和塞爾維亞對此結果十分不滿,於是塞爾維亞和希臘在1913年6月1日相互簽訂了反保同盟條約,之後,羅馬尼亞加入。俄國想利用反保同盟對抗德國、奧匈帝國,則宣布支持該同盟。奧匈帝國為了對抗俄國,則宣布支持保加利亞。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亞在奧匈帝國的支持下發動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結果以保加利亞被塞、希、羅、門、土五國聯軍打敗告終。同年8月10日,雙方在布加勒斯特簽訂和約,然而這次戰爭致使保加利亞喪失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取得的大部分土地,同時還喪失了部分原有土地。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通常被視為一場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而第二次巴爾於戰爭則被視為一場非正義的領土爭奪戰。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後,保加利亞為了復仇積極投靠德國、奧匈帝國;塞爾維亞、希臘、羅馬尼亞則投靠同協約國一方。這樣,兩大集團對巴爾幹的利益之爭和巴爾幹各國間的矛盾更加白熱化,終於促使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巴爾幹地區歷盡風風雨雨,二戰後巴爾幹的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紛紛建立起了社會主義政權。東歐劇變又使這一地區的民族矛盾激發,南斯拉夫四分五裂。二戰後的歐洲也唯一在巴爾幹地區有著武裝衝突或戰爭的爆發。
因此巴爾幹地區一直被視為歐洲的火藥桶。
南海現狀
近年來,中國南海周邊國家大力推進軍事現代化,以圖用武力維護其在南海的既得利益;同時大國也開始介入,致使南海問題進一步國際化。各國力量在南海的爭鋒,也使中國南海成為巴爾幹式的“火藥桶”。1960年代末因在南沙海域探明有豐富油氣資源,使南海海域成為當今爭議面積最大、最為激烈的地區。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已向中國南海提出主權要求,其焦點集中南沙群島(南中國海最大的群島)8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域上。目前,除台灣有駐軍南沙群島最大島嶼——太平島、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南沙永暑礁等7個島礁上建立了永久性據點之外,菲律賓、越南等國占領了南沙群島40多個島礁,形成相互對峙的複雜局面——被稱為“七國七方”。在中國必須解決的所有海洋問題中,最緊迫最棘手的莫過於南海問題。近年來,南海周邊國家不斷加快對南沙島礁和相關海域的軍事控制,聯手對華的態勢日趨明顯。這種局面不能久拖不決。中國應該充分利用海南島這艘“南海不沉的航空母艦”,調動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開發利用南海資源,以經濟手段挽回損失,寓保衛於開發之中。
南海日趨
南海日趨“巴爾幹化” 近年來,南海周邊各國紛紛大力推進軍隊現代化,以期武力維護其在南海的既得利益;同時,大國力量也開始介入這片海域,從而使南海問題進一步國際化。當前,各國勢力在南海海域犬牙交錯,針鋒相對,使南中國海地區日趨成為巴爾幹式的“火藥桶”。
據統計,南海周邊國家近年軍費年均增長 7%以上,大大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其中越南軍費年均增長10%以上,菲律賓則推出一項“武裝部隊現代化計畫”,擬以海、空軍建設為重點,以發展高技術武器為突破口,大幅提高海上作戰能
甚至連非太平洋國家的印度也趕來“湊熱鬧”,印度海軍稱,要派遣一支由5 艘戰艦、一艘潛艇及若干補給艦船在內的龐大特混艦隊赴南中國海進行“遠航訓練”,並計畫同新加坡、越南等國舉行聯合軍事演習。
顯而易見,南海的海上鬥爭正顯現“多極化、南南化”的新特點:過去美、蘇兩個海洋大國為主的海洋對峙,現在已演變為眾多沿海國家競相參與的海上爭奪;過去美蘇以爭奪具有戰略意義的海區和戰略通道為主,現在南海周邊國家則以爭奪島嶼、海域和海洋資源為主,鬥爭焦點集中在島嶼的歸屬上。
“六國七方”割據南海:南海問題本不存在──中國是最早對南海海域行使主權管轄的國家,1945年的《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國際檔案明確規定把被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歸還中國,其中即包括南海諸島。1946年12月,當時的中國政府指派高級官員赴南沙群島接收,在島上舉行接收儀式,並立碑紀念。此後20多年間,沒有任何南海周邊國家對中國在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權提出過異議。
然而,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南沙海域被探明有豐富油氣資源以來,南海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多國交叉爭議面積最大、最為激烈的海域:南海周邊 5個國家──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先後向中國南海提出主權要求,其焦點集中在南海4 個群島中最大的南沙群島8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域上。
目前,除台灣當局駐軍南沙群島最大島嶼──太平島、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南沙永暑礁等 7個島礁上建立了永久性據點之外,菲律賓、越南等國已經直接侵占了南沙群島40多個島礁,形成“六國七方”對峙南海的複雜局面。
應在西沙建市加強統轄: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越南針對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分別設立了黃沙縣和長沙縣,菲律賓針對南沙群島設立了卡拉延市。而中國的“西南中沙工作委員會、西南中沙辦事處”早在1959年即由中央政府批准成立,但40多年來,中國一直未在這一區域正式建制。
西南中沙工委、西南中沙辦事處地處西沙群島的永興島上,據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譚顯坤介紹,該島已有可降大型飛機的機場、千噸級泊位的港口,開通了程控電話,同時有郵電、銀行、糧所、氣象台、海洋站、醫院、電視台、食品站等社會服務機構。可以說,永興島已成為西沙、南沙、中沙諸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永興島設立地級市、統轄西南中沙諸島的條件已完全成熟。
不僅如此,對南海情況十分熟悉的譚顯坤還建議,應當在永興島建立永久性的漁業補給基地,為漁民提供油、水、冰和漁船零配件、漁具、修船等綜合性的服務,並建立一定規模的漁民村,這樣漁民們就可以永興島為家,把漁業捕撈向中沙和南沙推進。
僅一艘木船護漁無濟於事南海總面積為 350萬平方公里,在中國國界斷續線以內有 200多萬平方公里,其中漁場面積為 182萬平方公里,占全國漁場總面積的65%,是中國漁業資源最為豐富的海區。然而,南海周邊某些國家在這片海域經常攔截、扣押、射殺中國漁民,使中國漁民常常處於“提著腦袋捕魚”的狀態。
讓我們看看菲律賓的所作所為:
──1995年 3月25日,菲律賓海軍以所謂保護主權為由將62名中國漁民扣押,菲當局並以“非法入境界”對漁民進行審訊;
──1996年 4月,菲律賓軍艦把中國漁船“誤認”為海盜船,進行攔截,並開槍射擊,打死中國人兩名;
──1997年 5月,菲律賓拘禁到黃頁島捕魚作業的25名中國漁民52天;
──1999年 5月23日,中國瓊海 03091號漁船在黃岩島附近海域被菲律賓軍艦追擊並撞沉,導致11名漁民落水,中方人員和財產嚴重受損。
不許“百姓”點燈,只許“州官”放火──南海周邊國家在驅趕中國漁民的同時,卻縱容本國漁民在中國漁場進行掠奪性、毀滅性捕撈,令中國漁民十分心疼。從去年開始,中方的西南中沙辦事處才擁有一艘90噸位的木製漁政船,執行巡邏護漁。但 100多萬平方公里的遼闊海域上,僅靠一艘噸位小、抗風能力弱的木質船巡邏執勤,根本是無濟於事。
面對如此局面,中國駐守西南中沙群島的軍民憂心如焚。漁民紛紛訴說,希望中國政府加強對外國漁船的監管力度,同時,賦予中國海軍護航護漁的任務,制止周邊國家對中國漁民的騷擾和抓扣,保證中國漁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油氣開發體制待變革:南海之爭,表面上看是島礁之爭,實質上是資源之爭。據中國地質學家金慶煥採用生油層體積法估算,南海主要盆地的資源潛量數以百億噸計,其中石油資源潛量和天然氣資源潛量十分豐富,面對海上強鄰的蠶食和掠奪,中國加快南海油氣資源開發已經刻不容緩。
中央與地方“條塊分割”的體制障礙,是目前南海油氣開發進展不利的重要原因。按國家有關規定,國家對外合作開採海洋石油資源的業務,統一由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全面負責。目前,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開發戰場涉及渤海、東海、南海三大海區,由於戰線過長、人員不足、財力缺乏,近年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在南海的進展頗為遲緩。 對這種情況,海南省卻“有勁使不上”──儘管海洋油氣資源是海南省最富開發前景的海洋資源,但海南省對其開發無權過問,更不能組織開採和綜合利用,這極大束縛了海南在開發南海中所能發揮的重要作用。 鑒於開發南海資源的空前緊迫性,當前確有必要調動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在做好統一規劃的前提之下,大力鼓勵有實力的地方和企業“搶先下海採油”。
為此,中央似可考慮以適當的方式,賦予海南省對其所轄海區行使石油天然氣勘探與開採的管理權。
有關專家建議,中央可將南海油氣開發管理權部分下放給海南省,繼續發揮海洋油氣開發由國家統一管理的主渠道作用,但允許地方政府自主開發中小型盆地構造的油氣資源。在油氣資源的對外合作上,允許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旨在營造一種“形式多樣,多頭並進”的南海油氣開發新局面。唯其如此,才能打贏與周邊國家爭時間、搶速度的“開發戰”。
海南可成“南海不沉航母” 如果單從陸地面積看,海南不過是一個 3.4萬平方公里的彈丸小省,然而,若以轄境面積而論,海南省管轄海南島和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共約 200萬平方公里,是海南島陸地面積的57倍,比新疆面積還大,是名符其實的海洋大省。
海南猶如鑲嵌在浩瀚南海上“不沉的航空母艦”──開發南海,最好的依託就是海南。
“從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水平來看,海南可為開發南海發揮如下作用”,海南大學詹長智教授做了系統分析:一是作為開發南海的物資供應基地,為南海開發提供強有力的後勤保障;二是作為南海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加工基地,將南海各種資源在海南島上進行深層次、高附加值的加工;三是作為南海開發產品的推廣運銷基地,使南海的產品行銷全國;四是利用經濟特區的政策優勢,運用各種渠道籌集資金,引進技術與人才,從而成為南海開發的資金籌措基地、技術研發基地和人才儲備基地。 如果中央確定海南成為南海資源開發的主要基地,等於救了海南經濟。長期以來,海南經濟低迷不振,主要原因在於動力不足、路向不明,如果在海南建設南海資源開發基地,海南經濟就可獲得一直苦苦找尋的新支撐點和新激發力──這是在房地產業沉寂近10年之後,海南經濟迎來的又一次重大機遇。 具體而言,作為南海資源開發基地,海南省內必然會形成一個由海洋運輸業、海洋漁業、海水養殖業、海鹽業、海洋旅遊業、海洋生化業、海洋油氣業等構成的海洋產業鏈,這種產業鏈不僅產業關聯度大,而且有規模效益,科技含量和產品附加值高,市場前景廣闊,這樣的產業鏈一旦形成,海南經濟就可踏上高速增長的快車道。 話說回來,要使海南成為南海資源開發基地,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國家在政策上允許海南對南海資源,尤其對南海油氣資源擁有開發利用權;第二,要讓海南先於全國實行投資和貿易自由化,先從體制上增加海南對國內外投資者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