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花姑娘

搶花姑娘

一身侵華日軍的打扮,手握“三八大蓋”押著“花姑娘”,還一臉的笑容。黃山市黃山區譚家橋鎮一景區重現的“鬼子進村”場景,在這個集體參與的旅遊項目中,遊客有的扮鬼子,有的扮漢奸,還有人扮“花姑娘”。其中的“日軍軍官”手提軍刀坐在三輪機車上,“侵華日軍”們的臉上都露出開心的笑容。這一舉動遭受到社會各界和網民的批評,被告知應立即取消“鬼子進莊”的娛樂項目。

事件描述

搶花姑娘 搶花姑娘

一身侵華日軍的打扮,手握“三八大蓋”押著“花姑娘”,還一臉的笑容……這不是在拍電影,而是黃山市黃山區譚家橋鎮一景區重現的“鬼子進村”場景,在這個集體參與的旅遊項目中,遊客有的扮鬼子,有的扮漢奸,還有人扮“花姑娘”。其中的“日軍軍官”手提軍刀坐在三輪機車上,“侵華日軍”們的臉上都露出開心的笑容。

各方評論

“鬼子進村”旅遊項目是拿國恥取樂 華聲評論員侯文學

“鬼子進村”旅遊項目是拿國恥取樂

一身侵華日軍的打扮,手握“三八大蓋”押著“花姑娘”,還一臉的笑容……這不是在拍電影,而是黃山市黃山區譚家橋鎮一景區推出的重現“鬼子進村”旅遊項目。在這個集體參與的旅遊項目中,遊客有的扮鬼子,有的扮漢奸,還有人扮“花姑娘”。此舉,引起了網友的極大憤慨,稱這是“拿國恥來取樂”。而譚家橋鎮政府旅遊辦的負責人則解釋稱,這是“為了做紅色旅遊,讓年輕人參與該項目,了解這段歷史,教育年輕人”。

抗日戰爭,既是一部全國軍民反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可歌可泣戰爭史,也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屈辱史。侵華日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中國有幾百萬軍人戰死疆場,四千萬同胞慘死在侵略者屠刀之下,許多婦女慘遭日本侵略者蹂躪或屠殺。在抗日影片中,就有日軍搶“花姑娘”的鏡頭。看到這種鏡頭,無人會把它當作一種樂趣,只能增加對日本侵略軍的憎恨。黃山譚家橋鎮景區以“鬼子進莊”為噱頭“創新”的這個旅遊項目,不僅俗不可耐,而且是往深受侵華日軍之害的前輩傷口上撒鹽。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員王開玉說,“抗日戰爭犧牲了那么多先烈,他們用血換來了勝利。可如今我們自己人扮日軍尋樂,這根本不是旅遊文化,而是不應該的喧鬧。而且,表演中還有擄掠‘花姑娘’這樣低俗的內容,實在有傷風化。”他指出,譚家橋葬有粟裕大將的部分骨灰,是一個緬懷先烈之地,這一旅遊項目的做法“污染了革命先烈的靈魂”。抗日戰爭是一段屈辱史,國人應該謹記,而不應該以此來取樂。

在旅遊景點增加一些娛樂項目用來吸引遊客無可厚非,但不能娛樂國恥。通過娛樂國恥,也無法達到“教育年輕人”目的。因此,譚家橋鎮景區應該虛心接受社會各界和網民的批評,立即取消“鬼子進莊”的娛樂項目。

搶“花姑娘”是在消費“國恥” 恥感的喪失,總是建立在對痛感的遺忘上。

搶“花姑娘”是在消費“國恥”

日本軍國主義對同胞犯下的滔天罪行,可謂罄竹難書,是這箇中華民族難以磨滅的記憶和痛感,是國殤更是國恥。也正是“落後要挨打”的痛感,始終鞭策著我們不斷進步和走向強大。

不過,生活在盛世的溫床里,某些人開始喪失了這種痛感和恥感:黃山市黃山區譚家橋鎮竟然推出“鬼子進村”旅遊項目,讓遊客扮作侵華日軍,手握“三八大蓋”押著“花姑娘”。當地旅遊辦回應稱初衷是“為了做紅色旅遊,讓年輕人了解這段歷史”。

在當地旅遊辦的眼中,日軍侵華的沉痛,已經被簡單濃縮成趣味化的“鬼子進村”,對歷史的無知和輕浮讓人詫異更是讓人沮喪。讓遊客扮作“鬼子”搶“花姑娘”,無疑是拿國恥當樂子,教育者自身恬不知恥,談何“國恥教育”?年輕人又如何能夠從中了解這段歷史?

可以想像,那些參加“鬼子進村”旅遊項目的遊客,恐怕不少願意扮演鬼子,在“搶花姑娘”的過程中尋找快感。而這種快感,是無恥帶來的快感。用“無恥激發的快感”替代“國恥產生的痛感”,當地旅遊部門和項目經驗者偷換概念的本事非同尋常,或者說是相當無知和無恥。

對歷史的無知,痛感和恥感的缺失,才孕育了這么個文化的怪胎。以“國恥教育”之名消費國恥,“鬼子進村搶花姑娘”的鬧劇正是恥感淪喪的表現。無論是參加這個項目的遊客,還是旅遊部門,如此項目無疑是那段血淚史無法承受之重。

荒唐的鬧劇背後,除了無知和無恥,恐怕還跟利益的驅動有著直接的關聯。近些年來,各地在“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潮流下,出現了很多哭笑不得的文化鬧劇——名人故里爭來爭去,連小說里虛構的人物西門大官人也搬上了大舞台。在這些人眼中,文化只是個噱頭,目的是為了政績和經濟。“國恥”也是一種痛感文化,現在黃山譚家橋鎮竟然拿痛感當娛樂,拿國恥找快感,讓遊客“搶花姑娘”的背後,正是為了搶花花綠綠的鈔票和紅紅火火的經濟。

娛樂化的“鬼子進村”和“搶花姑娘”,不但是對歷史痛感的無知和遺忘,更是在消費“國恥”,消費這個民族的痛感。“要錢不要臉”、“數典忘祖”,用來形容這些人的無知和無恥,恐怕不過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