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演變
![子孫寶桶](/img/a/a12/nBnauM3X3gTOwYDNzkDMzUjM3QTMxETMzczMzQTNwAzMxAzL5AzLw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用法
桶裡面放棗子,期盼“早得貴子”;長生果(帶殼花生,節數越多越好),寓意長生不老和多子多福,;以及桂圓,荔枝,百合,蓮子等乾果;再放進五隻紅雞蛋,象徵“五子登科”等等。子孫桶要專門由娘家兄弟在新娘進門之前拎進洞房。
婚姻
訂親
![子孫寶桶](/img/c/63a/nBnauM3XxITMwgTO2kDMzUjM3QTMxETMzczMzQTNwAzMxAzL5AzL4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締結姻緣,先托媒人說合,求親都是男媒到女家相求,絕無女求男者.對待媒人必須以上賓之禮,備辦酒食,俗謂“親事成不成,酒水百廿瓶”。經雙方說合,再陪男的上女家“相親”,女方同意後,由父母或兄弟,也有由媒人或親人陪同姑娘到男方“望人家”。相親完畢,男方選擇吉日托人帶上禮物向女方討年庚八字(出生年、月、日、時)。“年庚帖”拿回後,要請算命瞎子“合八字”。八字不可相衝相剋,如“龍虎鬥”、“兩龍不同潭”、“雞兔不合籠”等均不宜配婚。男方也需將八字送到女方去合。八字相合,雙方父母同意婚事,即由男家擇日,將定親日期寫於龍鳳紅帖上,請媒人連同聘禮送到女家,稱為“定親”。女方回贈狀元花禮帽、糖果糕點等,也有的繡花袋一對,萬年青兩株,俗稱“回情”。定親後男女即視為夫妻,他人不得再上門求親。
迎娶
![子孫寶桶](/img/e/f10/nBnauM3X2ETNzEjM5kDMzUjM3QTMxETMzczMzQTNwAzMxAzL5AzL1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1950年《婚姻法》頒布後,提倡婚姻自主,自由戀愛,文明結婚。舊俗的繁文縟節已漸減少。
婚俗
舊時,衢州各縣婚姻習俗大致相同。
童養媳
一般為家庭經濟不寬裕,人口過多,撫養艱難,怕女兒長大無力購辦嫁妝而給人作童養媳的,也有撿養或買養的,童養媳長大成婚時也舉行婚禮,若婚前男方夭折,童養媳當作女兒出嫁,也有的終身不嫁的。
入贅
俗稱“招親”。女方“招親”一般因家中沒有兄弟,入贅的男人多為家境貧寒、兄弟多、無力娶妻者,入贅女婿常受歧視,不能入譜,有“招親佬,三年不逃算好佬”之說。常山一帶招親時要寫招親字置於大門外的草坪或石頭上表示受村人監督。招親後如得罪村人,往往被趕出村。因此過去視入贅為畏途,今此俗已改,入贅者受法律保護。
換親
兩家因家境貧寒或關係融洽,親上加親,互娶對方女兒為媳婦,可以免送財禮,俗稱“寶換寶”。
改嫁,俗謂“二婚親”。寡婦一般要守孝三年才可再嫁,但被視為不光彩,沒有選擇丈夫的自由,須聽族人支配。娶寡婦者多為喪偶或無力娶妻的窮人。男方擇吉日夜間迎娶,寡婦坐“烏藤轎”或“藍藤轎”。建國後此俗已廢。
打喜
又叫“沖喜”。定親後,男子重病不起,經雙方商定提前完婚,由妹代兄拜堂。如男的死亡,女的即成寡婦。舊時還有同姓的不婚的習俗,今已廢除。
喪禮
![子孫寶桶](/img/3/24d/nBnauM3XwYTOwADN2ATMzUjM3QTMxETMzczMzQTNwAzMxAzLwEzLx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出殯儀式最為隆重,富裕人家,出殯前要請道士做三日天夜道場,超度死者,叫“做功德”。出殯日,要請有地位者宣讀祭文,焚燒神像,子女披麻戴孝,足穿草鞋,在孝堂拜見弔孝親友。出殯時,女婿舉墳頭傘、背紙錢袋前導。親友戴白帽、白兜、捧香隨後。一路鳴鑼擊鼓、吹嗩吶、散紙錢,直至墓地。棺材入土後,以磚為廓。晚上備“白事酒”宴請送喪親友,回贈每人毛巾一條,或白布五六尺,謂“謝孝”。建國後,喪禮的封建迷信內容大多廢除,葬儀從簡,一般以送花圈,佩黑紗、小白花,舉行追悼會表示哀悼。1979年後,城鎮逐漸通行火化,農村仍以土葬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