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西亞前期教父選集

text),而他所引的經文,有福音書,保羅的書信,和啟示錄。 他極注重使徒傳下的主教制,作為教會合一的準則。 他所標榜的教會合一,乃是在每一主教區以內,基督徒與其主教相合的合一。

內容介紹

教父一名原是援用父一觀念來指大公教會中的偉大師傅或主教(又稱監督)。所謂大公教會,即是基督教在九世紀分裂為羅馬教會和希臘教會以前的教會。一個教會偉大師傅或主教,得以稱為教父,除了必須屬於大公教會時期以外,又必須是信仰純正,生活聖潔,學問淵博,且經全教會公認的。
本集成繼第一部第一卷使徒後期教父選集之後,將第二卷即本卷劃歸尼西亞前期教父選集。查尼西亞前期,約自二世紀中葉起,至三二五年尼西亞會議止。在這一個半世紀多的時期中,教會中有不少傑出的師傅出現了,但他們並不能列為教父,而只能稱為教會作家。例如特土良(Tertullian,約一五○至二三○年)因晚年作了孟他努(Montanus,約一二六至一八○年)派基督徒,又如亞歷山太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約一五○至二二○年)和俄利根(Origen,約一八五至二五四年)因他們哲學化的神學中含有不少柏拉圖和理想主義的觀點,再如優西比烏(Eusebius,約二六三至三三九年)因信奉半亞派主義(Semi -Arianism),所以他們都不能列為教父。然而他們的著作實在是卓絕偉大,所以本集成包含有第三卷特土良選集,第四卷亞歷山太學派選集,第五卷優西比烏教會史。
本卷尼西亞前期教父選集,乃專闢為愛任紐(Irenaeus,約一三七至二○二年),希坡律陀(Hippolytus,一六○至二三五年),和居普良(Cyprian,約二○○至二五八年)三位教父著作之用。
尼西亞前期為基督教神學和教會組織法形成時期。愛任紐,希坡律陀,和居普良,像那克服外患內憂而建築耶路撒冷城垣的尼希米一樣,克服了教外慘酷的逼迫和教內詭詐的異端,將基督的教會建立起來。雖然他們的著作和生平不像尼西亞後期奧古斯丁或教皇利歐第一(Leo Ⅰ,約四四○至四六一年)一般偉大,但是因為他們處於教會的形成時期,所以他們的地位非常重要。茲將他們所居非常重要的地位分五點述說如下:
第一,他們為聖經的權威作證。我們讀愛任紐,希坡律陀,和居普良的著作,立刻得著一個很深刻的印象,那就是,他們把聖經看為最高最後的權威。因此他們多引用聖經,作為基督徒信仰與生活的根據和證明,並作為駁斥異端和辨別真偽的標準。
第二,他們為新約正典作證。教會從猶太人接受了舊約正典,因它已由基督和使徒認可了。新約中的各書首先並未合成一部,視為正典。使徒後期教父,多是套用口傳的福音。護教士(Apologists)多是引用舊約先知和福音書中主自己的話,來證明神的啟示。從第二世紀中葉起,教會公認新約中的主要著作,乃是使徒受了聖靈感動寫成的,因此是正典,與旁經有天壤之別。我們的這三位教父,都為新約正典作證。愛任紐是第一位基督教的作家,像我們今日一樣著重新約,以之為聖經的一部。他引用了四福音書,使徒行使,保羅的書信(除腓利門書在外),彼得前書,約翰一書,約翰二書,和啟示錄。希坡律陀的著作,表明他用了一種良好的西方經文(Western text),而他所引的經文,有福音書,保羅的書信,和啟示錄。居普良很豐富而正確地引用了一本拉丁文聖經,而且我們從他的著述中,第一次清楚發現,北非有一部幾乎完全的新約存在。由此可見,在三九三年的希坡(Hippo)會議和三九七年的加大果(Carthage)會議正式接受新約正典以前,這三位尼西亞前期教父的著作證明新約正典早已由聖靈引導教會形成了。
第三,他們為使徒信經作證。他們的著述尤其是愛任紐的著述,證明當時各地教會從使徒所接受的基本信仰摘要為何。這種信仰摘要,早已由教會用來教訓那些預備領洗的學道友,並叫他們在領洗時宣認,故稱為洗禮信條(Baptismal Formula)。這是使徒信經的雛形,在愛任紐以後不久,就形成了使徒信經的固定形式。
第四,他們在二世紀中葉至三世紀中葉教會中,尤其在西方教會的發展期中,居於領導地位。愛任紐原是小亞細亞人,希坡律陀是受的希臘教育而非拉丁教會;但他們都與西方教會發生關係密切,因前者的工作地在今日稱為法蘭西的高盧,後者在羅馬及其附近,換言之,即在逐漸成為西方教會的重心地。至於居普良的工作地乃在拉丁基督教發祥地及昌盛地的北非,有第一位拉丁神學家特土良居其前,和最偉大的拉丁教父奧古斯丁從其後。他們在教會歷史上的領導地位,由此就可想見了。其時教會內有異端興起,混亂真道,迷惑信徒;外有逼迫臨到,打擊教會,激起分裂。愛任紐和希坡律陀駁斥異端,維護正統信仰;居普良御外安內,鞏固教會。
第五,他們對尼西亞前期大公教會的正統神學,堅強合一的組織,和嚴肅高貴的教規,有保守並建立之功。他們所信奉所闡揚的三位一體論,作了尼西亞會議三位一體論的先導。但他們的神學並不是完全發展了的全部教義神學,而且他們的教義概念,有些也並未成為固定形式。他們(尤其是居普良)為大公教會立下了以主教職為教會組織的根基。但他們的教會組織法,也並不完全同後來所發展的一樣。他們非常重視教會遺傳和善功,並具有祭司的,聖禮的,禮儀的,克欲的傾向。後來羅馬教會和希臘教會,將這種重視和傾向發展成為二者的固定信禮(Faith and Order)形式。羅馬教會向來憑藉教父,惟我獨尊。可是希坡律陀無論是在神學上組織上,都與當時羅馬主教對立。甚至愛任紐和居普良,也與羅馬主教分歧。愛氏對於守第十四日派(Quarto-decimans),千禧年說(Chiliasm),和孟他努主義,後者對於異端派洗禮功效一問題,持見都與當時羅馬主教分道揚鑣;更且他們雖尊重羅馬主教處於帝國的首都地位,但並不承認羅馬主教是惟我獨尊的。至於復原教會雖可引證這三位教父,來反對羅馬教會惟我獨尊和教皇不能錯誤之說,但若要從他們尋找惟獨因信稱義,和信徒皆為祭司的教義,也是徒勞無功的。改教家與這三位教父,同是基督所重用的僕人,但他們都不能與使徒同等;他們的著作,也都不能與使徒的著作並列。所以我們從他們只能獲得幫助,而常須回到我們信仰和生活的源頭——聖經。
茲將愛任紐,希坡律陀,和居普良的生平和著述分別介紹於下。
壹愛任紐
一、愛任紐的生平
愛任紐是大公教會正統教義系統主要構成者之一,是第二世紀末葉基督教的領導人物。可是直到今日,學者對於他的生年卒月尚無定論。我們從他的著作中知道,他是約翰的門徒士每拿主教坡旅甲(Polycarp)的學生。所以我們推想,他大概是士每拿人。坡旅甲於一五四年為復活節日期爭辯到羅馬去,大概帶著愛任紐去了。坡氏約於一五五年殉道。由以上事實可知愛氏大概生於一三七年以前。
愛任紐似乎曾在羅馬從學於當日著名基督教遊行哲學家游斯丁(Justin約在一六五年殉道)。他的心靈深受約翰和坡旅甲的精神薰陶。他認為人若要認識神,必由愛之路出發,而非依靠好高騖遠的偽知識。他的心靈也深受了保羅對人和人的救贖觀點的影響。他對於希臘文聖經,以及坡旅甲和游斯丁以外其他早期基督教作家,如羅馬主教革利免(Clement of Rome約在八八至九七年任主教),帕皮亞(Papias,約生於七○年)伊格那丟(Ignatius,約卒於一一○年),黑馬(Hermas,九二至一○一年享盛名),和他提安(Tatian卒於一七二年)等人的著作,都很熟悉。他所受的普通希臘教育,也是很可觀的。他知道希臘的詩人如荷馬(Homer),紇修得(Hesiod),平大爾(Pindar),蘇富克禮斯(Sophocles),以及希臘的哲學家如他勒斯(Thales),皮他哥拉(Pythagoras),和柏拉圖,而且間或援引他們。
一六六年以學識和道德著稱的羅馬皇帝奧熱流(Aurelius,一六一至一八○年),逼迫教會。愛任紐避難於高盧。他在里昂(Lyons古名陸都農Lugdunum)主教坡提努(Pothinus)主教之下,充任長老職。坡提努原是由坡旅甲從東方派往的傳教師,所以與愛任紐原是同窗。二人彼此甚為相得,同心協力服務主工。不幸奧熱流在一七七年又大大逼迫教會。里昂和鄰邑維也內(Vienne)的基督徒,慘遭屠殺。主教坡提努也為主殉難。
里昂教會中那些受逼迫仍認主者(confessors),為求保全愛任紐性命,以備他日服務教會起見,乃將他遣派往羅馬去。他在羅馬發現主教伊留特柔(Eleutherus,一七七至一九○年),袒護孟他努主義(Montanism);同時又遇見一位原為坡旅甲門生的老友,改奉了當時盛行的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中的瓦倫提努(Valentinus)派異端。他旅居羅馬的這些經驗,促使他將後來努力駁斥異端。
愛任紐回到里昂,就在一七八年被選繼坡提努遺缺為主教。從此他盡心竭力,謀求教會的復興,純正,發展,和合一。在最初三個世紀教會歷史上,他所發生的影響,比其他任何一位教父都大。
里昂位於若尼河(Rhone)之上,又是羅馬帝國在高盧大道系統的中心點,且是高盧的一個省會。當時里昂和若尼河一帶的教會,大受外患內憂打擊,因外有羅馬政府的逼迫,內有諾斯底瓦倫提努派馬可(Marcus)的門徒引誘許多基督徒婦女,信奉諾斯底異端。教會位於這么重要的地方,處於這樣險惡的時代,真是需要一位不僅聰明幹練,而且信仰純正的主教。愛任紐恰是這樣一位主教。他憑克己的生活及和平的政策,使羅馬政府釋疑。他憑聖經的權威及理智的證據,將諾斯底異端駁斥。
愛氏不僅使教會復興,信仰純正,而且使教會發展起來。他熱心於傳教事業,派遣傳教師往高盧各地傳福音。他不僅將教會發展到高盧各民各族,也將文化學識介紹給他們。他自己就是標準的傳教師。當他住在克勒特人(Celts)當中時,他與他們打成一片,說當地方言,甚至幾乎忘記說希臘語和拉丁語。所以他雖是從東方到西方的傳教師,但克勒特人非但不以基督教為洋教,以他為洋人,反倒以基督教為自己的宗教,以他為在神裡面的父親。他的證道辭雖已失傳,但他確實是一位感人至深的證道者。
再者愛氏在主教職位上又運用他的愛心和智慧,持正不偏,化除無知的狂熱主義,阻止偏狹的地方主義或野心的極權主義,使教會中各走極端的派別,不能得逞,並使教會中的爭端,得到合乎基督徒愛心的和息;因此教會的合一得以保守。
當時有孟他努派,熱心有餘,智慧不足。他們認為凡從恩典墮落的基督徒,不能得救;相信審判日即臨;注重說預言的恩賜;並實行狂熱的厭世生活。還有非道派(Alogi),與孟他努派對立,乃是走另一極端的基督徒。他們的名稱不是像前一派一樣從創立者得來,而是由他們的立場得來。他們是非道的,所以拒絕約翰的著作。愛任紐固不贊成孟他努派,卻也堅決反對非道派企圖將說預言的恩賜和啟示錄驅除於教會之外。
愛氏對教會的合一,在守復活節日期和習俗爭辯中(Paschal Controversy),有更重要更顯著的貢獻。小亞細亞一帶教會在猶太人的第一月尼散月(Nisan)十四日即逾越日,開始守復活節,而被稱為守十四日派。他們是照著使徒約翰的遺傳,在那日禁食紀念基督受難;至晚舉行聖餐,來紀念基督的最後晚餐,以結束禁食。那一日可能落在一個星期的任何一天,因而他們所守的復活節日,不一定是在星期日,但一定是在尼散月十四日以後第三天。羅馬教會也訴諸古老習俗,總是以基督受難日在星期五,而且總是在春分(三月廿一日)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守復活節;但如果月圓日恰當星期日,則以下星期日為復活節。他們把整個星期當作紀念基督受難之期,要等到復活日才終止禁食。他們認為守十四日派不免有猶太化之嫌。
昔日愛任紐之師坡旅甲曾與羅馬主教安尼克托(Anicetus約在一五四年前後),商討此一問題。彼此雖不有同意,各行其是,卻仍保持在主裡面的愛心和合一的精神。後來威克多(Victor,一九○至二○二年)為羅馬主教,盛氣凌人,不由分說,污控亞細亞的基督徒為異端派,威脅要把他們逐出教會。一九○年至一九四年之間爭論之烈,使教會頓呈分裂之象。若非有愛任紐從中斡鏇,教會難免在二世紀的末葉起就分裂為東西,而其咎應由羅馬主教擔負。無論從愛任紐兒時所守教會的遺傳說,或從他所敬愛的師尊坡旅甲說,假如他袒護故鄉亞細亞的基督徒,也是情有可恕的。但他不是狹隘偏私的基督徒,而是以基督教會全體的福分和合一為前題的偉大領袖。他看到西方教會所守的復活節,更符合於它的重點所在;所以他所采的立場與西方教會一致。但他反對在實施上嚴格統一的精神,不管這種精神是從守十四日派布拉斯都(Blastus)拒絕守羅馬的復活節表現出來,或是從羅馬主教的極權主義表現出來。愛氏致書威克多,嚴重提出警告,並且闡明在這些習俗上分歧,實足以證明在信仰上一致。他的書信發生了效力,使爭論不至趨於過激。因此教會的和平,乃得以保守,直到尼西亞會議(三二五年)經全教會議決,以西方教會守復活節的辦法為準。愛任紐一名在希臘原文(Eirenaios)有“和平”之義。他真是名實相符。
歷史上我們在這一次復活節的爭論中看見了愛任紐以後,再也看不見他了。四世紀或五世紀間的遺傳說,他在二○二年皇帝瑟維如斯(Severus)在位時殉道。這種遺傳並不可靠;因為特土良,希坡律陀,優西比烏,都沒有提到這事。他的身體安息在里昂聖約翰禮拜堂聖壇下。至於他的精神,卻大大活躍於現代的神學思潮。這是可從他的著作中看得出來的。
二、愛任紐的著述
愛任紐最重要的著述,要算反異端(Against Heresies),和使徒宣道論證(Demonstration of the Apostolic Preaching),即本卷中所選譯的,容後特別介紹。此外他著有致佛羅尼烏書(Epistle to Florinus),由優西比烏保存了重要有趣的斷簡,討論神的獨一性和邪惡的源起。又著有論窩闊多(On the Ogdoad),反對諾斯底主義瓦倫提努派的愛安系統。還著有論分裂(On Schism),致羅馬孟他努派和十四日派的領袖巴拉斯都。至於其他著述,或已失傳,或真偽不明,茲不涉及。
自從伊拉斯母(Erasmus)在一五二六年第一次出版愛任紐的著述以後,愛氏在近代爭辯上,是奧古斯丁以前最多被人引證的教父。這固然是由於他在正確的判斷上,敏銳的觀察上,清晰的說明上,比那一段時期中許多教父都強,但主要地是由於他雖沒有著一部系統神學,卻配稱為頭一位系統神學家;因為他的著作給我們留下了新約時代至尼西亞會議期間系統神學最重要的資料。他涉及聖經和遺傳的權威,新約的歷史(或正典的形成),教會的紀律,而這些事乃是近代教會所注重的。
愛氏從事著述,不是要表現他的學問,更不是要創立他的神學,而只是要清楚地記述教會本於聖經的啟示和使徒的遺傳所相信所教訓的,以求辨別真理與異端,以求保守信德不受敗壞。他為應付當日的需要,竟於無意中對現代的教會發生了莫大的影響。
查恩(Theodor Zahn,一八三八至一九三三年)認為愛任紐在純粹神學上的地位,甚至位於亞他納修(Athanasius),和區利羅(Cyril)之上,而可與俄利根和奧古斯丁並立。卜仁爾(Brunner)說,愛任紐是路德以前,將保羅和約翰的見證,尤其是將新約和全部聖經的見證,彼此聯合起來的第一位神學家。奧連(G. Aulen)在他那成了現代神學決著點勝利的基督(Christus Victor)一名著中,號召現代神學回到愛任紐所揭櫫的“經典的”贖罪觀去。新近作家托仁屯(Thorton)認為我們應當從愛任紐得到論啟示的正確說明。再者,前面所提那位信義宗瑞典主教奧連,又認為愛任紐的教訓,與路德的教訓吻合。編輯愛任紐著述的英人哈維(Harvey),看英國國教三十九條的內容,都可在愛氏的著述中發現。現代法國教會史家利布顛(J. Lebreton),說愛氏真是一位有天主教精神的人。這樣看來,復原教和天主教都把愛任紐爭取為自己的教父。誠然,基督教全體,都可把他看為自己的教父;因為他所著重的,乃是基督教的基本信仰。他對信仰所發的言論,其精意以後都包含在尼西亞信經中。
愛任紐是三位一體論的先驅。他特彆強調神是獨一的,是創造天地萬物的主宰。聖父生聖子,所以聖子是神。聖子神的道,由童女馬利亞成了肉身。他既不承認也不否認游斯丁的主張,說那降在童女馬利亞身上的聖靈,就是神的道本身。他以聖子聖靈為彼此合作的神的話和神的智慧,即神造人所用的雙手。他從事著述,主要目的是在使人相信這獨一的真神,並相信他的獨子耶穌基督乃是人類的救贖主。
前面已經提到愛任紐“經典的”救贖觀。這種觀點是說:神的兒子成為肉身,重演亞當,受死,並且復活,升天,合乎公道地戰勝了那篡奪者撒但,將那因背信犯罪該當受魔鬼轄制的人拯救出來。所以人們將他的觀點看為神付贖價給魔鬼,乃是錯誤的看法。再者,他認為尋被基督救贖的人,乃是新造的人,恢復原來受造時的善性;因為神子成為我們的樣式,為叫我們成為他的樣式。這種新生命,乃是活潑的信仰生活,即歸向神的生活。
愛任紐認為聖洗是將新生命賜給人的工具。但人接受聖洗的恩賜,是與接受大公教會的信仰標準分不開的。至於聖餐,他認為它與舊約的獻祭成對照;並且他著重餅酒成為基督的體血,使領受者的身靈得蒙保守直到得永生,以反對諾斯底派以物質為惡的說法。在聖洗中的水和聖餐中的餅酒中,他看出並強調神用自然來救贖自然。
愛任紐認為教會是新以色列,而且注重教會的合一。但他認為教會的合一,重點不是在組織上,而是在信仰上。教會在信仰上合一,除以聖經為本以外,也以遺傳為重;但他所注重的遺傳,並不是由人的言語或制度所創立的,而是由代代繼承使徒的主教所遺傳下來的信仰。在他看來,教會的合一,與各處教會在習俗上不同,並與那組成大公教會而互相依靠的各個教會都有自主權,是並不相衝突的。
愛氏反對諾斯底派的避世主義。他甚至主張神拯救世界,並且將來要在地上建立千禧年國。
三、反異端
反異端乃是耶柔米給愛任紐的最重要著作駁斥並顛覆偽知識(Elegchos kaianatmopē Fēs pseudōnumov gnōseōs)所起的縮名。希臘文原本十六世紀以後便失傳了。如今它只有斷片在希坡律陀,優西比烏,提阿多熱托(Theodoret),尤其是在伊皮法紐(Epiphanius,約三一五至四○三年)的著述中保存下來。幸喜這本傑作全部,都由一充滿希臘語調的直譯拉丁文本保存下來了。這一拉丁文譯本,在達雅上雖不夠標準,在信實上卻是有餘,因此甚有價值。學者將此拉丁文譯本與前述諸作家的引語彼此參照,不難求得反異端的原作。
哈維根據反異端第三部三章三節提到當時在位羅馬主教為伊路帖羅(Eleutherus一七七至一八九年),而斷定著作年代是在一八二年至一八八年之間。
著作原因,可以分為遠近兩種。遠因是諾斯底主義猖獗,在二世紀成了基督教信仰的勁敵。查諾斯底主義,乃是一種混合的宗教哲學。它企圖解決那些使人困惑的問題:即如萬有的起源,尤其是邪惡的起源,萬有的結局,尤其是諾斯底派的結局,以及有限與無限,創造,拯救和終局的關係。因為它是混合的宗教哲學,所以它從皮他哥拉派的數目,聖經,猶太人的隱秘釋經(Cabbala),東方的神智學,埃及的神話,和希臘的哲學,取來它的資料。
諾斯底主義雖然五花八門,但可歸納為兩大派別:一派由瓦倫提努(Valentinus卒於一六○年)所創;另一派由馬吉安(Marcion,一四四年享盛名)所創。其他各派都不過是由這兩大派變易而來。
瓦倫提努派創一群模糊的神祗說,或神的充實境界說(pleroma)。這一群神祗中最低最弱的得謬哥(demiurge),因錯誤而離開了上頭光明的世界,創造了這物質的世界。所以真智慧叫人逃避世界。瓦倫提努派,把人分為身,魂(或心智),與靈三部分。靈是最有價值的。身是最無價值的,不應得救贖,反當加以苦待,或加以放縱。他們認為最低的神,也不應成為人。所以他們不相信道成肉身,也不相信神的能力藉著物質所舉行的聖禮達於人的生命,更不相信身體復活。他們看基督也許是較高的權能,在耶穌受洗時才降在他身上,但在耶穌受死前便離去了。這樣一來,他們否認基督是由女人所生,死在十字架上,並且復活了。
馬吉安派可以說是基督教裡面和第一個異端小派。這一派所成立的教會,與大公教會對立,有數世紀之久,尤以在東方為然。他們以舊約中的神為得謬哥,否認舊約為聖經。該派創立人馬吉安只承認路加福音的一部分(將耶穌降生和他以舊約中的神為他的父的部分都刪除),和保羅的十封書信為新約正典,而拒絕接受馬太福音,馬可福音,約翰福音,使徒行使,三封牧師書信(因其中將諾斯底主義的先驅定了罪),希伯來人書,以及雅各,彼得,約翰,和猶大的書信,並啟示錄。他們的系統是二元論,認為善與惡,或完全與不完全從永恆就彼此對立。他們的生活注重禁慾。此派後來與摩尼教打成了一片。
愛任紐著反異端,近因是在於自從瓦倫提努和馬吉安約於一四○年在羅馬宣傳他們的異端以後,諾斯底主義就如瘟疫一般流行著。屬於瓦倫提努一派馬可的門徒,到了若尼河流域一帶,而那一帶的教會又被一位信奉該派的羅馬長老名叫佛羅尼烏的著述所攪擾。其時適有愛任紐的一位遠方友人——大概是他的學生希坡律陀——請求他將這派的教訓詳細說明,並將駁斥此異端的論點指示出來。
愛任雖知道當時教會已有反異端的著述,但他認為它們對瓦倫提努派的異湍不熟悉,以致不甚生效。他閱讀了兩派異端的著述並與兩派人士接觸過,所以他認識了他們和他們的立場。他在本篇中有時援引他們的話,但大都只是摘要。他也許多少借用了當時教會反異端的論文;因為他偶然引證了游斯丁駁馬吉安的論文,並引了一首駁斥馬可的詩。
反異端是尼西亞會議前期的神學辯論傑作。它不僅是論到諾斯底主義。也是論到該時期教會教義的最豐富寶藏;因它將異端的荒唐暴露,將真理的光輝發揚。全篇共分為五部。第一部主要地詳細說明瓦倫提努派異端,附帶也提及其他異端;推溯它們的源起,直到行法術的西門;並偶而簡短地諷刺異端派的荒謬,將他們所反對的真理證實。第二部進而暴露異端派的無理和矛盾,將他們所謂得謬哥,愛安,充實境界,流露,亞乾母(Achamoth)的墮落,下級物質世界的形成,所非亞(Sophia)的受難,和屬靈,魂,體三種人的學說,予以摧毀。最後三部總起來說,是根據聖經和基督教的遺傳,來將諾斯底主義駁得體無完膚。他說明聖經的真福音,乃是首先用口傳講,後來用筆記載,由各使徒教會中代代相傳正統的主教和長老信實地保存下來;而這種使徒遺傳又保證聖經的正確解釋,使之不被異端派扭歪。他解釋聖經雖用了當時流行的寓意解釋,但他同時也像現代一樣,對福音書的作者和性質蒐集內證外證。總之,愛任紐依靠大公教會所根據的聖經和遺傳,並依靠主教職所保守的永恆不變信仰,來戰勝異端派變動無常和自相矛盾的觀點。茲將反異端最後三部分開來說。第三部建立基督教教義於聖經和遺傳之上,並申述神的一體和靠基督得救的基要信仰。第四部維護舊約與新約的一貫性,以駁斥馬吉安的謬說。第五部再論拯救,然後論末後的事,即肉身復活和千禧年國。
希吉科克(F. R. M. Hitchcock)編譯陸都農的愛任紐反異端(The Treatise of Irenaeus of Lugdunum Against The Heresies),將反異端的主要章節譯成英文,而將未譯出各段摘要,以保存原著的一貫論點,共有原著篇幅約一半。中文系根據希氏本譯成,而用〔 〕符號標明摘要。
今日有識之士,讀到諾斯底派的幻想,不免一笑置之。其實現代的心靈主義,隱秘主義,和混合宗教,都包含有諾斯底主義的若干成分,甚或假基督教之名以傳邪說。反異端能助讀者分辨真偽,並能使迷途者歸向正道。
四、使徒宣道論證
愛任紐第二篇重要著述,要算使徒宣道論證。優西比烏教會史第五部二十六章中提到此論文,說它是給一位弟兄名叫馬加努(Marcianus)寫的。希臘原本業已失傳。直到一九○四年特·米克清(Ter-Mekerttschian)在亞米尼亞(Armenia)的伊利文(Eriwan)神母教會,才發現了該篇亞美尼亞文譯本。發現人會同另一位學者特·明納西安(Ter-Minassiantz)將它編譯成德文,由哈那克(Harnack)在一九○七年出版,此一名著乃得重新與世人見面。
在亞美尼亞本篇譯文之前,也載有用亞美尼亞文譯成的反異端第四第五兩部,而與本篇通稱為使徒宣道論證。學者將亞米尼亞文的反異端,對照各種拉丁譯本,以搜求反異端的原意,發現了亞美尼亞文譯本甚有價值,因其十分信守反異端的希臘原文。於是他們推斷使徒宣道論證,也必信守此篇的希臘原文;因為發現人證實此亞美尼亞文譯本,由一位譯者譯成的。翻譯時期,約在六五○年至七五○年之間。至於使徒宣道論證原作時期,約在一九○年代,因其中提到反異端,又提到教會受逼迫,大概系暗指瑟維如斯(Severus)在二世紀末期逼迫教會。
使徒宣道論證浸濡了反異端的觀點和說法。因為使徒宣道論證像反異端一樣,也將夏娃與馬利亞,知識樹和十字架,互相對比;也講到基督重演亞當,並將萬有歸於自己;也講到說預言的靈,以馬內利之名,魔鬼的嫉妒,和基督無以言表的生等等。反異端中許多成語,稍微改變形式出現於使徒宣道論證中,即如“真理標準”,變為“信仰標準”;聖子是“父的有形”,變為聖子是“父的形像”;撒但從“背信”之意,變為撒但為“仇敵”之義。此外使徒宣道論證也與反異端一樣,討論到人的完全,肉身復活,基督的順服(使徒宣道論證三十一比反異端第三部二十章二節),在基督里的名分,道成肉身,為童女所生,並以教會為亞伯拉罕的後裔,且以亞當夏娃在樂園裡是童男童女而由處女地受造(十二,三十二比第三部二十二章三節)等等。至於愛氏在反異端中駁斥諾斯底主義所發的議論,我們也可在本文中聽見回聲。
我們在使徒宣道論證中,又可聽見游斯丁的回聲。我們只要將游斯丁的與猶太人推芬對話(Dialogue With Trypho the Jew)一文與本文四十四至四十五,又將他的第一辯護(First Apology)第三十二章與本文五十七,並將他的第二辯護(Second Apology)與本文五十三彼此對照,便知分曉。
愛任紐著使徒宣道論證,目的是在陳明各地教會所信守而由代代相傳的主教保存下來的使徒宣道;並證實使徒所宣的道,乃是真理。他特別從舊約的經文,即先知的預言,來證明猶太教怎樣指引人歸向基督教,並證實基督教。所以他指明,那給亞伯拉罕的應許,已經在基督身上應驗了,且由外邦人承受了。
使徒宣道論證首先有導言,包含致馬加努書。此人大概對基督教的信仰有些動搖,頗有傾向猶太教之勢。愛氏作此文,以求堅定他的信仰,給他扼要說明對聖父,聖子,聖靈的三點主要信仰。然後述說從創世到以色列人進入迦南,以及神啟示和救人計畫的歷史。其次為全文大部分篇幅,論到詩篇,以賽亞、耶利米,和小先知的預言,說明彌賽亞是神的兒子,預先存在,道成肉身,釘死,復活,升天,將要再來施行審判。最後是結論和摘要,包含八十七至一○○,闡述馬太福音二十二章三十七節至三十九節,論愛神愛人的教訓。哈那克認為這是全部最重要的部分。
由此可見使徒宣道論證,不僅將純正的信仰,也將聖潔的生活,諄諄教訓人。
貳希坡律陀
一、希坡律陀的生平
希坡律陀在十九世紀中葉之前,乃是教會歷史上傳奇式的人物。優西比烏最先提到他,說他是主教,卻不能指明他是什麼地方的主教。
一五五一年在羅馬他的墳地或其附近,發現了他的大理石像。但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一直要到希臘學者米若斯(Minoides Mynos),由法國政府資助,在希臘的亞妥斯山(Mount Athos)發現駁諸般異端(The Refutation of All Heresies,or Philosophumena)一文,才逐漸明朗化。那是一八四二年的事。到了一八五一年,米勒(E. Miller)把它當作俄利根的著作編訂,在牛津出版。後來學者本生(Bunsen),該色勒(Gieseler),雅各比(Jacobi),多另額爾(Dollinger),頓克(Duncker)和施內得溫(Schneidewin)等人,把它詳細考據,發現若干足以判定它是希坡律陀的著述之證據,例如此作中第十部提到作者曾寫了論萬有,而此一書名也刻在他的石像上。學者將此作與別的史料參照,又得以發現希坡律陀的生平大略。
希坡律陀是西方希臘教父和拉丁教父交替時代的人物,是羅馬教會中第一位傑出的學者,也是當時最偉大學者和神學家之一。歷代羅馬教會尊他為聖徒和殉道者,卻沒有想到十九世紀的發現證明他是與羅馬主教對立的主教。
他的出生年代和地點都無從確定,大概是在一六○年生於東方,但也有說他是羅馬人的。他幼年受了高深希臘教育,也在羅馬或里昂曾從學於愛任紐。他在羅馬主教哲斐理努(Zephyrinus二○二至二一七)之下作了長老,因有學問和口才而大受尊敬。優西比烏說,俄利根在哲斐理努為主教時到了羅馬。耶柔米說,俄利根曾經聽過希坡律陀證道。
希氏熱心保守純正信仰,注重遺傳,維護教規。他有一位長老同僚,名叫加里斯都(Callistus or Calixtus),善於投機,喜好奉承,很得主教寵幸。其時有一種叫形相主義(Modalism)的異端,說三位一體神之三位僅有形式上之區別。此種主義說,父就是子,子就是父,因此父受了苦,所以又稱為聖父受苦說(Patripassianism)。此種異端原是在二世紀末葉,由小亞細亞示每拿人挪威都(Noetus)創立的,而在第三世紀之初傳到了羅馬。在希坡律陀時,此異端派的領導人名叫撒伯流(Sabellius),所以後來又稱之為撒伯流派。撒伯流到了羅馬,得主教哲斐理努和長老加里斯都熱心接待。希坡律陀本想感化撒氏,使他棄假歸真。無奈加氏頗傾向於撒氏,阻撓希氏工作,以致撒氏雖曾有被感化之象,至終固持成見,所以希氏對加氏憤怒非常。加氏變本加厲,呼希氏為二重神論者(ditheist)。希氏目加氏為異端分子,且退出羅馬教會,另立教會,由同情主教封立為羅馬附近坡徒斯(Portus)的主教。
哲斐理努死後,由加里斯都當選繼任為主教(二一七至二二二年),將撒伯流和希坡律陀均逐出教會。他反對希氏將道與神分開,也反對撒氏將父與子混為一談。他主張神的三位住在彼此裡面,但他的言論前後並不一致。兼之他又改變教會原來法規,以致紀律鬆懈,這也是引起希坡律陀反對的一個原因。
加里斯都死後,相繼作羅馬主教的,為烏耳班(Urbanus,二二二至二三○年),和朋田努(Pontianus,二三○至二三五年)。在這一段時期中,兩個對立教會仍未言歸於好。時至二三五年,馬克西米努(Maximinus)作了皇帝,逼迫教會領袖,將希坡律陀和朋田努都予以逮捕,放逐到撒丁(Sardinia),二人不堪礦坑之苦,以致喪命。可是兩對立教會,乃因此重歸和好,且曾稱兩位主教為聖徒和殉道士。
二、希坡律陀的著述
希坡律陀是羅馬教會第三世紀最博學的神學家,著述共約有四十餘部之多。他的著述包括辯論文,說教文,編年史,和聖經注釋,而尤以末項為最豐富。如今他的著述雖有不少斷片保存下來,但大都已經失傳。因為他是用希臘文著述,而羅馬教會自從第三世紀中葉起,漸以拉丁文代替希臘文,加之他在著述對當時羅馬兩位主教攻擊甚烈。所以他的著述在西方就逐漸被人遺忘了。但在東方他的著述很受重視,並且全部或部分被譯成敘利亞文,亞美尼亞文,科普特文,喬治亞文,亞拉伯文,和舊斯拉夫文。
希坡律陀著述中所表現的優點不在創作之才,而在博學和編篡之能。他的文體精壯,但不免浮誇之嫌。
他的神學大體上與其師愛任紐相同,但比不上愛氏的明辨,深奧,溫和。他痛斥哲學為著述之源,幾同特土良一般激烈,可是他自己也運用哲學來成立他的觀點。
他把新約和舊約同樣看為聖經,是受了神的靈感動寫成的。新約以四福音書為首。他多次用了希伯來書,但不把它看為保羅寫的。他也用了彼得後書,或者也用了雅各書。他勸他的讀者相信聖經,但認為聖經中的真理,向魔鬼和不信的人是隱藏的;惟有恩典才使人明白聖經。
關於三位一體,希氏主張位格說,把道與聖父分為兩位,不僅反對挪威都和撒伯流的觀點也反對加里斯都的觀點。但他否認敵人對他所加二重神論者的污控。他認為道雖然總是完全的道,卻要到他具肉體在世上顯現為神子和人子時,才是完全的子。至於他對道和聖靈,卻沒有清楚加以區別。
對於救贖觀,他固然特別看重基督之死,但也著重那由自然和歷史,特別由律法和先知得來對神的認識。人如今得到幫助,可以藉著自由意志歸向神,並且可以藉著善行進入天堂。
論到教會和聖禮,他的觀點其為嚴謹。他看教會是那些生活在義裡面之人的聖會,是神屬靈的家,建立在那使相信的人成聖的基督身上。聖洗將生命的水賜給心靈乾渴的人,使罪得赦,並披戴聖靈。聖餐將基督的身體和血賜給人,作為承受不朽的憑證。但只有遵守誡命的人,才是屬教會的。其他有名無實的教友,並沒有受聖靈,應被逐出教會。他們若只是在外表上屬教會,就更有罪了;因為他們損害教會,並不亞於異端派。
雖然他同特土良一樣,主張嚴格履行教規和克欲主義,但他反對狂熱的孟他努主義,尤其是在禁食一方面。
在末世論上,他相信千禧年說,但他一方面反對孟他努派末日迫近的說法,也反對當時羅馬長老該猶(Caius)反千禧年說的立場。再者,他提醒人說,人在臨終時,基督就臨到他個人了。
我們從他的著述中,不僅知道大公教會教義和教規的發展,也明了羅馬教會在三世紀初葉的情形,以及該教會及其主教在信仰和教規上所犯的錯誤。
希坡律陀的主要著述,當然要算駁諸般異端。這一著述在愛任紐的反異端之外,是尼西亞前期教會最含有教訓和最重要的辯論文。但本卷既已譯有愛任紐的反異端一篇,就只得將駁諸般異端割愛,而只將希氏的駁挪威都異端(Against The Heresy of one Noetus),和使徒遺傳(Apostolic Tradition)譯出,作為他的代表作。
三、駁挪威都異端
駁挪威都異端,是希坡律陀辯論文的代表作之一。此文起頭便說:“另有些人,秘密引進別的學說。他們乃是不久以前活著的士每拿人挪威都的門徒。”因此我們可以推知,它是有上文的。學者如教會歷史家沙夫(Philip Schaff)說,它大概是他所著反三十二種異端(Against Thirty-two Heresies)的結束部分。查駁諸般異端中,也提出三十二種異端;但反三十二種異端,並非是其中一部分,而大概是他早年所著的另外一種作品。
希坡律陀此作,甚至在古時也是學者認識挪威都異端的根本資料;因為後來提阿多熱托和伊皮法紐對此派的認識,都是從希氏而來。希氏看撒伯流的教訓,就是挪威都的教訓。
這一派教訓人說,獨一至高之神,在稱為父來說,原是無形的,無情的,不生不滅的;但在另一方面,他在子的地位,因自願,並因自我限制,而成了人,由童女所生,受苦,受死,因此他稱為子,只是一時的,並且只是就他在地上的經驗來說。子或基督,乃是父包藏在肉體裡面;所以該派說,父自己成了人,受了苦。
希坡律陀在駁諸般異端起頭揭穿挪威都創異端,系根據於紇拉克利都(Heraclitus)的哲學,卻幻想自己是以基督為根據。
此文雖短,除供給我們對此異端的知識以外,第十四章說明了一神三位的信仰。而第十八章的宏壯,使希氏配列為尼西亞前期最有口才的教父之一。
四、使徒遺傳
希坡律陀反對當時羅馬主教加里斯都,只求擴充羅馬教會勢力,以致改變教會法規,廢馳紀律,甚至將犯重婚和三重婚罪的人按立為教士,且認為主教雖犯了大罪也不得罷黜,又任意赦免那些犯了罪而未遵教規補罪的人。希氏為求保守使徒遺傳,以對抗加氏的新法,乃著有使徒遺傳。
使徒遺傳的著作年代,大概是在二一七年;因為希氏在信仰和教規上的仇敵加里斯都,是在那年作了羅馬主教,為所欲為,改變教會原來的法規。
使徒遺傳的內容,大都包含教會組織和崇拜法規,但點綴以解釋說明。希坡律陀在其中所記述的,乃是他幼年時親眼看見羅馬教會所遵守的。他深信它們真是由使徒傳下來的,因此是不可更改的。若將這些教規對照其他早期作家如特土良著述中所記載的,就可推知它們是使徒的遺傳。我們從這一篇不僅可以知道三世紀初葉羅馬教會原來所遵守的制度和實施,也可以知道早期大公教會的制度和實施的一般情形。但這種結論,自然並不也適用於希氏所加的解釋說明。
希坡律陀作使徒遺傳,是為著眾教會(參本篇,一)。但羅馬教會以後的教規,多受加里斯都影響,而忽視希氏的保守主義。在東方,尤其在埃及和敘利亞的教會,希氏的權威甚大。他對東方教會的教規和崇拜儀式的長久形態,比任何教父都更有影響。
使徒遺傳的希臘原文,除存有斷片以外,概已失傳。拉丁譯本,一般說來,是可靠的,但不全備。其他另一主要譯本,即南埃及或稱沙希地(Sahidic)譯本,也不全備。亞拉伯譯本,也並不比沙希地譯本好。只有埃提阿伯(Ethiopic)譯本是完本,但不甚可靠。然而材料既豐富,又各不相依,所以學者細心考據後,得以求出希氏原作中的原意,甚至大部分的句法;而只有按立執事的禱文,有不易勝過的困難存在。
三居普良
一、居普良的生平
居普良是尼西亞前期大公教會的化身,非洲教會第一位殉道主教。他大概在二百年前後,生於加大哥外教世家。加大哥教會執事本丟(Pontius)著有居普良主教及殉道者的生平與受難記(The Life and Passion of Cyprian, Bishop and Martyr)。本丟認為居普良歸主以前的事跡,與其後在教會中的偉業比較起來,是不足道的,所以不記。耶柔米告訴我們說,居氏是修辭學名教授,與加大果教會長老開基流(Caecilius)為友,乃與基督教真理髮生接觸,受感研讀聖經。原來他享樂度日。心中經過長期鬥爭以後,他至終捨棄世樂,加入學道班,變賣資產,周濟貧窮,立誓貞潔。當二四六年復活節,他正式領洗,而採取屬靈父親開基流之名以示感謝;但他的原名為他斯修(Thascius)。
在領洗之後不久,居普良作了達多納吐書,論神恩一論文,他在其中(De Gratia Dei ad Donatum三,四節)作見證說,當他處於錯謬和黑暗中,他認為人是不可能改變,棄舊更新的;但神的恩典使他得見了真理的亮光,賜他力量,將他從前所認為不可能的事實現出來,叫他成了新造的人。
居氏就此淡泊度日,過隱居生活,研究聖經和教會作家著述,尤其是特土良的著述。他在受洗後不久被任為長老,鏇於二四八年又當選為加大果主教。雖然有先進長老們如諾瓦吐(Novatus)等人提出抗議,而他本人也表示不願,可是經大眾堅決請求,乃毅然出任艱巨。他從領洗至升擢為北非洲首府加大哥主教,為時僅有兩年之久。本來這是不符那禁戒選立新近加入教會者任要職的教規的,以致後來引起諾瓦吐一派人的分裂。但是居普良同後世的安波羅修(Ambrose)和奧古斯丁一樣,均是不符教規而當選為主教的,歷史卻證明了大眾的呼聲,符合神的呼召。
在主教任內十年之間,居普良運用他的聰明才幹,治理屢經外患內憂的教會。他就職後,翌年(二四九年)德修(Decius)作了皇帝,而在二五○年一月頒布諭旨,處死教會所有主教,並懲罰凡拒絕背教者。居氏秘密離開加大果。仇敵乘機攻擊他懦怯棄職,向羅馬教會控告他。羅馬主教法邊(Fabian)已為道殉難,由羅馬教士致書居氏,加以責難。居氏答以避難,是因得了異象,遵神命而行其實。如果他沒有避難而在此時殉道,對教會非但無益,而且有損。因他在避難期中,從匿居地寫信給羅馬和加大果的教士和別人,並執行其治理,警告,勸勉,指導教會的主教職務。
其時加大果教會中多有受迫背道者(lapsi),還有雖未獻祭卻從政府購得獻祭證者(libellatici),但也有認主者(confessors),是在受迫時認主卻未喪生者。認主者自以為在一切宗教問題上都享有權威,乃擅自準許凡不悔改和成了異端派的背道者回到大公教會。居普良反對廢馳教規。他認為背道者,除臨死外,不能輕易得赦免。他將重新接收背道者一問題擱置到逼迫終止時,在羅馬和加大果召開教會會議,以商共同解決辦法。
當時長老諾瓦吐在居氏匿居後,按立非利基西摩(Felicissimus)為執事。非氏將那些反對居普良的背道者和認主者都組織起來,且由諾氏及其他四名曾反對居氏為主教的長老所支持。居氏匿居十四個月以後,於二五一年春逼迫平息時歸返加大哥,將非氏及附和者逐出教會。是年居氏召開北非洲主教會議於加大果。會議大都支持居氏。非氏一派的人,乃立福徒拿都(Fortunatus)為對立主教。
同時在羅馬,教會也因處理背道者一問題,而引起了分裂。羅馬教會中長老諾窪天(Novatian)趨於另一極點,拒絕赦免背道者,由擁護者立為主教,反對新立羅馬主教哥尼流(Cornelius)。在加大果,諾窪天派又立馬克西母(Maximus)為主教。諾瓦土棄非利基西摩,加入諾窪天派。居普良處境困難,但他明哲,溫和,刻己,濟人,深得民望,至終克服一切困難,獲得勝利。其時他發表了論受迫背道者(De Lapsis),和論教會合一(De Ecclessiae Unitate)兩篇名著。
當時教會對異端派重洗一問題,也發生了爭辯。居普良對這問題也主張嚴謹,以致與羅馬主教司提反(Stephen, 二五三至二五七)發生爭辯。司提反認為異端分子所施的洗,若是奉了基督的名或三位一體神的名舉行的,便算為有效。居氏卻相信在教會之外,並無真洗禮,把異端分子所施的洗看為無效。異端分子若是要加入教會,就必須重新受洗,不過從前在教會受過洗的異端分子,若是要回到教會,就不再須重洗。在此一點上,居氏不免強調教會的重要性,過於神的話之重要性了。殊不知聖禮是神賜人恩典之工具,藉著施禮者和聖禮中的物質而行,其功效原不視施禮者配否而定,乃視聖禮的施行是否按照神設立聖禮的話,以及領受者是否不抗拒或配領受神恩而定。
北非洲的主教們,大都擁護居普良。但司提反的立場,至終為多數基督徒接受。然而居氏為自己的立場辯護,既表現出智慧來,又表現出尊嚴來;司提反卻表現盲目的和欠委婉的熱心,且在他的書信中,要求羅馬主教的權威,高於其他一切主教。居氏答以羅馬主教的權威,是與自己的權威同等,而並非高超一籌。司提反雖然未曾正式把居氏和加大果教會逐出教會,但與之絕了交。近代羅馬教會作家,力圖證明那次的爭辯,只涉及教規問題,而與教義無關。
異端分子重洗爭辯正烈,不幸又有可怕的瘟疫發生,使基督徒不僅同異教徒一樣受苦,而且受逼迫;因為異教徒將瘟疫歸罪於基督徒不敬假神。而且那時羅馬帝國被蠻族包圍。皇帝瓦勒良(Valerian)在二五六年終,又開始逼迫教會。羅馬主教司提反及繼承者西克斯都(Xystus, or Sixtus Ⅱ),先後為道殉難。居普良在二五七年八月三十日被傳到北非羅馬總督前,滿口承認基督,拒絕向假神獻祭,就被棄軍到荒涼的庫路比(Curubis),有執事本丟同往。他從該地寫信竭力安慰他的教會和被放逐的教士。在一異象中,他看見自己將要臨到的結局。流放十一個月之後,他被解回加大果。在二五八年九月十四日,他被判處斬刑。他聽到判詞,只回答說:“感謝神!”有一大群人隨著他往城外行刑地。他自己移去衣服,跪下,祈禱,由他自己蒙著眼,給劊子手一枚金塊。劊子手顫著手施刑。屍首由基督徒乘夜間移去埋葬。他的遺骨後世由夏理曼(Charlemagne)移到法蘭西去了。
蓋棺論定,他光榮的殉道,將他從前避難致被攻擊為懦怯不忠的惡名,都洗淨了。在第三世紀基督教世界,俄利根是最偉大的學者,特土良是最偉大的作家,而居普良乃是最偉大的主教,與前二者鼎足三立,光大教會。奧古斯丁褒揚居氏,竟稱他為“大公教會的主教和大公教會的殉道士”。
二、居普良的著述
居普良的卓越,不是在創作和深奧的神學上,而是在教會的組織和訓導上;所以他的著作,只是在論教會和教職上才有偉大建樹。他的文體固然不像他的師尊特土良那樣獨出心裁,豐富,勃發,可是表現得更溫和,更嫻雅,更精練。
前已提及他領洗之後,作達多納吐書。這是一篇寫吐給友人多納,論到自己蒙恩歸主得救的見證文,性質與奧古斯丁的懺悔錄相同。他升為主教以前,曾寫了兩篇護教論文。一篇名叫論偶像的虛假(De Idolorum Vanitate),攻擊異教,大都是抄襲特土良。另一篇名叫反猶太人的見證(Testimonia Adversus Judaeos),也沒有發表什麼新的思想,不過細心蒐集經文,證明耶穌是彌賽亞,是神。
居氏的最重要著述,是在他升為主教以後論教會治理和訓導問題所產生的。前已提及,他以口才著稱,所以他的著述也表露他的口才,可是我們今日沒有他的證道辭。但是我們有他的通信八十一封;除他寫給北非教會和羅馬教會的主教和教士,認主者及受迫背道者等的信以外,其中也有若干書信是羅馬主教哥尼流和該撒利亞的主教菲爾米連(Firmilian)等人寫給他的信。這些通信將居普良個人的工作和當時教會的情形描寫出來了。
此外他也著有涉及道德的論文。論處女服裝(De Habitu Virginum),發表他反對已獻身於主的處女服裝世俗化的立場。論主禱文(De Dominica),將他對主禱文的意義說明,作為訓誨學道友之用。論人必死(De Mortalitate),是他在瘟疫流行時為安慰基督徒寫的。論善工與周濟(De Opere et Eleemosynis),是他為染疫的貧苦人勸勉基督徒援助。還有兩篇美麗的論文,是當他與羅馬主教司提反爭辯的時候寫的,一名論忍耐之善良(De Bono Patientiae),一名論嫉妒(De Zelo et Livore),勸人要心平氣和。達福都納書(Ad Fortunatum),乃是他為求準備基督徒勇敢對付將臨的逼迫且不惜為道殉難作的。
以上所述居普良的著述,有不少是值得譯成中文的;例如他的最著名言論:“教會之外無救法”,就是包含在他的第七十二封書信,達猶培安努,論異端派洗禮(Ad Jubajanum, de Haereticis Baptizandis)中。惜因篇幅有限,本卷只能選譯他論教會的組織和教規代表作,即論教會合一一篇,與論受迫背道者一篇。
三、論教會合一
論教會合一,從年代上說,稍後於論受迫背道者,但它比後者更為重要;因為它是居普良的最重要著作,將教會合一的性質和教會合一的標準闡明。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諾瓦吐,非利基西摩,諾窪天,分裂教會的事。居普良於二五一年寫了這篇論文,在加大果會議中宣布,與會眾主教支持他反對分裂派,維護教會合一。
居普良在這篇論文中首先勸勉弟兄們,要恆心防備分裂派的欺騙,並闡明異端之發生,乃是由於人不仰望教會的頭基督,又由於人輕視那首先委託給彼得,後來又委託給眾使徒的共同使命,並由於人離棄獨一教會和獨一主教職。他駁斥分裂派斷章取義,引證馬太福音十八章二十節的話,來分裂教會,卻不顧及前一節先有論教會合一的話。他又說,異端派得勢,並不足驚異,因為主早已這樣預言了。然後他引證聖經和舊約與新約中的人物,來證明教會合一。
他的中心論點,乃是說,教會是存在於主教職位裡面;主教職位為一,而其每一部分,是由每一位主教為全體持守著。在這一方面,居普良反映伊格那丟(Ignatius約在一一○年殉道)的精神,而可以稱為西方的伊格那丟。他極注重使徒傳下的主教制,作為教會合一的準則。他承認使徒彼得首先從主接受了權威,但其他使徒也接受了同等權威。他尊重羅馬主教職位,但並不因此少尊重其他主教職位,並且再三表示,他與羅馬主教有同等權威。羅馬教會中擁護教皇全權論者(Ultramontanists)竄改了論教會合一第四章,以求證明居普良主張彼得為至尊,作為教皇至尊的根據。這是徒勞無功的。因為居氏雖然說:“凡沒有教會為其母的人,便沒有神為其父,”但他所謂教會並非是指羅馬教會,而是指基督教會,因在其前,他說:“凡離棄基督教會的,也不能得著基督的賞賜”(參本篇,六)。更且我們在他的著述中無處發現他認彼得為至尊,或以羅馬主教為至尊之說。
那么他所標榜的教會合一之性質和標準,到底怎樣?他所標榜的教會合一,乃是在每一主教區以內,基督徒與其主教相合的合一。這是由於那時代,教會處於外患內憂之中,每一區的主教,對信仰的純正和教會的治理,都負有最高的責任,和最高的權威。至於全教會的合一,乃是由各主教互相聯絡而維持。因此凡不與自己的主教相合的,就是與教會分離的,並且是與基督不能合一的。
我們從論教會合一可以知道尼西亞前期的“一聖大公教會”的真諦安在。此篇是研究教會合一歷史最重要之作,也是研究居普良生平著述的關鍵,因為在其中他將他的基本原則和精神,都表現出來了。
四、論受迫背道者
居普良於二五一年春從避難中回到加大果,不久便寫了論受迫背道者;因為他在教會受逼迫期中,曾應許逼迫平息時為文討論背道者與教會和好一問題。
他對這一辣手教規問題,用他素常所有的堅決和才幹來加以處理。首先他述說教會出人意外的平安,並讚美認主者和恆忍者;然後帶著極憂傷的心情,指出背道者的墮落,並說明受逼迫的原因,是在於教規廢馳,信徒犯罪。他嚴責受迫背道者,尤其是那些一受威脅,便立刻向偶像獻祭或買獻祭證的人。如今他們違反主的道,不先認罪補罪,也不經主教同意,竟敢從教士領受聖餐,侮辱主的身體和血。他警告認主者,不得擅自輕易赦免受迫背道者的罪;因為鬆懈教規,適足以阻止後者補罪。他舉出若干未補罪的人來領聖餐,怎樣受了神的處罰,作為鑑戒。他又舉出若干獻祭證者,怎樣在教士前痛哭承認心思上所犯的罪,作為鼓勵。因此他勸背道者,都承認他們的罪,實行補罪。最後他警告弟兄們要遠避諾窪天派,引證許多經文,背斥他們的異端。
這一篇論文,在二五一年舉行的加大果會議中宣讀。固然它所表達的立場是很嚴格的,可是它的字裡行間都充滿慈祥的情感,動人的語調。它成了北非全教會處理受迫背道者的圭臬。
論受迫背道者除其本身固有的價值以外,又有很大的歷史價值;因為它將當時教會所有的宗教和社會情感及習俗都流露出來了。我們一讀此文,就可想見當日教會,把背道一事看為是何等嚴重痛心的罪;而對背道者心靈的危險又是何等關懷;對全教會的紀律更是何等熱烈維護。無怪當日教會,雖處於內憂外患四面楚歌之中,非但未被腐化或消滅,反倒如日初升,蒸蒸日上,戰勝了仇敵,高舉了耶穌基督。今日基督徒,以背道為司空見慣的事。又目教規蕩然無存為容忍寬大。同時,那敵基督的黨派,反倒表現出居普良治理教會的精神,以背黨為罪大惡極,紀律森然。今日基督教會沒落,那敵基督的黨派反倒興盛,豈非無因。我們讀普居良論受迫背道者,豈不當深自警惕!

作者介紹

基督教歷代名著集成第一卷中的作家對使徒們記憶猶新。本卷中的作家則離使徒時期已遠;惟獨愛任紐一人幼年時曾與約翰的門徒坡旅甲接觸。
教會在三二五年尼西亞會議以前已經發展到地中海沿岸一帶。當時教會的信仰一致。愛任紐在里昂,希坡律陀在羅馬,特土良與居普良在加大果,革利免與俄利根在亞歷山太,都認識,愛戴,並勇敢地高舉一位主基督。本集成第三卷特土良選集已由張伯懷博士譯出,稿存南京。第四卷選譯革利免與俄利根的名著。這四卷合起來包含尼西亞會議以前教會最偉大的著作。
本卷為本集成第二卷。其中各篇材料系由教父權威學者,現任美國麻州劍橋聖公會神學院教授謝柏德博士選擇。茲特在此致謝。
第一篇愛任紐:反異端篇幅最長,系由謝秉德先生翻譯。第三,五,六各篇系由黃主義先生翻譯。第二篇系由趙世澤博士翻譯。第四篇系由朱信牧師翻譯。
各篇譯文概經湯清博士詳加修譯,而本卷導論亦出其手筆。
查愛任紐與希坡律陀系用希臘文著述,居普良則用拉丁文著述。凡有原文存在各篇,均由筆者用以校訂譯文。
尼西亞會議以前所有四卷名著中以本卷最先出版。行將出版的為第四卷亞歷山太學派選集。至於現存南京第一第三兩卷譯稿,希能於將來出版。若得如願以償,全四卷便能將基督教會首三世紀可歌可泣的事跡和偉業呈於中國讀者之前。查當時教會雖外遭慘酷迫害,內受異端混亂,然至終戰勝一切外患內憂,如日初升,乃得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優容,且訂為合法宗教。當時教會的信仰與經驗,距今雖已千數百年之久,然仍足資現代教會取法勉勵。
章文新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