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鳥嘴茶,也就是如今的鳳凰水仙品種。鳥嘴茶最初是由紅茵茶樹栽培而來。早在宋代時,鳳凰山民就發現了葉尖似鳥嘴的紅茵茶樹。山民將紅茵茶樹烹製後飲用,發現其味道比烏龍還好,便開始從山上挖掘樹苗,移回屋前種植,從此鳳凰人民就開始栽培茶樹。紅茵是野生型的茶樹,因嫩梢新葉的前端呈現斑斕的淺紅色而得名。
鳥嘴茶是栽培的“鳥嘴”(即鳳凰水仙)茶樹的前身,也就是說鳥嘴茶,其實是從紅茵品種培育而成的。
名字由來
鳥嘴茶的名字由來有兩種解析:
一、是依據茶葉的形狀起名的。
不管它的葉子是大是小,是長是短,是長條狀還是橢圓形,葉尖是銳尖還是漸尖,從側面看,它都象鳥嘴一樣,它也就因此而得名。
二、因民間的一個美麗傳說而得名的。
傳說七百多年前,宋末小皇帝趙昺一班人被元兵追逐,從福建逃到廣東。一天,他們逃進了鳳凰山,一直爬上烏崬頂天池,累的滿頭大汗,飢餓難忍。年幼的趙昺坐在草地上,叫嚷口渴要茶喝。隨從大臣奏說:“這裡雲霧高山,四野並無人家,那裡有茶可喝?”趙昺聽後放聲大哭,仍叫嚷要茶喝。這時,濃霧開處,晴空中飄來一朵五彩祥雲,雲端上竟飛著一隻鳳凰鳥,鳥嘴中叼著一支帶著綠葉的樹枝,停歇在趙昺的面前。鳳凰鳥投下樹枝,既駕五彩祥雲冉冉而去。此情此景使大家十分驚訝。隨從人員有識茶葉者,立即摘下嫩葉獻給帝道“此乃茶葉,聖上將茶葉含入口中,緩慢細嚼,可以解渴”。帝納之,須臾,渴止津生,精神大振,並把剩下的茶葉賜與群臣止渴,為數不多的茶葉頃刻殆盡,只剩下茶枝和一對並蒂的茶果。帝在茶果中取出茶籽,扒開泥土,將茶籽播在地里,並道:“就讓此茶生長在烏崬山上吧”,不久,烏崬山一帶山麓果然生長出叢叢茶樹。現在烏崬山上有茶齡幾百年的古茶樹,都稱為“宋種”。又因為茶種是鳳鳥叼來的,因此也稱“鳥嘴茶”。
鳳凰茶農,祖祖輩輩,歷經幾百年,將“宋種”茶精心培育社篩選,現已發展出各種香型的單叢茶,成為中國名茶(烏龍茶)之鄉。
種類
鳥嘴茶按其製作出來的品質可分為單樅,浪菜,水仙三個等級,其中以單樅為最好。到了當代,為了便於栽培管理,宣傳推廣,茶農們也按茶樹的形態或者成品茶的特徵,香氣,時代背景等給茶樹冠名。
1.以樹型定名的,如望天茶,團樹,紅娘傘,大叢茶等。
2.就葉色而定的,有白葉(實際是淺綠色或黃綠色的葉子)和烏葉(實際葉色深綠)。
3.就成品茶的外型特徵而定的,有大骨槓,絲線茶,面線茶等。
4.成茶的自然香氣接近某種花香的,有蜜蘭香,梔子花香,芝蘭香,玉蘭香,桂花香,夜來香,茉莉香,米蘭香,橙花香等。現在這種命名方法更為茶區和大眾所接受。
5.成茶沖泡後品味口感特徵,有香番薯,薑母香,杏仁香,肉桂香,楊梅香,蘋果香,水蜜桃香等。
6.以所在地命名,烏崬單樅,獅頭黃梔香,中坪芝蘭等。
7.以事件,時代背景命名的,有東方紅(文革時期)等。
8.特殊命名的,有八仙過海,老仙翁等。
生長環境
鳥嘴茶生長在廣東的鳳凰山。鳳凰山是粵東地區最古老的山,山上烏褐色的岩石裸露,懸崖峭壁,奇山異峰十分壯觀。鳳凰山的花崗岩體屬燕山運動第三期的岩漿岩,大多為黑雲母花崗岩,岩石風化較深,因此,在鳳鳥髻山,萬峰山,烏崬等山的山腰上,是粗晶花崗岩發育的山地紅壤和黃壤土,有機含量一般在1%-2%,PH為4.5-6.這些微酸性土壤,為茶樹提供了物質基礎,尤其是鳳凰單樅獨特的山韻風格,更多得益於地理優勢。
採摘和製作
鳳凰高山老樹茶,每年只採一次春茶,其鮮葉內含物質豐富丰韻飽滿,花香細膩清高,滋味爽口,山韻特徵明顯,對於其他區域,一年內是多季節採摘成茶,通常秋季是製作高香型(自然花香較為顯露)鳥嘴茶的最佳時節。但秋茶的濃醇度略遜春茶。
鳥嘴茶的採摘工藝,是手工與機械生產相結合,製作過程包括“採摘—曬青—晾青—做青—殺青—揉捻—烘焙”等七道工序。每一道工序稍有疏忽就會降為浪菜或者水仙級別。
採摘——嫩葉的採摘一般為2-5葉,採摘時間為晴天下午一至四時,採下來的鮮葉有烏葉,白葉,厚葉,薄葉,大葉,小葉之分,應分別置放茶筐,以便分類加工。
曬青——利用日光萎調將青葉中的一部分水分和青草氣散發。
晾青——主要是起到平衡葉脈和葉片的水分作用。
做青——是香氣形成的關鍵工序,關係到成茶的香氣鮮爽高低,滋味的濃郁淡薄,做青是由碰青,搖青,靜置三個過程往返交替數次進行。通常碰青五次後,發酵程度已達到出現紅邊,葉形呈湯匙狀,香氣鮮清花香味,即為碰青,搖青適度。
殺青——用高溫抑制做青葉的氧化,控制茶葉色,香,味的形成。現在主要是運用機械殺青。
揉捻——使茶條成型,外型美觀。
烘焙——分為初烘,攤涼,復烘三個階段。蒸發掉葉內多餘水分,促使葉內含物起熱化,構香作用,以利儲存。
成品要求
鳥嘴茶成品茶的標準要求:條索緊卷均勻,色澤黃褐或灰褐油潤,山韻明顯,有獨特的花香,湯色橙黃,清澈明亮,滋味鮮爽,回甘力強,葉底柔軟明亮,綠腹紅鑲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