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格姓

中華姓氏之一。

寶格[寶格、寶古,讀音作bǎogǔ(ㄅㄠˇㄍㄨˇ)]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遠古蒙古民族鹿氏族,屬於以氏族圖騰崇拜為氏。寶格氏,亦稱寶古氏,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出氏族鹿圖騰,“寶格(寶古)”就是“鹿神”。在史籍《蒙古秘史》中,開篇第一句話這樣寫道:“成吉思合罕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兒帖赤那和妻子豁埃馬蘭勒一同渡騰汲思海來至斡難河源頭的不兒罕山前住下,生子名巴塔赤罕。”這是一則流傳久遠而被記錄下來的圖騰神話。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學者火原潔與馬沙茹黑按蒙古語原音用漢字拼寫音譯時,對“孛兒帖赤那”一詞特旁註為“蒼色狼”,在“豁埃馬蘭勒”一詞特旁註為“慘白色鹿”,此舉恐不是隨意而為。因為在《蒙古秘史》中,有不少各種野獸含意的名稱,在旁註中均以“名”或“人名”來指明,而將這兩個詞實際所指的動物明白無誤地譯寫標明,說明他們是出於對這句話內涵的深刻理解所作出的註解,而不是一般地泛指人名,也說明這兩個詞深深刻印著蒙古先民在圖騰文化時期有過“狼”、“鹿”圖騰崇拜。以父系氏族社會烙印觀察,可能是父權時代定型的神話傳說。雖然“狼”如何成為他們的始祖父,“鹿”何以成為他們的始祖母,具體細節早已湮遺,然而“狼”、“鹿”這兩個氏族聯姻以及從很遠的地方遷徙而來的傳說仍然流傳了下來。這裡所說的“渡騰汲思海”遷徙而來,顯然不是指一般的部落遷徙,而是指這兩個有聯姻關係的氏族有過長期發展而逐步向外擴展的歷史痕跡。在蒙古民族古老而生動的“狼”、“鹿”圖騰神話中,可推定蒙古先民確實存在過狼圖騰、鹿圖騰崇拜。狼圖騰崇拜現象幾乎為生息在北方草原上的先民所共有,不僅匈奴族人、突厥族人存在過狼圖騰崇拜,回鶻族人、契丹族人也有過生動的狼神故事。在蠻荒時代的北方草原,“狼”對於原始人類來說是非常可怕的野獸,它們往往集合成群,無論捕食或對付進犯之敵,都協同搏鬥,兇猛而富有靈性。於是人們逐漸由恐懼而敬奉,把它們視作自己的親屬和同類,這就是狼圖騰崇拜的萌生。按照與泰勒理論相聯“平行論”的文化發展論觀點看,任何兩個不同的部族所處的生活環境大體相似時,他們的文化必然表現出同樣的適應性。那么,同處於北方草原或森林地帶的蒙古先民有過狼圖騰崇拜便不值得奇怪了。在史籍《蒙古源流》中記載:“歲次丁亥三月十八日,兵行唐古詩之便,於杭愛之地方設圍,汗以神機降旨云:‘今圍中有一郭斡瑪喇勒,有一布爾特克沁綽諾出此,二者毋殺。’”“郭斡瑪喇勒”意為“草黃母鹿”,“布爾特克沁綽諾”意為“蒼色狼”。這段記載記錄了成吉思汗在圍獵中,特降旨對這兩種野獸要放生,可見是作為“神獸”加以愛護的。在蒙古民族中,還有許多將帝王的生死與狼的命運相聯繫的傳說。例如在史籍《多桑蒙古史》中記載:“有蒙古人告離闊台言:前夜伊斯蘭教力士捕一狼,而此狼盡害其畜群。窩闊台以乾巴里失購此狼,以羊一群賞來告之蒙古人,人以狼至,命釋之,曰:‘俾其以所經危險往告同輩,離此他適。’狼甫被釋,獵犬群起齧殺之。窩闊台見之憂甚,入帳默久之,然後語左右曰:‘我疾日甚,欲放此狼生,冀天或增我壽。孰知其難逃定命,此事於我非吉兆也。’其後末久,此汗果死。”從這段故事看,蒙古人認為:放狼於生,天可增壽。說明狼是吉祥物,吉祥物被毀,必是凶兆,自己的生命也難於久留人世。從這種把帝王的休數與狼的生死聯繫起來的觀念,可視作遠古崇拜狼的心理積澱還保留在後世人的觀念之中。“狼”養育幼兒長大成為偉人者,在蒙古民間流傳著悠久的傳說:從前,有一群獵人在克魯倫河畔狩獵,發現一隻母狼帶領一個三、四歲的男孩奔於荒野,獵人們趕走了狼,帶回了男孩,不知他為何人所生,便起名為“沙魯”。沙魯能聽懂各種動物語言,及壯應徵入伍,隨成吉思汗征戰。一次宿營,沙魯聽到狼嚎,便告訴頭領有洪水之災,必須易地紮營。果然夜間風雨交加,原營地被洪水淹沒。從此,凡夜間宿營,頭領問沙魯便知有無自然災禍。從民間傳說看,蒙古民族存在著狼圖騰崇拜的觀念是顯而易見的。而“鹿”,柔順而善於賓士,和美而具有神力,古代人類祖先自然對其產生祟拜之情,史書中也不乏記載。蒙古民族原始的薩滿教認為:鹿能顯靈,是善的化身,可以驅魔鎮邪。在蒙古巴爾虎、察哈爾、科爾沁等地區,薩滿巫師(博)所戴的帽子,都用鐵皮製成鹿角加以裝飾,所用的青銅鏡和法鼓也都刻畫著鹿的形象,說明蒙古先民,特別是森林狩獵部落曾以“鹿”為圖騰神靈。所以,“蒼狼、白鹿”這一對蒙古民族曾經起過巨大凝聚力的圖騰神話,在《蒙古秘史》中被記載下來,彌足珍貴。從人類氏族社會的圖騰制發展來看,最古老的圖騰就是“原生態圖騰”,每個氏族只有一個,而且是存在於他們周圍環境的實有之物,如狼、鹿這樣的圖騰實體。在物質生產和人的自身繁衍都不斷有所發展的情狀下,相鄰的氏族之間必然發生衝突、和盟、交往、婚媾和混血行為,血緣家庭受到極大衝擊,終至瓦解。族外婚導致圖騰崇拜發生變化,“準原生態圖騰”應運而生。“準原生態圖騰”,實際是氏族由單一圖騰向母系圖騰和父系圖騰兩峰對峙的過渡,後者在起初不占重要位置,直到人類隨生產力的發展而更重視父系圖騰時,便邁入了原始社會後期,即父系氏族公社時期。“蒼狼、白鹿”以夫攜妻的形式出現,說明蒙古民族原始社會在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圖騰形式。在蒙語中,神鹿不稱“神鹿”,而稱作“白鹿”,就是“寶格”或“寶古”。蒙古族先民以圖騰作為姓氏,是非常久遠的歷史痕跡,寶格(寶古)氏就是古老的蒙古氏族部落稱謂,以圖騰為姓氏。在元、明之際,蒙古族寶格(寶古)氏便多冠漢姓為鹿氏。第二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札剌亦兒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元朝末期,有大將軍札剌亦兒・納哈出(公元?~1388年),蒙古札剌亦兒部人,木華黎後裔。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札剌亦兒・納哈出以萬戶駐守太平(今安徽當塗),被明太祖朱元璋所俘,未幾放歸。後札剌亦兒・納哈出官至元朝行省丞相、太尉。元朝滅亡後,札剌亦兒・納哈出擁兵據遼陽金山(今大興安嶺),明太祖屢詔不從,數侵擾遼東。至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軍大將馮勝、傅友德、藍玉等率師圍攻遼陽,窮途之下札剌亦兒・納哈出投降,明太祖封其為海西侯,遷守中原,次年病逝於湖北武昌城海西侯府。札剌亦兒・納哈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寶格(寶古)為姓氏者,後逐漸漢化,融入漢族,改為漢姓鹿氏,分遷於河北定興、山東章丘一帶。二.郡望:濮陽郡:古縣名,原為春秋時期衛國軒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秦、漢之際為濮陽縣,屬東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濮陽縣。晉朝改東郡置國,西晉末期改郡,並分濟陰郡之一部分給濮陽郡。隋朝時期改為濮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渭縣、濮陽市、范縣、山東省濮州縣、郭城縣一帶地區。范陽縣:即今河北省定興縣。定興縣歷史悠久,據舊志記載:縣境堯唐時為冀州、舜虞時為幽州,夏仍屬冀州,殷商為幽州,周并州燕國地,春秋戰國燕國地。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始置范陽縣,治所故城(今固城鎮)。西漢時期為范陽縣,新莽更名順陰,東漢時期為范陽侯國,三國曹魏黃初五年(公元224年)置范陽國。西晉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復置范陽縣。北齊武平七年(公元576年),范陽治所由故城遷至伏圖城(今百樓村北官城)。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改范陽為遒縣,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治所移至城子(今容城縣),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廢遒縣,入易縣。唐、五代、遼、北宋諸朝代時期,縣境西北屬淶水縣,西南屬易縣,東南屬容城縣。金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割易縣、淶水、容城三縣地始置定興縣,取“大定興盛”之意,治所在黃村(舊志皇甫店,今定興縣城)。元、明、清及民國沿用至今。1958年,定興縣併入易縣、徐水二縣。1961年,恢復定興縣建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