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四川省“十二五”水利發展規劃的通知
川辦發〔2011〕77號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關部門、有關直屬機構:
《四川省“十二五”水利發展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日
四川省“十二五”水利發展規劃
前 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水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根本保障。四川是水資源大省,由於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旱洪災害頻繁。加快水利建設和發展,對建成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和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水利部要求,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中發〔2011〕1號,以下簡稱《決定》)和《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的實施意見》(川委發〔2011〕1號,以下簡稱《實施意見》)、中央水利工作會議精神、《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全國水利發展“十二五”規劃》,結合我省水利實際,編制本規劃。
一、四川省“十一五”水利發展成就
“十一五”時期,是四川水利發展史上極為特殊、極其艱難、極不平凡的5年,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省水利緊緊圍繞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和“兩個加快”戰略,開拓進取,攻堅克難,紮實工作,圓滿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的各項目標任務。這5年是防災減災成效最大、發展形勢最好、發展步伐最快、惠及民生最多的5年,為進一步加快水利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水利發展進一步加快。
…………。
(二)水利抗災減災取得重大勝利。
成功應對2006、2010年大旱,2007、2009、2010年特大洪水土石流、2008年雨雪冰凍等自然災害。特別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緊急行動,奮力抗災,實現震損水庫、水電站無垮壩,震損堤防無決口,堰塞湖排險避險無傷亡,民眾應急供水有效保障,譜寫了水利抗災史上的輝煌篇章。2010年“8·13”、“8·19”特大山洪土石流災害中,全力組織搶險救災,成功保衛了映秀、龍池鎮災後恢復重建成果;綿竹市清平鄉5400名民眾按預案緊急轉移,創造了臨災避險的奇蹟。受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汶川地震水利災後恢復重建項目1646個,其中完工1604個,累計完成投資200億元,占規劃總投資的95%,為奪取水利災後恢復重建的全面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骨幹工程突飛猛進。
建成紫坪鋪水利樞紐,基本建成武都水庫、大橋灌區一期工程,開工亭子口、小井溝水庫;建成黃鹿、大佛水庫等17箇中型工程,開工永定橋、二郎廟、白岩灘水庫等15箇中型工程。其中2010年積極推進“2+10”重點水利項目前期工作,開工小井溝、大竹河水庫等11個大中型工程,開創了我省水利建設史上的新篇章。
武引二期灌區、毗河供水一期、升鍾灌區二期工程項目建議書已經國家發展改革委批覆立項;向家壩灌區一期、紅魚洞水庫、龍塘水庫、大橋灌區二期工程項目建議書已經水利部審查,亭子口灌區、武引蓬船灌區規劃報告已經水利部批覆,為開工建設打下堅實基礎。開茂水庫、七一水庫等中型工程前期工作積極推進,將陸續開工建設。
(四)民生水利蓬勃發展。
全力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解決1609萬人飲水安全問題。繼續實施都江堰等9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大力推進中小型灌區渠系配套、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節水增效示範等項目建設,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36萬畝,發展節水灌溉面積489萬畝。實施佛爺岩、石盤灘、思依、解放、解渴亭5座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大興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新建和整治小型水利工程6.2萬處。整治病險水庫2254座,其中列入全國專項規劃的398座病險水庫整治全部完成。繼續實施主要江河重點河段堤防工程,啟動85箇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建成堤防925公里。完成西昌、安岳、丹巴、德昌、宣漢5個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試點縣建設,基本完成39個重災縣(市、區)山洪災害防治及防汛預警建設。實施98個水電農村電氣化項目和7個小水電代燃料項目,新增地方電力裝機容量440萬千瓦。水產品年產量達105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216億元,農民人均漁業收入達到321元。深入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207平方公里。大力開展城鄉水環境整治,累計有3000多座水庫實現“整治一座水庫,還一庫清水”。積極推進水庫移民後扶工作,50多萬水庫移民直接受益。
(五)管理和改革實現新突破。
依法治水成效明顯,出台《四川省〈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實施辦法》、《四川省水庫大壩安全管理辦法》、《四川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文條例〉實施辦法》等法規規章,制定涉水《行政審批管理辦法(試行)》等審批制度,涉水行政審批效能不斷提高。水資源管理與保護加強,全面實施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審批制度;加強飲用水源水質監測,加大入河排污口監管,開展水功能區立碑確界,科學處置廣漢市砷污染等水污染事件。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新進展,省政府出台《關於建設節水型社會的意見》(川府發〔2007〕10號),頒布《四川省用水定額(修訂)》,綿陽市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通過水利部驗收,開展10個省級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縣試點工作,灌溉用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41,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降低到136立方米。水務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省21個市(州)181個縣(市、區)全部組建水務局,省級、9個市、54個縣組建水務集團。完成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工程管護經費來源基本落實。積極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農民用水成本明顯下降。創新小農水重點縣建設機制,“三項原則”、“三主思想”和“七步工作法”在全國推廣。堅持“科教興水”,實施國家和部省級科技項目38項,水利科技創新和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
(六)發展能力顯著提升。
編制省級水利規劃62項,規劃體系不斷完善。建設4個水文站,3個巡測基地。在中小河流(洪水易發區)水文監測一期工程中,建設水文測站249個,8個水情分中心。改造完成19處危舊站房,建成“三個分中心”項目2個。完成四川省防汛遠程視頻監視系統、防汛抗旱骨幹網、防汛掌上電腦綜合套用系統、防汛綜合套用系統、省防汛辦至各市(州)的防汛專網建設,基本完成山洪災害防治及防汛預警系統省級預警平台及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一期工程建設。
專欄1 “十一五”規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表(略)
二、四川省水利發展面臨的形勢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繼續推進“兩個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水利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實現水利又好又快發展,既面臨著難得的機遇,也面對著重大的挑戰。
(一)有利條件。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我省水利發展具有很多有利條件,主要表現在:
1.各級黨政的高度重視。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水利,《決定》、《實施意見》和中央水利工作會議做出重大戰略部署,進一步明確了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主要原則、目標任務、工作重點和政策舉措。全國和全省“十二五”規劃綱要,都把水利作為重要內容,明確提出要大力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2.區域發展的特殊機遇。中央做出了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國家出台了支持藏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批准了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省政府批覆了安寧河谷地區跨越式發展規劃,對革命老區加快發展、大小涼山和秦巴山區扶貧開發做了專題部署。以上區域發展都把水利作為重要基礎設施擺在重要位置。
3.跨越發展的良好態勢。治水思路的不斷完善,加快發展、災後恢復重建、擴大內需的豐富實踐,為水利發展新跨越積累了寶貴經驗。國家和我省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決定》和《實施意見》提出的加大水利投入的政策措施,為水利發展新跨越提供了有力保障。全社會水憂患意識的不斷增強和對水利的關心支持,為水利發展新跨越營造了良好氛圍。
4.促進發展的體制保障。水務體制改革、水利投融資體制改革、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的順利推進,必將拓寬水利發展思路,豐富水利發展內涵,轉變水利發展方式,大大促進水利事業的又好又快發展。
(二)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省水利取得了長足發展。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建成水利工程64萬處,其中水庫6754座,引水工程44665處,形成蓄引提水能力273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3830萬畝,累計解決農村5172萬人的飲水不安全(含飲水困難)問題;建成堤防4274公里,保護1522萬人和800多萬畝耕地的防洪安全;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3萬平方公里;地電裝機容量突破1000萬千瓦,年發電量近400億千瓦時;水產品年產量105萬噸,總產值216億元。
在新的歷史時期,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比,全省水利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旱洪災害嚴重。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全年70%左右的降水集中在5—9月(大多以洪水形式流失),人口耕地集中、生產總值占全省85%的盆地腹部區水資源量僅占全省的22%。十年九旱、洪水頻發、旱洪交錯是我省的基本水情。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旱洪災害日趨嚴重,部分區域水資源日益短缺,給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較大損失。
2.供水保障程度不高。水資源開發利用嚴重滯後,水利工程蓄引提水能力占水資源總量的比例為10%,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2。大中型水庫明顯不足,其蓄水能力占水資源總量的比例為2.8%,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8。保障能力薄弱,農村還有2150萬人飲水不安全,部分城市缺水,耕地有效灌溉率只有43%,人均有效灌溉面積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3。工程性、季節性、區域性缺水嚴重。隨著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加快推進,以及成渝經濟區、天府新區、四川藏區、安寧河谷地區、革命老區、秦巴山區的加快建設和發展,供需水矛盾日益突出。若按現有供水能力測算,到2015年供水缺口約90億立方米。
3.防洪薄弱環節凸顯。全省目前還有1893座中小型病險水庫和23座大中型病險水閘存在安全隱患。渠江、沱江缺乏防洪控制性水庫,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雅礱江、長江上游幹流等主要江河堤防工程建設滯後,量大面廣的中小河流和山洪溝急需治理,大多數沿江河城市尚未達到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
4.水土流失嚴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積15.65萬平方公里(不含凍融侵蝕面積6.47萬平方公里),占幅員面積的32%。
5.管理改革任務艱巨。水資源統一管理尚未完全到位,穩定增長的水利投入機制尚未建立,建設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重建輕管等現象依然存在。
三、四川省“十二五”水利發展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中央和省委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要求及中央水利工作會議精神,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緊緊圍繞“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核心目標,全力推進“全域灌溉”,堅持政府主導,以規劃為龍頭,以項目為支撐,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抓緊建設一批既解決當前急需又關係長遠發展的水利項目,著力強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民生水利,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統籌生活、生產、生態用水,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統籌城鄉水務改革與發展,努力做到科學治水、用水、管水,從根本上改變水利建設落後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局面,支撐全省長遠發展,造福子孫後代。
(二)基本原則。
1.加快發展,服務全局。緊緊抓住中央和省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重大機遇,集中全省力量,用好各種資源,切實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為“兩個建成”提供堅實保障,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2.以人為本,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水利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水利問題,推動民生水利新發展,保障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和防洪安全,改善生活生產條件和人居環境,使水利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民眾。
3.統籌兼顧,突出重點。興利除害結合,防洪抗旱並舉,開發保護並重,堅持蓄引提結合、大中小微結合,促進流域與區域、城市與農村水利協調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有機統一。突出抓好骨幹水源、渠系配套、流域防洪減災等重點項目,夯實發展基礎。
4.節約保護,持續發展。按照節約優先、保護優先的要求,加快節水型社會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強水資源保護,維護河湖健康,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5.深化改革,強化管理。進一步深化改革,建立涉水事務一體化管理體制、穩定增長的水利投入機制、科學合理的建設和管理體制、工程良性運行機制。堅持依法行政,加強水利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增強水利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
6.政府主導,合力治水。強化政府在水利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增強公共財政對水利發展的保障作用,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加強相關部門的溝通和協調,推進公眾參與,形成推動水利改革發展的合力。
(三)主要目標。
“十二五”期間,我省水利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1.2015年前基本完成“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建設任務,新增和恢復蓄引提水能力70億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000萬畝;到2020年再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000萬畝。積極開展試點,建成一批實現“全域灌溉”的縣(市、區)和水利現代化灌區示範片。
2.解決農村2150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新增地電裝機容量150萬千瓦,2015年水產品年產量達到120萬噸。
3.基本消除現有病險水庫隱患;提高主要江河和重點中小河流重要河段的防洪能力,完成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縣級以上城市基本達到防洪標準;全省洪澇災害年均直接經濟損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1.1%以下。
4.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灌溉用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45,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310萬畝;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降低到120立方米以下。水功能區主要水質指標達標率提高到75%。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8000平方公里。
5.水法規體系不斷完善,水行政綜合執法能力顯著提升,全社會水法治意識進一步增強。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初步建立,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進一步完善,水利工程良性運行與管護機制基本形成,有利於水資源節約和合理配置的水價形成機制基本建立。水利科技創新水平明顯提升,水文服務能力和水利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水利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水利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專欄2 “十二五”規劃主要指標表(略)
(四)總體布局。
根據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布局、水資源分布特點、開發利用現狀、區域發展需求合理布局,加強水利薄弱環節建設,形成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水利發展格局。
1.成都經濟區。該區域水資源總量425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300立方米,當地水資源短缺,水環境問題較為突出。該區域重點圍繞“率先發展、最佳化發展”和把天府新區建設成為“三位一體”示範區的要求,加強水資源的合理開發、最佳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提高水源保障能力。加快都江堰、玉溪河等已成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建設武引二期灌區、毗河供水一期等重點工程,積極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加快岷江、沱江、涪江等主要江河防洪治理,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十二五”期間新增和恢復蓄引提水能力15億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積316萬畝。
2.川南經濟區。該區域水資源總量183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000立方米,乾旱缺水嚴重,大中型骨幹工程缺乏。該區域重點圍繞“加快開發建設、打造新的經濟成長極”的要求,堅持開源節流並重,加強小井溝水庫、向家壩灌區等骨幹工程建設,加快長葫、石盤灘等已成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加快長江上游幹流、南廣河、沱江等主要江河防洪治理。“十二五”期間新增和恢復蓄引提水能力4億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20萬畝。
3.川東北經濟區。該區域水資源總量341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100立方米,洪旱災害嚴重,水利建設欠賬較多。該區域重點圍繞“加快優勢資源開發、構建新興經濟帶”的要求,堅持興利除害結合,加快嘉陵江亭子口、渠江紅魚洞等防洪控制性水庫和升鍾灌區二期、寨子河水庫等大中型工程建設,完善小微型水利設施,加強江河治理和水土保持,增強防洪減災和供水保障能力。“十二五”期間新增和恢復蓄引提水能力46億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積329萬畝。
4.攀西經濟區。該區域水資源總量615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8300立方米,水資源較為豐富但時空分布不均,山洪災害嚴重。該區重點圍繞建設美麗富饒文明和諧安寧河谷和“一區三基地”的要求,加強大橋水庫灌區、馬鞍山水庫、銅頭引水等水利工程建設,加快安寧河流域防洪治理和水土保持。“十二五”期間新增和恢復蓄引提水能力2億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07萬畝。
5.川西北生態經濟區。該區域是長江、黃河上游的重要水源地,水資源總量1052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5.5萬立方米,水資源豐富但開發利用滯後,生態環境脆弱。該區域重點圍繞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要求,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加快打火溝、甲爾多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和牧區水利建設,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災害防治和水土保持,合理開發水能資源。“十二五”期間新增和恢復蓄引提水能力3億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8萬畝。
四、水利建設主要任務
實現“十二五”水利發展目標,必須全面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全域灌溉”和水利現代化灌區的全力推進,切實增強水利保障能力。
(一)水資源配置工程。
1.大中型水源工程。儘快建成小井溝水利工程、二郎廟水庫、白岩灘水庫等在建工程,開工建設武引二期灌區、毗河供水一期、升鍾灌區二期、向家壩灌區一期、龍塘水庫、寨子河水庫、開茂水庫等一批大中型工程,提高水資源調蓄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積極推進大橋灌區二期、武引蓬船灌區、亭子口灌區一期、李家岩水庫、東林寺水庫等項目前期工作,適時開工。加強全省水資源配置研究,比如長征渠灌區、引大(渡河)濟岷(江)等。
2.小型水庫和引提水工程。根據《西南五省(自治區、直轄市)重點水源工程近期建設規劃》,加強小型水庫、引提水工程和連通工程建設,提高蓄引提水能力。
3.城市第二水源和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加強城市(城鎮)第二水源工程建設,加快建設山坪塘、石河堰、應急井等抗旱應急水源工程,提高應對乾旱和供水安全突發事件的能力。
4.天府新區水資源配置。加快岷江上游水源工程建設,加強紫坪鋪水利樞紐和都江堰灌區運行調度管理,促進第二水源工程建設,整治加固輸水通道,建設水廠及供水管道工程,強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為天府新區提供水資源保障。
專欄3 水資源配置工程
大中型水源工程
——建成小井溝水利工程、二郎廟水庫、白岩灘水庫等在建工程。
——開工建設武引二期灌區、毗河供水一期、升鍾灌區二期、向家壩灌區一期、龍塘水庫、寨子河水庫、開茂水庫等一批大中型工程。
——積極推進大橋灌區二期、武引蓬船灌區、亭子口灌區一期、李家岩水庫、東林寺水庫等項目前期工作,適時開工。
小型水庫和引提水工程
——新建一批小型水庫、引提水工程和連通工程。
城市第二水源和抗旱應急水源工程
——建設城市(城鎮)第二水源工程和山坪塘、石河堰、應急井等抗旱應急水源工程。
天府新區水資源配置
——加快岷江上游毛兒蓋水庫、劍科水庫等調節性水庫建設,增加枯期供水量。
——加強紫坪鋪水利樞紐和都江堰灌區運行調度管理,為天府新區合理配置水量。
——整治加固東風渠總乾渠、江安河、金馬河局部渠(河)段,完善泄洪通道,提高輸水能力。
——新建東風水廠、江安水廠、金馬水廠以及供水管道工程,解決龍泉山以西片區的供水問題;以石盤、張家岩、三岔水庫為水源,分散解決龍泉山以東片區的供水問題。
(二)農村水利工程。
1.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加快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2015年前全面解決農村2150萬人飲水安全問題。積極推進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設,在有條件的地方大力發展城鄉水務一體化,形成城鄉連通的供水網路,到2015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70%。
2.已成灌區續建配套和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加快推進已成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到2015年基本完成都江堰、玉溪河、長葫、通濟堰、升鍾一期、武引一期、九龍灘、石盤灘、青衣江、安寧河、寶明11個大型灌區和8000多箇中小型灌區的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在彭州市、德陽市旌陽區、什邡市、廣漢市積極推進水利現代化灌區示範項目,充分發揮工程效益。完成佛爺岩、石盤灘等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啟動中小型泵站更新改造,恢復或提高灌溉排澇能力。
3.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以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為重點,完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五小水利”工程(小塘壩、小水池、小水窖、小泵站、小水渠)和旱山村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為建設高標準農田提供水源保障。實施管道輸水灌溉、噴灌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00萬畝。在甘孜州、阿壩州、涼山州推進牧區水利建設,新增飼草料地節水灌溉面積100萬畝。加快邛崍、丹稜、羅江、喜德等15個縣(市)的16個水利血防項目建設,到2015年達到血吸蟲病傳播控制(或阻斷)標準。
4.農村水電工程。加大農村水電建設力度,建成三台、昭覺、長寧等27個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在甘孜、阿壩、涼山、雅安、瀘州、樂山、達州、綿陽8市(州)52個縣實施小水電代燃料工程,解決11.27萬農戶生活用能問題。對1995年以前建成的部分符合條件的農村水電站實施增效擴容改造。新增地電裝機容量150萬千瓦。
5.水產養殖工程。加快水產健康養殖步伐,改擴建22個水產原良種場,完成50萬畝標準化稻田生態養魚示範、40個農業部健康養殖示範場生態修復、5萬畝優勢水產品健康養殖示範基地建設。加強漁業支撐能力建設,完成75個縣級水生動物防疫站及24個質檢功能擴能、11個縣級農產品質檢站建設。推進水產產業化,培育100個水產龍頭企業,新增漁業經濟組織500個,推廣“龍頭企業+基地+漁民”、“專業合作組織+基地+漁民”等組織模式,提高漁業的組織化程度。完成1個省級、20個縣級水產技術推廣站建設。加強漁業執法管理和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
6.農村河道綜合整治。按照“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諧”的要求,率先在河網密集、人口稠密、排水不暢、水污染嚴重的地區,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通過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連通、生態修復等措施,開展農村河道綜合整治。
(三)流域防洪減災工程。
統籌流域防洪減災,以城市防洪排澇為重點,堅持“上蓄下泄”相結合,加強防洪薄弱環節建設,著力完善防洪減災體系,切實增強抵禦水旱災害能力,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1.流域控制性工程。抓緊實施《四川省渠江流域防洪規劃》中防洪效益好、見效快、併兼顧增強抗旱能力的項目,2012年力爭開工南江縣紅魚洞、宣漢縣土溪口2座水庫和廣安城區白塔至謝家院子卡口拓寬工程,加快實施巴中市、達州市、廣安市城區和平昌縣、南江縣、通江縣、渠縣、宣漢縣、萬源市、岳池縣、華鎣市城區以及三匯鎮等重點河段堤防護岸工程;2013年力爭開工萬源市固軍、巴州區黃石盤、平昌縣江家口3座水庫;2014年力爭開工通江縣青峪口水庫;“十二五”期間基本完成縣級以上城市、近年來受災嚴重的鄉鎮堤防工程建設,完成已納入《全國重點地區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設規劃》內的中小河流治理,治理完成已納入《全國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規劃(水利部分)》內的15條山洪溝(處於重點防治區),基本完成非工程措施建設。儘快建成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樞紐、涪江武都水庫等在建工程;儘早開工安寧河米市水庫。增強對江河洪水的調控能力,提高防洪抗旱能力。
2.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2012年底前完成國家規劃內149座小(1)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2013年底前完成1738座小(2)型、近年來新出現的6座中型病險水庫和23座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任務,消除安全隱患,發揮工程效益。
3.主要江河治理。根據流域防洪規劃和相關河流規劃,對長江上游幹流、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雅礱江、南廣河、白河、黑河及3000平方公里以上主要支流,通過加高加固和新建堤防、疏浚河道、拓寬卡口斷面等措施進行綜合治理,提高行洪能力。“十二五”期間建設堤防400公里。
4.重點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實施《全國重點地區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設規劃》,對流域面積在200~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的重要河段進行治理。2015年前完成納入國家規劃的325條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任務(其中2012年前完成185條),綜合治理河長2000公里。
5.山洪災害防治。儘快在山洪災害頻發地區(特別是地震重災區)建成以監測、通信、預警指揮及群測群防體系等非工程措施為主,非工程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山洪災害防治體系。2015年底前完成128個縣的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建設,對重點防治區的131條山洪溝進行治理。科學安排生活生產設施,合理避讓山洪災害風險。
專欄4 流域防洪減災工程
流域控制性樞紐工程
——渠江:加快紅魚洞、土溪口、泥溪、固軍、黃石盤、江家口等大型水庫前期工作,儘早開工建設。
——嘉陵江:建成亭子口水利樞紐工程。
——涪江:建成武都水庫。
——安寧河:儘早開工建設米市水庫。
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
——完成1893座(中型6座,小1型149座,小2型1738座)病險水庫和23座大中型病險水閘的除險加固。
主要江河堤防
——加快長江上游幹流、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雅礱江、南廣河、白河、黑河及3000平方公里以上主要支流治理,建設堤防400公里。
中小河流治理
——2015年前完成納入國家規劃的325條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任務(其中2012年前完成185條),綜合治理河長2000公里。
山洪災害防治
——完成128個縣的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建設,治理重點防治區的131條山洪溝。
(四)水土保持工程。
1.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堅持治理與修復相結合,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推進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中央預算內投資水土保持項目、省級財政水土保持項目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開展以坡耕地改造、經果林建設、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為重點的小流域綜合治理,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和民眾生產生活條件。積極拓展水土保持服務新領域,結合水源地保護、城鄉環境治理,大力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加強自然水系和人工水系兩側水土保持林建設。實施湖泊、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到2015年水利行業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000平方公里。
2.其他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充分發揮各部門治理水土流失的積極性,進一步加強退耕還林(草)、土地治理和岩溶地區石漠化治理等生態工程建設,注重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有機結合,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到2015年其他部門和社會力量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000平方公里。
(五)節水型社會建設。
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加快用水結構調整和用水方式轉變,按照“三化”同步的要求,積極推廣先進節水技術,大力推進農業、工業、城鎮節水,抓緊啟動節水型社會重點縣(市、區)建設;積極穩妥推進水價改革;以水源地保護和綜合治理為重點,加強水資源節約保護。不斷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專欄五:節水型社會建設
大力推進農業節水
——加強灌區節水工程建設,因地制宜採用渠道防滲、管道輸水等措施,減少輸水損失。加強灌溉用水管理,推廣農耕農藝節水措施,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在缺水地區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積極培育和推廣耐旱的優質高效農作物,發展節水高效農業。
大力推進工業節水
——堅持以水定產、以供定需,引導工業布局與當地水資源及水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結合企業技術改造和產品更新換代,加強定額管理和節水能力建設,提高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依法關停並轉生產規模小、工藝落後、用水量大、排污量大的企業。
大力推進城鎮節水
——大力發展城鎮、城鄉集中供水,完善城鎮節水設施,加快供水管網改造,降低管網漏損率,提高輸配水效率和供水效益。加強節水器具和節水產品的推廣普及工作,加大節水宣傳力度,提高居民節水意識,建設節水型城鎮。加強雨水集蓄利用和中水回用,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節水型社會重點縣(市、區)和節水示範區項目建設
——抓緊啟動100個節水型社會重點縣(市、區)和579個節水示範區項目建設。
水資源保護工程
——合理布局城鄉飲用水水源地,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實施385個保護項目。強化水庫水資源保護,實施454座水庫水資源保護項目。進一步完善水功能區劃分,實施136個水功能區水資源保護項目。採取控源、截污、清淤、設碑立標等措施,實施447條渠道的水資源保護項目。採取入河排污口整治、生態清淤、生態修復等措施,實施21條河流的水生態修復及治理項目。
(六)發展能力建設。
加強水文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水利管理和發展能力建設;以資源整合、信息共享為重點,加強水利信息化建設。
1.水文設施和水資源管理系統建設。加強現有重要測報站點技術改造,提高水文測報能力和水事管理的技術支撐能力。加強中小河流水文監測系統建設,充實水文站網、巡測基地和應急機動監測隊,提高對中小河流及山洪災害易發區的水文監測能力。加強重要江河湖庫及地下水的水質、水環境監測,提高應對突發水事件的應急回響能力。加強水文基礎技術平台建設,提高綜合業務處理能力。加強水源地、取水戶取水與排水、入河排污口計量監控設施建設,積極推進重要飲用水水源地、規模以上取水戶線上監測設施建設,開展覆蓋市(州)、連線中央的全省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建設。
2.防汛抗旱能力建設。開展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二期工程建設,構建科學、高效、安全的防汛抗旱決策支撐體系。建立市(州)、縣級之間的防汛抗旱數據傳輸系統,加強信息共享,建立市(州)防汛抗旱預警聯動指揮機制,初步實現全省防汛抗旱指揮的科學化、標準化、智慧型化管理。建立洪水風險管理制度,制定完善各類防洪預案;加強基層防汛抗旱組織體系和防汛辦能力建設;加強防汛抗旱物資儲備、防災避災知識宣傳培訓和防汛演練。完善水庫工情、水情、雨情監測手段,加快水庫報警通信設施建設。加強抗旱服務組織體系及抗旱設施設備建設。
3.水土保持監測與監督管理能力建設。健全全省水土保持監測機構,完善水土流失監測點、滑坡土石流預警點;加強已成監測站(點)的升級改造,提升監測能力。初步建成覆蓋全省的水土保持監測網路體系。加強水土保持監督能力建設,加大工作力度,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申報率、實施率、驗收率分別達到90%、80%、70%。
4.水利科技基礎平台建設。建設水利科研中心實驗室、多層次試驗基地、新技術推廣示範基地,完善科研設施設備。加強重大水利科技問題研究,積極推廣先進實用成果,提高水利科技創新水平。
5.其他建設。加強水利信息化基礎平台建設,建立完善水利規劃計畫管理信息系統、水利工程建設管理信息系統、中小型水庫及小型農田水利管理信息系統、農村飲水安全管理信息系統、農村機電提灌工程管理信息系統、省級水利信息化綜合運行和保障系統、水利信息專網網路以及省級水利數據中心(一期)。加強水政監察隊伍和執法能力建設,加強河道采砂管理、水利工程質量和安全監督管理能力建設。加強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和省水產學校建設,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五、水利管理和改革主要任務
(一)強化水利管理。
1.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圍繞水資源的配置、節約和保護,合理確定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的“三條紅線”。圍繞水資源配置,加強需水管理,明確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圍繞水資源節約,加強用水定額管理,明確用水效率控制紅線,遏制用水浪費;圍繞水資源保護,加強水功能區管理,明確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嚴格控制入河排污總量。
建立省、市、縣三級行政區域的水量分配方案和取水許可總量控制指標體系。推動國民經濟發展、重大產業布局、城市發展規劃和重大涉水建設項目的水資源論證工作,使之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抓好水資源調度,實現由單一水量調度向水量、水質、水生態等多目標調度轉變,由應急調度向常態調度轉變。加強地下水管理,嚴格地下水開發利用總量控制,維持地下水合理水位。
建立水功能區納污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完成主要江河、重要湖泊水庫的水域納污能力核定,提出限制排放意見。完善水功能區劃分,強化水功能區管理。嚴格入河排污口設定審批,加大檢查力度,依法懲處不按審批規定和違法排放廢污水的行為。
認真總結國家和省級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經驗,全面推動節水型社會建設。大力推行用水定額管理,加快水資源從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轉變。充分利用法律、經濟和行政等手段,落實好建設項目節水“三同時、四到位”制度。繼續推進重點行業的節水改造,加大企業節水技術改造力度,積極抓好工業、農業和生活節水示範工程,提高用水效率。進一步加強節水型企業、節水型城市、節水型機關、節水型學校建設,積極推進先進節水技術。大力推行超計畫和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制度。
全面貫徹落實水資源管理地方行政首長負責制,細化職責,將水資源管理工作納入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把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的主要約束性指標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強化考核,嚴格問責。
2.強化規劃管理。明確水利規劃在水資源開發中的法律地位,強化水利規劃的指導和約束作用。編制流域綜合規劃、水資源綜合規劃和專業規劃,進一步完善水利規劃體系。水利規劃要與國民經濟發展相銜接,國民經濟布局、產業結構調整、城市發展規劃和重大工程建設也要與水利規劃相銜接。水工程必須符合流域綜合規劃和專業規劃,充分發揮水資源綜合效益。
3.強化防洪抗旱管理。建立洪水風險管理制度,抓緊編制主要江河洪水風險圖,開展洪水風險評價,開展洪水風險區劃,防洪重點區域設立洪水風險警示標誌。開展中小河流沿岸城市、基礎設施、人口聚集區的洪水影響評價。制定完善防洪預案,建立洪水預報預警系統,加強應急搶險能力建設。
加強基層防汛抗旱組織體系和防辦能力建設,將防汛抗旱組織機構延伸至鄉鎮。建立健全省、市、縣級防汛機動搶險隊伍,加強防汛搶險物資儲備,加強防災避災知識宣傳培訓和防汛演練。完善洪水災害預警、回響和轉移安置民眾的應急管理機制。
2015年前建立和完善省、市、縣級總體抗旱預案、區域抗旱預案、城市抗旱預案及專項抗旱預案等預案體系。鞏固現有108個、發展22個縣級抗旱服務隊,組建省級抗旱服務隊,增強市、縣級抗旱服務隊,完善鄉鎮級抗旱服務隊。扶持發展農民直接參與的抗旱協會、抗旱專業合作社、用水戶協會等各類社會化抗旱服務組織,建成較為完善的抗旱服務網路。
4.強化河湖管理。制定省管河道(湖泊)岸線利用與管理規劃,合理劃分河湖岸線功能,加強河湖岸線治理與開發。建立責任追究制,強化河湖管理執法,防止侵占河湖基本功能,依法查處非法圍墾水面、侵占河湖岸線行為。嚴格涉河項目審批制度,依法履行河道管理範圍內建設項目審批手續,堅決查處未批先建和不按批准建設方案實施的行為。完善河道采砂管理制度,嚴格執行河道采砂統一規劃制度和河道采砂許可制度,加強河道采砂管理,嚴厲打擊河湖非法采砂活動。建立健全農村河道管護機制,明確管護責任,落實管理人員和經費渠道。
5.強化水土保持管理。貫徹執行《水土保持法》,修改完善水土保持地方法規,加大水土保持執法力度。加強水土保持項目規劃編制和前期工作。制定《四川省水土保持考核評估體系》,建立健全地方行政領導水土保持目標責任制。完善水土保持項目和工程質量管理,強化資金監管,規範水土保持工程建設資質管理,加強水土保持技術培訓和科技推廣。
6.強化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全面落實水利建設“三項制度”,堅持以“質量、安全和效益”為核心,嚴格水利基本建設程式管理。細化工程進度管理,大力提高項目合理工期內完工率,促進完工項目及時竣工驗收。加大對建設單位業務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建設項目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強水利建設市場監管和信用體系建設,加快建設管理信息系統,完善技術標準體系。
7.強化水利行業安全監督管理。完善水利安全監督管理制度,健全和落實水利行業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和水庫、水電站大壩等水工程運行的安全監督管理。嚴格執行水利工程項目安全設施“三同時”制度,落實項目法人、設計、監理、施工、運行管理等多環節的安全管理責任,推進水利工程安全評價工作,加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
(二)深化水利改革。
1.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加強水資源的統一規劃、統一配置、統一調度、統一管理水量水質,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大力推進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推動城鄉水資源的統籌開發利用,實現水資源配置、調度、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的有機統一,統籌推進取水、用水、排水、水污染防治等涉水事務一體化管理。加快省、市、縣級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全面提高水資源管理能力。積極探索水權轉讓,規範水權轉讓行為,逐步建立水權轉讓制度。
2.深化農村水利改革。建立健全職能明確、布局合理、隊伍精幹、服務到位的基層水利管理和服務體系。小型農田水利工作任務重的縣,設定鄉鎮水利站或跨鄉鎮的片區(流域)水利站。基層水利站的基本支出全額納入縣級財政預算。充實基層水利站技術力量,加大對基層農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力度。
按照“一村一人”或“一村多人”的模式,建立村級水務員制度。發揮水務員在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計畫上報、建設管理、質量監督、工程驗收、信息傳遞、檢測巡查、情況匯報、政策宣講等方面的作用。水務員業務上接受縣級水利部門和基層水利站的指導,縣級財政對其給予誤工補貼。
全面推行農民用水戶參與灌溉管理,切實改善農田水利工程管理薄弱的狀況。農民用水戶協會要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加強組織機構和內部制度建設,促進協會民主、公開、有效、規範運作。各地要出台政策,為農民用水戶協會發揮作用創造條件,同時在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
加快小型水利產權制度改革。小型水庫的產權歸國家所有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集體所有;其他農田水利工程,按受益農戶的分布範圍,產權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或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集體所有,受益農戶較少或單個農戶自用的歸聯戶或該單個農戶所有。非政府投資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歸投資人所有。
健全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體制。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實行專業管理與民眾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國有小型水庫由縣級人民政府按照“精簡、效能”的原則設立專門的管理單位直接管理。其他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集體所有的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用水合作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或者流轉給其他管理者管理;聯戶和農戶所有的由產權人自行管理。
制訂優惠政策,鼓勵各類社會資金參與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充分發揮農民民眾在小型農田水利建設上的主人翁地位,引導農民參與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在堅持自願的前提下,通過民主議事的方式組織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投資投勞。
3.深化水價改革。按照國家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的要求,進一步深化水價改革,完善有利於節約用水和最佳化水資源配置的水價形成機制和供水差別定價制度。積極推行水利工程供水基本水價和計量水價相結合的兩部制水價。按照促進節約用水、降低農民水費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運行的原則,積極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探索建立與當地經濟發展程度和水資源條件相適應的農業水價改革模式,推動建立政府與農民共同負擔農業供水成本的機制。結合水管單位體制改革,在促進節約用水、加強管理和提高服務水平的前提下,建立農業灌排設施運行管理財政補貼機制。完善農業用水計量設施,積極推行農業用水計量計價收費制度。創新末級渠系投入建管體制,明晰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進一步完善國管水利工程水價加末級渠系水價的農業供水終端水價制度,推進定額灌溉、節約轉讓、超用加價的激勵約束機制。根據供水成本、費用及市場供求的變化情況,合理調整水利工程非農業供水價格,工業和服務業用水要逐步實行用水超定額、超計畫用水累進加價制度,拉開高耗水行業與其他行業的水價差價。制定鼓勵再生水利用政策,合理制定再生水價格,提高水資源循環利用水平。合理調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價格,穩步推行城市生活用水階梯式水價制度。
4.深化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全面落實公益性、準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單位的基本支出和維修養護經費,確保工程正常運行。解決省直屬水管單位基本支出和養老保險問題。加快推進委託代管大型水管單位的改革工作,理順管理體制。著力完善水利工程良性運行體制機制的制度保障,鞏固改革成效。通過深化改革,推進水利工程管理方式的轉變,推進水管單位內部改革。切實加強已成水利工程管理,確保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充分發揮。
5.完善水利投融資機制。發揮政府在水利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將水利作為公共財政投入的重點領域,健全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明顯提高財政性資金對水利投入的總量和增幅。
加大公共財政對水利的投入。進一步提高水利建設資金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省級及以下各級財政專項水利資金。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於農田水利建設,其中市、縣兩級的30%由省統籌,省統籌部分主要用於農田水利建設。落實好中央完善水利建設基金政策、延長徵收年限的部署要求,拓寬來源渠道,增加收入規模。加強省級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征管,用於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建設。完善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嚴格徵收、使用和管理水資源費、水土流失防治費、河道采砂管理費等各項涉水事務相關規費。合理調整水資源費徵收標準,擴大徵收範圍。實行水利工程設施和有效灌溉面積占用、損毀補償制度,依法徵收河道工程修建維護管理費。有重點防洪任務和水資源短缺的城市要從城市建設維護稅中劃出一定比例用於城市防洪排澇和水源工程建設。
加強對水利建設的金融支持。綜合運用財稅槓桿和貨幣信貸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增加水利信貸資金,優惠貸款要向水利基礎設施項目傾斜。積極落實水利建設項目財政貼息政策;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支持政策性銀行開展水利建設中長期政策性貸款業務。
拓寬投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金投資水利。鼓勵各地積極出台扶持政策,通過直接融資、間接融資方式,吸納社會資金參與水利建設。鼓勵城市供水、污水處理、水電開發等準公益性或經營性水利項目利用特許經營、投資補助等方式進行市場融資,吸引社會資本和外資參與水利建設。
進一步完善和推廣“民辦公助”機制,引導農民自願投工投勞。以小農水重點縣建設為平台,繼續總結推廣“先改後建、先建後補、以獎代補”的“民辦公助”建管新機制,充分利用村鎮公益事業“一事一議”籌資投勞政策,激發農民參與民生水利工程建設的積極性。
6.探索建立水土保持補償機制。按照國家要求,探索建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儘快修訂完善《四川省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水土流失防治費徵收管理辦法》,適當提高徵收標準。在礦產資源開發、水電資源開發等生產建設領域試點建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
(三)推進水法治建設。
1.健全水法規體系。制定《四川省〈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徵收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爭取出台《四川省節約用水管理辦法》、《四川省地下水管理辦法》、《四川省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四川省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四川省蓄水工程蓄水計畫及調度方案管理辦法》、《四川省水利水電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預審管理辦法》、《四川省省級水資源費使用管理辦法》,為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提供法制支撐。爭取出台《四川省河道工程修建維護管理費收費標準和徵收使用辦法》,制定《四川省河道采砂管理辦法》,修訂《四川省河道管理實施辦法》等。爭取出台《四川省村鎮供水管理辦法》、《四川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實施辦法》和《四川省占用水利工程水域、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設施補償辦法》,修訂《四川省水利工程管理條例》和《四川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施辦法》,繼續推進《水土保持法》配套制度建設。爭取出台《四川省河道管理範圍內建設項目管理暫行辦法》、《關於加強水利工程項目勘測設計質量管理工作的意見》、《水利建設項目後評價管理辦法》等政策性檔案。
2.強化水行政執法。大力推進水政監察隊伍建設,提高《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漁業法》綜合執法能力。加強水政監察人員培訓考核。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配置執法交通工具、調查取證設備、信息處理設備等,將監察機構履行法定職責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完善制度建設,建立案卷評查、信息通報制度,規範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完善和履行巡查制度。創新工作機制,建立包括公安機關在內的相關機構打擊水事違法行為的聯動機制,健全水事糾紛預防調處機制。加大執法力度,開展經常性聯合執法和專項執法活動,堅決查處破壞水資源、水域、水工程和水土保持、防汛抗旱、水文監測設施等違法行為。
3.深化水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化水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審批效率,最佳化政務環境。鞏固行政審批“兩集中、兩到位”工作成果,行政審批現場辦結率、按時辦結率、民眾滿意率均達到100%。開展行政審批合規性審查工作,加強行政審批後續監督管理,嚴格行政審批程式,規範行政許可行為,建立行政許可事項和非行政許可事項清理規範長效機制。
(四)加強隊伍建設和科技創新。
1.實施水利人才戰略。認真貫徹落實《四川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制定全省水利人才隊伍建設“十二五”規劃,落實水利人才強業戰略,加大水利人才工作建設投入力度,創新人才工作體制機制,統籌推進各類水利人才隊伍整體協調發展,建立各級各類水利人才培養制度。按照部、省的要求,加大培訓經費投入,積極推進新一輪大規模幹部教育培訓工作,大力實施領導幹部、公務員、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基層水利職工在職教育等重點培訓工程;組織實施全省市、縣水務局長和基層水利管理人員等的輪訓活動。加快人才結構調整步伐,引進急需人才。加強水利、水產類專業建設,提升辦學實力。加強與其他大專院校的合作,引導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到基層水利單位工作。
2.加強水利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和對外合作。深化水利科技體制改革,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備、運轉高效、支撐有力的水利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體系、水利科技推廣與技術服務體系和科技管理體系。確立水利科研的公益屬性,加大水利科技投入,在水資源管理與保護、節水灌溉、生態水利、水環境治理保護、水土保持技術、水利工程檢測技術及質量標準、防災減災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搭建水利科技創新平台,加強水利科技項目的研究,健全水利標準和計量、質量認證體系,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推廣與套用力度。穩步推進水利對外交流合作工作,提高對外合作水平。通過項目合作、會議交流、考察培訓等方式,不斷拓寬水利國際交流合作領域。積極爭取國家、省有關部門的配合與支持,開展水利行業的招商引資和智力引進。培養複合型、外向型人才。
六、環境影響評價
(一)環境影響分析。 …………。
(二)對策與保護措施。 …………。
(三)評價結論。 …………。
七、投資規模及資金籌措方案
按照“十二五”水利發展的目標任務,根據已經批准和編制的相關規劃、重點工程前期工作,在分析預測未來5年中央和地方投入可能的基礎上,研究確定“十二五”水利投資規模和資金籌措方案。
(一)投資規模。
“十二五”規劃投資規模1567億元(公益性投資1338億元,占85%;經營性投資229億元,占15%)。其中:水資源配置工程投資532億元,占規劃總投資的34%;農村水利工程投資551億元,占規劃總投資的35.1%;流域防洪減災工程投資329億元,占規劃總投資的21%;水土保持工程投資72億元,占規劃總投資的4.6%;節水型社會建設投資22億元,占規劃總投資的1.4%;發展能力建設項目投資61億元,占規劃總投資的3.9%。
(二)資金籌措方案。
資金籌措原則是:分級負責,分類籌措。公益性投資由全省各級人民政府負責,經營性投資引導社會多元化投入。
1.現有渠道的常規投入。根據近年來我省水利投入水平,通過爭取中央支持、省及省以下各級財政加大投入力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水利建設等方式,預計“十二五”現有投資渠道的常規性投入可達1226億元。
2.另闢渠道的新增投入。通過進一步加強向國家部委匯報爭取更大支持,制定落實《決定》和《實施意見》中加大水利投入的配套政策(比如進一步提高水利建設資金在國家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積極增加省級財政水利投入、落實提取土地出讓部分收益用於農田水利建設、用好用足水利建設基金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政策等),通過省水務投資集團融資,新增投入341億元。
八、保障措施
“十二五”時期,我省水利建設任務重、改革難度大、管理要求高。全省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保障規劃順利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目標責任。 …………。
(二)加強基礎工作,全力推進項目。 …………。
(三)加大投入力度,最佳化投資結構。 …………。
(四)健全協商機制,促進公眾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