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其人
宋濂(1310—1381),明朝開國元勛,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諡號文憲。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漢族。明初文學家。他家境貧寒,但自幼好學,曾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父母為由,辭不應召,修道著書。
至正二十年(1360),與劉基、章溢、葉琛同受朱元璋禮聘,尊為“五經”師。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學士承旨、知制誥。後因牽涉胡惟庸案,謫茂州,中途病死。著作有《宋學士文集》、《孝經新說》、《送東陽馬生序》 等。
明初朱元璋稱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其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全家流放茂州(現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縣),途中病死於夔州(現在重慶奉節縣)。
宋濂經典《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
馳檄齊、魯、河、洛、燕、薊、秦、晉間,其文道:
自古帝王臨御天下,皆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國,四海以內,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彼時君明臣良,足以綱維天下,然達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嘆。自是以後,元之臣子,不遵祖訓,廢壞綱常,有如大德廢長立幼,泰定以臣弒君,天曆以弟鳩兄,至於弟收兄妻,子烝父妾,上下相習,恬不為怪,其於父子、君臣、夫婦、長幼之倫,瀆亂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禮儀者,御世之大防,其所為如彼,豈可為訓於天下後世哉!
及其後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專權,憲台抱怨,有司毒虐,於是人心離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不相保,雖因人事所致,實乃天厭其德而棄之之時也。古雲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信乎不謬。
當此之時,天運循環,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今一紀於茲,未聞有治世安民者,徒使爾等戰戰兢兢,處於朝秦暮楚之地,誠可矜閔。
方今河、洛、關、陝,雖有數雄:忘中國祖宗之姓,反就胡虜禽獸之名以為美稱,假元號以濟私,恃有眾以要君,憑陵跋扈,遙制朝權,此河洛之徒也;或眾少力微,阻兵據險,賄誘名爵,志在養力,以俟釁隙,此關陝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為名,乃得兵權。及妖人既滅,兵權已得,志驕氣盈,無復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為生民之巨害,皆非華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亂,為眾所推,率師渡江,居金陵形勢之地,得長江天塹之險,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東連滄海,南控閩越,湖湘漢沔,兩淮徐邳,皆入版圖,奄及南方,盡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執矢,目視我中原之民久無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虜,拯生民於塗炭,復漢官之威儀。慮民人未知,反為我仇,絜家北走,陷溺尤深。故先逾告:兵至,民人勿避。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歸我者永安於中華,背我者自竄於塞外。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擾擾,故率群雄奮力廓清,志在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爾民等其體之!
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故茲告諭,想宜知悉。
宋濂 - 作家生平
宋濂(1310~1381) 明初散文家。字景濂,號潛溪。先祖潛溪人(今屬浙江金華),至宋濂時遷到浦江(今浙江浦江縣)。宋濂自幼好學,曾從散文大家吳萊、柳貫、黃□等人學習。元至正時被薦為翰林編修,以親老辭不就,隱居龍門山著書10餘年。朱元璋起兵取婺州,召見宋濂,命他為五經師。朱元璋稱帝後又命他為文學顧問、江南儒學提舉,授太子經。洪武二年(1369)奉命修《元史》,為總裁官。當時朝廷祭祀、朝會、詔諭、封賜文章大多由他執筆。累官至學士承旨知制誥,被譽為“開國文臣之首”。洪武十年因年老辭官還家。後因長孫犯法,又牽涉胡惟庸案,全家謫茂州,中途病故於夔州。正德時追諡文憲。
宋濂散文,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最為出色。其傳記小品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鮮明,各具特色。如《秦士錄》寫文武兼長而懷才不遇的鄧弼磊落性格及坎坷命運,其豪爽奔放個性,躍然紙上。《杜環小傳》及《李凝傳》分別敘寫兩個中、下層人士仗義助人、賑濟病貧的品德,以對比手法抨擊時弊。文中說:“舉世混濁,清士乃見,五傷流俗之嗜利也。傳其事以勸焉”,可見寫文目的。《記李歌》則寫出了生於娼門的少女李歌,拒絕豪華生活誘惑,維護尊嚴的不屈性格。再如《王冕傳》中王冕豪放孤傲性格也刻畫得十分鮮明。宋濂墨跡
宋濂有寓言體散文集《燕書》及《龍門子凝道記》。書中以一些生動故事說明抽象的哲理,寓意深刻,耐人回味。如《尊盧沙》譏諷了好說大話、貽誤國事之人,文章以“終身不言。欲言,捫鼻即止”作結,頗有諧趣。《鼠□狸□》則寫因享受而喪失搏鬥能力的狸□竟望鼠而抖,表現長期養尊處優之害。其他如:《成陽□借梯》、《越人溺鼠》、《白雁啄奴》等皆風趣詼諧,啟人深思,為較好諷刺小品,其中有些故事已在民間廣為流傳。
宋濂寫景散文佳作亦不少。如《環翠亭記》寫亭外竹林“積雨初霽”,“浮光閃彩,晶熒連娟,撲人衣袂,皆成碧色”,秀麗清新。他如《桃花澗修禊詩序》、《看松庵記》等皆文筆簡潔,寫景狀物都較生動、自然。
宋濂因身居顯位,又逢明初開國盛世,其文章中較多頌揚封建統治、宣傳封建道德的內容。有些文章如《閱江樓記》,雖情景暢達,但頗為粉飾之辭所累。宋濂此類文章,成為後來“台閣體”的先聲。此外,宋濂因受佛、道影響,部分作品亦有消沉、感傷情緒。宋濂文名遠播國外,高麗、日本、安南等國使節曾以重價購其文集。
宋濂著作,有《宋文憲公全集》,53卷,亦有版本稱《宋學士全集》或《宋學士文集》。此外還有《篇海類編》20卷,《洪武正韻》16卷。主編有《元史》210卷等。[1]
宋濂 - 宋濂其人
至正二十年(1360),與劉基、章溢、葉琛同受朱元璋禮聘,尊為“五經”師。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學士承旨知製造。後因牽涉胡惟庸案,謫茂州,中途病死。著作有《宋學士文集》、《孝經新說》、《東陽馬生序》等。
明初朱元璋稱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其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全家流放茂州(現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縣),途中病死於夔州(現在重慶奉節縣)。
宋濂是“開國文臣之首”。他堅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經師古,強調“辭達”,注意“通變”,要求“因事感觸”而為文,所以他的散文內容比較充實,且有一定的藝術功力。
有明一代,開私家藏書風氣者,首推宋濂。
宋濂藏書始於青年時代。當時,他因元末戰亂遷居浦江,於青蘿山中築室讀書,因名其樓為“青蘿山房”。兵禍之後,官私藏書毀損嚴重,而宋濂因隱居山中,仍能坐擁書城。明祁承漢《澹生堂藏書紅》說:“勝國兵火之後,宋文憲公讀書青蘿山中,便已藏書萬卷。”清載殿泗《風希堂文集》卷二《宋文憲公全集序》則說宋濂“始自潛溪徒浦江,得卷氏藏書之富,首推宋濂”。
宋濂藏書之精華,有少數流入清人之手。如北宋本《長慶集》,先後為錢曾、黃丕烈、潘祖蔭所藏。《百宋一廛賦》:“廬山《長慶》,見取六丁;金華太史,獨著精靈。”註:“《長慶集》北宋時鏤版,所謂‘廬山本’者。庚寅一炬,種子斷絕,唯此金華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圖記宛然,古香可愛,推稀世珍。”又有宋本《春秋經傳集解》、《史記》、《文選》等流入清宮內府,《天祿琳琅續編》有記。宋濂還曾藏有宋刊《事林廣記》,後歸廣東丁日昌,《持靜齋書目》著錄。
道統文學觀由來已久,但這裡也有區別:以韓愈、歐陽修為代表的唐宋古文家,在理論上主張“文以明道”,強調“文”的工具性,但並不輕視“文”;宋代理學家看到他們的不徹底性,於是提出“文道合一”甚至“作文害道”的論點,以防文人在“道”之外又受“文”的誘惑。宋濂的文學思想便是沿著理學家的極端觀點。在《文原》一文中,他強調了文“非專指辭翰之文”,而是道的“象”即顯現,文與道相始終,道在哪裡,文亦在哪裡。在其他文章中,宋濂也反覆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白雲稿序》);“文外無道,道外無文”(《徐教授文集序》)。
以這種理論批評古代作家,就顯出非常偏狹的態度。如在《徐教授文集序》中,宋濂公然提出孟子死後,“世不復有文”;賈誼、司馬遷所得的僅是“皮膚”,韓愈、歐陽修所得的也僅是“骨骼”,只有到了宋代幾位大儒,才“得其心髓”,才算得上“六經之文”。至於明顯不合“溫柔敦厚”標準的各種文章,在宋濂看來,更是“非文也”。
“文道合一”論是一種受官方支持立場,這一點可以由《元史》的體例得到證明。自范曄《後漢書》分立《儒林》、《文苑》兩傳,以區分經學之士與文學之士,後代官修正史多沿襲之。《元史》卻取消了這種區分,單立《儒林傳》,認為“經藝文章,不可分而為二”,“文不本於六藝,又烏足謂之文哉!”《元史》是奉朱元璋詔命修撰的,這樣做當然迎合了他的意思。在朝廷正式支持下,這種理論必然給文學的發展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宋濂的文集中,大量充斥著美化、歌頌明初統治集團上層人物及表彰貞節婦女的作品,這大概就是他的“道統”文學的集中表現。但歷史已經獲得的進展,即使用強力去扭轉,也還是有困難。所以,就是在宋濂身上,也還是存在兩面性。
宋濂在元末與楊維楨交誼甚篤,明初楊氏去世後,他為之作墓志銘,對楊的文學才能和成就推崇備至,甚至以相當寬容的語氣描繪其晚年“曠達”和“玩世”的生活情態,這和他的嚴厲的理論頗不諧調。他另外還有一些散文,對生活實際比較尊重,因而在宣揚某種道德觀念的同時,比較接近真實的人性。如《王冕傳》,寫出一個元末“狂士”的精神面貌,開頭描寫王冕少年讀書情形的一節,頗有情趣: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田,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
又如《鹿皮子墓志銘》詳細介紹陳樵“屏去傳注,獨取遺經”而自成一家的思想成就,《竹溪逸民傳》寫出一個出世高士的形象,由於作者對不同的人物個性能取一種同情的態度,都寫得較出色。《送東陽馬生序》自述早年在貧寒中求學的艱苦,也很真實動人。
宋濂的散文文辭簡練典雅,少作鋪排渲染。但偶爾有些描寫的片斷,也能寫得相當秀美。各種文體往往各具特點,可以看出變化,不是那么僵板。總的說來,他的文章風格具有密吻於道德規範的特徵,同時也具有較高的語言修養和純熟的技巧,所以能夠成為明初文學風尚的典範。
對於宋濂來說,非常可悲的是朱元璋根本不承認他是什麼“大儒”,而帶有侮辱性地稱之為“文人”(見《明史·桂彥良傳》)。因為在朱元璋的政治體制中,已不能夠允許有“大儒”——社會的思想指導者存在,皇帝本人就是思想指導者。宋濂最後其實是死於無辜,也反映出明初政治的嚴酷。
宋濂 - 代表作品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捨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後,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於余者乎?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稟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也。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余者哉!
翻譯
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中貧窮,無法買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計算著約定的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寫完後,跑著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許多書籍。到了成年時,愈加仰慕聖賢的學說,又擔心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遊,曾跑到百里之外,手拿著經書向當地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求教。前輩道德高,名望大,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節更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當我尋師時,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和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到學舍後,四肢凍僵了不能動彈,僕人用熱水給我澆洗,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旅館主人處,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著錦繡衣服,戴著穿有珠穗、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著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則穿著破舊的衣袍處於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念頭。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並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勞和艱辛就是這樣。現在我雖已年老,沒有什麼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於君子的行列中,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後,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地稱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現在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大廈之下誦讀經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穫的了;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裡,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別人處借來然後才能看到了。他們中如果學業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讚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態度謙恭。他自己說少年時對於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於學習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治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努力學習,則是我的志意;如果詆毀我誇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前驕傲,難道是了解我嗎!
宋濂 - 經典著作
宋濂為文強調明道致用,宗經師古,力主義理、事功、文辭三者統一。尤長散文,紀傳如《秦士錄》、《王冕傳》、《李疑傳》,均能抓住細節,突出性格,渲染無多,感染卻深;寫景如《桃花澗修契詩序》、《環翠亭記》,簡潔清秀,邁似歐陽修。著作計有《孝經新說》、《周禮集說》、《龍門子》、《潛溪集》、《蘿山集》、《浦陽人物記》、《翰苑集》、《芝園集》等。後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2]
宋濂 - 諸子
該作品節選已被人教版語文教科書初二下冊第24課收入
諸子辯(一名龍門子)論 鬻子
管子
晏子
老子
文子
關尹子
亢倉子
鄧析子
鶡冠子
子華子
列子
曾子
言子
子思子
慎子
莊子
墨子
鬼谷子
孫子
吳子
尉繚子
尹文子
商子
公孫龍子
荀子
韓子
燕丹子
孔叢子
淮南鴻烈解
楊子法言
抱朴子
劉子
文中子
天隱子
玄真子
金華子
齊丘子
聱隅子
周子
通書子
程子之故事
宋濂 - 年表
1310年 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 1歲
十月十三日,出生於江浙行省婺州路金華縣(今浙江金華)潛溪村。
1318年 元仁宗延祐五年戊午 9歲
與義烏(今屬浙江)賈思逵之女賈專訂婚。
1321年 元英宗至治元年辛酉 12歲
從塾師包文藻學習。
1324年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甲子 15歲
進府學從聞人夢吉學習。
1334年 元順帝元統二年甲亥 25歲
與賈專成親。赴浦江(今屬浙江)從吳萊學習。未幾,代吳主鄭氏東明精舍教席。
1346年 元順帝至正六年丙戌 37歲
於浦江仁義里孝門橋建寢室三間。
1349年 元至正九年己丑 40歲
因大臣推薦,擢將仕郎、翰林兼國史院編修官,固辭。入仙華山“小龍門”中為道。在此撰成《龍門子凝道記》等。
1350年 元至正十年庚寅 41歲
攜家遷至浦江仁義里孝門橋。
1351年 元至正十一年辛卯 42歲
與同門友戴良編定其師柳貫詩文為《柳待制文集》及《別集》。
1354年 元至正十四年甲午 45歲
再建前軒三間(青蘿山房)。在此撰成《潛溪集》、《芝園集》等。
1358年 元至正十八年戊戌 49歲
朱元璋軍隊攻取浦江,偕夫人賈專、仲子璲、長孫慎避兵入諸暨。
1359年 元至正十九年己亥 50歲
攜家還金華故廬。朱元璋命寧越府知府王宗顯開郡學。王宗顯延宋濂為五經師。
1360年 元至正二十年庚子 51歲
三月,以胡大海薦,與劉基、章溢、葉琛應徵至應天。
閏五月,以宋濂為儒學提舉司提舉。不久,奉命授朱元璋長子朱標經學。
1364年 元至正二十四年甲辰 55歲
十月,改任起居注。
1365年 元至正二十五年乙巳 56歲
三月,臥病京師官舍,朱元璋命歸養金華。尋丁父憂。
1367年 吳元年丁未 58歲
四月,復遷浦江仁義里。
1368年 明太祖洪武元年戊申 59歲
十一月,命纂修《元史》,任宋濂為總裁。1369年 明洪武二年己酉 60歲
春,召至京。
八月,《元史》成159卷。
1370年 明洪武三年庚戌 61歲
正月,授予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
七月,修成續史53卷上進。以“失朝”由翰林學士降為編修。
1371年 明洪武四年辛亥 62歲
二月,授奉儀大夫、國子司業。
八月,任京畿鄉試主考官。坐儀孔廟禮迕旨,降為安遠縣(今屬江西)知縣。
1372年 明洪武五年壬子 63歲
二月,召為禮部主事。
十二月,授奉儀大夫、太子贊善。(此前任過承事郎。)
1373年 明洪武六年癸丑 64歲
正月,擇舉人中年少俊異者,擢便修,令入文華堂學習,以宋濂為師。
五月,為《昭鑒錄》作序。
八月,命編修《大明日曆》,以詹同、宋濂為總裁。
九月,授翰林侍講學士、中順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兼太子贊善大夫。
1374年 明洪武七年甲寅 65歲
五月,《大明日曆》編成,又據《大明日曆》輯成《皇明寶訓》五卷。受命與詹同議大祀禮。
宋濂
十一月,受命考定喪禮。
1375年 明洪武八年乙卯 66歲
九月,明太祖命皇太子朱標及秦王等出遊鳳陽府,以講武事。詔宋濂等從行。
十二月,贈父文昭中順大夫、禮部侍郎;母陳氏封德人。
1376年 明洪武九年丙辰 67歲
正月,命宋濂等議定王國所用禮樂。
六月,授予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仍兼太子贊善大夫。以送連長孫慎微殿廷儀禮司序班,次子璲為中書舍人。
十月,監察御史吉昌等彈劾宋濂等詣闕奏事、僭行左門、有違禮儀。詔宥之。
1377年 明洪武十年丁巳 68歲
正月,追封祖、父。贈父嘉議大夫、禮部尚書。母為淑人。贈祖亞中大夫、太常少卿。祖母金氏贈淑人。封妻賈氏淑人。令致仕還鄉。六日陛辭,十日乘舟離京。
九月,來朝。
1378年 明洪武十一年戊午 69歲
十二月來朝。
1380年 明洪武十三年庚申 71歲
十一月二十八日,宋濂長孫慎因胡惟庸案牽連被殺。次子璲受株連被戮。宋濂當連坐,因馬皇后及皇太子救援,改全家貶謫茂州(今四川茂汶)。
宋濂夫人賈專卒,葬浦江青蘿山。
1381年 明洪武十四年辛酉 72歲
五月二十日,宋濂行至夔州(今四川奉節)自經卒,葬夔之蓮花峰下。
宋濂 - 後裔
宋濂,字景濂。出生於金華潛溪(今金東區傅村鎮),後舉家遷居浦江青蘿山。少時就學於金華聞人夢吉。後慕名至浦江東明精舍從吳萊學,又遊學於柳貫、黃溍之門。至元二年(1336),應浦江義門鄭氏之聘,講學於浦江青蘿山下東明精舍。前後主講席20多年。曾任浦江月泉書院山長。元至正九年(1349),被薦為翰林院編修,以親老辭謝,隱居龍門山著書講學。
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取婺州,開郡學,聘為五經師。次年,應徵至應天(南京),任江南儒學提舉,授太子經,修起居注。常侍朱元璋左右,以備顧問,明洪武二年(1369),任《元史》總裁官,書成,升翰林學士。四年,調任國子司業,次年升贊善大夫。太祖徵召四方儒士,擇少年俊異者入宮中文華堂肄業,命濂為師。六年升侍講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十年,致仕歸里。
宋濂勤奮好學,著作甚豐。系明代“開國文臣之首”。著有《孝經新說》、《周禮集說》、《潛溪集》、《蘿山集》、《浦陽人物記》等。後人將其詩文合輯成《宋學士全集》75卷。文章不僅風行國內,當時在高麗、安南、日本等國亦廣為流傳。
如今有兩部宋濂後裔宗譜《長陵宋氏宗譜》(今蘭谿市橫溪鎮宋宅、大斯等村宋濂孫宋懌、曾孫宋信後裔)和《潛溪宋氏宗譜》(橫溪鎮下溪前村宋濂孫宋愷後裔),寫成《宋濂後裔祖籍考》在《浙江日報》、《古今談》和《蘭溪日報》等報刊上發表。上海古籍出版社於2000年5月出版的《上海圖書館館藏家譜提要》中又發現了一部宋濂孫宋慍後裔宗譜《京兆宋氏宗譜》(蘭溪),這破解了宋濂孫宋慍的下落不明的千古之謎,此對於研究宋濂生平以及浙東學派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據介紹,該宗譜為清宋永壇等纂修,清道光19年(1839)木活字本,1冊,存卷1-5。
宋濂後裔祖籍考
宋濂始祖為宋憲,唐時自京兆遷吳興,繼遷婺州烏傷(義烏),而金華,而浦陽。始遷祖慍,明洪武間自浦陽避居蘭溪,家於城南15里橫山鄉聚鳳岩。明名臣宋濂出於是祖。卷一凡例、家規等,錄有明方孝儒撰《潛溪先生祭文》,卷二像贊,余卷載世系、世譜等。該宗譜現藏於上海圖書館。從宋濂後裔故鄉蘭溪宋宅傳來訊息,他們將聯合所有的宋濂後裔和有關部門修葺“宋氏家廟”,籌建宋濂紀念館,相信這一部宋濂孫宋慍後裔宗譜《京兆宋氏宗譜》的發現,對此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最近出版的《浙江家譜總目》共收五部宋濂後裔的家譜。
其提要分別如下:
(一)
[蘭溪]浦陽長陵宋氏宗譜:十六卷/宋安成編纂.—1945年三近堂木活字本.—16冊.—書名據書名頁題.—12修本始祖:伯成,宋代自嚴州府城(今建德市梅城鎮)公村村遷居浦江縣邑城(今浦陽鎮)。始遷祖:信,明建文年間(1369~1402)自浦江縣邑城遷居本邑長陵村宋宅自然村(今蘭谿市橫溪鎮宋宅村)。本譜始修於清順治十一年(1654)。世系修錄至第七十九世,排行字為文。本支派排行字自四十一世起:亞慶芳昌萬福俊殷富道安澤連玭清洪庸榮乾傑仁聖禎祥瑞雍熙福壽隆慈和積善厚忠孝顯文宗。卷一:源流、譜序、圖像、年表;卷二:傳贊、議約;卷三、四:世系圖;卷五~十五:行傳;卷十六:墳圖、助約。珍貴史料:議約、助約。收藏單位:蘭谿市橫溪鎮宋宅村宋其信、宋來今
(二)
[金華]金華上目宋氏宗譜:□□卷.—1927年木活字本.—6冊.—存卷一~六.—書名據卷端題始祖:憲,字秉彜,唐武德年間(618~626)自京兆府城(今陝西西安市)遷居浙江吳興府城(今湖州市)。始遷祖:愷,行傳,宋代自浦江縣遷居金華縣(今金華市金東區)芝麻山頭村(今屬赤松鄉)。世系修錄至第二十四世,排行字為信。本支派排行字自六世起:傳曾壽慶瑞華昂惟榮祥皋嘉彬美仁義禮智信。卷一:墓圖;卷二:世系圖;卷三~六:行第。
(三)
[蘭溪]潛溪宋氏宗譜:四卷/宋學炳等編纂.—1923年同樂堂木刻本.—4冊.—書名據書名頁題.—10修本始祖:憲,字秉彜,唐武德年間(618~626)自京兆府城(今陝西西安市)遷居浙江吳興府城(今湖州市)。始遷祖:瓚,明洪武十三年(1380)自浦江縣感德鄉孝門橋村(今屬鄭宅鎮)上壽羅山自然村遷居本邑通化鄉樟樹潭村(今蘭谿市橫溪鎮下溪前村)。本譜始修於明代。世系修錄至第三十二世,排行字為常。本支派排行字自十八世起:愷悌純懷允恭克讓系厚熙倫紀綱常。卷一:譜序、譜記、像贊、行狀;卷二:世系圖、宅圖、祀產、議約;卷三:行傳引、行傳;卷四:行傳。
珍貴史料:議約。收藏單位:蘭谿市橫溪鎮下溪前村宋永劍
(四)
浦江宋氏宗譜:十四卷.—1945年木活字本.—14冊.—書名據封簽題.—10修本始遷祖:子啜,明嘉靖年間(1522~1566)自浦江縣通化鄉長陵村宋宅自然村(今蘭谿市橫溪鎮宋宅村)遷居本邑覺寺村(今前吳鄉宋宅村)。本譜始修於清順治十一年(1654)。世系修錄至第三十一世,排行字為寅。本支派排行字自十七世起:子文大國登家承祖德元士紹其賢寅恭懷輔佐希遇樂良田。卷一:家寶、譜序、祖像、墓志銘、譜例;卷二:像贊、傳略;卷三:像贊、傳略、壽序、詩文;卷四:祭儀、祭約、助銀、田產、墓圖、墳圖;卷五、六:世系圖;卷六~十四:行傳。
(五)
宋濂
[松陽]朱竹京兆郡宋氏宗譜:二卷.—清宣統三年(1911)木活字本.—1冊.—存卷二.—3修本始祖:韜,濂第三子(筆者按:此處估計記載有錯誤,其可能是宋濂的後裔),明永樂年間(1403~1424)自浦江縣遷居松陽縣宋村村(今三都鄉呈回村)。始遷祖:回一,明正統年間(1436~1449)自松陽縣宋村村遷居本邑朱竹村(今屬三都鄉下田村)。本譜始修於清鹹豐六年(1856)。世系修錄至第十八世,排行字為正。本支派排行字:回記成俱二(顯)葉道子恆文萬士有運顯(禮)嘉承正起元道德仁禮智。卷二:世系。收藏單位:松陽縣板橋畲族鄉大毛科村宋華發
其作品《送東陽馬生序》被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下語文課本中。
宋濂 - 藏書印
1、宋氏景濂
2、金華宋氏景濂
3、太史氏
4、玉堂學士之印(唐宋以後,稱翰林院為玉堂,景濂官至翰林學士,故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