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二五”革命老區發展規劃

四川省“十二五”革命老區發展規劃

水庫及灌區工程。 重點生態工程。 環境治理重點工程。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四川省“十二五”革命老區發展規劃的通知
川辦發〔2011〕63號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四川省“十二五”革命老區發展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八日
四川省“十二五”革命老區發展規劃

前 言

四川革命老區(以下簡稱“老區”或“四川老區”),指的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四川境內創建的革命根據地和游擊區,為中國革命勝利和新中國建立做出過巨大犧牲和重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老區發生了深刻變化,但整體發展仍然滯後。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老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確保與全省同步實現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根據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五中全會、省委九屆八次全會精神和《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本規劃。
規劃範圍包括:廣元市、廣安市、達州市、雅安市、巴中市和阿壩州全域,成都市、瀘州市、綿陽市、遂寧市、內江市、南充市、眉山市、宜賓市、資陽市、甘孜州和涼山州的部分區域

,涉及17個市(州)的81個縣(市、區)。規劃區域面積25.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的51.8%;總人口4168.6萬人,占全省的46.4%。規劃期為2011—2015年。

第一章 規劃背景

四川老區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和特殊意義。新中國成立後、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老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但仍存在諸多制約因素和突出問題。“十二五”是老區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搶抓發展機遇,積極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促進經濟加快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第一節 歷史沿革

老區的形成。我省老區是全國革命老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創建時間早、分布區域廣、貢獻犧牲大、歷史影響深等特點。早在上世紀20年代末,由中共四川地方組織領導,王維舟、曠繼勛、李家俊等就創建了川東、虎(城)南(岳)大(樹)和蓬溪等革命根據地;1932年紅四方面軍戰略轉移入川,建立了以通(江)南(江)巴(中)為核心、以四川為主體的川陝革命根據地;黨中央和紅軍長征在我省歷時一年零八個月,足跡遍布70個縣,建立起川康邊、康巴、廣(元)綿(陽)等革命根據地。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四川境內先後創建過10大革命根據地和游擊區。
老區的貢獻。老區先後有30餘萬人參加紅軍,32萬人參加游擊隊,為革命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具有重要地位,既是中國革命重心由東南向西北轉移的橋樑,也是紅軍主力由南向北戰略大轉移的中轉基地,在打擊四川軍閥、削弱“圍剿”中央紅軍力量和補給紅軍長征休整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並把革命真理和共產黨的主張傳播到西南和西北。1934年1月,毛澤東同志在瑞金召開的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的報告中高度評價:“川陝蘇區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二大區域”、“是揚子江南北兩岸和中國南北兩部間蘇維埃革命發展的橋樑,川陝蘇區在爭取蘇維埃新中國偉大戰鬥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和作用”。

第二節 發展成就

經濟建設成效顯著。2010年,老區地區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分別達到4998.1億元、14366元,與2005年相比分別增長1.3倍和1.2倍;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由30.5∶36.1∶33.4調整為22.3∶48.7∶29.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全部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1倍和1.9倍;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出口總額分別增長3.4倍、1.4倍和2.6倍。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2010年,老區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1%,比2005年提高0.4個百分點,共有國小4263所,普通中學2274所,國小專任教師14.34萬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2.86萬人;劇場、影劇院等61座,體育場館96座;有衛生院、所2931個,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9.23萬人。
人民生活不斷改善。2010年,老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3918元、4661元,比2005年分別提高6538元和2123元;社會消費品人均零售額、居民人均儲蓄存款餘額分別達到4508.1元、9206元,比2005年分別增長1.3倍、1.2倍。就業規模不斷擴大,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老區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生態建設取得成效。老區生態資源豐富,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2010年老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5.84%,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局部生態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第三節 主要問題

貧困人口較多。老區縣(市、區)中現有國家扶貧重點縣18個,另有62個縣(市、區)有扶貧任務,均占全省的50%左右。2010年農村貧困人口占全省的78.9%,貧困發生率為3.9%,分別高出全省、全國0.9和1.1個百分點。
自我發展能力不足。老區經濟發展嚴重滯後於其他地區。2010年,人均生產總值僅為全省、全國平均水平的68.4%和48.4%,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全省、全國平均水平的90.7%和78.8%,人均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僅為全省、全國平均水平的22.9%和13.2%。2010年老區財政自給率僅為12.6%,比全省、全國分別低24.2個和42.5個百分點;人均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為3155元,僅分別相當於全省、全國的66.8%和57.4%;貸款餘額占存款餘額的比例僅為40.7%,比全省、全國分別低23.2個和28.8個百分點。政府性債務沉重,鄉村負債普遍。
基礎設施滯後。老區中阿壩州和甘孜州州府尚未通高速公路,兩地公路密度均遠低於全省平均水平。鐵路網密度比全省平均水平低9.5公里/萬平方公里。水利設施落後,有效灌溉面積118.2萬公頃,僅占耕地的34%。通訊網路覆蓋面低,每100戶擁有的固定電話、行動電話僅為7部和39部,分別比全省少9部和13部。
公共服務薄弱。老區縣(市、區)絕大多數處於邊遠偏僻山區,平均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發生率達20%以上。醫務人員緊缺,技術人員和防疫人員總數占老區戶籍總人口的比重為0.23%,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13個百分點,新農合參合率91.6%,比全省低3.4個百分點。農村文化、廣電、體育設施缺乏。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承載力很弱。
生態環境脆弱。老區多處山區、旱區,山高谷深、坡陡路險,自然災害頻發。“5·12”汶川特大地震,有67個老區縣(市、區)受災,其中國家確定的極重和重災縣26個,占全省的66.7%。四川老區多數地處“秦巴山區災害分布區”、“四川盆地東部大暴雨、山洪、滑坡區”、“川東伏旱氣候區”和“川中夏、伏旱交替區”的交匯地帶,常年遭受乾旱、暴雨、洪澇、滑坡、大風、冰雹、土石流、地面沉降等災害的襲擊,形成了以旱、澇為主的自然災害鏈

第四節 發展機遇

國家和省大力支持老區發展。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從戰略層面更加重視和支持革命老區的發展。我省“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設立革命老區專項扶持資金,加快老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切實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老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省政府出台了加快巴中革命老區發展的意見,制定並分步實施革命老區連片扶貧開發規劃,促進老區加快發展、科學發展。
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國家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優先地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基礎地位、可持續發展中的特殊地位,給予特殊支持政策,必將為我省老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撐。
重大區域發展規劃實施。隨著國務院批覆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國家推進實施藏區跨越式發展規劃、國家發展改革委批覆實施汶川地震災區發展振興規劃以及大小涼山綜合扶貧規劃等重大區域發展規劃的編制實施,必將為處於成渝經濟區腹地、民族地區和地震災區的老區加快發展新增政策和項目支持。
擴大內需戰略深入實施。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加速,國家進一步調整最佳化投資結構,堅持引導投資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區,必將顯著改善四川老區的消費環境,擴大消費需求,更好地發揮人口多、市場潛力大的優勢,開拓發展空間,培育新的增長點。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弘揚老區精神,實施差別化政策支持。著力加強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和紅色資源開發,著力加強扶貧開發和拓展民眾穩定增收渠道,著力聯動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著力加強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努力實現富民強縣,為2020年與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小康奠定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針對我省老區點多、面廣、發展不平衡等實際情況,根據老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合理確定不同類區的發展戰略、目標任務和發展方式,分類、分層、分步有序紮實推進。
——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緊緊抓住重大發展機遇,始終把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作為總體取向,全面加快改善老區基礎設施條件,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老區經濟社會加快發展。
——最佳化結構,綠色發展。充分利用老區優勢資源,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延長產業鏈,做大做強產業集群,推進老區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經濟發展、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改善民生,共享發展。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老區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全省民生領域的支持政策優先向老區傾斜,財政公共支出優先向老區投放,改善民生的項目優先在老區實施,尤其是對連片貧困的革命老區更要給予重點扶持,使老區與全省人民一道,在共建和諧社會中共享發展成果。
——民眾主體,多方支持。大力弘揚老區萬眾一心、求真務實、勇於爭先、勇於創新的開拓精神和不畏艱險、矢志不移、敢於勝利、敢於犧牲的獻身精神,充分發揮老區民眾的主體作用,大力爭取國家支持,積極引導社會幫扶,切實用好省外、境外和國外的資源和市場,實現四川老區又好又快發展。

第三節 發展目標

綜合考慮老區發展現狀、發展趨勢和發展潛力,今後5年全省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貧困人口明顯減少。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速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就業持續穩定增長,社會保障基本實現應保盡保,保障水平穩步提高。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逐步消除絕對貧困現象。
自我發展能力明顯增強。老區經濟發展速度明顯高於全省平均水平,與全省的發展差距明顯縮小,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工業化、城鎮化水平穩步提升,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
發展條件明顯改善。老區對外通道、骨幹路網和農村交通的通行能力、通暢水平和通達深度顯著提高。水利設施顯著改善,綜合能源體系、信息系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生態環境明顯最佳化。到201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38%以上。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顯著降低,地質災害得到有效治理,防災減災體系基本健全,防災減災能力大幅提升。

第三章 分類指導

第一節 老區類型

根據老區發展歷史,綜合分析老區發展現狀,統籌考慮老區資源環境承載力

、發展趨勢和發展條件,將老區分為扶持發展、示範發展、加快發展三種類型,採取差異化支持政策,促進老區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第二節 扶持發展類

扶持發展類老區的主要特點是,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發展水平低,自我發展能力不足,貧困人口集中、貧困面廣。具體範圍主要集中於川陝蘇區、川西北和康巴革命根據地,涉及10個市(州)的38個縣(市、區)。
發展思路。充分發揮自身特色資源優勢,以“輸血式”扶持為先導,努力增強“造血”功能,培育自我發展能力,通過人口和要素的合理流動,最佳化資源配置,促進加快發展,實現脫貧致富。
主要任務。到2015年,扶持發展類老區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改善,發展環境不斷最佳化,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自我發展能力逐步提高,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與全省的差距大大縮小,貧困人口顯著減少。
發展路徑。大力爭取國家支持,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實施農村公路通達通暢工程,加快鐵路、高速公路和國省幹線公路建設,提高通行能力和保障能力。加快水源工程建設,完善水庫渠系配套,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基本實現老區農村飲水安全全覆蓋。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發展壯大特色產業。大力實施生態移民和扶貧移民,引導人口合理、有序流動,建設新農村綜合體,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健全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第三節 示範發展類

示範發展類老區的主要特點是,交通等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產業支撐能力較強,發展環境較好,經濟社會發展基本達到或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示範帶動作用明顯。具體範圍涉及14個市的15個縣(市、區)。
發展思路。立足自身優勢,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以新型城鎮化為載體,以農業產業化為基礎,推動“三化”聯動,逐步成為老區發展的典範。
主要任務。到2015年,示範發展類老區經濟實力躍上一個新台階,城市化率大幅提高,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全面消除絕對貧困現象。
發展路徑。所在市要加強對示範發展類老區縣(市、區)的支持力度,增強示範帶動能力。完善交通網路,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增強產業競爭力。加快建設一批開發區和特色工業園區,推進開發區擴區升位。加快發展中小城市,積極培育特色小城鎮。

第四節 加快發展類

加快發展類老區的主要特點是,經濟社會發展有一定基礎,但總體發展水平與全省仍有差距,有條件自我融入大的經濟區域,承接產業轉移,在已有基礎上加快發展。具體範圍涉及8個市的28個縣(區)。
發展思路。結合各自發展基礎,發揮比較優勢,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互動發展,增強基礎設施保障能力,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
主要任務。到2015年,發展基礎更加紮實,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
發展路徑。加快推進交通幹線升級,突出鐵路、高速公路和高等級航道建設,暢通對外通道。加強骨幹水利工程建設,最佳化水資源配置。有序推進水電、煤炭等優勢資源開發,壯大產業規模,延伸產業鏈。加強市政設施建設,完善城市服務功能,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第四章 加大扶貧開發力度

按照“建設新村、發展產業、脫貧致富、奔向小康”的總體思路,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實行扶貧開發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扶貧政策與農村低保制度相銜接、政府主導與社會各界幫扶相協調,全面推動貧困村向新農村、小康村轉變,貧困戶向寬裕戶、小康戶轉變。

第一節 突出集中連片扶貧

巴中、達州、廣安及廣元、南充的部分老區縣(市、區)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域,也是國家確定的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要以解決民生問題和發展問題為核心,以新村建設為載體,轉變發展方式,創新扶貧機制,加大政策、項目和資金支持力度,突出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發展、農戶能力建設、公共服務提升等重點,整合資源、連片開發,整體推進、綜合治理,縮小發展差距,穩定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實現脫貧致富。

第二節 加強扶貧工程建設

加快實施農村公路、水利、中低產田土改造、農村電網和農村沼氣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開展特殊困難地區扶貧開發試點,通過特色產業拉動,增強老區“造血”功能。加強老區城市保障性住房、農村安居工程建設和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建設,改善老區城鄉居民住房條件。加強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綜合素質,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同時,按照國家和省主體功能布局規劃,結合生態移民、扶貧移民和工程移民,逐步引導重點生態功能區內的居民向外有序轉移。
專欄2 老區重大扶貧工程
汶川地震災區四川省貧困村災後扶貧工程。扶持2516個貧困村,實施集中連片扶貧試點和新農村建設、扶貧移民搬遷。
秦巴山區集中連片扶貧工程。新建社道3250公里,新建戶路2.91萬公里,解決農村46.45萬戶、165.27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新建改擴建中國小4502所,新建標準化村衛生室750個,實施改造農戶危房31.33萬戶。發展特色產業240萬畝,覆蓋1.38萬個村,520.77萬戶,實現村村有特色產業,縣縣有規模優勢品牌。勞動力轉移培訓輸出29.2萬人,陽光培訓25.66萬人。天保工程二期1996萬畝,實施退耕還林4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30平方公里,完成37處重大地質災害防治,實現5000戶避險搬遷。
以工代賑扶貧工程。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以工代賑示範工程、甘孜州以工代賑“尚巴董(千橋)”工程。繼續實施阿壩州扶貧開發和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工程。

第五章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根據生產力布局和城鎮體系布局的要求,加快老區基礎設施建設並給予政策傾斜,構建布局合理、設施先進、暢通便捷、城鄉共享的基礎設施網路,為老區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第一節 加快交通設施建設

加強老區縣(市、區)對外通道建設,完善內部交通網路,實現公路、水路、鐵路、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有效銜接,改善老區發展條件,增強老區區位優勢。
重點推進建設老區對外通道,加快實施客運專線、快速鐵路、高速公路、幹線公路和高等級航道等進出川綜合運輸大通道,提升老區內聯外通快速通行能力,推進水路聯運,建設瀘州、宜賓、廣元、南充、廣安等港口,加強老區支線機場建設,積極發展航空運輸,增強快速運輸能力。完善老區內部網路,建設覆蓋鄉鎮、建制村的農村公路網路,建立健全農村公路安全保障體系,繼續實施三州基本通公路,內地基本完成通鄉、通村瀝青(水泥)路建設。
專欄3 老區交通重點項目
鐵路。建設成綿樂、西成、成貴、成渝客專,成都至雅安、蘭州至重慶、巴中至達州、敘永至大村等鐵路項目,加快建設成都至蘭州鐵路。新開工建設川藏鐵路雅安至康定至昌都段、隆黃鐵路(內江至敘永段擴能改造、敘永至畢節段)、綿遂內自宜城際鐵路、廣元至巴中鐵路擴能改造。加快川青鐵路成都至馬爾康段等項目前期工作。
公路。建設廣元至陝西、雅安至瀘沽、內江至遂寧、廣甘、達陝、廣南、成都至南部、巴中至桃園、達州至萬州、巴中至達州、成都至安岳至重慶、宜瀘渝、南大梁、映汶、雅樂等高速公路;加快樂山至漢源、宜賓至敘永、敘永至古藺至習水、汶川經川主寺至川甘界、綿陽至九寨溝、巴中至廣安至重慶界、汶川至馬爾康、雅安至康定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爭開工建設。加快藏區、彝區幹線公路以及現有省道為重點的國省幹線公路建設,進一步完善大九寨、川東北、川南、川中、川西等重要經濟幹線公路。
水運。加快長江川境段、嘉陵江和渠江航道整治;加快建設瀘州港、宜賓港廣安港,開工建設廣元港南充港
航空。建成九寨黃龍三期擴建;加快南充機場擴建、阿壩紅原機場建設;遷建宜賓、瀘州和達州機場;加快甘孜機場前期論證工作,適時開工建設。加快閬中等通用機場前期研究論證工作,適時開工建設。

第二節 加強水利設施建設

加強供水保障工程建設。以“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為重點,加快大中型骨幹水利工程建設,新建一批小微型農田水利設施,大力實施灌區渠系配套工程,加快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最佳化水資源配置,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努力滿足老區民眾生活和經濟建設對水資源的需求。
加強防洪減災工程建設。加快防洪控制性工程建設,完成現有病險水庫和水閘的除險加固,基本完成主要江河及重點中小河流的重要河段治理,加強山洪災害防治,完善水文基礎設施和防汛預警預報系統,搞好重點河道整治,提高防洪減災能力。
專欄4 老區水利重點項目
水庫及灌區工程。建成亭子口水利樞紐、武都水庫二郎廟水庫、白岩灘水庫等在建項目;開工建設紅魚洞、開茂、關刀橋、寨子河等大中型水庫和武引二期、毗河一期、升鍾二期、向家壩一期、銅頭引水等大中型灌區工程;加快建設關門石水庫、惠澤水庫等在建項目的渠系配套工程,基本完成都江堰、玉溪河等大中小型灌區的渠系配套建設。
防洪減災工程。加強渠江等主要江河防洪控制性工程,基本完成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雅礱江、長江上游幹流重點河段堤防工程;繼續推進中小河流治理。

第三節 加強能源設施建設

按照全面消除“無電村”的目標,實施新一輪農網改造工程。加強城鎮電網改造,建設優質的城市供電網路。強化負荷集中區和工業園區供電網路建設和跨區域輸電通道建設,提高電力保障和送出能力。加強供氣管網建設,逐步形成安全、高效的天然氣輸配送網路。因地制宜實施農村戶用沼氣和沼氣集中供氣、秸稈能源利用和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小水電代燃料、農村水電站增效擴容改造工程,改善農村用能條件。
專欄5 老區能源重點項目
電力。重點建設向家壩、雅礱江錦屏二級、大渡河大崗山、長河壩、猴子岩、雙江口等“三江”及大中型河流的水電站。建設珙縣、福溪、內江60萬千瓦循環流化床示範電站;建設達州等燃機電廠。加快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無電地區電力建設等工程。
煤炭。加快筠連、古敘等礦區綜合開發,建設觀文、武樂、沐園、石屏二礦、龍山、瓦窯坪等重點煤礦項目。
天然氣。加快達州、巴中、廣元、南充以及川西等地區天然氣開發。
管道。加快川東北至川西、北外環等骨幹輸氣管道工程;建設內江至宜賓、成都至遂寧至南充至廣安至達州等成品油管道。

第四節 加強通信設施建設

全面實施自然村通電話工程,擴大電話、網際網路在老區普及率,加快完善網際網路信息服務、多媒體信息服務和手機簡訊服務等綜合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實施鄉鄉通郵工程,完善郵政基礎設施,提高農村郵政運輸和投遞能力。加快郵政體制改革,發展城市社區郵政網點和農村委託代辦機構,加快郵政信息化,提高服務能力。

第六章 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把產業發展作為增強老區發展能力的重要舉措,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推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為老區經濟發展提供強勁支撐。

第一節 壯大特色優勢產業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新跨越,發展農業專合組織,完善農業生產服務體系,提高農業專業化、標準化和集約化水平。重點發展優質糧油、特色水果、優質蔬菜、道地藥材、食用菌等特色效益農業;突出發展有比較優勢和市場潛力的節糧型草食牲畜和特色小家畜禽,建設食品飲料、蔬菜水果、食用菌、畜禽肉類、檸檬、糧油、茶葉、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培育發展一批引領帶動力強的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打造綠色、特色農產品品牌。
加快優勢資源開發。加快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等水電資源開發,建成 “川電外送”重要水電基地。大力支持通南巴構造帶天然氣勘探開發,支持以川陝蘇區為重點的革命老區發展利用天然氣產業。加強煤炭、鹽滷等老區優勢礦產資源的開發、轉化和綜合利用,積極發展特色加工製造業,培育壯大產業集群。
積極發展特色旅遊業。以自然生態、紅色文化、三國文化等為核心旅遊吸引物,結合民族特色,加快旅遊資源深度開發,調整旅遊產品結構,積極培育旅遊市場,重點打造大九寨、環貢嘎山、光霧山生態休閒度假等旅遊品牌。
專欄6 特色優勢產業
特色農牧業。以優質稻、馬鈴薯、“雙低”油菜、飼用玉米為重點,實施優質糧油基地建設工程。以名優早茶為重點,建設高標準無公害茶葉種植基地。以優質甜橙、檸檬、荔枝、龍眼、獼猴桃、核桃、銀耳、木耳、香菇、綠色水果等特色產品為重點,建設一批高標準、高效益、規模化的特色果蔬種植基地。以盆周山區、川西北高原的黃連、金銀花、天麻、杜仲、川貝母、黨參、羌活、冬蟲夏草等道地中藥材為依託,建設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標準化生產基地;以優質生豬、優質肉牛、優質奶牛、優質蜂、優質肉雞、黑山羊、優質肉兔、高原氂牛、藏系綿羊等有比較優勢和市場潛力的特色畜產品為重點,突出發展特色畜禽養殖業。以高粱為重點,建設高標準釀酒原料基地。以工業原料林、特色經濟林、生物質能源林為重點,大力培育木竹工業原料林、核桃、油橄欖、油茶、青花椒、棗、銀杏、麻風樹、粉葛、山桐子等林業產業基地。
優勢資源開發。山區縣、高原縣重點開發水能資源。川東北老區重點開發天然氣,建成全國重要的天然氣生產基地。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加快推進筠連礦區和古敘礦區開發,構建我省大型煤炭生產基地。
特色加工製造。重點發展糧油、肉禽、果蔬、茶葉、中藥材、林竹等農副產品深加工。發展大型煤氣化及綜合利用。建設中國白酒金三角。林漿紙一體化。
特色旅遊業。建設大九寨國際旅遊區、中國白酒金三角旅遊區和大巴山生態文化旅遊區等精品旅遊區。提升九環線、三國文化旅遊線等國際精品旅遊線;新推環貢嘎山旅遊線、抗震救災和紅色旅遊線等精品旅遊線路。發展休閒度假、高端生態、特色文化、鄉村旅遊等特色旅遊產品。

第二節 推動優勢產業升級

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推廣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加快建材、冶金、輕工、紡織等產業技術改造,振興絲綢、苧麻等傳統優勢產業。實施淘汰落後產能計畫,運用市場機制和政策導向,分地區、有重點、分步驟推進老區紅磚、小礦山、立窯水泥等落後產能淘汰。支持老區引進培育節能環保、先進制造和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物流、金融、信息、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和商貿、餐飲、家政、養老托幼等生活性服務業。
推進產業集聚發展。繼續推進生產力布局調整,引導產業和項目向園區集中集聚,培育壯大產業集群。按照布局合理、規模適度、資源環境可承載的要求,在資源富集地區適度規劃建設特色產業園區。鼓勵發展“飛地”園區,支持地區之間合作共建產業園區。

第三節 積極承接產業轉移

抓住國內外產業轉移機遇,按照“市場導向、優勢互補”的原則,圍繞特色資源,發揮比較優勢,以重點園區為載體,主動融入成渝經濟區及毗鄰地區產業分工協作,打造天然氣化工、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等產業承接基地,建設汽摩零部件、機械裝備、電子產品、輕工紡織等產業配套基地。
綜合考慮資源環境承載力,提高招商引資針對性,把承接產業轉移與發展壯大本地特色優勢產業有機結合起來,鼓勵招大引強,支持各地承接產業(品)鏈薄弱環節、缺失環節的轉移項目,努力增強經濟內生動力。

第七章 加強紅色資源開發與保護

第一節 大力開發紅色資源

挖掘紅色資源。發掘將帥故居、重要戰役、戰鬥遺址等具有歷史價值和特點的紅色文化遺產。在有效保護革命歷史文化遺產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加強重點革命歷史文化遺產的挖掘和整理。
開發紅色旅遊。整合資源豐富、獨具特色的紅色旅遊資源,利用已確定的全國重點紅色旅遊區“雪山草地紅色旅遊區”、“川陝渝紅色旅遊區”,以及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彝海結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萬源保衛戰等經典戰例和重大事件,培育打造“重點紅色旅遊區”,“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和“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以“眾志成城,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大愛無疆”的民族精神為主題,打造“抗震救災紅色旅遊線”,突出抗震救災典範和恢復重建奇蹟,進一步做大做強紅色旅遊品牌。
專欄7 紅色旅遊項目
抗震救災紅色旅遊線路。打造成都—汶川—北川—綿陽—成都、成都—青川—江油—平武—綿陽—成都2條主環線和成都—汶川—小金—寶興—雅安—成都、成都—廣元—青川—平武—九寨溝—成都2條輔環線。
紅色旅遊精品線路。打造大渡河—環貢嘎山、二郎山、夾金山、大川河旅遊集群。打造雪山草地紅色旅遊精品旅遊線,汶川—茂縣—松潘—九寨溝—若爾蓋—紅原—阿壩—理縣(黑水、茂縣)—汶川,小金—馬爾康—壤塘—金川—小金。打造川陝蘇區紅色旅遊線。
紅色旅遊重點景區。成都市大邑縣安仁鎮。瀘州市赤水河紅色旅遊景區。達州市萬源戰史陳列館神劍園、石橋鎮列寧街、宣漢王維舟紀念館紅色旅遊景區、張愛萍故居紅色旅遊景區。內江市范長江故居、西林寺及東興老街。南充市朱德故里紅色旅遊景區。宜賓市趙一曼故居、李莊紅色古鎮、川滇黔游擊縱隊紀念館。遂寧市蓬溪縣赤城鎮、大英縣卓筒井鎮特色旅遊鎮。廣安市鄧小平故里旅遊區創5A級景區、華鎣山游擊隊4A級旅遊景區。廣元市旺蒼紅軍城5A級旅遊景區、蒼溪縣紅軍渡西武當山景區、朝天區秦巴草甸旅遊景區、紅軍血戰劍門關景區。巴中市通江川陝蘇區指揮部、紅軍紀念園、紅軍烈士陵園景區、空山壩革命遺址生態旅遊區、南江巴山游擊隊紀念館、平昌劉伯堅紀念館景區、巴州南龕紅色文化4A級旅遊區、恩陽紅色古鎮特色景區。眉山市青神紅色西山多功能教育基地旅遊景區。資陽市陳毅故居紅色旅遊區。雅安市石棉紅軍強渡大渡河紅色旅遊景區、夾金山紅色旅遊景區。甘孜州飛奪瀘定橋紅色旅遊景區、甘孜會師景區。阿壩州兩河口會議舊址、卓克基會議舊址、瓦切紅軍長征紀念遺址、巴西會議舊址、川主寺長征紀念碑園等五大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第二節 積極保護紅色資源

保護紅色遺產。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原則,積極爭取國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專項資金,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紅色資源保護體系。加強保護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力度,建設和修繕一批革命老區紀念館、革命遺址、烈士陵園和博物館。
傳承紅色文化。弘揚“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鬥、不勝不休”的紅軍精神和“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老區精神,大力發展紅色文化產業,培育紅色文化品牌。塑造一批標誌性文化產品,構建紅色文化產業基地和宣傳教育基地。加強紅色文化的宣傳推廣,形成組織得力、參與廣泛、宣傳有效的推廣體系。

第八章 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

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科技文化體育、社會保障等為重點,努力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發展成果惠及老區人民。

第一節 積極擴大就業

完善就業服務體系。積極促進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加強農民工職業教育中心建設,鼓勵老區建設農民創業示範園。大力發展就業中介服務機構,加強勞務經紀、勞務公司的培養和發展。加強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設施建設,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系統。加大就業困難人員援助力度,提高就業服務水平。
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創新勞務培訓方式,促進項目式培訓向常態化培訓轉變,增加農村勞動力參加培訓的機會。實行產業工人與產業農民培訓相結合,加快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推進勞務輸出。堅持本地就業與勞務輸出並重,加快老區外派勞務基地建設。通過對口幫扶、定向培養和定向輸出等方式,促進在外農民工穩定就業。

第二節 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大力發展學前教育,鞏固義務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老區九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質量,努力掃除青壯年文盲,提高老區民眾受教育程度。逐步完善老區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加快在老區實施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中國小教學儀器設備設施更新配置和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設備更新完善等,逐步改善中國小辦學條件。
優先安排老區優質特色中等職業學校(含縣級職教中心)、技工學校建設項目,深入實施免費職業教育,支持老區發展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加大對老區貧困大學生的資助力度,逐步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老區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政策體系。

第三節 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完善以老區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為基礎的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增加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能力,縮小老區城鄉服務差距。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保障老區民眾基本用藥安全、有效、價格合理、方便可及,提高基本藥物實際報銷水平,促進基本藥物優先合理使用。
加大對老區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逐步完善鄉鎮衛生院醫療設備配置。加快老區縣級人民醫院和中醫院的建設和改造,加大對老區村衛生室建設扶持力度。增加對老區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治資金投入,提高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和急診急救能力。支持農村計畫生育服務體系建設,落實農村計畫生育家庭扶助制度獎勵政策。建立省、市醫院對口定點扶持老區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制度。加強老區市、縣、鄉衛生機構人才培訓,促進優秀衛生技術人才向基層流動,建立城鄉醫務人員的定期交流制度,促進老區農村衛生事業發展。

第四節 發展科技文化體育事業

充分發揮科技對老區經濟發展的引領和示範作用,利用省內大專院校及科研單位的科技資源和人才資源,建立相應的人才引進和激勵機制,促進人才、資金和技術更多流向老區。鼓勵和支持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和老區進行項目合作。優先為老區縣(市、區)配發科普大篷車,為老區鄉鎮配發科普電教器材。初步建立農業生產技術服務推廣體系,力爭老區農村每戶有一位掌握農牧業生產技術的“明白人”,每村有一名農業、林業、畜牧業技術員。繼續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開展地面無線數位電視工程建設,加強老區鄉鎮文化站建設。開展文化下鄉活動,實施老區農村電影放映工程,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支持老區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增強老區民眾體質。

第五節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按照“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要求,健全和完善覆蓋老區民眾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推進老區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實施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健全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完善老區社會救助體系,實現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應保盡保和社會救助全覆蓋,切實解決老區民眾的實際困難。加大老區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設施和社會福利機構建設的投入力度,大力支持老區鄉鎮敬老院、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光榮院和社區基礎設施建設。

第九章 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老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力度,推進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努力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安全螢幕障。加強環境綜合治理,明顯改善環境質量。建立健全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和救援體系,切實提高老區防災減災能力。
推進生態建設。繼續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重點生態工程,大力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加強嘉陵江、岷江、大渡河等重點流域的水土保持。加大退化草地、石漠化和沙化土地的綜合治理力度。加強自然保護區、濕地等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
強化環境保護。堅持預防為主、保護與治理並重,健全污染防治體系。加大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加強城鎮垃圾、污水等環保設施建設,強化工業重點行業污染源防治力度,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突出重點江河流域污染物防治、確保主要河流水質保持國家水功能區劃標準。加強環境監測、預警和應急能力建設,做好重大環境風險源的動態監測,提高風險評估能力。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實行嚴格的環境準入。
完善防災減災體系。加強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和易災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重點整治嚴重威脅鄉鎮、人員集中居住地、大型工礦企業、重要基礎設施安全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健全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加強各級應急避難場所、救災物資儲備庫、應急救援隊伍體系建設,提高災害應急救援能力。
專欄8 生態環境保護重點項目
重點生態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退牧還草工程。濕地保護與修復工程。水土保持與河湖生態修復工程。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地震災後植被恢復工程。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川西藏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功能保護工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
環境治理重點工程。實施岷江、嘉陵江和部分重點小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工程。脫硫脫硝工程。重金屬污染治理及土壤修復工程。生態示範建設工程。飲用水水源保護工程。城市大氣和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工業園區污染集中治理工程。農村面源污染和畜禽養殖治理工程。工業企業“三廢”治理工程。危險廢物處置工程。環境監測和監察能力建設工程。
重點防災減災工程。防災減災監測預警體系。防洪抗旱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應急救援救助工程。綜合減災工程。

第十章 擴大開放合作

實施充分開發合作戰略,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全面提升老區對內對外開放水平,促進老區加快發展,增強老區經濟發展的動力。

第一節 加強區域合作

抓住我省構建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和對外物流大通道的重大機遇,以推動資源整合和利益共享為目標,加強老區與周邊區域以及跨區域的合作,不斷拓展老區發展空間。以成渝經濟區建設為契機,全面深化川渝合作,支持廣安老區建設川渝合作示範區,促進環渝區塊老區發展。深化巴中、達州等原川陝蘇區與天水—關中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的合作,加快基礎設施對接,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建設全省北向發展的開放門戶。加強宜賓、瀘州等老區與貴州、雲南等毗鄰省份合作,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利用要素資源,形成我省沿江和南向開放的重要門戶。進一步挖掘民族地區老區生態、文化和旅遊資源,主動承接成渝經濟區的輻射帶動,推動旅遊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支持老區參與泛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歐亞大陸橋沿線、北部灣等區域合作,積極擴大國際經濟合作。

第二節 推進對外開放

充分利用西博會等多種開放平台和載體,加大投資促進力度,擴大和提升老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鼓勵和引導全社會力量參與老區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利用和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支持老區以園區為載體,積極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大力發展加工貿易,擴大出口規模,拓展國際市場。支持老區引進國際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提高引進外資質量和利用水平。鼓勵老區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投資合作,開發境外資源,參與國際競爭。

第十一章 加強政策支持

財政政策。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大對各類政府性資金的整合力度,財政預算內資金安排向老區重點傾斜。大力爭取中央財政革命老區專項轉移支付資金支持,省、市(州)、縣(市、區)財政也要加大投入力度,使革命老區專項轉移支付政策惠及所有老區縣(市、區);革命老區專項轉移支付重點照顧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的連片貧困革命老區縣。加大對老區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其他專項轉移支付,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覆蓋面,促進老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改善老區人民生產生活條件。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探索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鼓勵在老區從事資源開發利用的企業在資源開發地註冊,並在當地繳納有關稅費,增加老區受益度,促進老區可持續發展。
投資政策。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大老區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扶貧幫困、就業促進、防災減災及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等領域的投入支持力度。對納入省級規劃的老區建設項目要積極支持,對示範發展類老區中開發區的擴區和升級要優先支持、重點傾斜。加大對老區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支持力度。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和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按照市場化運行方式,到老區投資創業。
金融政策。鼓勵金融機構通過各類商業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方式,增加對老區重點工程建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優勢資源開發利用、企業技術改造等方面的信貸投放和資金支持。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在革命老區設立分支機構,為老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金融支持。積極引導銀行業機構適當下放貸款審批許可權,簡化貸款審批流程,提高貸款審批效率。積極發展小額貸款,鼓勵發展各類動產質押。探索農村土地承包權和林權收益的質押貸款業務,建立健全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制度。支持老區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及併購重組。大力發展農村小額人身和財產保險,積極推進科技保險、農業保險等保險產品創新
土地政策。各地人民政府在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在規劃新增建設用地總量不變的原則下,可適當向革命老區城鎮傾斜規劃建設用地指標,支持城鎮發展和重點項目建設;根據老區發展需求,繼續擴大實施“金土地工程”,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紮實推進土地綜合整治工作,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城鄉統籌發展,增加高產穩產農田,改善老區土地利用結構和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產業政策。扶持“三農”發展。對老區農機購置和林木良種補貼給予傾斜和支持。提高老區天然氣、水電等資源留存比例,凡有條件在老區加工轉化的能源、資源開發利用項目,在符合全省總體規劃的前提下,優先在老區布局建設並優先審批核准。進一步加大對勞動密集型企業、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旅遊以及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和民族手工藝品生產發展的重點扶持,加大力度扶持國家產業政策鼓勵與支持、區域特色及優勢明顯、與龍頭項目或企業配套的中小企業。扶持老區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生產發展。結合國家產業調整指導目錄,制訂符合老區縣(市、區)發展特點的差異性政策。加強西部大開發政策落實,推動老區縣(市、區)鼓勵類產業加快發展。
扶貧政策。加大對川陝老區等連片特殊貧困地區的扶貧開發力度,努力增強老區自我發展能力。建立對口幫扶長效機制,制定階段性和長期性的幫扶目標,增強幫扶的任務剛性,確保幫扶效果。深入開展“領導掛點、部門包村、幹部幫戶”活動,擴大扶持範圍和幫扶成果。有關市(州)、縣(市、區)要組織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對老區貧困村、貧困戶的結對幫扶,做到全覆蓋、不脫貧、不脫鉤。
人才政策。制訂和實施有利於引進和穩定人才的激勵機制,支持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積極支持老區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大學生到老區工作。繼續選派科技幹部到老區掛職,老區選派優秀人才到省直部門、發達地區鍛鍊學習,鼓勵人才、資金和技術向老區有序流動,增強老區要素保障和發展能力。

第十二章 完善組織保障

加強組織領導。有關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是老區加快發展的責任主體、實施主體和工作主體,要把老區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完善機制,推動規劃實施。省直有關部門要結合自身職能,在項目建設、資金投入、體制創新等方面給予老區重點支持,指導和幫助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老區幹部民眾要強化主體意識,發揚主人翁精神,積極主動參與規劃實施,推進規劃目標全面實現。
加強規劃銜接。規劃實施過程中,要加強與主體功能區、地震災區發展振興、藏區跨越式發展、大小涼山綜合扶貧、秦巴山區連片扶貧開發等專項規劃相銜接,在發展目標、空間布局、重大項目建設等方面相協調,確保老區規劃在總體上合理一致,在時間安排上科學有序。
加強監督評估。建立健全規劃實施監督和評估機制,跟蹤檢查規劃的實施情況。加強規劃實施的中期評估,組織開展專項督查。要加強資金和項目的監督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確保項目建設成效,全面實現規劃目標任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