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帖

大道帖

王羲之《大道帖》,紙本,二行,十字,現藏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

法帖簡介

《大道帖》
【名稱】大道帖
【作者】王羲之
【書體】行草
【臨本】米芾
【材質】硬黃紙本,墨跡
【規格】縱27.7厘米,橫7.9厘米
【字數】2行,10字
【收藏】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
傳為米芾摹本。

法帖內容

釋文

大道久不下,與先未然耶。

備註

劉濤釋文為:“大道久不下口先米然耶”。其中“口”表示未識字,將“未”釋作“米”字。“與先未然耶”句中的“與”,一作“知”。

法帖賞析

筆意聯綿

《大道帖》在右軍草書中,最為突出,後人稱它為“一筆書”。明張醜清河書畫舫》云:“老筆紛披,所謂一筆書也。”十字中,前五字一筆聯綿,次兩字聯綴,複次兩字又鉤聯,最後一“耶”字以末筆豎畫一貫直下,控制尺幅的空白。強作一筆書的人,往往有做作之嫌,而王羲之此書則如天際行雲,宛若游龍,彌足珍貴。

草勢行書

《大道帖》筆勢連貫類草書,單字之結體近乎行書,正如劉濤沈樂平所評價的《大道帖》在王字風格中極為少見,為異態。《大道帖》首行五字相連,這在王羲之其他草書作品中出現較少。與草書叢帖《十七帖》相比,以方國興統計,全帖73字上下二字相連的共9處,三字相連的只有“下問耳”、“理得爾”、“以年老甚”及結尾“故遠及”四處。
《大道帖》內容也與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中《右軍書記》所錄四百六十五帖也不盡相同。《大道帖》無受書人,以及王右軍尺牘習用語,應為斷札。

法帖臨習

《大道帖》是典型的“一筆書”,筆勢連貫迴繞,氣勢暢達,而單字之結體卻近乎行書。末字“耶”的長豎一反常態,特意誇張,縱長勁挺,約占四五字的空間,在王字風格中極為少見,故清人孫承澤書家以為是米芾所作。對於《大道帖》的臨習,須關注用筆的使轉,即線條與線條的連線處(過渡點)的換鋒、調鋒過程以及線型狀態,加強對筆鋒的控制,中鋒為主、側鋒為輔。轉折上則以圓轉為主,寓方折的骨力與圓潤、流動的形式之中,即是一種“外圓內方型”的線條模式。一味地圓,則流於軟弱、無力,一味地方,則顯得僵硬、死板,故不可偏頗。同時,也要注意控制行筆速度,尤其在臨摹中,不可求快,否則易“浮”、易“滑”,從而導致線條質量下降。寧可慢些,以保證線質的穩定以及細節處的精到。

鑑賞題跋

《大道帖》字幅內外有“潞王之寶”、“韓逢禧印”、“張篤行印”、“米萬鍾”、“儀周鑑賞”等印,並有元趙孟頫、明朱之蕃、清張照的跋,從中可知其流傳的蹤跡。後入清內府。
趙孟頫跋云:“梁武帝評書至右軍,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此帖是已。諸家刻中皆未之有。世間神物,豈默有靳惜者,不欲使濫傳耶?將好事猶未至也。有能礱片石刻以傳遠,仆願供摹拓之役。屬奔走南北,此事殆廢,不知何時果此緣也?至元丁亥九月七日題。孟頫。”

作品質疑

金運昌在《管窺草書〈平安帖〉》一文中稱:“如台北故宮藏《大道帖》,北京故宮藏《雨後帖》等。多出宋人之手,臨寫以意為之。筆法或有精窳之分,然原作形貌保存甚少。僅可作為研究王字流傳的重要參考資料而已。”
徐邦達在《談古書畫鑑別》一文中從毛筆的特性出發,認為:《大道帖》“和宋中葉以來如米芾等人寫得豐滿、肥潤、圓熟的書法,如米芾書《復官帖》所用的較軟的筆是大不一樣的。”“以之辯明清內府舊藏、並曾記載在《庚子銷夏記》、《石渠寶笈》續編、三編的晉·王羲之《大道帖》、王獻之中秋帖》等不是晉人之筆,一種理由就是因為此二本的筆劃都特別潤豐圓熟,其筆頭含墨水很多,所以肥厚處不會開叉,用晉代的有心硬筆是寫不出來的。此二本最後結合其它方面的印證,認為都是宋代米芾的臨寫本。這就是利用工具——毛筆特性作旁證,來解決真偽是非問題的一些很好的例證。”
世傳《中秋帖》、《東山帖》(《東山松帖》)等,專家皆定為米芾臨本。米芾學書,曾下過雙鉤摹寫的苦功,足見其“胡寫亂畫”是有前提的。傳世許多名跡,亦有米氏摹者,如魯公(顏真卿)《湖州帖》、王羲之的《大道帖》等。

作者簡介

王羲之像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東晉著名書法家。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初任秘書郎,後任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等,世稱王右軍。後因與揚州刺史王述不和,辭官定居會稽山陰(今紹興)。王羲之出身於建康烏衣巷顯赫的王家,是王導之侄。曾與謝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從衛夫人學書法,後來改變初學,草書學張芝正書鍾繇。博採眾長,備精諸體,一變漢魏以來質樸的書風,獨創妍美流便的新體。王羲之的正書、行書為古今之冠,人贊其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王羲之為歷代學書法者所崇尚,被奉為“書聖”。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後人摹本。行書以《蘭亭序》為代表作,草書以《初月帖》、《十七帖》,正書以《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王羲之書法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