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陳述


初入感受


回味無窮


地理位置

地址: 重慶 南岸區南濱路 南濱路沿線
標籤: 餐廳 餐飲休閒 休閒娛樂 餐飲美食 家常菜 咖啡廳 西餐
簡介: 香謝里1902,
精彩典故

——重慶法國水師兵營舊址考察記
□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科考隊 胡葉(文) 卡爾
考察引出“假合資”軼事
大年初五,吾友孔繁濤一家與筆者在重慶市南岸區南濱路團年,南濱路上一塊招牌引起了我的注意:法國水師兵營舊址,1902。席間,我與繁濤談起兩家的家史,竟均與法國人有關。我與繁濤的父輩均在法商聚福洋行工作過。記得,前幾年我曾在舊書灘上淘得一本《文史資料選輯》33集,上面有一篇我的姨父黃謹瑩的文章:《從法商聚福洋行到強華公司的回憶》,詳述了當年黃李家族與法國人打交道的始末。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黃李家族與法國人辦“假合資”企業,狐假虎威,賺大錢的故事。聯想起80年後,前一陣子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的當代“假合資企業”,歷史驚人地重複,覺得特有意思。
飯後,我們兩家人決定共同去考察一下法國水師兵營舊址,追溯與兩家家史有關的法國人在中國重慶闖蕩的經歷。在南濱路法國水師兵營舊址前停好車,下車一看,好漂亮的一棟洋樓!這是一座中世紀城堡風格的中西合璧式的建築,大門為中式建築,飛檐翹角。主體建築基於高高的台階上,依地勢而建,是一棟三層西式洋樓。天空飄著霏霏細雨,這幢灰色的古老建築沉浸在薄薄的雨霧中,給人一種的歷史的滄桑感。
走近大門,發現這裡既是一座舊址博物館,又是一座西式酒吧:香榭里1902酒吧。
進入院內,導遊告訴我們,法國水師兵建設於1902年,也曾經是法國領事館駐地。重慶南岸的南濱區一線,是近代重慶城市化的縮影。由於沿江水碼頭的便利,這裡是外國勢力染指重慶最早的地方,從開埠到抗戰一直是洋行、外國領事館集中之地。20世紀40年代,南岸沿江那排山頭,重慶從彈子石、周家灣、棗子灣、老碼頭、瓦廠灣到馬鞍山都是洋房集中地,而南濱路彈子石、玄壇廟一帶的老街市以及慈雲寺、慈母山教堂等中西混合的建築,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縮影。其實,在許多鄉場都不多見的老街,在南岸還完整地保存著,只不過正在迅速地消失。

為了搶救這一近代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產,2002年冬—2003年春,正值“法國水師兵營”百年之際,重慶市南岸區政府對法國水師兵營進行全面保護性開發,修葺一新,建立了“法國水師兵營舊址”博物館,並成為重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勿忘國恥
法國水師兵營是在1902—1903年根據法國遠東艦隊司令波特爾的命令,由印度支那總督杜梅爾捐款10萬法郎,由“奧利”號艦長休斯特·南希負責修建的極具中世紀城堡風格的中西合璧式建築。
法國水師兵營的修建,正值列強加速並縱深掠奪舊中國以及重慶開埠後開發川江航道這一歷史時期,並見證了這一時期重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一系列動盪和重大變革。
1872年1月,英國欲使揚子江上游對外國輪船開放,以便“中國最富足勤勉的一省(四川)幾乎可以直接與歐洲交通”。1881年,入川洋貨值增至白銀四百萬兩以上,重慶僅次於上海、天津、漢口成為第四大洋貨傾銷中心,英國強烈要求重慶開埠。1887年,醞釀已久的英商立德樂試航川江(宜昌——重慶)。

英國於1884年前在重慶設立了英國領事館。1891年3月1日,清政府被迫開辦重慶海關,標誌著重慶正式開埠。1896年開始,法、日、美、德分別在重慶設立領事館,並紛紛在重慶設立洋行。隨後,列強蜂擁而至,均把在華利益深入到四川。1899年,法國奪得四川重慶等地煤鐵開採權。1902年,法國又取得四川巴縣(重慶)等地五十年石油開採權。1902年,法兵艦第一次測量川江險灘,以使大型船隻通航(從另一面說,促進了川江航道的開發)。
1904年,在重慶的長江江面上,3艘法國兵艦往來巡遊。1905年4月,英國兵艦“威進”來了。1907年,德國兵艦,1910年,日本軍艦,這些不請自來的龐然大物,在重慶的江面耀武揚威。
它們讓我們屈辱地打開了門戶。
狐假虎威
為了搞清黃李家族是如何利用法國勢力發家致富的,我們一行來到法商聚福洋行總經理李澤敷在重慶江北紅旗河溝附近修建的豪宅。這座豪宅已有70多年的歷史,現改建為“嘉州樂園”,幸運的是,它的主體建築仍完好地保存了下來,成為一個婚慶基地。豪宅原名“花朝門”,是一個由中西合璧主樓構成的花園洋房。花園面積有上百畝土地。如今,花園已改建,只有主樓還在。這座主樓修建得如此堅固,至今,連樓板都未損壞一絲一毫,原封不動地保持到現在。記得,20世紀40年代初,我們一家從重慶強華輪船公司(前身為法商聚福洋行)萬縣分公司煤棧遷來重慶,就曾在這座豪宅棲身。豪宅主人李澤敷是我的大姨公,他將整座豪宅交我家居住。在這座優雅的豪宅里,我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時光。
重返舊居,我感到無比興奮。我告訴這裡的服務員,我在五、六十年前住在這兒,這兒是我的舊居。服務員很高興,帶我遊覽了全樓,並向我問起這棟樓的來歷
我從法商聚福洋行的繼任總經理,後強華輪船公司的總經理,我的大姨父黃瑾瑩的回憶錄及父輩的談話中,了解了法商聚福洋行總經理李澤敷發家致富及法商聚福洋行利用“中法合資”賺大錢的歷史。
為什麼要與法國人合資,掛法國人的洋旗?這得從1902年建立的法國水師營說起。法國水師營作為法國長江上游的控制站和物資補給站,擔負著長江航道上水上警察的任務,目的是保護列強在渝僑民和商民,並維護其川東利益,以及“震懾川東頑劣之民風”(重慶人民有反抗外來侵略的傳統),在長江航道上有很大勢力。

中方付出的代價是否值得呢?應該說,中方向法方付的“掛旗費”三萬兩白銀不是小數。以1901~1910年的米價折算,這筆錢可以買五百多噸大米,相當於今天的一百多萬人民幣。聚福洋行只有三條百噸級的小輪船,在川江上游從事客貨運輸,總投資不過三十萬兩白銀。每年掏這么一大筆"掛旗費",相當於總投資的10%,合算嗎? 況且,假合資還會帶來當真的風險。後來公司做大了,法商果然擺出一副依法辦事的嘴臉,非要拿"虛股"當真,狠敲了中方一筆。至於法方掛名經理和船長的私人生活開支,包括雲南漂煙和白蘭地名酒,20年下來也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但是,算上這些代價之後,甚至算上當“假洋鬼子”被嘲罵的屈辱,聚福洋行的後任總經理黃瑾瑩在《從法商聚福洋行到強華公司的回憶》一文中仍然認為這筆交易做得“真是值得”。這可不是個別企業家的糊塗賬。事實上,當時全國各地的商人都大規模地拋棄龍旗,掛上昂貴的洋旗,洋旗到底有什麼價值?下面我們就順著聚福洋行黃瑾瑩總經理的思路,看看他每年三萬兩掛旗費買來了什麼東西。這是一筆富於中國特色的交易。古往今來,無論是捐官銜還是送乾股,無論是掛洋旗還是戴“紅帽子”,這類交易頻頻發生,這筆費用很有理由列入中國工商業的常規開支。“值得”的具體理由有三:
其一,聚福洋行憑藉這塊“法商”的招牌,在那四川軍閥混戰的防區時代,確實減少了許多麻煩。在那個時期,有所謂營業稅、直接稅、二五稅等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但聚福洋行從成立到結束,從未完納過任何一項稅捐,因而避免了軍閥的壓榨。
其二,法國人每年每月拿了中方的“掛旗費”,也勢必要出面為中方撐一下場面。在這樣的情況下,吉利洋行除派沙禮擔任法方經理而外,船長也是由法國人來擔任,每艘船上還派法國水兵五六人擔任護航隊。在匪風猖獗時,又有法國兵輪護送。船上不僅塗著、掛著法國旗幟,還寫上“法國商船不裝士兵”,而且不許中國乘客走上輪船的三樓。中方的輪船得到這樣的掩飾、庇護,所以中方在內河暢行無阻,甚至任意開闢航線。
其三,川江運食鹽出川,過去一直由木船裝載,轉運到宜昌、沙市。中方為了貪圖更多的運輸業務,曾與當時軍閥官僚勾結,破例地將運出川外的食鹽交由福源輪(聚福洋行的輪船之一,後來強華輪船公司時期叫華源)裝運,當即引起木船船戶、船工大為不滿,認為“搶奪了他們的生意和飯碗” 。因此,滿載食鹽的福源輪在南岸玄壇碼頭正待起航時,即被聚集起來的幾百木船船戶、船工阻止,不許開航,發生衝突,並上船搗毀輪船鍋爐,殺死三領江

洋旗的收支賬基本算完了,黃總經理得出的合算的結論完全正確。現在的問題是:洋旗的價值應該如何定性?換句話說,洋旗帶來的錢,到底屬於什麼錢?屬於勞動報酬嗎?屬於土地廠房之類的租金嗎?屬於投資或存款的利息嗎?
不,這筆錢應該叫“法酬”——法規或制度造成的非法收益。
現代商人故伎重演
歷史真是驚人地相似,今日有一家著名的大企業的境況與當年的黃瑾瑩幾乎如出一轍——同樣是法國人,同樣是洋旗,甚至同樣是“假合資”,這家大企業正是靠著這一招,出了大名,發了大財。這家大企業的老闆靠著法國某企業巨大的戰略投資,突破了當時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產權結構上的瓶頸,直接形成了法國某企業與作為自然人的這家大企業的老闆之間的合作模式,將國有企業的資產順利地轉移到個人頭上。眾所周知,10年前的中國,要以自然人的身份擁有國有企業產權,近乎天方夜譚,即使10年以後的MBO(一種轉移資產的運作模式),也被諸多學者和大眾罵得狗血淋頭,但10年前這家大企業的老闆做到了,他理直氣壯地成了這家大企業的自然人股東。
這家大企業的收益遠遠不止這些。10年下來,這家大企業打著中外合資公司的幌子,得到過地方政府甚至是中央政府的許多保護性優惠政策。
也許一家公司的興衰、一個商業人物的沉浮,只是歷史中某個微不足道的細節,但當歷史以一種整體性的態勢向我們展示某種故步自封,甚至是某種倒退的時候,卻無法不讓人感到心頭酸楚。80年過去了,我們的企業還需要打著洋旗,處心積慮地生存,我們幾乎無法看到一種理性的商業文明史在一個新的方向上展開。
結論
近百年過去了,現代中國已非當年“弱國無外交”的時代,2007年,中國的GDP位居全球第四,將英、法、俄均甩到了後面。我們的企業不能再在歷史的窠臼里徘徊,應該有更新的思路。同時,有關部門應清理“假合資”,將不法商人利用洋人招牌詐欺的國家財產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