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宜都梆鼓](/img/6/467/nBnauM3X0IjM2gDNxcTM5QTMyITMyQjN0YTMwADMwAzMxAzL3EzLw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主要特徵
![宜都梆鼓](/img/6/44b/nBnauM3XyAjN5IjN4cTM5QTMyITMyQjN0YTMwADMwAzMxAzL3EzLx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演唱形式可一唱到底,也可唱中夾白,還可唱,白,表,數兼而有之,並可與樂答問或由樂隊幫唱等,結構比較自由。梆鼓音樂最初屬音曲體變奏板腔式,1973年以後才逐步向聯曲體過渡,古曲牌不多,現有“清江河”,“嗩吶調”,“一枝花”,“倒採茶”,“平水調”,“甩腔”,“數板”等。
表演形式
![宜都梆鼓](/img/3/d51/nBnauM3XyQDOxcTNwgTM5QTMyITMyQjN0YTMwADMwAzMxAzL4EzL4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民間流傳的梆鼓形式是男女演員數人,各持兩個竹梆(長約35公分,粗細不一的南竹製成)相擊,配以嗩吶,鑼鼓伴奏。這種別具一格的民間說唱藝術,於1958年正式登上舞台,並在以後的普及發展過程中,揚長避短,不斷改革,終成一種單人演唱的曲藝形式。
現在的梆鼓採用木製的南梆子,大小各一,音高不同。鼓,改為書鼓,代替原來的堂鼓。二者重疊,呈階梯狀,固定在鐵制的鼓架上,用兩隻木槌擊奏,從而豐富了各自的表現力。演員自擊梆和鼓,說唱結合帶表演,鄉土氣息異常醇厚,情趣盎然,引人入勝。
宜都梆鼓無傳統曲目,均為依曲牌腔調創作的新曲目,如《唱紅亮》,《模範飼養員》,《謝親人》以及移植改編的曲目《軍民魚水情》,《打虎上山》等。
發展歷程
![宜都梆鼓](/img/7/8cb/nBnauM3XwQDN1QTNxAjM5QTMyITMyQjN0YTMwADMwAzMxAzLwIzL0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地域的一種曲藝品種幾乎都要走過一段坎坷不平甚至是充滿艱難的路程,都是通過這個民族這個地區的勞動人民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創作、傳播並發展的。宜都梆鼓也不例外,有它的發展歷程。
據宜都縣誌(1990年版)記載,1958年,姚店人民公社山河管理區青山大隊第八生產隊的社員、民間藝人彭海洲,根據民間流傳的“薅草鑼鼓”,改編成文藝節目《躍進鑼鼓》,在民眾中演出後,受到歡迎和好評。這就為後來形成宜都梆鼓的基本唱腔奠定了基礎。其音樂鏇律發展成後來的梆鼓曲牌,定名為“清江河”。
1959年,在宜昌地區舉行的農村業餘文藝匯演大會上,宜都縣代表隊依據“清江河”腔調,創作演出了歌頌農業生產先進典型紅亮大隊的梆鼓子節目《唱紅亮》。其表演形式為四對男女演員各執一尺長的兩根竹棒互擊,邊敲邊唱邊舞,配以民間嗩吶、鑼鼓伴奏。這種演唱形式很快就在全縣普及和發展,尤其盛行於姚店、紅花套、王畈、雲池、松木坪等地。
1965年,縣農村文化工作隊李世豪、錢斌、李克昌將《唱紅亮》進一步整理改編成宜都梆鼓子《黨的光輝照紅亮》,由楊世芳、劉連貴、謝守惠、覃文瑛、姜維秀、段曉風、熊永蘭等人演唱,李世豪、劉永本、錢斌、謝玉強等嗩吶、鑼鼓伴奏。在本縣演出數場,參加宜昌地區業餘文藝匯演並被推薦參加全省農村文化工作隊文藝匯演,演出錄音由湖北人民廣播電台播放。這是宜都梆鼓形成初期在省城亮相。
進入70年代以來,宜都梆鼓在原來的基礎上,從內容、形式、音樂和道具都有很大發展,這種發展與變化使它的表現力更加豐富,更適宜舞台表演。宜都縣文工團創作的《謝親人》由朱傳迪編曲,劉祖旺演唱,參加了宜昌地區第四屆文藝匯演,劇本被《民眾演唱》、《湖北日報》刊載。
1972年,紅花套人民公社紅華大隊業餘宣傳隊創作演出《模範飼養員》,參加宜昌地區業餘文藝匯演獲一等獎。古老背人民公社紅港大隊業餘宣傳隊將京劇《沙家浜》第二場中的“軍民魚水情”一段移植成宜都梆鼓子進行演出。由男女二人主唱,眾人幫腔伴舞。1973年,縣文工團對此節目進一步整理、加工提高,並將梆鼓道具作了很大的修改和美化,棄掉原來的兩根竹棒,把小堂鼓改為書鼓,置放在鐵質的三腳獨桿鼓架上,在書鼓的前上方置放高低音二木梆,使三者成為階梯狀排列,並配掛裝飾花邊,由演唱者手執二根小鼓槌敲梆擊鼓單人演唱,伴奏樂隊成二排按常規的曲藝伴奏坐在台右伴奏,前排為二胡、楊琴、嗩吶,後排由三女演員分別擔任大鑼、鐃鈸、馬鑼的演奏併兼伴唱(幫腔)。《軍民魚水情》的音樂移植工作由當時在宜都劇團工作的音樂幹部朱傳迪老師(後調湖北省民眾藝術館任研究員),重新進行創作移植獲得很大成功。通過劇團演員謝守惠導排,青年女演員譚金華演唱,參加宜昌地區專業文藝(七鼓一曲)匯演,受到宜是昌地區文化藝術部門的充分肯定,將宜都梆鼓列為宜昌地區重點曲種之一,從此梆鼓子正式定名宜都梆鼓定型於專業文藝舞台,這個時期,是宜都梆鼓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宜都梆鼓](/img/f/b3e/nBnauM3XygTM3kDO3gTM5QTMyITMyQjN0YTMwADMwAzMxAzL4EzLw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1997年12月,由譚金華演唱的梆鼓《山娃子》(楊小年、劉永本詞,張澤遠曲)榮獲全國第七屆群星獎銀獎、湖北省楚天群星獎金獎。《山娃子》較之以前的梆鼓段子在風格上有不同之處,過去梆鼓段子大多數是表現歡快、風趣、恢諧、 幽默的內容,而《山娃子》則是寫的解放軍某部連長陳山娃在抗洪搶險中英勇犧牲後,其母帶著他未婚妻來部隊成親的故事,情節十分悲壯。所以在音樂風格上要創新。應該說《山娃子》的音樂是一次突破性的發展,曲作者張澤遠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意識地重新設計了“開場鑼鼓”、“勞動號子”、“喲喲腔”、“哀嘆調”、“悲調”、“哭腔”、“巴山腔”等音樂形式,彌補了梆鼓音樂表現方面的某些不足。
宜都梆鼓還很年輕,僅僅只有四十多年的歷史,但是它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吸引著新時期的觀眾。
獲得獎項
由省文化廳、省文聯、省電視台、省曲協聯合舉辦的湖北省第十屆“百花書會”評獎活動日前已揭曉。此次“百花書會”評獎共有104個節目參評,獲等次獎的節目共20個,其中一等獎4個、二等獎7個、三等獎11個,創作並演出的宜都梆鼓《公佬觀花》獲創作、演出兩個二等獎。該節目反映了農村家庭生活的和諧、美滿、幸福這一主題。詞曲優美動聽,表導幽默詼諧,服裝道具靚麗、觀後回味無窮。
主要價值
![宜都梆鼓](/img/e/e7d/nBnauM3X2UTN2kjM2gTM5QTMyITMyQjN0YTMwADMwAzMxAzL4EzL2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宜都梆鼓無傳統曲目,均為依曲牌腔調創作新曲目,如《唱紅亮》、《模範飼養員》、《謝親人》以及移植改編的曲目《軍民魚水情》、《打虎上山》、《楊老八經商》、《相女婿》、《新女婿》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