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歷史
![太平古鎮](/img/9/0b6/wZwpmL0MzN4cDO4QzN1A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0czLz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古藺縣地方志介紹,戰國至先秦時期,太平古鎮屬古鰼國部落和夜郎國,人們將太平鎮叫“落洪口”。
蜀漢時,諸葛亮南征,曾在這一代出兵布陣。
明代以後,來自江西隴南縣太平堡的商人朱復桐,為紀念先輩朱熹在白鹿洞書院講學傳道,將“落洪口”更名為“鹿平場”;後來,朱氏後裔為了懷念家鄉的“太平堡”,又將其易名為“太平渡”,沿用至今。
明末清初,因川鹽入黔的交通需求,此地設立水路驛站,眾多鹽商湧入太平設號,商賈雲集,貿易繁忙。太平渡口船隻臚列,桅檣如林,物暢其流,古鎮因此而逐漸繁榮。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太平鎮已經成為川黔滇地帶極富盛名的商貿樞紐。
民囯二十四年(1935年),紅軍長徵到達太平古鎮一帶,開始四渡赤水。
1958年,太平鎮建立起國內較早的紅軍長征革命紀念館。
1983年,被收入《今日中國旅遊世界》叢書,以七國文字向世界介紹。
![太平古鎮](/img/e/7e2/wZwpmLxADN1YDMyMTO0A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zkzLz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1996年,建成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紀念碑、陳列館,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1年6月,經中宣部批准並公布陳列館所在地太平鎮為全國第二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005年,紀念地景區被納入全國百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三十條精品線路。
2006年,經省相關部門批准立項,完成紀念碑整修,1800平方米紀念場地配套建設,2000平方米紀念館改擴建,3000平方米停車場建設,紅軍街維護整治,3公里步游道建設,4處旅遊公廁建設,紀念館外廣場增設11尊散落式紅軍圓雕和浮雕等建設內容。
2007年,被建設部批准為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是四川省八大名鎮之一。
2009年,實施紅軍長征四渡赤水太平渡紀念地二期工程。對“紅軍機要室”、“紅軍總政治部”、“總司令部”、“紅軍醫院”、“紅軍銀行”重要節點及28000平方米的古建築進行修繕保護以及歷史場景還原。
2011年4月,太平古鎮被評為四川省“十大最宜業街巷”。
2012年10月,太平古鎮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16年12月5日,國家旅遊局掀史上最嚴景區“整肅風”,太平古鎮被嚴重警告。
![福地太平·紅色古藺](/img/4/3d5/wZwpmLygjM0QTM2YTO0A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2kzLx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太平古鎮位於古藺河與赤水河交匯處,距縣城古藺35公里。與貴州省習水市醒民鄉隔河相望,為古藺出川入黔的東大門,鎮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N28°08′ 東經E106°02′。截至2011年2月,景區幅員104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太平古鎮](/img/e/b57/wZwpmL3cDNyYDO3YTO0A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2kzLx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太平古鎮呈現東南高、西北低的,向太平渡傾斜,屬深丘河谷地貌;景區內最高海拔1100米,最低海拔300米,相對高差800米,喀斯特地貌明顯。太平依山傍水,街道呈階梯分布,很早以來就是川黔商旅聚散之地,素有“小山城”之稱。
水文特徵
![太平古鎮](/img/f/79e/wZwpmL1UDNxUjN3YTO0A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2kzL0Q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太平古鎮地處古藺河與赤水河匯合處,古藺縣內主要河流古藺河、鹽井河在此與長江的主要支流赤水河交匯。
氣候類型
太平古鎮屬亞熱帶乾熱河谷氣候,河谷內高溫、低濕,區域內光熱資源豐富,氣候炎熱少雨。
![福地太平·紅色古藺](/img/8/e1c/wZwpmL0MDO5ADO1YTO0A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2kzL3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景區布局
![太平古鎮圖冊](/img/1/f9a/wZwpmLzUTO2MDM3QjM1A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0I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古鎮依山傍水,高低錯落。現存建築多為明清時期房屋, 採用古代乾闌式和吊腳樓等建築構架。最具特色的長征街、紅軍街和順河街結構布局以自然山水為基礎,依山就勢,街道與建築依據地形呈“之”字形蜿蜒水平伸展;隨著社會的進步,沿赤水河邊崛起一座座高樓,形成一個個新的貿易集市區;3公里步游石階呈“Z”形連線和新街。新街建有2000平方米的紀念館;1800平方米紀念廣場,紀念館外廣場有11尊散落式紅軍圓雕和浮雕。
景區景點
太平八景
太平古鎮老街民風民俗淳樸,舊時有太平八景,即九溪煙雨、落洪曉渡、春燕銜泥、榮盛燈火、營頂夕照、漁翁垂釣、犀牛望月、鷹石緬懷。
主要景點
景區現主要景點為古藺縣紅軍長征四渡赤水博物館、 太平渡渡口紀念碑、地下黨活動室、紅軍機要處 、紅軍臨時醫院駐地、門板 、紅軍炊事班舊址 、紅軍銀行兌換處、紅三軍團駐地舊址、 紅軍總司令部駐地。
•古藺縣紅軍長征四渡赤水博物館
![紅軍長征四渡赤水博物館](/img/6/735/wZwpmLxUDNwkDNxMDM1A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zAzL3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古藺縣紅軍長征四渡赤水博物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位於四川省古藺縣城以東34公里處的太平古鎮,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600平方米。
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始建於1958年,原名為太平渡長征紀念館,1975年改建更名為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被確定為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2008年4月正式向社會免費開放。主要展出紅軍長征途經古藺留下的紅軍武器、印章、醫書、標語等近200件珍貴革命文物。館內共有13個展室,分為六個部分,集中反映了紅軍長征四渡赤水全過程,詳細介紹了中央紅軍於1935年1月19日至3月22日四渡赤水期間,在毛澤東同志的親自指揮下,三次進入古藺縣境,歷時54天,在古藺開展的各項活動及川南遊擊隊、古藺地下黨活動情況。
2011年,經四川省文物管理局以川文物博函﹝2011﹞47號檔案批覆,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正式更名為古藺縣紅軍長征四渡赤水博物館。
•長征街
![古藺太平鎮長征街](/img/7/cae/wZwpmLwQjNwUDO5MjM1A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zIzLwQ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長征街位於古鎮中心位置,木屋大多建於清末民初,老街全長約500米, 融合了江西建築風格和川南民居的建築元素。中國大多數古鎮古街地勢較為平坦,但長征街卻是沿山脊逐級而上建設,上下落差近百米,台階數百級,其建築錯落有致。有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同志休息處,紅一、三、五軍團部駐地舊址,紅軍臨時醫院,蘇維埃臨時銀行等紅軍遺址87處。
•分果實會場
![古藺太平鎮榮盛通鹽號](/img/5/469/wZwpmL2YzNzgjM5QTO0A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0kzL3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分果實會場位於榮盛通鹽號院前,榮盛通鹽號建於清末,為川鹽入黔的中轉站,是古鹽道上的重要遺存。鹽道繁盛時鎮上有八家鹽號,現店名保存完好的有恆鹽號、三益恆鹽號、德謙裕鹽號、榮盛通鹽號等。紅軍長征四渡赤水進駐太平渡時,沒收來的地主朱蜚聲財物分給民眾。榮盛通鹽號也是毛主席的住地,解放後在此最先建立太平渡紅軍長征紀念館。
•紅軍總司令部駐地
![古藺太平鎮紅軍總司令部駐地](/img/8/d28/wZwpmL1AzNwUDOyQTO0A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0kzLx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紅軍總司令部駐地位於太平古鎮長征街,此地是太平古鎮上一座大廟,四渡赤水期間,因此地可俯瞰整個赤水河戰場及對岸高地,故設定為總司令部。房屋由兩部分組成:平房部分為葉劍英、周恩來、劉伯承、朱德居住的地方;閣樓部分為三層木製吊腳樓;後勤的最高領導和指揮機構,即紅軍總部。所有指揮紅軍軍事行動的命令都由這裡發出。時任紅軍總司令的是中革軍委主席朱德,總政委周恩來,總參謀長劉伯承。
•紅軍總政治部駐地
![總政治局](/img/f/84d/wZwpmLxcjN4QDMxUTO0A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1kzLw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紅軍總政治部駐地位於太平古鎮長征街,駐地是清末民初的木結構建築,門上模糊不清的紅色印記為文革時期所留,總政治部的主要職能是負責管理軍隊中黨的工作和組織實施政治工作,以不斷提高部隊的戰鬥力,保證作戰、訓練以及其他各項任務的完成。時任紅軍總政治部主任是王稼祥
•地下黨活動室
![地下黨活動室](/img/f/255/wZwpmL0ITOxYzN3UTO0A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1kzLy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地下黨活動室位於太平古鎮長征街,是古藺地下黨活動舊址。紅軍四渡赤水歷時72天,其中在古藺縣境輾轉54天,大批的工農民眾加入到紅軍隊伍中,據統計,古藺有800餘名民眾加入了紅軍。當年地下黨在這間房屋裡召開會議、討論古藺革命形勢等活動。
•太平寺
![古藺縣太平寺](/img/9/5da/wZwpmL1ADN1EzM1ITO0A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ykzL1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太平寺始建於明末,由年代久遠的“漁翁廟”擴建而成。該廟為磚木結構。廟中正堂塑姜太公,兩旁有魚躍龍門、水漫金山石刻。文革初期,“破四舊,立四新”運動中,寺院被毀壞,寺內的釋迦摩尼佛、觀音菩薩、地藏菩薩等佛像被當地人陳德舟請到苗兒山,在荒地上搭棚子,把佛像掩蓋,才得以保存下來。1990年元月,陳德舟、范應芬等信眾發心在苗兒山長征果園山上修建廟宇一座,當時寺院名叫太平靈仙廟。寺院有三間殿堂,分別是觀音殿、關聖殿、地藏殿。下面還有住房三間、齋堂一間,殿堂兩側有廂房。2001年更名為太平寺。
•紅軍臨時醫院
![紅軍臨時醫院駐地](/img/f/aa8/wZwpmLzcjNyMTN4ITO0A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ykzLz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紅軍臨時醫院駐地位於太平古鎮長征街,原為朱宅,石砌院門,庭院中間有一天井,後門與藺郎路相通。距赤水河與古藺河交匯處不遠,以利戰鬥中受傷的紅軍戰士及時送到這裡治療。像這樣的臨時醫院在上下街有多處。
•老鷹石
![老鷹石](/img/9/c3e/wZwpmL4ITO3EDMxYTO0A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2kzLz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老鷹石位於古鎮赤水河邊,因解放前常有老鷹在石上棲息,人們便叫它老鷹石。當年紅軍二渡赤水時對面鬱鬱蔥蔥,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利於紅軍隱護作戰,紅軍戰士就地取材,將竹子編製成結實的繩子,一頭栓在對面山上一顆大馬杉樹上,一頭栓在老鷹石上,這樣便將四條小船相連,船與船之間架起梯子,將從老百姓那裡徵集來的門板搭在樓梯上,紅軍戰士就從上面渡過。當大部隊渡過赤水河後,後衛部隊及當地的船工迅速將繩子割斷,撤離船隻和門板,切斷了尾追敵人的去路,取得太平阻擊戰的勝利。
•九溪口紀念碑
![紅軍渡紀念碑](/img/f/0cd/wZwpmLyIDN3IDOyMTO0A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zkzL1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九溪口紀念碑離太平渡渡口紀念碑約2公里,九溪口渡口,當年紅軍渡過赤水河的地方之一,碑文鐫刻在岩石上,有2米多長、1米多寬。兩紀念碑都被列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炊事房舊址
![炊事房舊址](/img/2/5ae/wZwpmL4YDO4kTNyYTO0A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2kzL3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炊事房舊址位於太平古鎮長征街,紅軍進駐期間,各炊事班生火做飯,保證紅軍能吃上飯菜,這類舊址在太平鎮上共有6個。
•五軍團駐地舊址
![紅5軍團舊址](/img/4/bec/wZwpmLyUjNwQDO0UTO0A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1kzL4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五軍團駐地舊址位於太平古鎮長征街,紅五軍團是中國工農紅軍的主力部隊,是整個紅軍部隊中裝備最好,陣地戰最強的部隊,在整個長征過程中一直擔負著最為艱巨的後衛任務,在長征開始初期為掩護全軍特別是中央政府的轉移做出了卓越貢獻。當年紅五軍擔任四渡赤水後衛任務,時任紅五軍團軍團長的董振堂,政委李卓然。
景區文化
民俗文化
![房屋多為清末和民國時期所建](/img/6/490/wZwpmL1gDN4UjN3QTO0A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0kzLzQ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太平古鎮地處雲、貴、川三省結合部,其文化特徵體現了地區與民族特色的大融合。在豐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有苗族歌舞、古藺花燈、古藺揚琴、赤水河船工號子等,古藺花燈已成功申報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古鎮還保留著劃龍船、耍花燈、牛燈、打連廂、唱川劇等傳統文化活動。
建築文化
![太平古鎮](/img/f/6d1/wZwpmL2ATOwUjNxMTO0A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zk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太平古鎮現存建築多為明清時期房屋,採用古代乾闌式和吊腳樓等建築構架,呈現“台、吊、錯、挑、梭、靠”特色,房屋山牆內外有富含平安吉祥、幸福萬代等各種寓意的泥塑山花,形成了太平古鎮古樸含蓄、獨特而豐富的建築風格。
紅色文化
![紅軍臨時醫院舊址](/img/6/c1b/wZwpmLxMzMyIzN0MTO0A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zkzLx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在川、滇、黔三省邊境地區進行了舉世聞名的“四渡赤水”戰役。“四渡赤水”戰役歷時72天,其中在古藺轉戰就達54天。太平是紅軍長征二、四渡赤水的重要渡口和三次轉戰的地方。
為了傳承發揚紅軍長征精神,太平古鎮於1958年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館內珍藏陳列了紅軍部隊印鑑、醫書、面盆、馬燈、號譜等珍貴文物700餘件。太平古鎮因此成為中國以紅軍長征為主題的影視拍攝基地,《長征》、《戰地黃花》、《四渡赤水》等電視劇和電影在此拍攝。
鹽運文化
太平鎮因鹽而興,明末清初,因川鹽入黔的交通需求,此地設立水路驛站,眾多鹽商湧入太平設號,商賈雲集,貿易繁忙。太平渡口船隻臚列,桅檣如林,物暢其流,古鎮因此而逐漸繁榮。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太平已經成為川黔滇地帶極富盛名的商貿樞紐。景區內現存大量清代建築和場鎮布局形態是當時商業繁榮的重要體現。
旅遊信息
名優特產
太平古鎮有仙潭酒、古藺麻辣雞、古藺老臘肉、古藺手工面、枸杞酒、牛皮茶等名優特產。
仙潭酒,始建於1978年。以特曲、大曲為主,曾於1984、1985年先後榮獲部、省優質酒稱號;1998年榮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1989年榮獲第五屆全國白酒質量評比“中國優質酒”稱號。 | ![]() |
古藺麻辣雞是古藺縣的一種特色食品。因古藺屬於四川盆地周邊山區,山高坡陡產有優質土雞,加之當時古藺人多以體力勞動為主,食品口味偏重,因此聶墩墩以重麻重辣創造出了這道菜品。 | ![]() |
古藺臘肉也是古藺縣具有代表性的傳統風味,沿襲具有1000多年歷史的民間加工技術。具有開胃、去寒、消食等功能。 | ![]() |
古藺手工面,是以手工揉制,再經機械成型而成。 分為水面和乾麵兩種,以乾麵為居多,而真正能夠長時間儲藏,長距離運輸的也只有古藺乾麵。 特點是:耐煮、不渾水、有勁道。 | ![]() |
"紅軍鞋"由稻草製作而成,是艱苦奮鬥的象徵,在兩萬五千里長征途中,紅軍戰士們穿著草鞋,迂迴奮戰,取得四渡赤水戰役偉大勝利。環環緊扣的紅軍鞋展示了中華民族團結的力量堅不可摧。 象徵著老區人民時刻不忘四度赤水精神,體現了古鎮人民激情澎湃、鬥志昂揚,建設美好家園的精神面貌。 | ![]() |
古藺牛皮茶,茶樹有性群體品種之一,因其葉大且厚而得名。原產四川省古藺縣椒子溝。主要分布在四川古藺縣及鄰近地區。春茶開採期比當地群體品種早7-10天,新梢伸育力強,茶芽粗大肥壯。 | ![]() |
交通信息
1、瀘州敘永(高速)—古藺德耀鎮—黃荊
2、瀘州—合江—赤水兩河口(十丈洞)――太平古鎮—黃荊
3、瀘州敘永(魚鳧古鎮)-—古藺箭竹(大黑洞景區)――大寨(生態觀光園)--桂花鄉—-黃荊老林――古藺縣城――太平古鎮(四渡赤水紀念地)――二郎(美酒河景區)――習水――合江――瀘州
4、瀘州—合江堯壩古鎮—赤水兩河口(十丈洞)――太平古鎮—黃荊老林――桂花鄉――大寨(生態觀光園)――箭竹(大黑洞景區)――瀘州
5、瀘州—合江堯壩古鎮—赤水兩河口(十丈洞)—黃荊老林――德耀鎮――古藺縣城――太平古鎮(四渡赤水紀念地)――二郎(美酒河景區)――習水――合江――瀘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