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恥

國恥

文字解釋國恥guóchǐ因外國的侵略及國內的軟弱或腐敗而使國家蒙受的恥辱——《漢語大詞典》英文為:nationalhumiliation——《英漢詞典》典籍物恥足以振之,國恥足以興之。《禮記·哀公問》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勠力,盡心王室。《後漢書·劉虞傳》未報父讎,未雪國恥。唐白居易《讓絹狀》國恥誠難雪,何讎到匹夫。清黃遵憲《大獄》詩之一蔡東藩《清史演義》第一回:“過了兩三年,奉天省內的旅順大連灣,被俄國租占了去,山東省內的膠州灣,被德國租占了去,膠州灣東北的威海衛,被英國租占了去,廣東省內的廣州灣,被法國租占了去,而且內地的礦山鐵路,也被各國占去不少。這便叫作國恥。”

基本信息

文字解釋

國恥 guó chǐ

因外國的侵略及國內的軟弱或腐敗而使國家蒙受的恥辱 ——《漢語大詞典》

英文為:national humiliation ——《英漢詞典》

典籍

物恥足以振之,國恥足以興之。 《禮記·哀公問》

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勠力,盡心王室。 《後漢書·劉虞傳》

未報父讎,未雪國恥。唐白居易《讓絹狀》

國恥誠難雪,何讎到匹夫。 清黃遵憲《大獄》詩之一

蔡東藩 《清史演義》第一回:“過了兩三年,奉天省內的旅順大連灣,被俄國租占了去,山東省內的膠州灣,被德國租占了去,膠州灣東北的威海衛,被英國租占了去,廣東省內的廣州灣,被法國租占了去,而且內地的礦山鐵路,也被各國占去不少。這便叫作國恥。”

中國受到國恥

南京條約

1842年8月,滿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

主要內容:

1.割香港島給英國。

2.賠款2100萬銀元。

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4.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稅率要與英方商定。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1844年,滿清政府與英國簽訂虎門條約。

主要內容:

從中攫取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拘留等特權。

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

1844年,滿清政府與美國和法國簽訂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

主要內容:

取得更多的侵略權益。

天津條約

1858年,滿清政府與俄美英法簽訂。

主要內容:

1.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2.增開沿海沿江是10處商口岸。

3.外國軍艦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通航。

4.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遊歷、通商、傳教。

5.清政府賠償英法兩國經費各200萬兩白銀,賠償英商損失200萬兩白銀。

北京條約

中英

國恥國恥

主要內容:

1.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有效。

2.增開天津為商埠。

3.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

4.對英法兩國的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天津條約與北京條約的共同影響,

滿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滿清政府與列強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華夏人民的反抗!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中俄

1.將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強行劃歸俄國;

2.規定中俄西段疆界,自沙賓達巴哈起經齋桑卓爾、特穆爾圖卓爾(今伊塞克湖)至浩罕邊界,“順山嶺、大河之流及現在中國常駐卡倫等處”為界,根據這一規定,於1864年簽訂 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將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卓爾南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割給俄國;

3.開放喀什噶爾(今喀什市)為商埠;

4.俄國在庫倫(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喀什噶爾設立領事館。

這是中國歷史上國土淪喪最多的一次屈辱條約:中國從此喪失了在黑龍江以北和伊犁以西大約35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直至今日,更失去了外東北地區在北太平洋地區的出海口以及中國當時最大的島----庫頁島,再加上之後俄國慫恿下外蒙古(約160萬平方公里)的獨立,中國這次的國土喪失世界歷史上都很罕見。]

馬關條約

國恥國恥

1895年4月,滿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主要內容:

1.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2.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

3.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輪船可以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岸。

4.日本可以在華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辛丑條約

1901年,滿清政府與英美俄日法德意奧簽訂辛丑條約。

國恥國恥

主要內容:

1.清政府向各國賠償白銀4億5000萬兩,分39年還清,本息總計9.8億兩。

2.賠償以中國的關稅和鹽稅做抵押,中國的稅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國控制。

3.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屆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地駐兵保護。

4.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準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略要地。

5.懲辦義和團運動中曾與列強“作對”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和參加反帝性質的各種組織。

6.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駐中國的侵略軍,自行炸毀瀋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藉此突然襲擊了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和瀋陽城。隨即在幾天內侵占20多座城市及其周圍的廣大地區,東北三省全部淪陷。這就是當時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的發生,是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吞併中國、稱霸亞洲及太平洋地區而採取的一個蓄謀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驟。“九·一八”事變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紛紛要求抗日,反對國民黨政府不抵抗的作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影響下,東北人民奮起抵抗,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先後湧現出東北義勇軍等各種抗日武裝。

“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

1937年7月7日發生在中國北平的盧溝橋的中日軍事衝突,日本就此全面進攻中國,稱為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它鯨吞中國的野心而蓄意製造出來的,是它全面侵華的開始,也是中國人的國恥日。

南京大屠殺

國恥國恥

南京大屠殺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侵華日軍於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國的南京之後,在南京城區及郊區對中國平民和戰俘進行的長達6個星期的大規模屠殺、搶掠、強姦等戰爭罪行。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軍事法庭的有關判決,在大屠殺中有20萬以上至30萬以上中國平民和戰俘被日軍殺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軍縱火燒毀。而日本學者則眾說紛紜,但有部分人卻試圖抹殺事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