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蒙藥名: 侵娃音—哈日漠格
別名: 枸杞果、白疙針、旁米布如
學名: Lycium barbarum L.(茄科)
來源: 該品為茄科植物寧夏枸杞[1]LyciumbarbarumL.的乾燥成熟果實。夏、秋二季果實呈紅色時採收,熱風烘乾,除去果梗。或晾至皮皺後,曬乾,除去果梗。
處方名: 枸杞、枸杞子、甘杞子、枸杞果、杞果、杞子、西枸杞、北枸杞、甘枸杞、寧枸杞、寧夏枸杞、寧夏杞子等
商品名:
西枸杞:又名寧夏枸杞、寧夏杞子、中寧杞子、西杞子。為產於寧夏者。甘肅也有少量出產。品質最優。為地道藥材。
北枸杞:為產於我國北方者。一般認為產於北方者質佳,產於南方者質次。
津枸杞:又名津血杞、杜杞子。為產於我國北方而集散於天津者。
血枸杞:又名血枸子、血杞子、河北枸杞子。為產於河北、山西等地者。質佳。
甘州子:又名甘杞子、甘州枸杞子、甘枸杞。為同屬植物土庫曼枸杞L.turcomanicumTurcz.和西北枸杞L.potaniniiPojark.的果實。主產於甘肅張掖(舊時甘州)。
古城子:又名新疆枸杞。為同屬植物毛蕊枸杞L.dasystemumPojark.的果實。主產於新疆。
土枸杞:又名杜枸杞。為各地野生枸杞的果實。個小,皮薄,肉少,子多,味酸苦,質次。
等級

西枸杞
一等乾貨。呈橢圓形或長卵形。果皮鮮紅、紫紅或紅色,糖質多。質柔軟滋潤。味甜。每50g370粒以內。無油果、雜質、蟲蛀、霉變
二等乾貨。呈橢圓形或長卵形。果皮鮮紅或紫紅色,糖質多,質柔軟滋潤。每50g580粒以內。無油果、雜質、蟲蛀、霉變
三等乾貨。呈橢圓形或長卵形。果皮紅褐色或淡紅色,糖質較少。質柔較滋潤。味甜。每50g900粒以內。無油果、雜質、蟲蛀、霉變
四等乾貨。呈橢圓形或長卵形。果皮紅褐色或淡紅色.糖質少。味甜。每5og1100粒以內。油果不超過15%,無雜質、蟲蛀,霉變
五等乾貨,呈橢圓形或長卵形。色澤深淺不一.糖質少,味甜。每50g1100粒以外,破子.油果不超過30%,無雜質、蟲蛀、霉變
血枸杞
一等乾貨。呈類紡錘形,略扁。果皮鮮紅或深紅色,果肉柔軟,味甜,微酸。每50g600粒以內.無油果、黑果、雜質、蟲蛀、霉變
二等乾貨。呈類紡錘形.略扁,果皮鮮紅或深紅色。果肉柔潤.味甜,微酸。每50g800粒以內。油果不超過10%。無黑果、雜質、蟲蛀、霉變
三等乾貨。呈類紡錘形略扁,果皮紫紅色或淡紅色,深淺不一。味甜,微酸。每50g800粒以外。包括油果。無黑果、雜質、蟲蛀、霉變
註:(1)西枸杞,系指寧夏、甘肅、內蒙古、新疆等地的產品。具有粒大、糖質足、肉厚、籽少,味甜的特點。
(2)血枸杞,系指河北、山西等地的產品。具有顆粒均勻、皮薄,籽多,糖質較少,色澤鮮紅,味甜,微酸的特點。各地產品可按相符標準分類.不受地區限制。[2]
吃法

枸杞雖然具有很好的滋補和治療作用,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服用的。由於它溫熱身體的效果相當強,正在感冒發燒、身體有炎症、腹瀉的人最好別吃。最適合吃枸杞的是體質虛弱、抵抗力差的人。而且,一定要長期堅持,每天吃一點,才能見效。一般來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的枸杞比較合適;如果想起到治療的效果,每天最好吃30克左右。現在,很多關於枸杞毒性的動物實驗證明,枸杞是非常安全的食物,裡面不含任何毒素,可以長期食用。
形態特徵

入藥部分
果實(枸杞子)、根皮(地骨皮)及嫩葉(枸杞葉) 入中藥。果實入蒙藥。
採集加工
夏、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摘,除去果柄,晾乾或烘乾備用;春、秋季挖根,洗淨泥土,剝取根皮,曬乾備用;夏季采葉,曬乾備用。
藥材鑑別

根皮呈筒狀、槽狀或不規則片狀,長3一l0厘米,寬0.5—1.5厘米,厚0.1一0.3厘米。外表面灰黃色或棕黃色,粗糙,具橫皺紋和縱裂紋,易成鱗片狀剝落。內表面黃白色至灰黃色,較平坦,有細縱紋。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纖維狀,外層黃棕色,內層灰白色。氣微,味微甘而後苦。以塊大、肉厚、無木心者為佳。
鑑別根皮橫切面:木栓層由4—10餘列細胞組成,其外有較厚的落皮層。韌皮部射線大多1列細胞寬;纖維單個散在或2至數個成束。薄壁細胞中含草酸鈣砂晶和多數澱粉粒。
化學成分
果實中含甜菜鹼(Betaine)約0.1%;分析乾燥的果實中含鈣107毫克/克、鐵10.1毫克/克、磷208毫克/克;優質品果實中含水少於13%,脂類8.72%、還原糖34.83%、總糖37.95%;含維生素A 277.06IU/克、維生素C 23.1%,硫胺素0.23毫克%,核黃素0.33毫克%,菸酸1.7毫克%,尚含多種胺基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苯丙氨酸、纈氨酸、酪氨酸,脯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賴氨酸和谷氯酸,還發現有枸杞胺(Lyceamin)和三甲甘氨酸。從果實中還分離出β一谷甾醇、羊毛脂固醇和薯蕷皂甙元。果皮中含酸漿紅素和玉蜀黍黃素。
從枸杞L.Chinense的葉中分離得到煙醯胺、東莨菪內酯、香莢蘭酸、睡茄內酯A、B(Withanolide A、B)和甙類如蘆丁,β一谷甾醇一D一葡萄糖甙。
從根中分離得到一種引起鼠體降壓成分枸杞胺。又據報導從枸杞根中首次分離出一種中性揮發性成分( )3一羥基一7,8一去氫一β一芸香酮,在根皮尚含有桂皮酸和多量酚類物質、亞油酸、亞麻酸、卅一酸、皂甙等成分。
藥理作用
1.增強非特異性免疫作用 寧夏枸杞的醇或水提取物,均能顯著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對印度墨汁的吞噬能力。枸杞的提取物,也能明顯增強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
2.保護肝臟及抗脂肪肝作用 枸杞的水提取物或甜菜鹼,可提高大鼠肝臟的磷酯水平和總膽固醇含量。對四溴酜鈉(BSP)、穀草轉氨酶(SGPT)、鹼性磷酸酶、膽鹼脂酶等試驗均有改善作用。另外,還有促進肝細胞再生作用,抑制脂肪在肝細胞內的沉積作用。枸杞對脂質代謝及抗脂肪肝作用,主要和甜菜鹼傳遞甲基供體有關。
3.其他作用 枸杞煎劑對小鼠正常造血功能有促進作用,可使白細胞(主要是淋巴細胞)數增多,對環磷胺抑制白細胞(主要是淋巴細胞)生成也具有對抗作用。枸杞水提取物,能引起家兔血壓降低、心臟抑制、呼吸和腸平滑肌興奮,其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斷。枸杞內含有胍的衍生物具有降低血糖作用。甜菜鹼還有刺激家禽生長及促進乳酸菌生長及產酸作用。
性味功能
中藥枸杞子: 味甘,性平。補肝腎,益精明目。地骨皮:味甘,性寒。清熱涼血,退虛熱。枸杞葉:味甘、淡,性涼。補虛,清熱,止渴,祛風明目。
蒙藥:味甘,性輕、鈍、軟、平。清熱,化瘀。
主治
中藥構杞子: 治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頭暈目眩,目昏多淚,虛勞咳嗽,消渴,神經衰弱,陽痿遺精,出血性紫斑。地骨皮:治肺虛勞,骨蒸潮熱,盜汗,肺熱咳喘,吐血,衄血,尿血,高血壓,消渴,毛囊炎。枸杞葉:治虛勞發熱,煩渴,目疾,崩漏帶下,癰瘡腫毒,目視不清;消渴引飲。
蒙藥:治血脈病,閉經,血盛症,乳腺炎,“搏熱”,血痞,心熱症。
歷史記載
中國栽種枸杞的歷史十分悠久,《詩經•小雅》中就有“陡彼北山,言采其杞”的詩句。《神農本草經》是首部將。據史籍載,寧夏栽培枸杞至少已有五百年歷史,明弘治年間即被列為“貢果”。編纂於清乾隆時的《中衛縣誌》稱:“寧安一帶(今寧夏中寧縣)家種杞園,各省入藥甘枸杞皆寧產也”。枸杞列入中藥的古籍。兩千多年來,枸杞作為一種名貴中藥,其功效傳聞頗廣。北宋編撰的《太平聖惠方》記載了一位終年服用枸杞葉、花、子、根而壽達三百七十多歲的婦女。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春采枸杞葉,名天精草;夏採花,名長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四味配伍成丸,有一長者常服之,“壽百歲,行走如飛,發白返黑,齒落更生,陽津強健”。
枸杞傳說
相傳戰國時,在秦國境內黃河南岸,香山北麓的平原上,有一青年農夫,乳名狗子,以農耕為業,娶妻杞氏,杞氏勤而賢惠,夫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奉養老母,倒也勉強度日。時秦吞併六國,傾國之男丁,拓疆征戰,狗子被召戎邊。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狗子邊歸來,已是滿臉鬚髮。路見家鄉正鬧饑荒,田園荒蕪,路人討吃,餓殍遍地,眾鄉鄰面帶菜色,孩子嗷嗷待哺。狗子甚為惶恐,不知老母與妻子現狀如何,既到家,見老母髮絲如銀,神采奕奕,妻子面色紅潤,不像路人飢餓之狀,甚為驚訝,謂妻曰“路見鄉鄰皆飢,唯母與爾飽滿,何也?”妻對曰“爾從軍後,吾終日勞作,勉為生計,去今之年,蝗災澇害,顆粒無收,吾采山間紅果與母充飢,方免其餓”。其母曰:“吾若非爾媳采紅果食之,命已殞矣!”狗子喜泣,對妻更為敬之。鄰人聞之,爭相採食,謂之枸杞食。
後人發覺狗妻杞氏所采山間紅果有滋陰補血養肺建胃之功效,民間醫生采之入藥,改其名稱枸杞子。
十五世紀末,大旅行家馬可•波羅西行到中國寧夏枸杞之鄉—中寧,中途飢餓,尋一山野農家充飢,恰逢農舍老婦胃寒、染疾臥床,奈何媳婦用當地的神果枸杞褒雞湯伺母,亦食之不盡,少婦為此已十數日滿面愁雲、形容消瘦。有朋自遠方來、用伺母之食待客。遠客食後頓感旅途疲勞消失且神旺氣足。無以回報將隨身所帶咖啡果研磨後讓老婦食之,食後頓感食慾漸增、神情氣爽、不幾日身體便恢復安康。隨後馬可•波羅認識到神奇枸杞果為稀世中藥材,便收集了許多以備遊歷途中解除旅勞累之苦,有日馬可•波羅偶將東方枸杞與西方咖啡混合熬制並飲之,頓感神旺氣足且味美無比,於是興趣大增在遊歷中不斷完善枸杞咖啡的配方。後來,此方隨馬可•波羅的足跡流傳於一些達官貴族家中,視為中西結合養生保健之秘笈,秘不示人。民國年間,枸杞咖啡配方載於寧夏民間秘術絕招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