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史
梅花草屬是瑞典植物學家Linnaeus於1753年根據 P.pahustris L.建立的,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Pyramo研究了7種分布在北美和歐洲的種,並從退化雄蕊的分裂情況,花瓣和葉的形狀等進行了分鐘描述、Hooker f.&Thomson研究了印度產的梅花草屬植物,按子房位置和形狀、退化雄蕊裂片深度和數目等特徵將8種劃分為5組,但未給出相應組的名稱。
Drude首次利用退化雄蕊形狀、分枝數目和分枝形式等特徵作為分組首要依據,將當時的18個種分成4組,即Sect .Nectarodroson,Sect. Fimbripetalun,Sect. Nectarotrilobos,Sect. Saxifragastrum。退化雄蕊變異這一形狀即相對穩定且易於識別,Drude為本屬的分類奠定了基礎。
隨後,Hooker按Drude的觀點,將19種梅花草屬植物也分成4組,並把 P.faberi Oliv,置於Sect. Saxifragastrum內;1930年有對該屬進行了補充修訂,新增26種,共45種,並依據 P.faberi Oliv。退化雄蕊頂端二裂唇形這一特徵,將其從Sect. Saxifragaceae中劃出,獨立成一組,即Sect. Cladoparnassia.Handel Mazzetti發表“中國的梅花草屬”一文,共記載了31種植物,按Engler的觀點分為5組,組間關係排列卻與之完全相反,並附有分鐘檢索表和簡單的地理分布。
以退化雄蕊為屬下等級劃分的主要依據,得到了廣泛的支持與運用。Franchet以能育雄蕊花葯藥隔的變異對分布於中國的梅花草屬植物進行了研究,並劃分為二組,即藥隔頂端伸長呈“匕首”狀的Sect. Xiphosandra,僅一種;藥隔無明顯伸長的Sect. Amblysandra。有16種,Franchet為梅花草屬的屬下分類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國一些學著也對該屬進行過研究,並發表了很多新種,如:簡焯坡、潘錦堂、谷粹芝、柴立本、錢義詠、唐賽春與李光照等。1987年穀粹芝對中國的梅花草屬進行了系統的分類學訂正建立了一個包含有9組2亞14組9系的分類系統中國植物志及其英文版均採用該分類系統。吳征鎰等則從地理分布與演化趨勢上對梅花草屬的分類系統和演化趨勢進行了討論。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無毛;具粗厚合軸根狀莖和較多細長之根。
莖不分枝,1或幾條;常在中部具1或2至數葉(苞葉),稀裸露。
基生葉2至數片或較多呈蓮座狀;具長柄,有托葉,葉片全緣;莖生葉(苞葉)無柄,常半抱莖。
花單生莖頂;萼筒離生或下半部與子房合生,裂片5,覆瓦狀排列;花瓣5,覆瓦狀排列,白色或淡黃色,稀淡綠色,邊緣全邊流蘇狀或齧蝕狀,下部流蘇狀或齧蝕狀和全緣;雄蕊5,與萼片對生,周位花或近下位花;退化雄蕊5,與花瓣對生,形狀多樣,呈柱狀:頂端不裂或分裂;呈扁平狀:頂端3-5 (-7) 淺至中裂,稀深裂或5~7齒;呈分枝狀:2-3-5或7~13(-23)枝,頂端帶腺體;雌蕊1,子房3~4室;胚珠多數,具薄珠心,柱頭聯合。
蒴果有時帶棱,上位或半下位,室背開裂,有3-4裂瓣;種子多數,沿整個腹縫線著生,倒卵球形或長圓體,平滑,褐色;胚乳很薄或缺如。
生長環境
組中文名 | 組模式種 | 生長環境 |
扁平五裂組 | P. wightiana Wall. ex Wight et Arn. | 生於山谷疏林下、山坡雜草中、溝邊和路邊等處,海拔600~2000米。 |
唇形組 | 峨眉梅花草 | 生於海拔1300~1500米之岩石濕處。模式標本采自峨眉山。 |
三枝組 | 白耳菜 | 生於山坡、水溝邊或路邊潮濕處,海拔1100~2000米。 |
扁平二裂組 | 雙葉梅花草 | 生於山坡陰處森林下或水溝邊,海拔2200~2800米。 |
五枝組 | 厚葉梅花草 | 生於海拔1100米的岩石邊。 |
扁平三裂組 | 凹瓣梅花草 | 生於山坡雜木林內、灌叢草甸、山坡草地或山坡開闊的地方,海拔2490~3600米。 |
齒裂組 | 長爪梅花草 | 生於海拔3000~3400米的草坡岩石縫或林下以及山溝等處。 |
多枝組 | 梅花草 | 生於潮濕的山坡草地中,溝邊或河谷地陰濕處,海拔1580~2000米。 |
柱形組 | 青銅錢 | 生於雜木林下或林邊,海拔2800~3400米。 |
地理分布
本屬約70餘種,分布於北溫帶高山地區;亞洲東南部和中部較為集中,其次為北美洲,極少數分布到歐洲。中國約60種。
本屬分類
組 | 亞組 | 系 | 種 |
扁平五裂組 Sect. Allolobos Ku | 城口梅花草Parnassia chengkouensis T. C. Ku 寬葉梅花草Parnassia dilatata 大葉梅花草Parnassia monochoriifolia Franchet 金頂梅花草Parnassia omeiensis 雞[月君]梅花草Parnassia wightiana 彝良梅花草Parnassia yiliangensis | ||
唇形組 Sect. Cladoparnassia Engl. | 峨眉梅花草Parnassia faberi Oliv. 寶興梅花草Parnassia labiata | ||
三枝組 Sect. Fimbripetalum Drude | 南川系 Ser. Amoenae Ku | 南川梅花草Parnassia amoena Diels | |
多葉系 Ser. Fimbripetalum Ku | 白耳菜Parnassia foliosa Hook. f. et Thoms. 棒狀梅花草Parnassia noemiae Franch. | ||
敘永系 Ser. Rhombipetalae Ku | 敘永梅花草Parnassia rhombipetala B. L. Chai | ||
扁平二裂組 Sect. Nectarobilobos Ku | 雙葉梅花草Parnassia bifolia | ||
五枝組 Sect. Nectaroquinquelobos Ku | 半邊緣毛系 Ser. Gansuenses Ku | 甘肅梅花草Parnassia gansuensis Ku 龍勝梅花草Parnassia longshengensis Ku | |
全邊緣毛系 Ser. Nectaroquinquelobos Ku | 大衛梅花草Parnassia davidii Franch. 厚葉梅花草Parnassia perciliata Diels | ||
扁平三裂組 Sect. Nectarotrilobos Drude | 短藥隔亞組 Subsect. Amblysandra (Franch.) Ku | 麗江系 Ser. Lijiangenses Ku | 麗江梅花草Parnassia lijiangensis Ku |
無葉系 Ser. Luteae Ku | 黃花梅花草 Parnassia lutea Batalin 白花梅花草 Parnassia scaposa Mattf. | ||
單葉系 Ser. Nectarotrilobos Ku | 高山梅花草Parnassia cacuminum Hand.-Mazz. 中國梅花草Parnassia chinensis Franch. 指裂梅花草Parnassia cooperi W. E. Evans 心葉梅花草Parnassia cordata (Drude) Jien 雞心梅花草Parnassia crassifolia Franch. 德欽梅花草Parnassia deqenensis Ku 無斑梅花草Parnassia epunctulata J. T. Pan 藏北梅花草Parnassia filchneri Ulbr. 康定梅花草Parnassia kangdingensis Ku 披針瓣梅花草Parnassia lanceolata Ku 新疆梅花草Parnassia laxmannii Pall. ex Schult. 凹瓣梅花草Parnassia mysorensis Heyne ex Wight et Arn. 雲梅花草Parnassia nubicola Wall. ex Royle 倒卵葉梅花草Parnassia obovata Hand.-Mazz. 細叉梅花草Parnassia oreophila Hance 類三脈梅花草Parnassia pusilla Wall. ex Arn. 近凹瓣梅花草Parnassia submysorensis J. T. Pan 倒卵瓣梅花草Parnassia subscaposa C. Y. Wu ex Ku 西藏梅花草Parnassia tibetana Jien 三脈梅花草Parnassia trinervis Drude 嬌媚梅花草Parnassia venusta Jien 綠花梅花草Parnassia viridiflora Batalin 興安梅花草Parnassia xinganensis C. Z. Gao et G. Z. Li 俞氏梅花草Parnassia yui Z. P. Jien | ||
長藥隔亞組 Subsect. Xiphosandra (Franch.) Ku | 短柱梅花草Parnassia brevistyla (Brieg.) Hand.-Mazz. 突隔梅花草Parnassia delavayi Franch. 細裂梅花草Parnassia leptophylla Hand.-Mazz. | ||
齒裂組 Sect. Odontohymen Ku | 德格梅花草Parnassia degeensis 長爪梅花草Parnassia farreri | ||
多枝組Sect. Parnassia | 梅花草Parnassia palustris | ||
柱形組 Sect. Saxifragastrum Drude | 蓮座系 Ser. Rosulatae Ku | 龍場梅花草Parnassia esquirolii Levl. 貴陽梅花草Parnassia petitmenginii Lévl. | |
少葉系 Ser. Saxifragastrum Ku | 窄瓣梅花草Parnassia angustipetala Ku 矮小梅花草Parnassia humilis Ku 長瓣梅花草Parnassia longipetala Hand.-Mazz. 似長瓣梅花草Parnassia longipetaloides J. T. Pan 青銅錢Parnassia tenella Hook. f. et Thoms. 鹽源梅花草Parnassia yanyuanensis Ku 玉龍山梅花草Parnassia yulongshanensis Ku 雲南梅花草Parnassia yunnanensis Franch. |
中文名 | 拉丁名 | 特徵描述 | |
柱形組 | Sect. Saxifragastrum Drude | 退化雄蕊柱狀,頂端不裂或分裂。 | |
少葉系 | Ser. Saxifragastrum Ku | 退化雄蕊柱狀,頂端不裂,圓形或盤狀。 | |
蓮座系 | Ser. Rosulatae Ku | 退化雄蕊較細長;基生葉片卵狀三角形,基部下延;莖生葉在近基部與基生葉近等大或稍小,花瓣白色。 | |
唇形組 | Sect. Cladoparnassia Engl. | 花瓣窄倒卵狀匙形;退化雄蕊頂端近舌狀;萼片披針形,莖生葉在近花處。 | |
齒裂組 | Sect. Odontohymen Ku | 退化雄蕊扁平,5-7齒或3裂,稀2或5裂,頂端無腺體。 | |
扁平三裂組 | Sect. Nectarotrilobos Drude | 退化雄蕊扁平,3裂,稀2或5裂。 | |
短藥隔亞組 | Subsect. Amblysandra (Franch.)Ku | 退化雄蕊扁平,3(-4~5)裂,淺至深裂,裂片頂端通常無腺體,極稀有不明顯腺體狀。 | |
無葉系 | Ser. Luteae Ku | 雄蕊花葯藥隔不伸長。 | |
單葉系 | Ser. Nectarotrilobos Ku | 莖上具1或2葉。 | |
麗江系 | Ser. Lijiangenses Ku | 退化雄蕊3裂,中間裂片高出兩側裂片,約0.6毫米,花瓣倒卵形,稀近匙形,白色,全緣;莖生葉在莖之近基部。 | |
長藥隔亞組 | Subsect. Xiphosandra (Franch.)Ku | 莖上具2葉。 | |
扁平二裂組 | Sect. Nectarobilobos Ku | 退化雄蕊扁平,2或(4-)5裂。 | |
扁平五裂組 | Sect. Allolobos Ku | 退化雄蕊2裂,裂片近等長;莖生葉2。 | |
三枝組 | Sect. Fimbripetalum Drude | 退化雄蕊具3或5分枝。 | |
敘永系 | Ser. Rhombipetalae Ku | 退化雄蕊有3條分枝;莖上具2以上的葉(苞葉)。 | |
南川系 | Ser. Amoenae Ku | 葉片腎形;花瓣非菱形,邊緣下半部或全部有流蘇狀毛。 | |
多葉系 | Ser. Fimbripetalum Ku | 花瓣邊緣中部以下流蘇狀;莖上具葉3~6片。 | |
五枝組 | Sect. Nectaroquinquelobos Ku | 花瓣卵形至三角狀卵形,全邊具流蘇狀毛,但毛頂端不膨大;莖生葉通常3片以上。 | |
半邊緣毛系 | Ser. Gansuenses Ku | 退化雄蕊5,極稀3~4或7分枝,莖上具1葉(苞葉)。 | |
全邊緣毛系 | Ser. Nectaroquinquelobos Ku | 葉片扁圓形,密被紫褐色小斑點,頂端凹;退化雄蕊分裂不超過中裂。 | |
多枝組 | Sect. Parnassia | 葉片卵形或腎形,基部常呈截形或微心形,質地較薄。 |
主要價值
藥用部位為梅花草的全草。
性味苦、涼;歸肺;肝;膽經。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解毒消腫;止咳化痰。主黃疸型肝炎;細菌性痢疾;咽喉腫痛;脈管炎;瘡癰腫毒;咳嗽多痰。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研末,每次1~3g。
附方:治黃疸型肝炎:梅花草五錢,小白蒿、秦艽、黃柏、紅花各二錢,五靈脂、廣木香各一錢。共研細末。每服一錢至一錢五分,每日三次,白糖水送服。
化學成份
根中含生物鹼,含量約0.085%~0.09%。全草含黃酮類成分芸香甙(rutin),金絲桃甙(hyperin)及山柰酚(kaempferol)和槲皮素(quercetin)的衍生物。
該屬研究
梅花草屬四個種的新異名
吳丁、高連明、王紅、李德銖(下述稱作者)系統地查閱和研究了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標本館、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標本館、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標本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標本館、四川大學標本館、雲南大學標本館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標本館等的全部梅花草屬(Parnassia L.)植物館藏標本,結合野外觀察和採集,發現該屬一些分類群不能成立,應作為異名。
凹瓣梅花草:從原始描述和大量的蠟葉標本,麗江梅花草作為凹瓣梅花草的異名處理。
大葉梅花草:依據原始記載,通過對大葉梅花草模式產地活植株的野外觀察,發現花瓣的顏色隨花發育時期的不同有所改變,而退化雄蕊的分裂在不同植株間以及同一植株不同的個體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查閱比較彝良梅花草和大葉梅花草模式標本和館藏蠟葉標本,兩者的地域分布相近,生境相似,所以彝良梅花草與大葉梅花草為同一種,因此將其作為大葉梅花草的異名。
雞眼草:錢義詠(1997)描述思茅梅花草時認為與甘肅梅花草相近,作者在查閱了雞眼草的模式標本及其大量的蠟葉標本後發現,思茅梅花草與雞眼草的形態特徵相一致,且其形態特徵均在雞眼草的變異範圍之內。所以思茅梅花草處理為雞眼草的異名更為合適。
寬葉梅花草:谷粹芝(1987)根據廣福林調隊01057號標本,發表了新種龍勝梅花草出其與原產於貴州的寬葉梅花草相近,兩者的區別主要為該種葉片較大,扁圓形,上面有紫色的小斑點;葉柄較長,退化雄蕊的分枝頂端有球形腺體。作者查閱了模式標本發現二者的葉片皆為扁圓形,而葉片大小與葉柄長短與植株個體大小有關(可能與植物的生境和年齡相關),即使在同一植株上,葉的大小與葉柄的長度也存在差異;葉面斑點紫色或褐色、退化雄蕊分枝頂端球形腺體明顯與否均為連續變異。作者認為區分這兩個種的形態特徵不穩定,很難將二者分開。綜上所述,作者認為兩者實為一個種,故將龍勝梅花草處理為寬葉梅花草的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