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奉文

景奉文

景奉文(1919~1980年)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 人。1940年日本北海道帝國大學農學部函授畢業。曾任黑河原種場技士,哈爾濱農事試驗場代理場長,長春大學講師。建國後,任丹東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玉米研究室主任。主持育成配合力高、抗病、抗倒的玉米自交系“330”,1982年此項研究成果榮獲國家發明獎一等獎。

基本信息

簡介

景奉文,玉米育種家。主持整理出玉米優良農家品種3個,先後選育出鳳

雜號品種間雜交種、鳳雙號雙交種、丹玉號單交種共10多個投入生產套用。育成的優良自交系330配合力高、適應性強,由它組配的優良組合很多,其中丹玉6號曾在23個省、市推廣,累計面積1.7億畝;作為中單2號的親本之一至今仍在生產上利用,為中國玉米生產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生平簡歷

1919年1月8日 出生於山東省章丘縣古宅莊。

1933-1935年 在黑龍江省克山中學讀書。

1936-1937年 偽滿國立克山農事試驗場練習生。

1937-1940年 偽滿國立黑河原種場技士。

1940-1943年 偽滿國立扎蘭屯原種場技士。

1943-1944年 偽滿國立寧安原種場技術主任,技士。

1944-1945年 偽滿國立哈爾濱農事試驗場技佐等。

生平介紹

求學經歷

景奉文,1919年1月8日生於山東省章丘縣普集鎮古宅莊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父親景維吉出身鐵匠,年輕時隻身闖關東,在哈爾濱一帶打行爐(推車遊動打鐵)。景奉文年幼時,山東農村連年災荒,難以度日,母親帶領全家來到黑龍江省阿城縣投奔父親。生活的艱辛使父親積勞成疾,一病不起,在景奉文8歲時故去。母親靠打短工為生,節衣縮食,並由親朋資助供景奉文上國小和中學讀書。由於家庭貧苦,景奉文學習特別勤奮,成績優秀,1935年於黑龍江省克山縣中學畢業。

學成後

讀書時他常聽老師講中國貧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業不發達,缺乏科學技術,產量很低,況且他又親眼看到農民終年勞碌不得一飽的情景,因而立志學農,想為改變農村貧窮落後面貌出一份力。1936年1月景奉文考取日本侵略軍統治下的克山農事試驗場當練習生。1937年5月在黑河原種場任技士,1940年5月調扎蘭屯原種場任技士,1944年5月又調哈爾濱農事試驗場任技佐。這一期間,主要從事小麥和大豆的良種繁殖,參與小麥品種選育工作,調查黑龍江西部地區小麥生產情況,並寫出調查報告指導小麥生產。由於他工作積極肯乾,鑽研業務,被日本人看中,1940年1月起便被介紹進日本北海道帝國大學農學部函授學習,一邊工作一邊自修,直至1945年6月學業期滿。1945年“八一五”祖國光復。景奉文當時擔任哈爾濱農事試驗場負責人,他積極組織全場人員護場,等待我政權接收。1947-1948年,他先後在長春松北聯立第六中學和長春大學農學系任教。1948年8月正值東北野戰軍包圍長春,景奉文接受我軍宣傳,聯絡長春大學教職員及家屬600多人,以遷校為名集體結隊出了哨卡來到解放區。經3個月政治教育後分配到東北行政委員會農業部,後到安東省通化農業試驗場任技士,1950年調遼東省鳳城農業試驗站(後改為丹東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現丹東農業科學院前身)任技師。

個人成果

新中國成立伊始,恢復農業生產,發展高產作物是當務之急。玉米增產潛力大,這是世人公認的。1950年3月中央農業部召開玉米工作座談會,討論制定了《全國玉米改良計畫》,接著又頒布了《五年普及良種計畫草案》。遼寧省是玉米種植面積較大的省份,按當時省內科研任務分工,玉米育種由鳳城農業試驗站承擔,而景奉文是該站農藝研究組組長,責無旁貸。他懷著振興祖國農業、發展糧食生產的宏願,接受玉米育種專家的建議,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率先開展了玉米品種改良工作。他從整理地方品種做起,經歷了品種間雜交、自交系培育、雙交種和單交種的配製等工作階段,每一階段都取得了顯著成果。他以自選系組配的單交種丹玉6號獲全國科學大會獎,選育的優良自交系330榮獲國家發明一等獎。在此期間,他多次起草全省的玉米生產技術綱要及良種繁育技術,並經常外出講課培訓技術人員和指導生產,有力地推動了遼寧省玉米生產和育種工作的發展。1977 年景奉文出席了遼寧省科學大會,1978年他被提升為丹東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玉米研究室主任,並擔任丹東市第七屆政協委員、丹東市農學會理事、遼寧省農學會理事。隨著知識分子政策的落實,他心情舒暢,幹勁十足,一心鑽研業務,努力培養年輕人,希望為祖國的社會主義農業再立新功,終因積勞成疾,身患癌症,經多方治療無效,於1980年1月19日與世長辭。

主要論著

1 景奉文,邱景煜.《玉米品種間雜種後代利用價值試驗》.東北農業科學通報,1955(2):21~24

2 景奉文等.《玉米雜交種後代利用價值試驗》.遼寧農業科學,1960(4):279~287

3 景奉文.《做好玉米良種的繁育工作提高玉米產量》.遼寧農業科學,1965 (4):3~7

4 景奉文,羅登禮等.《玉米雜交種選育工作中幾個問題的探討》.遼寧農業科學,1965(4):8~17

5 景奉文.《對我省玉米育種工作的幾點意見》.遼寧農業科學,1979(4):43~46

技術成就

50年代初期,遼寧省玉米生產品種混雜,栽培管理粗放,單產低。景奉文帶領研究組人員首先開展了玉米農家品種英粒子、白鶴的整理提純工作。英粒子系1943年由丹麥傳教士從歐洲帶來的品種,生產上尚未套用,1945年散失,1948年冬從遼寧省丹東市蒐集到少量種子,後經景奉文等用“半分法”整理提純而進行推廣。白鶴是1943年開始種植的,後來混雜甚重,1950年經景奉文等用“半分法”提高純度後擴大推廣。這兩個品種50年代起在遼寧省大部、吉林省南部、河北省北部、山西省中部等地大面積推廣,套用時間長達10多年。

1950年“全國玉米改良計畫”提出品種間雜交是過渡時期玉米品種改良的有效途徑,景奉文積極回響,不辭艱辛地開始了品種間雜交育種工作,在遼寧第一個育成了鳳雜1號、鳳雜4號、鳳雜5號、鳳雜5401等玉米新品種,一般比當地品種增產20%左右。自從20世紀初美國遺傳育種學家沙爾和伊斯特創造了培育玉米自交系間雜交種的方法以來,世界玉米產量出現了驚人的增長,也吸引了大批科學家投身於此項事業之中,景奉文就是其中一個。他在工作中結識了中國玉米育種事業奠基人之一的河南農學院吳紹騤教授,並接受其在中國利用雜種優勢的建議,較早地在遼寧開展了玉米自交系間雜交育種工作。國外玉米生產,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利用雙交種,到60年代則轉向直接利用單交種。中國玉米自交系間雜交種的選育始於新中國成立前幾年,1952年在遺傳學兩個學派的論爭中受到了批判,一度陷入中斷,1956年青島遺傳學座談會後又行恢復。但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雙交種則是60年代中期以後的事情,70年代才開始轉向直接利用單交種。景奉文在繼選育出雙交種鳳雙645、鳳雙6419、鳳雙6428之後,於1968年以自交系旅28為母本、330為父本選育出單交種丹玉6號,1972年開始推廣。由於它高產、穩產、抗病、抗倒、適應性廣,種植面積迅速擴大,1977年遼寧省種植1 600萬畝,占全省玉米面積的80%,1978年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共種植3000萬畝,占全國玉米面積的1/10。丹玉6號是中國首批推廣的單交種之一,先後成為河北、山東、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市主栽品種之一。在70年代中、後期它是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雜交種,為促進中國玉米生產起到重要作用,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