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8月10日 巴爾幹戰爭結束 |
1912年至1913年,圍繞土耳其在巴爾幹的屬地問題接連爆發了兩次巴爾幹戰爭。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是巴爾幹同盟反對土爾其的戰爭。1911年義大利與土爾其之間戰爭的爆發促成了巴爾幹各國反土力量的聯合。1912年3月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建立反土同盟,隨後希臘和門的內哥羅也相繼加入,巴爾幹同盟形成。1912年10月9日因土耳其拒絕給予馬其頓和色雷斯自治,門的內哥羅首先對土作戰,10月17日至18日,塞、保、希也先後參加對土戰爭。致使土軍三面受敵,節節敗退。12月3日土與保、塞、門三國達成停火協定。後因土政府拒絕議和條件,1913年2月3日戰火重起,同盟軍接連奪得亞尼納、亞得里亞堡和斯庫台,土耳其被迫求和。5月30日在歐洲列強斡旋下,土耳其與巴爾幹同盟四國簽訂《倫敦和約》,土耳其喪失了除君士坦丁堡及色雷斯一小部分以外的全部歐洲領地。阿爾巴尼亞獲得獨立。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結束了土在巴爾幹半島長達500年的統治。 然而《倫敦和約》墨跡未乾,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已經爆發。這是由巴爾幹同盟各國為爭奪領土而引起的王朝戰爭。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結束後,巴爾幹各統治集團在分配戰果時發生爭吵。塞爾維亞因未得到亞得里亞出海口,要求獲利最多的保加利亞割讓一部分馬其頓領土作為補償。希臘要求占有馬其頓南部和西色雷斯,羅馬尼亞也希望占有南多布羅加。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大帝國主義集團也插手其間。1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和希臘簽訂《反保同盟》,隨之羅馬尼亞加入同盟。6月29日保加利亞軍隊對駐紮在馬其頓的塞、希軍隊突然發起進攻,拉開戰爭序幕,不久門的內哥羅和土耳其參加塞、希、羅一方對保作戰。保軍四面受擊,接連受挫。7月末塞、希、羅軍隊兵臨保首都索非亞城下,保加利亞被迫求和。1913年8月10日保、塞、門、希、羅五國在布加勒斯特簽訂和約,保加利亞喪失其在馬其頓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及南多布羅加。以後,根據《保土條約》,土耳其又重占亞得里亞堡。至此,巴爾幹戰爭結束。 兩次巴爾幹戰爭推動了波士尼亞人和黑塞哥維納人的民族解放運動。他們要求擺脫奧匈帝國統治,與塞爾維亞合併,建立大塞爾維亞國家。俄國出於侵略目的,對這些要求予以支持。奧匈帝國則堅決反對塞爾維亞的擴大,還力圖吞併塞爾維亞。這得到了德國的支持。而奧塞兩國的衝突又勢必引起奧俄衝突乃至同盟國與協約國的衝突。兩大帝國主義集團在巴爾幹角逐爭鬥,使其成為歐洲的火藥庫。《布加勒斯特和約》簽訂不到一年,規模空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因巴爾幹問題而突然爆發。 |
相關詞條
-
巴爾幹戰爭
巴爾幹戰爭(The Balkan Wars)是指於1912~1913年間,在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發生的兩次戰爭。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是“巴爾幹同盟”反對土耳...
簡介 背景 起因 戰爭過程 戰爭結果 -
巴爾幹同盟
巴爾幹同盟(BalkanLeague)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為反對土耳其而建立的政治軍事聯盟。自14世紀以來,巴爾幹半島各民族長期受土耳其...
同盟源於 條約內容 戰爭影響 戰爭經歷 民族特點 -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是“巴爾幹同盟”反對土耳其的控制和壓迫所進行的戰爭。“巴爾幹同盟”由於向奧斯曼帝國提出給予馬其頓和色雷斯自治權的要求遭到拒絕,在沙皇俄國...
基本信息 戰爭簡介 戰爭原因 戰爭過程 歷史作用 -
《為什麼是巴爾幹》
從希臘到波士尼亞,由伊斯坦堡至塞拉耶佛,巴爾幹這塊一向被戰火蹂躪的區域,遍布多少激烈衝突留下的傷痕?究竟埋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辛酸?巴爾幹歷史專家馬克•...
概述 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參考資料 -
巴爾幹方案
1943年,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推進,英美兩國軍隊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計畫逐步進入實施的階段。邱吉爾從其它的國家戰備利益的角度進行考慮,一直主張盟軍...
歷史背景 各方態度 方案結果 原因分析 -
巴爾幹化
巴爾幹化(Balkanization)。地方政權等在諸多地方之間的分割,及其所產生的地方政府體制下的分裂,即“碎片化”(Fragmentation)。
簡介 歷史起源 南海現狀 南海日趨 -
戰爭是如何結束的
二、德國實施潛艇戰、美國出兵有藉口 五、德軍戰場吃敗仗、德國政局陷危機 一、兩伊戰爭分水嶺、殘酷決戰巴斯拉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錄 精彩書摘 -
戰爭
戰爭,是集體、有組織地互相使用暴力。廣義來說,並不是只有人類才有戰爭。螞蟻和黑猩猩等等少數生物都有戰爭行為。人類出現以來,戰爭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伴隨...
定義 起源 史前戰爭 分類 未來 -
為什麼是巴爾幹
《為什麼是巴爾幹》,作者馬克.馬佐爾 ,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價值觀的大幅度變動,伴隨著這些政治和經濟上的發展。在17世紀的宗教戰爭之後,科學與啟蒙運...
概述 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