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西亞公會議
正文
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 325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召開。324年,君士坦丁統一羅馬帝國後,繼續支持和扶植已傳遍帝國全境的基督教,親自召開約有300名主教參加的會議,解決一些長期陷於紛爭的神學和教會體制問題;以使基督教教義規範化,並有助於鞏固帝國統一。會議由皇帝的宗教事務顧問西班牙柯都伐主教何西烏主持。議題中心是如何解釋道成肉身的基督和上帝,即三位一體中的父與子的關係。會上以主張“父先於子,子為被造而次於父”的阿里烏為一方,以堅持“父子同質,子為道成肉身”的亞大納西為另一方,展開複雜的鬥爭。這場爭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帝國內部各民族以及各地方勢力間的矛盾。君士坦丁一世對神學問題並無興趣,因而想以妥協辦法來平息爭論。最後,根據何西烏的建議,以該撒利亞主教、教會史家猶西比烏所提出的信經為基礎,添上父子“同質”一詞,由皇帝施加壓力強行通過,作為正統三一論教義的標準。這個信經後經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修改,成為後世大多數教會所公認並接受的《尼西亞信經》,阿里烏被斥為異端,遭到放逐。此外,會議還制訂了肯定主教制,按帝國行省劃分教區,加強帝國政權對教會的控制等條規,並確定以每年春分後第一次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天為復活節。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 787年由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六世和皇太后愛利尼召開。會議討論“破壞聖像”問題並作出決定:聖像是道成肉身的可見之像,可對其表示恭敬,但應不同於對上帝的崇拜(見聖像破壞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