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

四川省“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

根據《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總體部署和要求,2011年12月2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通知以川辦發〔2011〕27號印發《四川省“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該《規劃》分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加強前沿技術和套用基礎研究,構建區域創新體系,加大科技資源整合力度,培養和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8部分。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四川省“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的通知
川辦函〔2011〕27號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四川省“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予印發,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四川省“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

“十二五”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按照《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特制定本規劃。本規劃是指導“十二五”時期全省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檔案,規劃期為2011-2015年。

一、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

“十一五”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全省科技工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應對“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害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緊緊圍繞“兩個加快”,深入實施“科教興川”和“人才強省”戰略,建設西部科技創新產業化基地,科技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45.3% 。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全省累計登記重大科技成果2957項,授權專利 8.3萬件。技術市場日趨活躍,登記技術契約數 3.3萬項,實現契約成交金額228.5億元。全社會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支出保持逐年較大幅度增長,年均增幅為22.4% ,財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長22.3 % 。科技支撐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成效顯現。高新技術產業正由先導產業轉變為主導書產業,軍民結合產業快速發展。農業科技創新和社會發展領域科技成果顯著。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深入推進,企業創新和產學研合作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全民科學素質持續提升,創新環境不斷最佳化,創新型四川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十二五”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承前啟後、極為關鍵的時期。科技發展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從國際形勢看,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科技創新正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的核心戰略,成為推動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創新要素在全球範圍內加快流動和配置;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等全球性重大問題成為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搶占新一輪發展制高點的戰略選擇。從國內形勢看,“十二五”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我國由大國向強國轉變的根本途徑和重要標誌,經濟社會發展對科學技術的支撐引領需求更加迫切。黨中央、國務院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最佳化,努力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為科技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為我省加快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當前,我省正處於突破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實現經濟轉型升級,推動發展方式由資源依賴型、投資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的重要時期,對科技發展提出了更加廣泛和重大的需求。
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儘管我省科技發展已取得突出成績,但仍存在科技資源的結構性矛盾突出、有效整合不夠,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夠顯著,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的數量和質量不高,科技投入還遠不能滿足創新需求、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等問題。未來五年,我省科技發展必須緊緊抓住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迎難而上,強化部署,進一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形成外資西進、產業西移的重要載體,加快建設西部科技創新高地,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深入實施“科教興川”和“人才強省”戰略,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建設創新型四川和西部科技創新高地為目標,以整合科技資源、提升創新能力、加速成果轉化為取向,以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四川省試點、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工程、戰略性新興產品培育工程為抓手,突破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關鍵技術,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為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創新驅動。加強原始創新,努力獲得更多的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發明創造;強化集成創新,最佳化組合、集成創新成果,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和產業;注重引進吸收再創新,提高企業和產業的競爭力。
堅持需求引領。面向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需求,以產業發展為導向,加強核心關鍵共性技術研發,集中力量解決發展瓶頸制約問題,搶占科技制高點,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
堅持企業主體。增強企業的創新意識,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實現技術創新、產業化發展和生產經營一體化。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營造良好的創新政策環境。以建設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
加強成果轉化。突出科技在轉型發展中的支撐引領作用,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創新的重大需求,加強重大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廣和軍民科技成果雙向轉移,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加強資源整合。發揮科教資源豐富的優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給合產業布局和發展,統籌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建設富有活力的區域創新體系,實現中央與地方、軍工與民用、省內與省外、部門與部門之間科技資源的有效集成。
加強人才培養。牢固樹立人才優先發展的理念,把科技人才工作擺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改善體制機制、營造良好環境,加強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造就支撐發展的科技創新人才隊伍。
(三)發展目標。
到2015年,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化取得顯著成績,戰略性新興產業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增進民生福祉和保障社會安全的能力顯著增強,科技基礎條件明顯改善,高素質創新人才隊伍進一步壯大,全社會創新意識和全民科技素養明顯提高,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基本形成,科技支撐引領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建設的能力明顯增強,為我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產業結構調整作出突出貢獻。
科技綜合實力全面提高。科技投入持續增長,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2% 。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力爭達到50% ,掌握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和戰略產品。
科技支撐經濟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力爭到“十二五”末,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總產值15000億元以上,其中戰略性新興產品產值總規模預期達到5000億元以上。農業科技水平進一步提升,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 以上。
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在科學和技術重點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圍繞產業振興和行業發展,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化(園區)基地、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農業科技園等載體的創新能力。專利申請年均增長 15% ,其中發明專利申請年均增長18% ,企業專利申請年均增長20% 。
科技創新創業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在各學科、專業起骨幹作用的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核心技術研發人才達到2100名;培養和造就高層次科技創新領軍人才50人;培養科技創新傑出青年300人;重點打造科技創新人才基地50個,建設高層次科技創新團隊100個。
科普示範成效顯著。在全省建立80個省級科普基地,重點完成四川科技館等 10個重點基地建設。建成 500個科普活動站、科普宣傳欄,初步形成全省科普網路體系,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提高到4% 。
專欄1 “ 十二五”時期科技發展主要指標

三、突破核心關鍵技術

圍繞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集中優勢力量進行攻關,突破雲計算、三網融合、動力電池製造、航空發動機製造工藝及材料、生物育種等一批支撐產業發展升級的核心關鍵技術,研發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重大戰略產品,為增強核心競爭力奠定堅實基礎。
(一)對接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結合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領域和方向,圍繞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重點領域,把重大專項的實施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集中資源,突出重點,全面推進,促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在四川的實施,強化重大專項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
1.核心電子元器件、高端通用晶片及基礎軟體產品專項。重點推進核心電子元器件、高速串列接口 IP核、國產大尺寸平板顯示驅動晶片、數位電視嵌入式軟體平台等項目的實施和產業化。2.極大規模積體電路製造裝備及成套工藝專項。重點推進90-45納米(NM)光刻機的關鍵設備攻關和開發。
3.新一代寬頻無線移動通信網專項。重點推進移動網際網路、寬頻集群系統、新一代無線通訊網和無線感測器網等方面的核心技術攻關及產業套用。
4.高檔數控工具機與基礎製造裝備專項。重點推進800MN 大型模鍛壓設計製造和套用關鍵技術、精密臥式加工中心等數控工具機的研發和產業化。
5.大型油氣田及煤氣層開發專項。重點推進大型碳酸鹽岩氣田勘探開發技術研究和產業化。
6.大型先進壓水堆及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專項。重點推進高溫氣冷堆和大型先進壓水堆關鍵技術研究。
7.水體污染的控制與治理專項。重點推進長江三峽庫區上游重點流域環境整治和示範、面源污染控制技術與示範、環境監控預警平台示範、飲用水安全保障適用技術研究與示範等項目的實施。
8.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專項。重點推進水稻、玉米、小麥、棉花等作物的轉基因受體系統技術體系研究、轉基因品系、株系研究和新品種培育。
9.重大新藥創製專項。重點推進針對心腦血管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研究和產業化。
10.重大傳染病防治專項。重點推進病毒性肝炎、愛滋病、肺結核等傳染性疾病防治的攻關、技術研發和國家重大傳染病防治綜合示範區建設。
11.對接實施大型飛機等其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點推進新型飛機、航空發動機、大飛機、公務機等重大項目的研發、試驗、工藝、材料、維修的技術攻關,發揮航空工業的技術輻射和引領作用,推動軍民產業的融合發展。
(二)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
按照“攻克技術、培育產品、引導產業、加快發展”的基本思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節能環保等領域,實施戰略性新興產品培育工程,突破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
專欄2 戰略性新興產品培育工程
到2015年,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節能環保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攻克300項以上核心關鍵技術,培育發展230個以上戰略性新興產品,做強做大20個重大關鍵產品、加快發展90個重點培育產品、引導發展100個以上區域特色產品,適時調整補充新的產品。
1.新一代信息技術。圍繞物聯網射頻識別感測設備、主動式有機發光顯示屏、網路安全產品、表面電漿超衍射光刻機等重大關鍵和重點產品的培育,重點突破面向四川省物聯網典型套用的無線射頻與機器視覺技術、面向雲存儲的新一代高可信分散式計算技術、裸視三維(3D)顯示器與攝像機技術、下一代網路技術、三網融合技術、三維視覺生成技術、新一代高精確智慧型視頻分析技術等核心關鍵技術。
2.新能源。圍繞發展晶體矽太陽電池、碲化鎘薄膜太陽電池、兆瓦級風電控制系統、新能源汽車等重大關鍵和重點產品的培育,重點突破無釹貯氫合金規模化生產工藝、動力電池製造、發光二極體(LED)散熱器材與散熱器製造、室溫磁製冷、高效率高產能低成本碲化鎘太陽電池製造、薄膜太陽電池用透明導電膜的大面積製造等核心關鍵技術。
3.高端裝備。圍繞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組、民用飛機、百萬千瓦級核電大型成套鑄鍛件、特大型天然氣液化成套設備、航空發動機(關鍵零部件)、民用航空電子系統等重大關鍵和重點產品的培育,重點突破超大風機葉片設計製造技術、飛機總體綜合設計技術、大型薄壁環件及複雜鈑金組合件加工技術、大容量真空澆注技術及超大件鍛造技術、天然氣液化工藝技術和設備成套技術、民用航空電子系統的總體設計技術、高速列車系列化數位化設計與製造、大型高速龍門五軸加工中心高性能工具機的精度穩定性技術等核心關鍵技術。
4.新材料。圍繞納米級磷酸鐵鋰、高速重載鐵路用軌、壓水堆核燃料元件、重型汽車釩鈦制動鼓、鈦材及鈦合金產品等重大關鍵和重點產品的培育,重點突破納米磷酸鐵鋰“液相法”生產工藝、多晶矽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壓水堆核燃料組件焊接和檢測技術、大尺寸鋼軌平直度控制技術、釩鈦特種合金製備技術、稀土紅色長餘輝發光材料製備技術等核心關鍵技術。
5.生物。在生物醫藥領域,加快培育川產道地藥材大品種,研製中藥(民族藥)、化學藥、生物技術藥物和疫苗、血液製品、醫療器械、生物醫學工程產品、保健品、美容護膚品等產品。重點實施大規模細胞培養與發酵工程,加強標誌分子獲得、藥物安全性有效性評價、質量控制、分離純化、製劑等關鍵技術攻關,形成國內領先的研發和產品優勢。建設國家成都生物醫藥創新孵化基地,構建四川(成都)生物醫藥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台。在生物農業領域,培育綠色農用生物產品、突破性專用動植物新品種和特色功能農產品等重大關鍵產品、重點培育產品和區域特色產品,重點開展代表性菌株分離技術、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基因定位和克隆技術、高效遺傳轉化技術、快速高效鑑定技術等核心關鍵技術攻關。6.節能環保。圍繞LED 功能性照明系統、煤礦瓦斯制液化天然氣(LNG)成套專用設備、新型催化法煙氣脫硫脫硝技術及成套設備、高能效變頻空調器、壓縮天然氣(CNG)和 LNG 成套設備、新一代高爐煤氣余壓透平發電裝置、大功率煤礦瓦斯發電裝置等重大關鍵和重點產品的培育,重點突破煤礦瓦斯高效脫氧及產品淨化與分離技術,煙氣脫硫脫硝技術,垃圾滲濾液和焚燒處置技術,城市污水和污泥處理技術及設備,工業、洗礦、冶煉等廢物廢水處理特別是重金屬處理技術,秸稈發電技術及成套設備,生物質能源技術等核心關鍵技術。
(三)加快套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1.推廣套用節能減排先進技術。以節能降耗和環境保護新技術套用為重點,改造提升高耗能、高排放產業。在電力、冶金等七個行業和再生能源領域推廣套用一批節能減排先進技術。
2.提高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水平。以信息技術推廣套用為重點,提高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水平。圍繞製造業搶占產業制高點、占據產業價值鏈高端、打造優勢產業鏈對信息化的重大需求,實施製造業信息化工程,組織 50家重點企業開展製造業信息化試點示範。
3.促進傳統產業的技術升級。以產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開發套用為重點,促進傳統產業的技術升級。重點攻克重大裝備、工程機械、紡織、化工、食品等領域產業結構升級急需解決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及配套技術。
(四)加強農業科技創新。
按照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發展,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加快實施統籌城鄉科技促進行動,加強農業科技攻關,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培育優勢特色產業,推進農業農村科技創新創業。
專欄3 統籌城鄉科技行動
到2015年,面向統籌城鄉的科技需求,攻克關鍵核心技術150項,推廣先進適用技術500項,制定技術標準(規程)200個,培育新品種400個,研發新產品500個,獲得發明專利50項、品種保護權150項,培育優勢特色產業及產業集群20個,帶動GDP增長1000億元。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6% 。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工業化水平大幅提高,科技對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得到顯著增強。
1.突破性優良農作物及畜禽水產新品種選育技術。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導向,堅持生物技術與常規技術結合,深入推進“三個轉變”,從注重品種數量向選育突破性優良新品種轉變,從單一品種選育向良種良法配套轉變,從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為育種主體向產學研聯合推進良種產業化轉變,加強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創製一批育種新材料、新方法,育成一批突破性優良農作物及畜禽、牧草新品種。重點開展水稻、玉米、小麥、油菜、薯豆等糧油作物突破性優良新品種選育以及珍稀林木品種選育及高效栽培利用技術研究。加強特色果蔬茶、花卉、優質蠶桑、珍稀林木、經濟林竹、道地藥材、釀酒高粱等新品種選育,培育優質豬、雞、牛、羊、兔、水禽等一批畜禽配套系和名特優水產新品種。
2.農作物及畜禽水產優質高效安全生產技術。針對主要糧油作物、特色經濟作物、優質畜禽水產等新品種的特點,研發一批優質高效安全的規模化、機械化配套種植、養殖關鍵技術,開發一批新型農藥、新型化肥和安全高效飼料。重點開展突破性農林新品種優質豐產、輕簡高效栽培和機械化生產、節肥節水栽培技術,畜禽水產安全高效健康養殖、畜產品質量安全的保障技術研究與套用、畜禽糞污減量化排放和資源化利用技術,以及重大病蟲害(疫病)綠色防治、無公害安全生產、水文氣象災害監測與預警、節水灌溉、水土保持、水利現代化管理、非常規水資源利用等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和集成創新,促進“四新”(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制)協調和“六良”(良種、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機)配套。
3.農產品精深加工及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重點開展出口豬肉綜合加工、優質安全四川泡菜加工、特色風味肉製品及蜂蜜加工、畜禽屠宰副產物生物轉化利用、柑橘商品化處理與無廢棄加工、奶製品深加工、果蔬高品質濃縮汁加工與功能性食品開發、薯類深加工及其副產物的綜合利用、稻穀綜合利用一體化加工、食用菌精深加工、川產道地中藥材有效成分(藥用中間體)及天然原藥藥物、高附加值系列化林竹產品深加工、苧麻和茶葉及蠶桑深加工及綜合利用、現代貯藏保鮮、新型包裝與運輸的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
(五)發展惠及民生的科學技術。
針對人民民眾最關心的重大民生科技問題和制約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突破人口與健康、生態建設與環境治理、公共安全、民生科技信息服務等重點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集成適合不同區域、不同層次人們需求的民生改善技術解決方案,加強示範推廣,全面提升科技支撐和服務民生的能力。
專欄4 科技服務民生行動
到2015年,圍繞直接服務民生的人口與健康、生態建設與環境治理、公共安全、民生科技信息服務四大重點領域,組織實施100項科技攻關項目,推廣100項適宜技術,建設20個推廣示範基地。探索形成符合我省省情的科技服務民生的機制與模式,全面提高科技服務民生的能力,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生活環境、保障公共安全等做出貢獻。
1.人口與健康關鍵技術。重點開展愛滋病、病毒性肝炎、結核病等重大傳染病,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非傳染疾病,大骨節病、包蟲病等地方病防治關鍵技術研究,重大出生缺陷監測和防治關鍵技術研究,計畫生育及優生優育關鍵技術研究,醫療器械和儀器設備開發關鍵技術研究,統籌城鄉分級協同醫療衛生服務模式研究。加強中醫藥及民族醫藥的研究,提高其預防保健治療服務水平。建立重大疾病綜合防治科技示範區、基層衛生適宜技術推廣示範基地,提高重大疾病防治科技水平,為提高我省人口素質和公眾健康水平提供科技支撐。
2.生態環保與可持續發展關鍵技術。針對生態退化、污染嚴重等有關人居環境重大問題,重點在生態脆弱區、地震擾動區、自然遺產地和生態敏感區開展西南生態安全螢幕障構建技術與示範、長江上游低山丘陵區生態綜合整治技術與示範、橫斷山區生態恢復技術研發與示範、旅遊區生態環境保護技術與示範;開展乾熱河谷區高效生態經濟型治理模式研究,並建立綜合生態保育和恢復的技術體系;開展人居環境建設和生態城市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開展城市生態居住環境質量保障和城市信息化平台等技術研發;開展低碳生活和生產關鍵技術研究,開發綠色建材、可再生能源材料及其與建築一體化的套用技術;開展農村面源污染治理關鍵技術研究和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關鍵技術研究。開展生態工業示範區建設,提高我省各類產業園區的生態競爭力和產業競爭力。
3.公共安全關鍵技術。
針對食品安全的重大科技需求,重點開展主要農產品及加工食品質量安全關鍵技術、進行食源性(化學性和生物性)食品安全關鍵檢測技術、多殘留快速檢測和標準化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與方法的研究,開展食品安全技術平台、食品安全技術預警監測系統、溯源追蹤系統等關鍵技術研究。
針對生產安全和防災減災等的重大科技需求,開展先進適用技術研究及產品開發,加強地方性技術標準研究,加大先進、適用技術及產品的推廣力度;繼續推進科技強警示範基地及區(縣)建設;開展地震擾動區山洪、土石流、滑坡防治與生態修復和環境應急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加強核輻射環境恢復技術與套用示範。4.民生信息服務。針對關係老百姓生產生活的實際民生問題,開展以數字醫療、數字旅遊、數字社區、食品安全等為重點的信息服務平台建設。重點建設四川省重大民生工程服務平台,為城鄉居民提供全方位綜合信息服務;建設區域協同醫療衛生信息服務平台,提升傳統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建設數字旅遊平台,為人民民眾提供方便實用的旅遊信息服務;開展數位化社區建設試點示範,為社區民眾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務。

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工程,圍繞我省“7+3”產業發展規劃、八大產業調整、振興行動計畫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啟動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專項,重點推進獲得自主智慧財產權發明專利、新品種和新藥證書的、國家和省級科技計畫支持的、國家和省級科技獎勵的、技術交易落戶我省的科技成果的轉化,加快我省相關產業科技成果轉化,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專欄5 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工程
啟動實施15個成果轉化專項,建設7類成果轉化平台。到2015年,實施重點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200項以上,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300項以上,技術交易項目累計40000項以上,技術交易額累計400億元以上,帶動實現產值12000億元以上。
(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在積體電路、套用軟體、信息安全、軍工電子、數字視聽及數字媒體、網路與通信等領域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重點推進互動式網路電視(TV2.0)、集成晶片式特高頻(UHF)頻段射頻識別(RFID)讀寫機具、等離子顯示板(PDP)高光效模組、分立元器件 UHF頻段 RFID 讀寫機具、帶嵌入式作業系統的識別 UHF頻段 RFID 讀寫機具、UHF頻段系列化天線等研究成果的轉化套用。重點培育形成物聯網射頻識別產品、工業機器視覺產品、高性能路由器、互動式網路電視、國產衛星移動通信系統及終端等產品。推進積體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信息安全產業基地、電子元器件產業基地、數媒視聽產業基地、軟體外包基地的建設。
(二)裝備製造業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在新能源裝備、航空航天裝備、現代軌道交通裝備、高檔數控工具機及自動化裝備、石油鑽采及石化成套設備、大型工程施工成套設備、高端配套基礎零部件等領域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重點推進中國壓水堆(CPR)1000蒸汽發生器用18MND5管板鍛件研製、2兆瓦(MW)雙饋變速恆頻風力發電機組、超超臨界 1000MW 火電重大裝備研製與產業化等研究成果的轉化套用。重點培育形成風電增速箱、大型鑄鍛件、冶金軋機、大功率電力機車和內燃機車等產品。推進德陽重大技術裝備製造業基地、成都中鐵軌道交通高科技產業園、宜賓國家精密模具與特種材料集成製造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廣漢石油裝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資陽機車車輛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等的建設。
(三)節能環保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在節能裝備、節能材料、生活垃圾處理、工業廢氣、廢水處理、城市污水、核廢物處理、高效節能綠色照明產品、建築節能、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成套設備、環境生物製劑、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生態治理與環境服務等領域加強科技成果轉化。重點推進廢舊空調換熱器回收處理技術和設備、以接插元器件為主的廢棄線路板的可重用性拆解設備、以貼片元器件為主的廢棄線路板的可重用性拆解工藝及拆解機、廢棄線路板再資源化中獲得的非金屬材料再利用技術及套用、煤層氣耐硫催化脫氧技術開發等研究成果的轉化套用。重點開發高效節能鍋爐、高效節能機電產品、高效照明產品、節能環保建築材料、工業廢水及城市污水處理和回用裝置、生活垃圾處理設備、機動車尾氣淨化裝置、危險廢棄物等離子焚燒裝置等產品。重點加強德陽、自貢大型節能裝備製造產業基地,攀枝花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基地,成都、樂山環保裝備製造產業基地,遂(寧)資(陽)綿(陽)西部高效照明產業帶,綿陽節能家電產品製造基地,廢舊家電內江西南再生資源產業基地和成都高新區、金牛科技園、錦江工業園等節能環保產業集中區建設。
(四)新材料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在稀土材料、特種高分子材料(包括新型複合材料)、新能源材料、高性能合金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生物質改性材料、納米材料、碳材料、超硬材料等領域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重點推進無釹稀土系鎳氫動力電池材料、小管徑金屬複合管、三氧化二釩生產技術研究成果的轉化套用。重點培育形成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稀土發光材料及製品,聚苯硫醚纖維、芳綸纖維、碳纖維、玄武岩纖維及複合材料,生物修復與介入材料等產品。重點加強成都國家特種纖維及複合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自貢國家新材料產業化基地、綿陽國家新材料產業化基地、德陽國家新材料產業化基地、樂山矽材料及副產物綜合利用產業化基地等的建設。
(五)新能源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在太陽能、風能、核能和生物質能源等領域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重點推進2倍 V 型聚光光伏(CPV)發電機、ZStrack-FS太陽跟蹤裝置、高方阻細柵密柵多晶矽太陽電池研究成果的轉化套用。重點培育形成多晶矽電池、非晶矽電池、多晶矽矽片、多晶矽電池組件、石英坩堝爐、核級管材、核燃料棒、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產品。重點加強雙流國家新能源裝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樂山國家矽材料及副產物利用產業化基地等的建設。
(六)汽車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在汽車製造、發動機、汽車關鍵零部件、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和電子控制系統等領域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重點推進電動計程車開發及產業化、汽車釩鈦制動鼓、小排量增壓汽油機等研究成果的轉化套用。重點培育形成純電動汽車、低速高性能環保電動車、小排量增壓汽油機、天然氣發動機、載貨汽車釩鈦制動鼓等產品。重點加強成都市汽車產業綜合功能區、資陽“車城”、綿陽汽車產業園等產業園區的建設。(七)釩鈦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在鈦化工、鈦及合金、氧化釩、釩氮合金、含釩鈦微合金鋼、釩催化材料、釩鈦特種功能材料和釩、鈦磁鐵精礦高爐冶煉新流程等領域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重點推進高速重載鋼材新技術開發、鈦板和鋼板爆炸焊工藝技術研究、鈦加工工藝研究、攀鋼高鈦型高爐渣碳化產業化技術研究、碳化渣低溫選擇性氯化製備四氯化鈦(TiCl4)工藝及裝備等研究成果的轉化套用。重點培育形成含釩鋼筋、釩鈦特殊鋼產品、高檔鈦白產品、納米鐵粉、釩鋁合金等產品。重點加強攀枝花國家釩鈦新材料產業化基地建設。
(八)軌道交通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在綜合交通智慧型化、軟體信息、節能環保、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製造、關鍵零部件、技術服務等領域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重點推進大功率交流傳動電力機車車體和轉向架、高速重載鐵路關鍵消耗材料及配件開發、100米鋼軌線上熱處理工藝研究及生產線研究成果的轉化套用。重點培育形成高速重載鐵路關鍵消耗材料及配件、大功率交流傳動電力機車及關鍵部件、高速鐵路用軌等產品。重點建立一批軌道交通技術創新聯盟和一批軌道交通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九)油氣化工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在油氣化工新型催化劑,天然氣、煤層氣綜合開發利用關鍵技術,醇醚燃料助劑等領域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重點推進焦爐氣甲烷化制合成天然氣催化劑開發、二甲醚為基質的工業用切割氣的技術、粗苯催化加氫精制純苯等研究成果的轉化套用。重點培育形成聚乙烯、聚丙烯、對二甲苯等產品。重點加強川南現代煤化工基地、天然氣綜合利用產業化基地、德陽磷化工產業化基地、自貢和樂山鹽化工產業化基地等的建設。
(十)農畜超級品種及配套技術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在水稻、玉米、油菜、小麥、生豬、家禽等主要作物和畜禽等領域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重點加強骨幹親本蜀恢527及重穗型雜交稻的選育、高異交性優質香稻不育系川香29A 的選育、優質高配合力重穗型雜交水稻恢復系綿恢 725的選育、高配合力優質新質源水稻不育系803A 的創製、超高產玉米新雜交種、小麥條鏽病菌源區綜合治理技術、畜禽糞污沼氣化處理模式及技術體系、生豬標準化養殖技術創新集成、優質獺兔高效養殖技術集成及產業化、畜產品安全保障模式及關鍵技術等研究成果的轉化套用。重點培育形成超級雜交水稻、雜交玉米、雜交油菜、雜交小麥、優質風味豬、大恆肉雞等產品。重點加強農畜育種攻關、良種繁育基地、糧畜禽規模化生產基地的建設。
(十一)優勢特色現代農業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專項。重點在生豬、蔬菜、薯類、家兔、茶業、柑橘、食(藥)用菌、蠶桑、奶業、高粱、山羊、菸草、苧麻、獼猴桃、珍稀林木和核桃生產等領域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重點推進母豬系統營養技術研究、飼料安全技術體系、畜禽疫病防控體系無公害系列藥品開發、優質牛肉加工及綜合利用、優質安全冷卻保鮮肉加工及儲運技術、優良牧草種質資源挖掘、直投式功能菌發酵泡菜關鍵技術集成、茶葉保綠增香加工技術、西部茶葉優質原料安全生產關鍵技術、優質高產桑蠶新品種選育及配套技術等研究成果的轉化套用。重點培育形成富營養安全肉製品、四川泡菜、名優綠茶、現代奶製品、濃香型白酒、山地清香型烤菸、特色林產品、新型高效獸用疫苗及獸藥、生物高能飼料、生物農藥等產品。重點加強國家和省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農業科技園區、優勢特色農業基地的建設。
(十二)生物醫藥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在生物技術藥物與疫苗、血液製品、化學藥、醫療器械、保健品和美容護膚品等領域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重點推進23價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凍乾重組人腦利鈉肽的研製及臨床套用、靜注B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的製備及臨床套用、直立式聚丙烯輸液袋(可立袋)、拆分新方法在手性藥物和中間體製備中的套用、肝癌多藥耐藥及其相關機制與干預、醫學圖像處理與三維重建系統等研究成果的轉化套用。重點培育形成KH901等基因工程藥物、多價肺炎結合疫苗等新型生物疫苗、靜注免疫球蛋白等新型血液製品、1.5T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等高端醫療影像診斷設備等產品。重點推動成都高新區國家首批醫藥出口基地、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國家科技興貿出口創新基地(生物醫藥)、成都生物醫藥產業孵化基地、龍潭工業園、溫江海峽兩岸工業園、邛崍醫藥工業園等生物醫藥產業集中區加快發展。
(十三)現代中藥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在中藥材規範化種植、中藥飲片、中藥新藥、中藥相關產品、藏醫藥等民族醫藥、中醫藥關鍵技術等領域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重點推進中藥材大品種、現代中藥飲片及配方顆粒、中成藥及民族藥、中藥相關產品、道地中藥溯源系統、中藥製藥技術及設備等研究成果的轉化套用。重點培育川貝母、川附子等川產道地藥材大品種、新型中藥飲片及配方顆粒、地黃葉總苷膠囊、然降多吉膠囊等中成藥(民族藥)大品種、中藥(民族藥)保健食品、獸用中藥等中藥相關產品。重點加強資陽、瀘州等省級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示範基地、寶興和北川等省級中藥現代化特色科技示範基地、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園、禾邦醫藥工業園、海峽兩岸科技園、臨邛醫藥工業園等的建設。
(十四)軍民結合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在航空技術、航天技術、核技術、光電技術等領域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重點推進表面電漿超衍射光學光刻基礎研究、國產衛星移動通信系統地面綜合信號關口站成套設備及通信終端產品、介質壁加速器以及功能材料和功能器件等研究成果的轉化套用。重點培育形成公務機和民用飛機等部件、燃氣輪機及成套動力系統、超高壓等靜壓設備、離合器殼體鏇壓成形專機等產品。重點加強綿陽科技城、廣元電子信息產業化基地等的建設。
(十五)國際科技合作成果轉化專項。在新一代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製造、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新材料、現代農業、航空航天產業、民用核技術、治山技術和災後植被恢復重建技術等領域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重點推進LNG加氣站泵池核心技術、中冷器研發矩形波紋開窗專有技術、先進焊接工藝與新穎結構形式完善結合的製造技術、大跨度工具機構件的安裝結構、工具機位置環熱變形的補償裝置和寬推力輸出範圍的組合式直線電機等研究成果的轉化套用。重點培育形成五坐標龍門數控工具機、LNG加氣機及成套設備、新型環保節能中冷器、天線高清視頻傳輸系統、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組變漿系統等產品。重點創建和推進一批國際科技合作技術創新聯盟的發展,建立完善一批國際技術轉移服務平台和國際科技合作孵化器、國際科技合作成果轉化基地。

五、加強前沿技術和套用基礎研究

選擇對我省經濟社會長遠發展起關鍵與先導作用的重要科技領域,超前部署對當前經濟發展最具影響、能有效拉動內需,並在近期可以取得突破的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課題,集成轉化成可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的自主創新技術和產品,加速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一)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圍繞糧食安全、重大疾病防治、能源資源、應對氣候變化以及電子信息技術等主導產業的戰略需求,開展光合作用功能蛋白及作物抗逆機理、轉基因分子育種、獸醫新型疫苗、人類生殖發育和衰老以及人類重大疾病發病和防治、天然氣和非常規天然氣開發、氣候變化與山地生態系統演變以及信息科學技術基礎、基礎材料改性最佳化、新材料設計探索、城市軌道交通等基礎、前沿關鍵科學研究。
(二)積極參與前沿技術研究。整合優勢科技資源,積極參與國家大科學研究計畫,對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積極參與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TER)計畫,開展前沿物理實驗研究,消化、吸收、掌握聚變堆關鍵技術,尤其是反應堆級的磁體、包層、大功率加熱和驅動、控制以及先進診斷等前沿關鍵技術研究。積極參與生命功能基因組計畫,加強生物及人類基因組研究。開展太赫茲(THz)前沿技術、新興光電子器件等前沿核心技術研究,掌握核心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發展主動權。
(三)全面推動學科均衡發展和交叉融合。重視重大科學問題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結合我省學科發展態勢,推動基礎學科協調發展。進一步鞏固和提升我省在傳統農業、畜牧獸醫、生態環境、航空航天、特種高分子材料、軌道交通等學科和前沿領域的全國優勢地位,重點支持現代農業、電子信息、材料、環境、生命等學科領域的基礎研究。加大對果業基礎研究尤其是對果樹種質(基因)資源開發、硬蛋白資源利用等薄弱學科領域的支持力度。加強基礎學科之間、基礎學科與套用學科、科學與技術、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融合,支持激素免疫學、藥用植物學、民生電子信息科學、生物醫學材料等交叉學科的發展,推動學科整體水平提高。
(四)持續加強套用基礎研究。瞄準國家科技發展戰略目標、科學前沿和重大科學問題,圍繞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關鍵科學技術問題,選擇我省具有較好人才和研究基礎以及對未來新興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引領作用的重點領域,持續加強套用基礎研究,取得一批具有獨創性和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重大成果,持續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的技術儲備。
專欄6 套用基礎研究
農業科學:重點支持農業生物遺傳資源多樣性與基因發掘和創新研究,作物光能轉化調控與高光效分子機理、作物養分高效利用、作物抗非生物脅迫分子機理研究,特色農業基因組學研究,農畜重大病蟲害成災機理與控制以及分子機理研究,現代設施農業、農產品安全種植與繁育、農產品精深加工、農用裝備、農業遙感及信息技術等套用基礎研究,為傳統農業技術向農業高新技術發展轉變提供支撐。
交通技術:重點支持高速列車動力學性能、輪軌關係、弓網關係和服役安全以及高速列車綜合舒適性的研究,基於數位化設計、虛擬試驗的計算機仿真系統研究和最佳化設計,搶占世界高速列車技術發展的制高點。
電子信息科學和技術:重點支持新一代無線通信網、大規模積體電路與系統研究,信息功能材料及相關器件研究,電磁場與電磁波理論研究,微波能研究,光信號處理核心技術研究。
材料科學:重點支持釩鈦與稀土資源綜合利用基礎研究,特種高分子材料基礎研究,納米材料與技術研究,鎢鉬硬質合金新材料、鎂合金、動力電池材料、核電材料、碳材料等方面的基礎研究。
能源科學和技術:重點支持薄膜太陽能電池原材料等能源新技術研究,油氣能源研究和複雜地質油氣資源、核能資源勘探開發利用技術的基礎理論研究,頁岩氣、煤層氣成藏機理、評價方法、富集規律、開採方式等核心問題的研究。
環境科學和技術:重點支持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研究,氣候變化對山地生態系統影響及管理對策研究,氣候變化對農牧業、水資源系統等的影響評估研究,各類環境危險對人體健康的風險影響評估及避災應急技術研究。
生命科學:重點支持人類蛋白質組及其調控規律、胎盤幹細胞基礎與套用基礎研究,生物治療基礎與套用基礎研究,異種器官移植基因工程豬基礎研究,生物醫學材料研究,生物納米材料與新型給藥系統研究,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公共衛生基礎研究。
中醫藥科學:重點支持中藥材質量與生態環境的相關性、中藥產地微生態環境的修復與重建研究,中藥新劑型研究和中藥系統生物學研究,川派中醫藥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研究,中醫證候、中醫診療技術及中醫藥臨床療效的相關基礎研究和中醫藥治未病的研究,南派藏醫藥研究。

六、構建區域創新體系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四川省試點工程,以培育創新型企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和創新公共技術服務平台為載體,建立部、省、市、縣聯動機制,促進區域產業創新能力的提升。
專欄7 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四川省試點工程
創新型企業:培育省級創新型企業1500家,國家級創新型企業20家,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爭取達50家。
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構建國家級、省級產業技術創新聯盟100家。
科技創新平台:建設3—4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5—10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30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100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建設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200個,國家級、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0個,國家級、省級、市級公共技術服務平台5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80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60個、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80個。
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建設50箇中國創新驛站四川區域站點;重點建設20個分析測試機構,30個分析測試服務機構;重點建設好40個國家級和省級技術交易服務機構;重點建設好40個國家級和省級示範生產力促進中心;指導培育30個市級技術轉移中心;建立培育20家以上科技成果轉化中介評估服務機構;建立培育20個以上科技成果轉化示範縣(市、區);建設20家行業共性關鍵技術工程化平台,40家重大產業技術工程化平台,40家企業自主創新科技成果工程化平台;建設20個綜合性科技企業孵化器和20個專業性科技企業孵化器。
(一)加強綿陽科技城建設。實施《綿陽科技城2011—2015年發展及2020年遠景規劃》,著力提升科技城創新能力、創業活力、城市魅力和區域競爭力,建設中國特色軍民融合促進經濟發展的示範城市。全面提升科技城創新能力,實施軍民融合重大創新基地建設工程、創新型企業培育工程、孵化轉移基地建設工程、科研院校創新能力提升專項行動,強化基礎研究、套用研究在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釋放國防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的科技潛能,集聚一批國防科研院所和軍工企業,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能力,成為西部地區乃至全國創新驅動發展的示範基地。加速建設軍民融合型科技產業城,以軍民融合型產業為特色,以工業園區為載體,軍民融合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最佳化產業空間布局,建成西部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二)大力建設創新型企業。培育省級創新型企業1500家,國家級創新型企業20家。構建企業創新內生機制,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開展節能降耗、最佳化創新環境、開發新技術新產品,實施名牌戰略、智慧財產權戰略;構建企業創新要素流動聚集機制,引導企業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促進省內企業與省外掌握先進技術企業的投資合作,共同研發解決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推動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鼓勵以企業為主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構建企業創新服務機制,開展技術創新方法、技術創新政策等培訓;針對重點企業、行業和區域,實施企業信息化試點示範工作;加大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資金支持力度,提高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三)建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圍繞“7+ 3”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在信息安全、移動網際網路等領域支持已具備良好基礎的優勢企業牽頭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並積極申報國家聯盟試點,或在國家聯盟建設中備案,到2015年構建國家級、省級產業技術創新聯盟100家。探索建立產學研用合作的信用機制、責任機制、利益機制、運行機制和組織模式。支持聯盟開展產業創新鏈、產業技術路線圖等研究,提升聯盟的產業發展規劃能力;支持聯盟圍繞產業發展開展重大共性關鍵技術攻關,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重大科技項目,共同突破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
(四)加強科技創新平台建設。
1.推進科技研發平台建設。面向產業創新尤其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在新興前沿交叉領域以及具有我省特色和優勢的領域,依託大型骨幹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設一批隊伍強、水平高、學科綜合交叉的國家及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博士後科研流動(工作)站、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和創新方法平台,形成一批面向特色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新技術園區、科技創新園區(基地)。
2.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建設。建立全省統一開放的標準化科技成果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分析測試平台建設,重點支持建設一批重要行業、重點產品、重大工程等科研開發領域的分析測試實驗室;加強科技成果技術轉移平台建設,重點支持國家級和省級技術交易服務機構、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轉移中心、科技成果轉化中介評估服務機構;加強科技成果工程化平台建設,重點支持行業共性關鍵技術工程化平台、重大產業技術工程化平台和企業自主創新成果工程化平台建設;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區域服務平台建設,重點支持一批服務區域特色產業的技術創新聯盟和產業集群;加強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建設,重點支持綜合性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專業性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加強科技成果轉化融資平台建設,搭建金融資本、風險資本與高新技術產業對接平台。
3.促進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加強研究實驗基地和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平台建設,整合省內各類研究實驗資源,營造開放的、共享的研究實驗環境,逐步形成區域共享網路並實現與國家共享網路的連通和互動;加強自然科技資源共享平台建設,重點支持我省地方種質資源庫、實驗材料和生物標本資源庫等的建設,加快進行自然科技資源的數位化工作;加強科技文獻信息及科學數據共享平台建設,重點支持專利、工藝、標準、科技研究報告等文獻資源庫和網路的建設及共享;加強公共檢測技術平台建設,支持國家級和省級檢測技術機構的建設,為我省相關產業提供基礎性、共性、關鍵技術支撐。
(五)推進特色區域創新。
1.構建區域特色技術創新體系。根據區域資源特點和產業發展基礎,整合區域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科技資源,圍繞綿陽科技城、成德綿高新技術產業帶、攀枝花釩鈦新材料產業、自貢特色新材料產業、樂山矽材料產業、雅安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瀘州酒業集中發展區、川東川南天然氣高端化工產業等區域特色產業發展,形成布局合理、優勢突出、產業支持強、人員開放流動、產學研結合的現代區域技術研發體系。
2.開展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建設示範。繼續推進成都作為國家技術創新城市試點的建設工作,積極爭取我省更多的城市成為國家創新型城市的試點。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依託,軍民結合、多層次多主體共生互動的區域創新體系,使之成為國家重要的科技研發基地、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創新人才聚集地和科技活動交流中心,成為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支撐點和全國科技支撐城鄉統籌發展的示範區,輻射帶動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六)推進科研院所改革發展。繼續推進科研院所改革發展,加強科研院所改革總體設計和布局,分類指導,因地制宜,試點先行,穩步推進。建立科研院所創新能力評價制度和科學合理的綜合評價體系,促進科研院所提高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繼續深化套用技術類科研院所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使其能更好地面向市場,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自主開展技術研發和創新。推動從事前沿研究和社會公益研究的科研院所加快建立現代院所制度,並給予相對穩定的支持。要切實解決科研院所行政化的傾向。推進科研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實行以科研項目為載體的聘任制,實行按需設崗、按崗聘用、競爭擇優、有序流動的管理辦法,使廣大科技人員充分發揮作用,促進科技人力資源最佳化配置。積極發展科研院所科技產業,鼓勵科研院所與有關方面合作建立專業性的產業園區或科研生產基地,鼓勵科研人員積極參與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工作。鼓勵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建實驗室、技術研發中心、工程中心和技術轉移中心、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共同設立研究生站點,在政府引導支持下,開發核心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推廣套用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加快建立科研設施和科研信息社會共享機制。
(七)加強科普示範推廣。深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和《四川省科普條例》,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2006—2010—2020年)》,以大力普及科學技術,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為目標,加強對農民的科技普及和技術培訓、對廣大青少年的創新教育、對各級幹部和公務員的科技培訓、對城鄉勞動者的技能培訓、對社區居民的安全健康知識普及和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加強科普能力建設,推進公眾科學技術傳播體系和四川科技館(二期)等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構架科普資源創新和共享平台。壯大科普教育基地,加強科普資源開發與共享。壯大科普宣傳及創作人才隊伍。制訂科普優惠政策,加大科普專項經費投入。圍繞建設創新型四川,大力營造自主創新、成果轉化、科技普及的政策、文化、輿論環境,逐步形成全民關注創新、支持創新、參與創新的良好氛圍,培育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習慣與方式。
(八)推進市、縣科技創新。
1.加強市、縣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強化對基層科技工作的引導和支持,高度重視發揮基層科技管理部門作用,提升基層科技管理部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充分發揮富民強縣專項、創新基金等對基層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
2.開展技術創新工程示範市、縣建設。把握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線,充分發揮我省科技資源優勢,建設一批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強、產業創新特色鮮明、科技支撐引領作用突出、區域輻射帶動作用顯著的技術創新工程示範市、縣。
3.提升市、縣科技創新水平。圍繞區域特色優勢農業產業,推進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產業鏈示範,建立一批現代農業科技試點示範。加強新農村示範片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積極開展農民“雙技能”培訓,推進農村科技信息化建設,大力實施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推進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促進項目、技術、資金、信息、管理等創新要素向農村流動,推動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七、加大科技資源整合力度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促進全社會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聚集各方資源共同解決科技發展重大問題,形成層次合理、重點突出的科技發展新格局。
(一)加強國家和地方科技資源整合。…………。
(二)加強軍民科技資源的整合。…………。
(三)加強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圍繞“引進來”,…………。
(四)加強區域科技合作與交流。…………。

八、培養和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

把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擺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培養、引進和用好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為核心,積極培育青年科技英才,造就一批科技創新團隊,為建設創新型四川提供強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突出培養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
(二)積極培育青年科技英才。…………。
(三)著力打造一批科技創新團隊。…………。
(四)統籌推進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九、建立健全保障措施
加強科技體制改革的統籌規劃和系統推進,促進科技政策法規落實,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進一步營造有利於科技進步和創新的良好環境,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科技工作格局。
(一)完善推進自主創新的政策體系。…………。
(二)完善科技巨觀管理體系。…………。
(三)完善科技投入體系。…………。
(四)健全智慧財產權保障和技術標準體系。…………。
附屬檔案:重要指標和名詞解釋(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