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名
導赤各半湯總結
傷寒心熱組成
黃連、犀角、梔子、滑石、甘草、麥冬、黃芩、人參、茯神、知母。主治
1.治傷寒後心下不,腹中不滿,二便如常,身無熱,漸變神昏不語。2.或睡中獨語,目赤口乾,不飲水,與粥則咽,不與勿思,形如醉人,名越經證。
歸經
此手少陰太陰太陽藥也。方義
1.陳來章曰:熱入心經,涼之以黃連、犀角、梔子。2.心移熱於小腸,泄之以滑石、甘草、燈心。
3.心熱上逼於肺,清之以黃芩、梔子、麥冬。
4.然邪之越經而傳於心者,以心神本不足也,故又加人參、茯神以補之。
煎服法
加燈心姜棗煎。各家論述
1.《醫方集解》:此手少陰、太陰、太陽藥也。陳來章曰:熱入心經,涼之以黃連、犀角、梔子;心移熱於小腸,泄之以滑石、甘草、燈心;心熱上逼於肺,清之以黃芩、梔子、麥冬。然邪之越經而傳於心者,以心神本不足也,故又加人參、茯神以輔之。2.《張氏醫通》:取《金匱》瀉心湯為主,以其熱在上而不在下,病在氣而不在血,故於本方裁去大黃,易入山梔以清心包之熱,知母、犀角以解肺胃之煩,人參、麥冬、甘草、茯神以安君主之神,滑石為導赤之嚮導,姜、棗為散火之間使;用犀角者,即導赤散中之地黃;用滑石者,即導赤散中之木通,雖無導赤散中藥味,而導赤散之功效備其中矣。
備註
導赤瀉心湯(《張氏醫通》卷十三)、導赤瀉心各半湯(《寒溫條辨》卷五)。中藥方劑之D字類二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