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主人公巴巴拉是個有理想的青年,虔誠的基督教徒,救世軍中的少校。她認為宗教是整個社會的基礎,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女兒,而她的理想就是在救世軍中拯救窮人的靈魂。救世軍的慈善事業需要金錢,由於經費短缺,巴巴拉所在的救世軍收容所面臨困難。巴巴拉的父親安德謝夫是軍火商,他出於個人的目的,在參觀收容所時當場捐出5000英鎊。巴巴拉起初說服救世軍,希望他們不接受父親的金錢。她和父親的衝突,是經濟和信仰的衝突,理想和現實的衝突。巴巴拉後來在別人的勸說下,還是要了這筆錢。人們在安德謝夫走後,感謝他的善行。巴巴拉的幻想破滅,痛苦地摘下救世軍領章,別在父親的衣領上。而當安德謝夫要收買救世軍時,她終於屈服,相信是“威士忌大王”鮑吉爾和軍火商救活了窮人。如果她離開父親,就是“離開生活”。巴巴拉的轉變雖然顯得唐突,但也並非完全不可能。巴巴拉的精神苦悶,也表達了一些和上層社會有千絲萬縷聯繫的青年知識分子的苦悶。
作者簡介

作品思想

肖伯納在劇本結束時並沒有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 劇本明確反對貧富不均,揭露資產階級的慈善事業和議會制度的本質,仍具有積極的意義。
人物形象
軍火商安德謝夫在劇中占有中心的位置。他厚顏無恥、貪得無厭,認為金錢萬能,聲稱買進賣出是他的哲學,利潤是他的宗教信仰,而金錢與火藥是他的宗教基礎,他自己就是國家和政府,是真正的統治者。國家只不過是為資本家服務的機器而已。他認為貧窮是最大的罪惡,要消滅貧窮就需要儘可能地賺錢。但是,他的“死亡工廠”無疑揭示了資本家財富的本質。

巴巴拉的戀人、詩人科森斯是個實用主義者。他曾經批評軍火大王。為了追求巴巴拉,而混進救世軍。他是個棄兒,因為怕人們歧視,隱瞞了自己的身份。時機一到,他便拋棄自己的理想,公開自己的身份,同意做安德謝夫的助手,並且成為“死亡工廠”的繼承人。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金錢的腐蝕力量。
作品評價

古典喜劇的一些特點,或者說,一些套路。諾斯羅普•弗萊所寫的 《春天的神話:喜劇》中,讓我們看到了古典喜劇的一些模式的總結。他說“在喜劇中,我們常常見到一位小伙子,想得到一位姑娘,他的願望往往受到某些對立面(通常是父母)的阻撓,但是在戲快要結尾時,情節中的某一轉機,卻使主人公如願以償。”他還告訴我們“構成喜劇情節的是主人公願望受到阻礙,而克服這些阻礙即構成了喜劇的情結”,緊接著,他還補充了一句“阻礙通常來自父母,因之,喜劇往往圍繞父子之間不同的衝突而展開。”這樣的經典範例就是普勞圖斯的《 一壇金子》。而且,從人物的角度,《一壇金子》也是範例,老一代人是頑固而愚蠢的。他們是 年輕人的阻礙,可是由於他們的過度愚蠢,所以自己老是處在受愚弄的尷尬境地。但是由於喜劇的本質使然,弗萊寫道“喜劇傾向於儘可能多將各種人物包容在它最後形成的那個社會裡:起阻撓作用的人物,大多可以回心轉意,重歸於好,而不是把某個人簡單排斥在外。”年輕的人呢,往往是性格單一而中性的。他們並沒有太多可以被記住的東西,弗萊談及時就說道“興趣只集中在起阻撓作用人物身上”。其實可以對比的還有很多,但是現在先就結構和人物來說。
《芭芭拉少校》這部劇的確“很古典”。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它的結構是和古典的一樣,圍繞著新老兩代人展開的。雖然老的一代人不是典型的阻撓 愛情的勢力,但是可以感覺到某種威脅。也就是新老兩代人完全不同的思想思維所帶來的衝突。年輕一代人的願望照例是受到老一代人的阻礙。而且最後還是以大完滿,沒有排斥任何人而告終。
可是如果談到了人物,就發現根本就不是這么回事了。首先,我們發現一個特點,就是肖伯納的劇作里沒有真正的“蠢人”。老一代的安德謝夫和薄利托瑪夫人都不是傳統意義上“容易被欺騙的頑固、愚蠢的老年人”,相反,他們非常有人生智慧。年輕一代人也不是紙片一樣單一性格的,無論作為主角的巴巴拉和柯森斯,還是配角的莎拉和勞邁克斯,都是很精於世情的。傳統的喜劇是並不平等的,人物一開始出場就不在一個高度,有的人物一出場就是被人欺騙的愚蠢之物,而劇作家的作用是讓人們一起看他如何的出乖現醜,以次達到諷刺的效果。人們心理早就有預期了,只是在這裡看看過程,解解恨,笑一笑。可是在肖伯納的《巴巴拉少校》里我們看到的人物卻在一個 平台,一個水平線上,他們在互相控制與反控制。觀眾不可能馬上看出來誰是最後的贏家。所以人們的興趣依然“只集中在起阻撓作用的人物身上”,但是每一個人都是阻撓者,好像是打牌一樣,每一個人都有一副牌,但是贏家只有一個,這讓人感到未知,可是他們都“拭目以待”呢。這樣就直接導致結構和情節上與傳統喜劇的不同了。首先,這不是以愛情為中心主題的了,第二,由於沒有了明確的阻礙者和被阻礙者,所以情節就不是圍繞著“克服阻礙”展開,人們的興趣點也不是這裡了,而轉為了“誰會贏牌”。這樣,真正的階層意義也就取消了。在這裡,我們不會認為安德謝夫和柯森斯的距離會比柯森斯和巴巴拉大,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在互相做這場遊戲。所以我們最後發現,這不是有勢力的老一輩和有聰明的年輕一輩的鬥爭,而是誰能更好地說服誰的問題。

蕭伯納作品
賣花女[蕭伯納諷刺戲劇作品] | 蘋果車 | 《巴巴拉少校》 | 華倫夫人的職業
英國電影
英國人參與了電影的發明,1889年,W.多尼索爾普在英國製造了攝影機和轉動架,拍攝特拉法爾加廣場全景;1895年,B.艾克里斯發明了“動力燈”,拍攝了埃普瑟姆地方的賽馬、牛津和劍橋兩校划艇比賽、基爾運河通航典禮。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新聞紀錄片,但當時沒有放映機,沒能及時映出。R.W.保羅1896年 3月26日在奧林比亞大廳里為觀眾作了電影的首次商業性映出,上映的節目是他自己拍攝的《多佛海的狂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