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耕地人口
全鄉現有耕地3024公頃,總人口3424人,總戶數1246戶。其中:農業人口2115人,農業戶644戶。人均占有耕地1.5公頃,林地面積151公頃,糧食直補面積達到2667公頃。
貧困村屯

經濟狀況:太平溝村人均占有耕地只有2畝,農民收入主要來源於種植業、山產品採集業和畜牧業。種植業由於耕地少,受自然災害影響嚴重,土質較差等原因,致使糧食產量低,質量差,在經濟發展中所占比重很小。2000年糧食產量只有85噸,人均糧食占有量162公斤。廣大農民在發展畜牧業方面有很高的熱情,太平溝村也有面積廣闊的草地,但由於缺少資金,畜牧業使終沒有發展起來。多年來,由於其它經濟來源有限,廣大村民將山產品採集業作為收入的重要來源。2000年太平溝村人均純收入956元,其中副業收入468元、種植業210元、畜牧業收入206元、勞務輸出收入72元。太平溝村由於基礎差,經濟發展遲緩,致使村集體積累薄弱,村級債務達到15.6萬元。
現狀:太平溝村地處深山區,交通閉塞,公益事業發展緩慢,村衛生所設備簡陋,醫療衛生條件差。交通條件差,冬季遇雪封山,道路受阻,有1至2個月時間不能通車。沒有水井,村民生產、生活用水主要是山溝水,水質差,民眾生活健康得不到保證。太平溝村遠離縣政府、鄉政府,地理環境複雜,從建村到現在一直未通電,農戶照明僅靠兩台發電機維持每天2~3個小時。村民看不上電視、不能打電話,生活在一個相對閉塞的空間,遠離現代文明。全村住房條件極差,138戶中只有2戶是磚瓦房,其餘136戶全部是土木結構房,房屋磚瓦化率僅為1%左右。農業生產條件差,機械化水平低,全村只有1套大型農機具、13(台)套小型農機具。農民整體素質較低。

指導思想和目標:江澤民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21世紀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為指針,以大力發展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特色種植業、中低產田改造為主要內容,緊緊圍繞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穩定、脫貧致富為主要目標,充分挖掘農村經濟發展潛力,不斷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和貧困民眾自我發展能力,確保全村農民收入有較大幅度的增長,民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村域經濟全面發展,達到全縣中上等水平,並逐步形成村級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結合太平溝實際情況,確定了“因地制宜、綜合治理、整體推進、共同富裕”的脫貧思路。項目實施後,到2006年,實現以下六項發展目標,基本改善人民生產、生活條件,為農民致富奔小康奠定堅實基礎。(1)畜牧業得到長足發展。在畜牧業中,對傳統的黃牛養殖和山羊養殖進行大力發展,養殖黃牛400頭、山羊1500隻。加大科技和資金投入力度,使黃牛養殖業、山羊養殖業成為農業生產中的支柱產業,形成規模,產值在全村農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達到35%以上。(2)特色養殖項目有所突破。太平溝村地處深山區,生態環境保護較好,各種資源豐富,發展蜜蜂、野雞、沙半雞、山地雞(家雞山養)養殖前景看好。經過努力,蜜蜂養殖達到100箱、野雞養殖800對、沙半雞養殖800對、山地雞養殖2000隻。(3)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實施防病改水工程,保證每人每天的生產、生活用水量達到50公斤,切實改善飲用水的質量。從附近的嘉蔭縣馬連林場架電至太平溝村,結束太平溝村沒有電的歷史,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證。(4)中草藥種植業得到發展。太平溝村地處山區,海拔高、氣溫低、土質不好,不利於發展糧食種植業,但發展中草藥種植業卻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今後在穩定糧食種植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中草藥種植業。種植甘草、黃芪等中草藥300畝。(5)水產養殖業有一定發展太平溝村頻鄰黑龍江,溝塘較多,水面面積大,非常適合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依託這一優勢,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將鰱魚、鯉魚作為養殖主要品種,養魚30畝、9000尾。(6)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經過努力,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到1,250元以上,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00元。徹底解決溫飽問題,致富奔小康。
附屬單位
鄉鎮內附屬單位建設完備:有學校、醫院、信用社。涉農服務部門有農藥種子化肥經銷點、畜牧防疫站、加油站、供電所、集貿市場等。各部門運轉良好,都相應地發揮了職能作用,基本滿足了人們日常生產、生活需要。
各項事業蓬勃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鄉通電村有7個自然村,3個自然村已用上了自來水,村村通公路、通電話、通有線電視、通郵,覆蓋率達90%以上,農村磚瓦化率65%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4028元,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921萬元。農業生產總值2487萬元;增加值達到1185萬元。
種植業

畜牧業
2006年上半年,太平溝鄉畜牧業發展總體上是好的,生豬存欄732頭,黃牛478頭,奶牛153頭,羊888隻。存欄指數照比同期下降明顯,產生這樣的原因主要是受養殖業市場衝擊和飼料價格的影響。但我鄉政府積極努力,完善畜牧業服務體系建設,增加服務項目及服務質量。石虎溝村尹大力的野豬家養項目給我鄉的養殖業注入了生機和活力,飼養量達70頭。由於我鄉屬山區,適合蜜蜂養殖,今年養殖量達500箱。
旅遊業
太平溝鄉有獨特的地理優勢及美麗的自然景觀,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前來觀光。主要景點有興東的道台府、漁王廟、德政碑;金滿屯至新河口村的“長江小三峽”;太平溝村的地下森林公園、慈禧行宮、黃金博物館、愛國石、八仙閣等景點,構成了我鄉優美的人文景觀、歷史景觀、自然景觀。德政碑程公九思,官至汝霖。安徽桐城縣籍。民國十三年冬季由璦琿自調來斯邑。當時蘿北全境,墾戶不滿五百,熟地不過兩千,地曠人稀,滿目荒涼。公接任後,移民貸費,課農勸商,優遇駐軍,防剿盜匪,設學校以培養青年,開水田以盡地利。救災則解囊賑濟,防邊則布置周詳。審理案件,從無積壓。地方庶政,悉取公開,數年之間,地方要政,次第舉辦。昔稱荒涼之區,日臻富庶。十入年防俄之役,沿邊合縣,風鶴頻驚。公力持鎮靜。迭電上崢,堅持固守,開地方緊急會議,願共生死,與農高首領,主張一致,率能化險為夷。地方安謐,皆我公苦心致力所賜也。是年冬,當局論功賞勛,開調肇東,闔邑商民,如失慈母。電求保留,未蒙照準。復念公篆蘿七載,清慎勤廉,始終如一。防俄一役,無證果敢有為,商民感戴之私,罄竹難書,愛將德政,銘諸於碑,藉志不朽云爾。旅遊業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我鄉的其它各項服務業的發展,從而也使我鄉的山特產品、水產品有了銷路。山產品主要有刺嫩芽、蘑菇、木耳、蕨菜、松籽、五味子等,水產品有三花五羅、鱘、鰉、細鱗魚、等名貴江魚。野生動物有狍子、鹿、山地雞、野豬等,均屬國家珍稀動物。
招商引資
太平溝鄉的森林資源及礦產資源豐富,有很大的開採潛力。大馬河的煤礦及新河口的腐殖酸正有待開發。太平溝村的筷子廠正在運營中。2006年在金滿屯村的腐殖酸深加工廠正在建設當中,投資總額達1300萬元,該項目為我鄉解決了剩餘勞動力。預計年創利潤100萬元。
新農村建設
按照國家的號召及上級各部門的幫助,太平溝鄉的新農村建設正在穩步有序地進行。在興東村鋪就水泥路面巷道2400延長米,新建村級文化娛樂場所1個,排水溝清淤12000延長米、修永久性涵洞13處、徹底解決興東村的水患問題。今年在興東村、興合村十里河小組新安裝自來水,沼氣池項目正在籌備中。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鄉的父老鄉親在鄉黨委、政府的帶領下,正以滿腔的熱情,努力的建設我們美好的家園,讓我們太平溝鄉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四方遊客,八方賓朋。採取多種形式對農民進行培訓,主要是辦培訓班、播放科技錄相、印發資料、外出參觀學習等多種形式。聘請科研部門和涉農部門組織農民按時間和項目建設進度進行培訓,培訓內容主要有中草藥種植、山野菜種植、野雞、沙半雞養技術。同時要抓好國家制定的AA級綠色食品生產規程為主要內容的培訓,要以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使每個農民真正掌握1---2實用技術,使多戶有一名科技明白人,增強村幹部和廣大農戶的科技意識和市場意識,提高認識水平和套用科技能力,提高農民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和農民整體素質。

監督管理機制一是建立目標管理責任制,對於每個建設項目,村規劃實施領導小組與各項目實施單位簽訂項目建設契約,與縣扶貧領導小組簽訂承諾契約,村規劃實施領導小組成員對每個建設項目也要搞好分工,落實到人。二是建立項目實施管理制度,總體上要把好“三關”。1、把好計畫管理關,村規劃實施領導小組按照總體規劃和分年實施計畫,編報年度實施目標和項目計畫,上報縣扶貧領導小組,計畫下達後,村規劃實施領導小組組織抓好項目實施;2、把好資金管理關,推行予撥款報帳制度,結合自籌,施工單位墊付等方式共同實施項目,村規劃實施小組審核匯總原始憑證,編制報帳材料上報縣扶貧辦,項目完成後,縣扶貧辦、縣財政組織驗收。3、把好質量管理關。村成立監測評價機構,吸收村民代表和貧困戶代表參加,通過日常統計、跟蹤問效、抽樣調查、實地檢查等有效方法,嚴格按照國家制定的各個項目的技術規程和標準、技術規範和管理細則進行項目監測評價,及時掌握收入、產出、質量、進度等方面信息,進行監測評價分析,編寫監測評價報告,採取相應措施,及時發現和解決出現的偏差、問題、困難等。確保規劃項目如期高標準高質量完成。項目完成後,村規劃實施小組按照規劃目標和項目設計,對項目工期、質量、效益全面考核後編寫驗收報告上報縣扶貧辦組織驗收。項目建成交付使用後,村按照已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加強管理,發揮項目整體效益。三是組織廣泛參與。村規劃實施小組組織廣大農戶,特別是貧困戶參與,通過農戶、貧困戶對規劃項目實施各個環節的參與,真正成為扶貧規劃的制定者、實施者、管理者和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