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氣候資源是指大氣層中光、熱、水、風能和空氣中的氧、氮以及負離子等可以通過開發利用為人類形成使用價值的氣候條件。氣候資源與其它自然資源一樣,能夠為人類生產與生活提供不可缺少的能量和物質。氣候資源也與其它資源不同,它不能進入市場交易。
在各種自然資源中,氣候資源最容易發生變化,且變化最為劇烈。有利的氣候條件是自然生產力,是資源;不利的氣候條件則破壞生產力,是災害。利用恰當,氣候資源可取之不盡,但在時空分布上具有不均勻性和不可取代性。利用氣候資源最廣泛的是農業、建築業、交通運輸、商業、旅遊、醫療等行業。
形成因子
氣候資源的形成因子不等同於氣候的形成因子,而是比其更複雜。因為氣候只是氣候資源的來源與基礎。氣候還必需同一定的社會因子結合起來,才能轉變為資源。
氣候系統包括大氣、海洋、大陸、冰雪圈與生物圈等成分及其相互作用。換言之,氣候是地表層五大自然圈層相互作用的產物。當前人們所熟知的太陽活動、海溫、地溫、溫室效應、厄爾尼諾現象等都只是這個龐大的系統中的一些突出的環節。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異常現象都有可能對氣候系統有所衝擊,進而影響到氣候的異常;但是卻不能決定整個系統的運轉,或者對氣候異常起決定性影響。
當前,對氣候系統各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尚沒有進行全面和精確診斷分析和作出預測的客觀條件,這也是氣候預報的準確率難以迅速提高的原因。但是,同樣的氣候卻可以有相差很大的利用效益,甚至也可能轉變成為災害。這主要決定於人們擁有的技術條件(如水利工程、作物品種等)和所採取的決策與管理措施是否正確和得力。這就說明了氣候從一種自然現象轉變成為一種資源是完全離不開社會因子的作用的。
因此,氣候資源的因子是一個既包含許多自然因子,又包括許多社會因子在內的龐大系統。至今人們還沒有能完全弄清這一系統的各個成員及相互聯繫。因此,只能採取一些簡化的辦法。比如,進行理想化處理。如計算某種資源的潛力時,假設其它生產條件與資源均達到理想要求,只估計某一種氣候資源量所能達到的產量極限。如竺可楨估計光能在農業生產上的潛力。他認為,在每年只用一個季度的輻射量,光能效能以1%計,則長江流域單季水稻每畝可得941市斤產量。如提高光能效能達3%,則每畝可得2823市斤產量。雖然這些簡化的辦法只能在一定條件下粗略描寫氣候資源的分布與豐度,但對於這一資源的數量仍可給出一個基本的概念。
資源特點
氣候資源與其他資源相比的共同點:
1、能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
2、要開發利用氣候資源,就要有一定的技術條件和資金投入。
氣候資源與其他資源相比的不同點:
1、氣候資源是普遍存在的。
2、氣候資源的數字特徵。氣候要素只有在一定數字範圍內才有資源價值。
3、氣候資源是一種變化中的資源,有較大的變率。
歷史記載
氣候資源是一個新的科學概念,約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世界氣象組織第二個長期計畫草案(1988-1997)》第一句就提出:“氣候既是有益於人類的一項重要自然資源,又可能導致自然災害。”
中國戰國時代的《呂氏春秋》中寫道,“凡農之道,原(即候,指時令)之為寶”,將氣候稱為農業生產的資源(寶)。中國古代即已提出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候等,以便掌握農時,利用好氣候資源的科學方法。
存在問題
氣候資源正面臨惡化,以致破壞的厄運。隨著工業發展,人口迅速增加,生產也高速發展,氣候資源的不足越來越嚴重。社會生產對氣候及其變化的敏感性、依賴性日益增強,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也日益顯露。氣候資源豐富的土地被超負荷地利用,並向氣候資源不足的乾旱半乾旱地區和坡地擴大種植,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大氣污染不但使空氣品質惡化,並將造成不可逆轉的人為氣候變化。
保護意義
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是一個關係到社會和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以良好環境和生態系統平衡為前提的,要順利實施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在防災減災、資源利用與保護、氣候和環境監測保護等方面必須有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合理利用氣候資源,可取得良好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反之,則會遭受經濟損失,破壞氣候資源,甚至誘發氣候災害。
影響
氣候資源與其它自然資源一樣,能夠為人類生產與生活提供不可缺少的能量和物質。農業
①氣候中的光、熱、水、空氣等物質和能量,是農業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往往決定著該地的種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結構、熟制、配置與種植方式。而光、熱、水、空氣等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因此,各地區在制定農業發展規劃時,要注意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區的資源優勢,獲取最大效益。
②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要合理和充分地利用氣候資源,挖掘農業氣候資源潛力,不斷提高對光照、熱量、水等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率。如廣泛採用間作、套種,發展生態農業、立體農業等。
旅遊
旅遊業離不開氣候,氣候是旅遊來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資源。首先是氣候現象本身的美。如,冬日雪景是最壯麗的自然景色,夏日雷電則是最驚心動魄的自然現象。秋高氣爽使人心情平靜,春暖花開使人感到生機盎然。其次,在特殊氣候條件下形成的特殊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更是旅遊的重要目標。甚至沙漠景觀也能使潮濕地帶的居民感到新奇不已。最後,旅遊是一項人類活動,一般需要宜人的氣候條件。人們度假往往也選在這兩個季節。充分評價與開發氣候資源,無疑也是開展旅遊來的一項重要工作。
建築
①日照與街道方位。在進行城鎮規劃和建築設計時,充分考慮光照與街道方位的原因。建議聯繫當地實際,比較街道方位不同的日照條件,選出最佳街道方位,再用理論指導實際生活。②風向與城市規劃。風向決定污染物的輸送方向,在常年盛行一種主導風向的地區,應將向大氣排放有害物質的工業企業布局在盛行風的下風向,居住區布局在上風向。在季風區,應使向大氣排放有害物質的工業企業布局在當地最小頻率的風向的上風向,居住區布局在下風向。
交通
海陸空交通運輸常需要穿越不同的氣候區,應儘量避開氣候災害,才能保證運行的安全和較大的經濟效益。公路設計和建設時應注意沿線的暴雨及土石流、大風等出現的頻率和強度,以及凍土、積雪的深度等。橋樑設計和建設時應注意當地暴雨強度。機場應布局在距城市較遠、地勢較高的地方。
健康
人們生活在大氣層的底部,大氣中的四季嬗變、風霜雨雪都對人體產生各種影響,以至引起疾病。其中有些是氣候條件直接或間接致病的,例如中暑、凍傷、感冒以及慢性支氣管炎、關節病、心腦血管病等。此外,高山反應、空調病、風扇病等也與氣候有關。
恰當利用氣候條件也能防病治病,如利用氣候條件作為鍛鍊身體的手段,登山、冬泳、滑冰、滑雪等,以增強體質。氣候療養,如沙療、日光浴、空氣浴、冷水浴等防病治病的方式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天氣預報中諸如穿衣指數、登山指數等內容,對人們合理利用氣候資源,防病健身起到了指導作用。人類也是喜光動物,經常曬太陽和居室內有較好的日照,不僅可以殺滅病菌,減少疾病,還可以幫助對鈣等微量元素的吸收,提高體質。
體育
人們合理地利用氣候資源開展體育運動,舉辦大型體育運動會更要考慮氣候條件。體育氣象專家研究總結了各種氣候要素對20種體育運動比賽的影響,以風、氣溫、降水、霧和氣壓等對運動員的體能和成績影響最大,因而東道主有義務向所有參賽者提供比賽地點的氣候背景資料,並在運動會進行當中及時提供天氣預報服務。
法律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第三十二條,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負責全國氣候資源的綜合調查、區劃工作,組織進行氣候監測、分析、評價,並對可能引起氣候惡化的大氣成分進行監測,定期發布全國氣候狀況公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第三十三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地區氣候資源的特點,對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的方向和保護的重點作出規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第三十四條,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組織對城市規劃、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和大型太陽能、風能等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項目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
2012年6月14日,黑龍江省頒布了《黑龍江省氣候資源探測與保護條例》,這是中國首個規範氣候資源利用的地方法規。按照《黑龍江省氣候資源探測與保護條例》規定,企業探測開發風能及太陽能資源必須經過氣象部門批准,而且探測出來的資源屬國家所有。
中國氣候資源
太陽能資源豐富、光合生產潛力高
中國的太陽能資源除川黔地區外,其餘大都相當或超過國外同緯度地區,與美國相當,略高於日本。高值和低值中心處於22~35°N之間。即青藏高原高值中心,其南部光能接近世界上最豐富的撒哈拉沙漠,拉薩有“日光城”之稱。低值中心出現在四川盆地。中國主要農業區,作物生長期間的光合有效輻射量多,為作物高產提供了充足的光能。青藏高原生長期短,能為植物提供的光合有效輻射量為全國最低。熱量帶多,亞熱帶和溫帶面積大
中國是世界上熱量帶最多的國家,由南往北相繼出現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北溫帶。青藏高原還有高原溫帶、高原亞寒帶和高原寒帶。中國東部主要農業區面積較大,其中亞熱帶和中、南溫帶約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42.5%,其熱量與美國主要農業區相近似。≥10℃積溫,在40°N地區比日本略多,與地中海氣候地區相近;在30°N地區,比地中海氣候地區多500℃,比西亞、南亞、非洲等地少600~1000℃。
季風氣候顯著影響
熱量資源的季節變化十分明顯,大部分地區四季分明,農事活動依賴節氣的更迭十分敏感。中國東部與世界同緯度相比,冬季過冷,夏季偏熱,而且緯度越高越明顯,冬季比夏季突出。夏季偏熱,一年生喜溫作物(水稻、玉米等)可種植在緯度較高的東北地區,有利擴大喜溫作物種植面積和提高複種指數。但冬季過冷,卻使越冬作物或多年生亞熱帶和熱帶經濟果木林的種植北界偏南。這一熱量特點也是形成中國種植制度多樣性的原因之一。
下墊面複雜多樣,氣候資源再分配
中國山地丘陵約占全國面積的2/3。境內地形複雜,較大山脈的走向、地形起伏、加上離海遠近等因素的影響,造成了光、熱、水資源的重新分配與組合,使得有些地區非地帶性的影響超過地帶性影響。有出現“氣候區地”現象和“十里不同天”的說法。
例如亞熱帶山區的一些山腰,冬季有逆溫現象,多存在暖帶和溫暖小區;一些大的水體(湖泊、水庫),對周圍有調溫效應,這都有利於果林和作物避寒越冬。但在低凹地形,冷空氣易堆積在谷底,形成冷空氣“湖”,使作物易發生霜凍害。
降水資源分配不均衡
與全球比,中國降水量不算豐富。粗略估計,中國平均年降水量約為648毫米,較全球陸地平均年降水量800毫米約偏少19%,比亞洲平均年降水量740毫米偏少12%,在緯度相同的日本、朝鮮某些地區的年降水量比中國要多。中國降水的主要水汽來源於太平洋,年降水量的分布趨勢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等雨量線大體呈東北—西南走向。按這一走向的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線相當於半乾旱與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25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線又相近於乾旱與半乾旱的分界線;橫穿東部的90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線是東部地區半濕潤與濕潤地區的分界線。
西北內陸流域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36.4%,年平均降水量僅為164毫米,全年總降水量只占全國的9.5%;而中國東南部外流流域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63.7%,平均年降水量達896毫米,其全年總降水量占全國的90.5%。
雨熱基本同季,夏季光、熱、水共濟
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與降水的季節變化基本同步,這是農業氣候資源的一種優勢。夏季溫高雨多,光合有效輛射量大,為植物旺盛生長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氣候生產潛力高。各地雨熱同季的情況有所不同,中國北方,春季升溫快,夏季溫度高,6~8月≥10℃積溫占全年的50%以上,同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江淮及其以南地區,6~8月≥10℃積溫和降水量均占全年的30~40%,雨熱同季時間長,故複種指數高。雲南和青藏高原地區,年內氣溫變化較平緩,降水集中程度高於溫度,水熱配合稍差,如雲南6~8月積溫只占全年的20~30%,但同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青藏高原6~8月積溫占全年的55~65%,同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
中國熱量和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較大,易發生低溫冷害或旱澇。據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考證,中國在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有多次的冷期和暖期,曾造成農牧界線南北來回推移;歷史時期氣候冷暖變化也曾引起單、雙季稻的種植界線南北變動兩個緯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