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恥消費

國恥消費

讓遊客扮演“鬼子進村”擄走“花姑娘”,然後再安排“八路解救”,表面上看著像是演戲一樣的流程,還原抗日歷史中大掃蕩的一幕,屬於體驗式行銷模式,可以給消費者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但是,這種荒唐的“紅色旅遊”情景,雖然符合歷史的真實性,卻是一種自揭傷疤、自虐的反人性行為。以“國恥教育”之名消費國恥,“鬼子進村搶花姑娘”的鬧劇正是恥感淪喪的表現。

由來

國恥消費國恥消費

在安徽黃山市黃山區譚家橋鎮推出“鬼子進村”一個旅遊項目,讓遊客扮作侵華日軍,手握“三八大蓋”押著“花姑娘”。當地旅遊辦回應稱初衷是“為了做紅色旅遊,讓年輕人了解這段歷史”。

有網友發微博稱,遊客扮成侵華日軍攻打村莊還搶“花姑娘”,並質疑“這樣的旅遊項目合適嗎?” “真是想錢想瘋了”,網友的話一針見血。日本侵華史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國難史,也是一部屈辱史,將“鬼子進村”作為旅遊項目,無論是官方還是參與其間的遊客都是在消費國恥。

對於網友的批評,譚家橋鎮政府旅遊辦的負責人回應:“為了做紅色旅遊,讓年輕人參與該項目,了解這段歷史,教育年輕人”。

評論

搶花姑娘”是在消費“國恥”

國恥消費國恥消費

在當地旅遊辦的眼中,日軍侵華的沉痛,已經被簡單濃縮成趣味化的“鬼子進村”,對歷史的無知和輕浮讓人訝異更是讓人沮喪。讓遊客扮作“鬼子”搶“花姑娘”,無疑是拿國恥當樂子,教育者自身恬不知恥,談何“國恥教育”?年輕人又如何能夠從中了解這段歷史?

可以想像,那些參加“鬼子進村”旅遊項目的遊客,恐怕不少願意扮演鬼子,在“搶花姑娘”的過程中尋找快感。而這種快感,是無恥帶來的快感。用“無恥激發的快感”替代“國恥產生的痛感”,當地旅遊部門和項目經營者偷換概念的本事非同尋常,或者說是相當無知和無恥。

對歷史的無知,痛感和恥感的缺失,才孕育了這么個文化的怪胎。以“國恥教育”之名消費國恥,“鬼子進村搶花姑娘”的鬧劇正是恥感淪喪的表現。無論是參加這個項目的遊客,還是旅遊部門,如此項目無疑是那段血淚史無法承受之重。

荒唐的鬧劇背後,除了無知和無恥,恐怕還跟利益的驅動有著直接的關聯。近些年來,各地在“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潮流下,出現了很多哭笑不得的文化鬧劇——名人故里爭來爭去,連小說里虛構的人物西門大官人也搬上了大舞台。在這些人眼中,文化只是個噱頭,目的是為了政績和經濟。“國恥”也是一種痛感文化,現在黃山譚家橋鎮竟然拿痛感當娛樂,拿國恥找快感,讓遊客“搶花姑娘”的背後,正是為了搶花花綠綠的鈔票和紅紅火火的政績。

娛樂化的“鬼子進村”和“搶花姑娘”,不但是對歷史痛感的無知和遺忘,更是在消費“國恥”,消費這個民族的痛感。“要錢不要臉”“數典忘祖”,用來形容這些人的無知和無恥,恐怕不過分。

“紅色旅遊”消費國恥中國勿忘血債

“黑龍江方正縣為日本滿洲開拓團立碑紀念”的醜聞,是打著挖掘“紅色文化”,發展“紅色旅遊”經濟的旗號,不惜往中華民族的傷口上撒鹽,來博得商業投資和遊客的青睞。如此看來,我們的某些地方政府鑽進了錢眼裡,一門心思想著賺錢、發展地方經濟,卻分辨不清最基本的歷史常識,忽視民眾心理所能承受的底線。

日本侵華戰爭帶給中國的恥辱和教訓,需要我們銘記在心,永不遺忘,以警戒後人防範外敵的侵略。但是,紀念歷史絕對不應採用自虐的形式,更不能包裹上“紅色旅遊”的彩衣,將真實歷史演變成一場場“鬧劇”。“滿洲開拓團紀念碑”需要撤換掉,可以改成抗日英烈紀念碑。“鬼子進村”旅遊項目也應叫停,對其內容加以整治,刪掉這些低俗、自虐的單元。要牢記住一點,這不是在拍戲,不能遊戲歷史。
網友反映
遊客扮日軍搶“花姑娘”
昨天上午,有網友發微博稱,在黃山市黃山區譚家橋鎮有一個旅遊項目,遊客扮成侵華日軍攻打村莊還搶“花姑娘”,並質疑“這樣的旅遊項目合適嗎?”
從該網友的微博貼圖上記者看到,一群身著侵華日軍軍服的人,手握“三八大蓋”,押解著幾位“村婦”,其中的“日軍軍官”手提軍刀坐在三輪機車上,“侵華日軍”們的臉上都露出開心的笑容。
該微博發出後,引起了不少網友的關注。從網友的評論看,絕大多數的網友對這一旅遊項目持反對態度,一些網友稱開發此旅遊項目的單位“真是想錢想瘋了”
當地回應
本意是做“紅色旅遊”
昨天上午,記者就此事撥打了譚家橋鎮政府旅遊辦公室的電話。該辦公室一位汪姓主任介紹,網友所說的旅遊項目是經鎮政府同意後由當地一家公司開發的,其初衷是“為了做紅色旅遊,讓年輕人參與該項目,了解這段歷史,教育年輕人”。
汪主任介紹,該旅遊項目今年上半年剛啟動,目前正在試營業和升級改造當中。該旅遊項目實際上是遊客表演的娛樂活動,景區有專門的導演,遊客自選角色,有人扮日軍、有人扮漢奸,還有人扮村姑和八路軍,他們將表演一個“日軍進村掃蕩—擄走村姑—八路解救”的過程,“景區裡有幾間土房子,有全套的武器道具,還有爆破,非常逼真。”
汪主任還透露,該旅遊項目剛剛啟動時,就受到了不少網友的批評。當時為了做好宣傳,汪主任按照領導的意思,將該旅遊項目推介到了網上,並貼有圖片,很快就遭到網友的譴責。“網友都不贊成這個項目,說這有損國家形象,搶"花姑娘"也很俗氣。”汪主任說,她隨後就將網上內容全部撤掉了。
  專家看法
這是不應該的喧鬧
“粟裕大將的部分骨灰就葬在譚家橋,我曾經參加了一次祭拜,親眼看到革命前輩在他墓前哭著講述革命年代的經歷。”對於譚家橋的該旅遊項目,省社科院研究員王開玉以他親身經歷的故事告訴記者,譚家橋是一個緬懷先烈之地,該旅遊項目的做法“污染了革命先烈的靈魂”。
“抗日戰爭犧牲了那么多先烈,他們用血換來了勝利。可如今我們自己人扮日軍尋樂,這根本不是旅遊文化,而是不應該的喧鬧。而且,表演中還有擄掠"花姑娘"這樣低俗的內容,實在有傷風化。”王開玉說,抗日戰爭是一段屈辱史,國人應該謹記,而不應該以此來取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