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紅軍城
紅軍城(俄語:Красноарме́йск)是俄羅斯薩拉托夫州南部的一個城市。莫斯科東北51公里。北緯56°6′0″,東經38°7′59.88″,地處俄羅斯平原中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2002年人口25,411人。
1764至1766年由日耳曼人開埠,時稱Baltser(Бальцер),又稱GolyKaramysh(ГолыйКарамыш)。1918年設市。1942年改稱現名。
中國四川紅軍城
通江紅軍城坐落在巍巍巴山腹地,迄今已有1400年的悠久歷史,1990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革命歷史名城。是1932年到1934年紅四方面軍開戰革命活動的根據地。當時中共川陝省委、川陝蘇維埃政府、中共西北軍事委員會、紅四方面軍總部所在地,大約兩萬平方米的旺倉老縣城,也就成了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第二大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被國內外稱之為旺蒼紅軍城。
1932年冬,紅四方面軍撤離鄂豫皖蘇區,建立了以通江為中心的全國第二大蘇區——川陝革命根據地,通江縣城是其首府。當時,全縣23萬人口,有58000多人參加紅軍,孕育了傅崇碧、何正文、陳彬等十多位通江籍將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倖存者僅千餘人。
張國燾、徐向前、李先念、許世友、廖承志、王樹聲、張琴秋、王維舟等446名將軍曾在這裡進行了三年艱苦卓絕的戰鬥。留下了大批革命遺蹟和珍貴文物。
據統計,縣城內的革命紀念舊址、遺蹟共有200多處,已被國家、省、地、縣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60處(不含歷史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國家級3處,省級4處。目前,通江縣城保存完好的紅軍文物和遺址有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總政治部舊址,張國燾、徐向前辦公室舊址(“五一”村)、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舊址,川陝省委黨校舊址等108處,從1932年冬紅軍入川至1935年春紅軍撤離川陝蘇區北上抗日,中共中央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總政治部、總經理部,中共川陝省委、川陝蘇維埃政府等首腦機關,都設在這裡。在這裡,還誕生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紅色娘子軍——婦女獨立營,創建了第一所紅軍高級軍事學校——彭揚軍事學校和川陝省委黨校、列寧國小、紅軍新劇團。創立了兵工廠、造幣廠、紡織廠、食鹽廠、印刷廠等後勤基地,創辦了28種油印報刊,使通江城歷史地成了川陝蘇區的軍事、政治、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