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植物為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梅花草屬Parnassia植物多枝梅花草Parnassia palustris Linn.var.multiseta Ledebour。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2-20(30)厘米。根狀莖短粗,偶有稍長者,其下長出多數細長纖維狀和須狀根,其上有殘存的褐色膜質鱗片。基生葉1-2枚或缺如,具柄;葉片卵形至長卵形,偶有三角狀卵形,長1.5-3厘米,寬1-2.5厘米,先端圓鈍或漸尖,常帶短尖頭,基部近心形,邊全緣,薄而微向外反卷,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常被紫色長圓形斑點,脈近基部5-7條,呈弧形,下面更明顯;葉柄長3-6(-8)厘米,兩側有窄翼,具長條形紫色斑點;托葉膜質,大部貼生於葉柄,邊有褐色流蘇狀毛,早落。莖2-4條,通常近中部具1莖生葉,莖生葉與基生葉同形,其基部常有鐵鏽色附屬物,無柄半抱莖。花單生於莖頂,直徑2.2-3(-3.5)厘米,萼片橢圓形或長圓形,先端鈍,全緣,具7-9條脈,密被紫褐色小斑點;花瓣白色,寬卵形或倒卵形,長1-1.5(-1.8)厘米,寬7-10(-13)毫米,先端圓鈍或短漸尖,基部有寬而短爪,全緣,有顯著自基部發出7-13條脈,常有紫色斑點;雄蕊5,花絲扁平,長短不等,長者達7毫米,短者2.5毫米,向基部逐漸加寬,花葯橢圓形,長約3毫米;退化雄蕊5,長可達1厘米,呈分枝狀,有明顯主幹和多數分枝,中間分枝最長,向兩側依次變短,通常(11-)13-23條,比雄蕊長,比花瓣稍短,每枝頂端有球形腺體;子房上位,卵球形,花柱極短,柱頭4裂。蒴果卵球形,乾後有紫褐色半點,呈4瓣開裂;種子多數,長圓形,褐色,有光澤。花期7-9月,果期10月[1]。
《中國植物志》沿用C.F.Ledebour的觀點,認為多枝梅花草是梅花草的變種。二者的形態區別在於前者的退化雄蕊分枝數(13-23)大於後者(9-13),而基生葉數(<3)則少於後者(≥3)。此外前者在全國的分布範圍大於後者[2]。
生長習性
多生於海拔1250-2220米範圍的山坡和山溝陰處、河邊以及草原和路邊等處。在北京地區最常見於溪谷水邊[3]。
全國分布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及陝甘盆地等處。
歷史背景
尚無歷代史料及本草記載。
藥用價值
味苦,性涼,功用清熱涼血,消腫解毒。治黃疸型肝炎,脈管炎,瘡癰腫毒。參考梅花草[4]。
觀賞價值
目前鮮有人工栽培。該花形似水仙而更小巧,花似梅花,淡雅端莊,可作為小型盆栽或水培花卉。
化學成分
全草含山柰酚、芸香甙、金絲桃甙。莖尚含槲皮素的葡萄糖甙。根含生物鹼0.085~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