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柳林·孟門·南山寺
孟門南山寺,
又名靈泉寺,
系山西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孟門鎮簡述
孟門古鎮是“九曲黃河第二鎮”。戰國時期孟門為趙國藺邑;漢元朔三年(前126),漢武帝封其代共王子熹為藺侯;元朔四年(前125),置西河郡。北周大象元年(579)置定胡縣,兼置定胡郡。唐武德三年(620), 置西定州 ;貞觀二年(628), 廢西定州,改定胡縣為孟門縣;七年(633) 廢孟門縣,置孟門鎮;八年(634) 廢孟門鎮,復置定胡縣。直到金至元年間(1264一1294) ,廢孟門縣,設孟門鎮。前後長達1400多年,一直是地跨柳林、中陽、臨縣(臨縣三交以南大部分,包括今天著名的磧口古鎮在內) 以及陝西省吳堡縣全境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孟門道院
孟門是大禹治水第一門。西周穆王時代(前1009—前954年在位),山西呂梁武當山玄武道場,為了祭祀鯀禹治水之功績,在孟門南山(又名莊王山)禹王石附近創建了孟門道院,主殿為源神殿。
孔子朝拜孟門源神殿
國際考古專家、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院士白禮昌教授從諸史料中考證,有明確記載孔子在公元前496年來到山西並遊覽、拜祀呂梁山諸地。駁斥了有關人士提出的孔子未遊歷山西的觀點。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晉國趙鞅,即趙簡子派使者到魯國聘請孔子為師。孔子臨晉陽聞趙簡子已殺竇鳴犢、舜華二位晉國賢大夫。孔子“不應而去”,自太原到呂梁北武當山、臨縣磧口,沿黃河水邊到石樓縣,又沿黃河順流而下,經壺口、過龍門,而後回到魯國。
《呂氏春秋》曰:“孔子將西適晉,見趙鞅,至河而返”。《史記-孔子世家》曰:“孔子既不得用於衛,將西見趙簡子,至於河而聞竇鳴犢、舜華之死也。臨河而嘆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此,命也夫!”。
趙簡之的行為,孔子聞之而避,不願仕於之。孔子即從太原到呂梁北武當山祭玄天大帝後,西行柳林朝拜孟門源神殿,隨行弟子記載下《孔子觀呂梁》之名言,沿黃河邊順流而下,環流九十里到臨河縣(今山西石樓縣),祀后土寺和禮拜姜太公祠,在《論語》中有“入太廟,每事問”之記載。
孟門南山靈泉寺
據山西《永寧州志》載,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十三年,駕幸孟門縣,見這裡峰巒插天,黃河下臨,風景優美,形極險峻,故敕賜尉遲恭在孟門道院周圍監造樓台殿宇數百處,於是,一座呂梁·孟門·南山寺陵塔群一角規模恢宏、建造精雅、金碧輝煌的寺院落成,總占地面積8250平方米。此後便聞名於黃河中游,不僅有“西晉第一叢林”、“五龍聖飛之地”等的美譽。而且成為山西永寧州(今呂梁)八大官寺之首,鼎盛時期有寺田5359畝,僧眾600餘人,統領山西、陝西兩省今離石、柳林、中陽、臨縣和吳堡、綏德六縣的一百多處寺廟。是黃河中游數一數二的佛教勝地,是佛、道、儒三教薈萃的集經古剎。因寺旁有泉,旱禱輒應,又稱靈泉寺。
該寺為群體建築,座北向南,共七院八殿五樓五廳三區四廟一堂十景。正中為大雄寶殿,建築九檁八達。殿前為天王殿,分上、中、下三層,樓上有“聖旨樓”;兩旁房舍個九楹,東為僧舍,西為客堂。靈泉之東,回折而上是觀音殿、聖境殿、古佛殿、普慧院,其南為友雲亭、古佛殿,西南為祖師堂,又東為靈泉別院。山門外有甘泉一道,砌石成井,龍口吐水,名曰八角琉璃龍井,又稱“靈泉吐玉”、“靈泉寒玉”。井旁有左紋古柏一株,粗約五圍,鬱鬱蔥蔥,靜若龍蟠。唐太宗、明太祖曾親蒞該寺並降諭旨,宋仁宗、金世宗、明仁宗分別為其敕賜“靈泉寺”額,並為寺中兩位高僧賜號及佛乘。
南山峰巒若壁插天,山腰開闊平緩,透宛迴環,若涌若連,若盤若躍,甘泉飛瀑山椒,翠柏雲屏,下臨洶湧黃河,設險據勝,景致甚多,昔人以其形勝,列有十景:
黃河晚波:寺臨黃河,一望數十里,奔涌而來,岸上舟人,晚眺如畫。
孟門煙雨:寺在鎮南,據河東皋,園樹連綿,早晚霞燦爛。
翠柏雲屏:寺座山麓,古柏成林,環圍四匝,望之如屏。
東流環碧:東溪自山澗而出,經五十餘里,盤折西流繞寺,寺樹映之如碧。
靈泉吐玉:山楞幽泉,清冽如玉。相傳金大定時土人引水灌田,有嘉禾合穎之祥,固名曰靈。
鍾綻神文:寺有鍾一口,橫文下裂,相傳數十年前紋闊可容手指。但擊之聲宏如故。
深林玉帶:寺柏陰森密布,步入深林,從林間遠眺,黃河碧波蕩漾,如錦帶然。
秋鳥歸山:寺山茂樹插天,每深秋有白腹鴉群飛棲集,經冬至春始去,歲有常期。
端陽花信:殿前蜀葵花一本五色,開期常以農曆五月五日,歲無先後。
柏抱蓮盆:山巔古柏一株,披枝下垂近地,拳曲向上,枝葉蔥籠,形似蓮花。
1674年(甲寅年)8月,明末清初傑出的思想家、詩人、書畫家、醫學家、戲曲家、武術家、社會活動家、號稱“十七世紀中國思想文化界的一座奇峰”的傅山曾遊歷到此,並作詩《自青龍驛過靈泉寺》:
寺遠吾儕僻,秋高獨往盟。
柏來花眼翠,霞上老心明。
淨界悲文藻,威河響甲兵。
顢頇僧榻 借,壁壘夢經行
寺東南百米處的亂石叢中,有一塊2米高光禿的獨石上生長著一顆約20年左右樹齡的神奇柏樹。此樹直徑30厘米、高5米,根系完全深扎於微小的裂縫內,而整石完好。在嚴重缺乏生長所需營養及水分的條件下,植株依然生長茂盛,為當地一奇景。寺域還有一千多座僧塔、一百多塊石碑組成的塔林、碑林;山門口有兩株參天翠柏;靈泉別院旁有一株五圍古柏等。
南山寺曾有一口巨鍾,周長折合6米有餘,據傳,鐘下可坐四人耍紙牌,還可容4人觀戲(俗稱“爬場”),夏可避烈日暴曬,冬可避狂風飛雪,其直徑當在2米以上,其重9999斤,有“四十里鐘聲”的傳說。亦有銅鑄的十八羅漢像。惜於抗戰期間被迫搗毀,用於製造地雷及手榴彈。
孟門還有定湖廟、將軍廟、財神廟等眾多大大小小的寺廟星羅棋布於孟門鎮的各個古村,成為南山寺的陪襯式景點。
孟門南山寺有很多的傳說,如:大禹治水、秦莊襄王、四十里鐘聲、朱元璋、聚寶盆、靈泉聖水、左扭柏林、友雲禪師、靈狐救妃、驢尾巴、孟門熬等等。
走向衰落
南山寺從唐貞觀十三年建造寺院,歷經唐、宋、金、元、明、清。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五月,一場大火將正殿
以及四十多間配殿全部化為灰燼。乾隆五十九年,也就是被大火燒毀的十年以後開始,依原樣動工重新建造南山寺。重新修建時,在原來的結構上作了重大調整。比如東西兩廡的各二十四間木結構改建為無梁殿,同時將前院中央的關帝殿改建為三層樓閣式木結構建築。南山寺又出現了一個興盛期。
然而,南山寺的悲劇並沒有結束,年老的南山寺又一次遭到幾乎是毀滅性的災難。災難來自日本鬼子的侵華戰爭。面對日軍的飛機、大炮,一無所有的抗日軍民拿什麼抗擊侵華日軍?必須建自己的兵工廠,造自己的武器。但是,沒有資金,沒有建築材料,怎么辦?只能把目光投向寺廟,不用花一分錢,就有現成的建築材料。於是銅鐵鑄像和一口巨鍾連同房梁廈柱統統被拆,拆廟建兵工廠的奇特現象就這樣發生了。這是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產物,而且又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留著一座寺院又有什麼用?因此南山寺為抗日戰爭做出了犧牲,做出了貢獻。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指責八路軍拆寺院建兵工廠這一舉動。從本質上講,南山寺還是毀於戰爭,而這筆帳理所當然要記在日本侵略者頭上。因此南山寺也是我們銘記國恥的一個載體。
保護與開發
改革開放以來,孟門鎮黨委、政府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認真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
合理利用”的方針,在上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重視支持下,修復了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源神殿。寺旁栽植柏樹六萬餘株,挖出保護塔陵基座52座,碑碣100餘塊。
2003年6月,南山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5月,柳林縣人民政府成立了南山寺景區籌建領導組及辦公室,規劃開發以大禹文化為核心,以南山古寺、古縣衙、民俗文化、紅棗文化、藺氏尋根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旅遊區。
由全國勞模陳步亮帶頭開發的劉家圪垯生態旅遊度假村也悄然興起,形成了旅遊與度假為一體的勝地。
內蒙古藝術家、作家來孟門採風 2006年2月9日,由中國民俗學會、國家紐帶工程東方文化館、東西方藝術家協會(紐約)民俗藝術委員會、柳林縣人民政府等單位主辦的“中國首屆黃河黃土高原柳林孟門年俗文化節”在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孟門南山寺開幕。孟門古鎮以及南山寺全面真實地展示了黃河黃土高原原生態的民俗文化藝術和歷史文化遺蹟.。來自國內外的90餘名國內外民俗專家、學者匯聚一堂,研究和探索如何保護和發展中國傳統年節文化,特別是推動黃河中游及黃土高原腹部區際間民俗文化及年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開幕式上,孟門鎮被授予“中國民俗文化保護之鄉”的稱號,並被確定為“南京大學民俗教研基地”。中國民俗學會會長,民俗學家,民間文藝家和各界人士深感中華傳統年節文化急需保護,全體通過了《保護中國傳統年俗文化孟門宣言》。
孟門南山寺是千年古剎,是黃河中游修建最早、規模較大的寺院。它的輝煌與滄桑,只有了解它的人才能欣賞到它的美!
相信孟門會贏來更多的國內外遊客!
相信孟門南山寺會東山再起、揚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