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二五”開發區發展規劃

四川省“十二五”開發區發展規劃

四川省“十二五”開發區發展規劃,是面向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關部門、有關直屬機構,有關單位的。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四川省“十二五”開發區 發展規劃的通知
川辦發〔2011〕64號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關部門、有關直屬機構,有關單位:
《四川省“十二五”開發區發展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八日
四川省“十二五”開發區發展規劃

引 言

開發區是納入《中國開發區審核公告目錄》管理的產業園區,是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是區域經濟的重要支撐,是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發揮著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引領產業結構升級、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等重要作用。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繼續推進“兩個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加快開發區建設,促進開發區與城市融合互動發展,是我省聯動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的重要途徑,是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為進一步發揮我省開發區的視窗、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把開發區建設成為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的集中區、吸引投資的集聚區、創新發展的先導區、循環經濟的示範區,根據國家開發區建設管理的有關政策、《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四川省“十二五”開發區發展規劃》。

第一章 發展基礎

第一節 發展成就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多年建設,全省開發區實現了跨越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有效地支撐了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
建設發展初具規模。我省積極爭取國家同意在汶川地震重災區率先啟動省級開發區新設工作,著力推進一批省級開發區擴區調位,大力支持符合條件的省級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全省開發區規模不斷壯大。“十一五”期間,全省新增國家級開發區2個、省級開發區5個。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省級以上開發區48個,其中,國家級開發區7個(含經濟技術開發區3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個、綜合保稅區1個、出口加工區1個),規劃面積14333.5公頃,核准面積5000.4公頃。省級開發區41個,規劃面積44635.99公頃,核准面積29678.87公頃(見表1)。
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十一五”期間,全省開發區加快發展,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971.9億元增長至2010年的3776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3.2%提高到22.3%;工業增加值由2005年的608億元增長至2010年的2459.3億元,占全省比重由24.2%提高到36%;地方財政收入由2005年的30.1億元增長至2010年的185.8億元,占全省比重由6.3%提高到11.9%,開發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
表1 四川省開發區目錄

產業集聚規模不斷壯大。開發區呈現特色化、規模化、集群化發展態勢。2010年我省銷售收入過1000億元的開發區有1個,過500億元的有2個,過100億元的有22個。以開發區為主要載體,德陽重大技術裝備、綿陽數字家電、攀枝花釩鈦、成都汽車、達州天然氣化工等產業基地加快形成,裝備製造、電子信息、化工和食品飲料等產業集群不斷壯大,物流、諮詢、金融和保險等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有力促進了全省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
對外開放成效明顯。2010年全省開發區實際利用外資22.9億美元,占全省的32.7%;出口67.3億美元,占全省出口總額的35.7%,實際利用內資1012.4億元。英特爾、富士康、仁寶、戴爾、一汽大眾、豐田等一大批重大項目落戶開發區,促進了我省開放型經濟加快發展。
投資環境進一步改善。近幾年,我省安排省預算內資金14億元、下達產業集聚區中央財政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基金30億元專項用於開發區建設,帶動大量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入,開發區道路交通、水電氣、通訊網路、環保設施、公共服務平台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開發區管理體制不斷創新,精簡、高效的服務體系逐步建立,投資環境綜合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成為我省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參與國際國內產業分工協作的重要平台。
推動城鎮化進程加快。按照聯動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思路,全省開發區規劃建設注重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鎮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銜接,在推動城鎮發展、促進城鄉就業、人才引進培養、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動了城鎮化進程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目前全省開發區吸納就業人數達到100萬人左右。
我省開發區雖然發展較快,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總量仍然不足。我省經濟總量居全國第8位,僅有48個省級以上開發區,遠低於東中部地區省(市),不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需求。廣大丘陵地區和老工業城市開發區發展滯後,全省過半數的市(州)僅有1個開發區甚至沒有開發區。二是發展方式較為粗放。全省有部分省級以上開發區單位土地面積投資強度不到100萬元/畝,單位土地面積銷售收入110萬元/畝左右,遠低於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水平。不少開發區產業層次不高,高技術產業、高附加值製造業比重低。三是特色不夠鮮明。部分開發區主導產業不突出、產業集中度低、配套能力不強,一些地方的開發區產業低水平同構現象明顯,招商引資過程中存在無序競爭,園區之間錯位發展、互補發展、協作發展的良性格局尚未形成。四是開發區體制機制尚待完善。開發區多頭管理格局沒有明顯改變,統籌協調不夠,園區與城市發展、區域發展尚未形成有效合力,園區管理體制、環境建設還有待進一步改善。第二節 發展環境

“十二五”時期,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國際環境總體上有利於我國和平發展。我國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國家將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著力解決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我省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不斷增強,進入更好更快更大發展的新階段,具備了進一步加快發展的良好基礎和有利條件。我省開發區建設發展也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從發展機遇和有利條件看,一是國家把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放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優先位置,批准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鼓勵西部地區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支持開發區適當擴區調位,支持符合條件的省級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為我省開發區加快發展提供了政策基礎,有利於開發區改善投資環境、拓展發展空間。二是國際國內產業結構和布局加快調整,產業加快向西部轉移,我省開發區有條件發揮後發優勢,加快承接產業轉移,把空間用足、產業做實,在參與國內外產業分工協作中實現新的發展。三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客觀上要求開發區最佳化產業布局,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推動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為促進開發區產業結構調整和最佳化升級提供了重大機遇。四是國家進一步支持地震災區發展振興,支持災區產業發展和開發區建設,有利於加快建設對口支援產業合作園區和“飛地”園區,促進開發區合作建設,增強開發區自身發展能力,為我省加快推進開發區建設、提升發展層次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五是近幾年我省加快產業園區發展,各地建設了一大批工業集中區,部分工業集中區已經形成了相當規模,為下一步有序推進新設一批省級開發區奠定了良好基礎。
從挑戰來看,一是資源環境約束增強,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高速推進,協調處理好開發區建設與保障居住、農業和生態空間的難度加大,迫切需要推動開發區向內涵式發展模式轉變。二是區域競爭日趨激烈,產業配套能力、科技和人才支撐、城市服務功能等綜合投資環境已成為吸引外來投資和產業轉移的主導因素,鞏固和提升開發區綜合競爭優勢面臨新的挑戰。三是原有的政策優勢逐步弱化,各地區政策逐步趨同,隨著市場體制逐步完善,開發區在建設管理體制、區域協作、資源要素整合等方面迫切需要進一步創新。此外,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妥善處理開發區建設發展中的征地拆遷、農民工安置就業等問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也面臨更高的要求。

第二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搶抓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等重大機遇,充分發揮開發區在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互動發展中的重要紐帶和載體作用,堅持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集聚,著力提高開發區綜合承載能力,著力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著力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不斷提高開發區自主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努力把開發區建設成為特色優勢產業的集中區、吸引投資的集聚區、創新發展的先導區、循環經濟的示範區,為我省建成西部經濟發展高地提供強力支撐。

第二節 基本原則

推動全省開發區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科學布局,加快發展。按照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深入實施《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和全省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結合四大城市群規劃建設,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序推進不同區域、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開發區加快發展,努力構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分工協作的發展格局,帶動地方經濟加快發展。
壯大產業,集聚發展。堅持把園區作為產業集聚發展的主要載體,把承接產業轉移與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結合起來,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協調發展。大力提高產業集聚水平,壯大產業規模、完善產業配套、發展產業集群,努力打造一批主導產業突出、技術水平先進、配套協作能力強、資源綜合利用程度高的開發區。
轉變方式,集約發展。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加強園區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推動園區由外延擴張向內涵發展轉變。堅持集約節約利用土地,努力提高開發區投入產出水平,加強環境保護,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進一步增強園區可持續發展能力。
最佳化環境,開放發展。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園區承載產業的能力。進一步最佳化園區綜合服務環境,深入推進開發區管理體制和服務創新,完善集中精簡、靈活高效、親商務實的運行管理體制,大力提升開發區集聚要素和參與國內外產業分工的能力和水平,促進內陸開放發展戰略高地建設。
協作共進,聯動發展。重點圍繞產業園區、產業聚集、產業新城三個層次,推進產城互動發展。把產業園區作為“兩化”互動發展、產城融合的重要結合點和有效突破點,根據產業園區建設需要布局城市新區,通過城市新區建設服務產業園區發展。鼓勵開發區開展多種形式合作,支持開發區整合各類工業集中區,統籌重大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和項目建設,形成資源共享、聯動發展的新格局。

第三章 發展目標

照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要求,綜合考慮未來我省發展趨勢,與全省“十二五”規劃發展目標相銜接,“十二五”期間我省開發區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
經濟規模明顯壯大。園區經濟發展壯大,對全省經濟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2015年全省開發區生產總值達到1萬億元以上,占全省經濟總量的比重提高到1/3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7500億元以上,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50%以上;地方財政收入達到800億元以上。到2015年末,開發區累計吸納就業人數達到160萬人以上,銷售收入過1000億元的開發區達到6個以上、過500億元的達到10個以上。
園區特色更加鮮明。引導各類開發區依託優勢、突出重點、錯位發展,形成規模適度、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園區發展格局。到2015年末,開發區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主導產業集中度提高到80%左右;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左右,高新技術企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0%以上。
開放合作取得突破。深入實施充分開放合作戰略,在重大產業化項目引進、服務業擴大對外開放、承接轉移載體建設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成一批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園區和產業合作園區。到2015年末,開發區引進國內省外資金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40%,實際利用外資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50%,出口占全省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50%。
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提高。加強資源的科學開發和綜合利用,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建成一批循環經濟示範園區,提高園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到2015年末,單位土地面積銷售收入和單位土地面積投資強度明顯提高,單位產值能耗和用水量穩步下降,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

第三章 發展布局和功能定位

第一節 布局原則

與主體功能區規劃相銜接,綜合考慮不同地區的發展定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展基礎和發展潛力,因地制宜、科學布局,構建以國家級開發區為龍頭、以省級開發區為重點,特色鮮明、優勢互補、分工協作、協調聯動的開發區發展新格局。
根據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總體要求和開發區設立審核有關規定,與我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的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禁止開發區域三類主體功能區域開發建設要求相銜接,按以下原則規劃布局開發區。
——重點在國家層面重點開發區域和省級層面重點開發區的縣級行政區布局開發區,增加區域內開發區數量和面積,支持發展基礎較好、產業集聚度較高的工業集中區升級設立為開發區;促進已設開發區集約發展、加快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開發區擴區調位和升級。
——主體功能屬於限制開發區域(農產品主產區)的縣級行政區,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強、區位交通條件較好的地區,可依託縣城和重點城鎮設立建設開發區,重點發展特色產業。嚴格審核開發區擴區調位。
——主體功能屬於限制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縣級行政區,原則上不再新建開發區和擴大現有開發區的面積,已有的開發區要逐步改造為低消耗、可循環、少排放、“零污染”的生態型工業園區。嚴禁在禁止開發區域及保護範圍內設立開發區。
——符合主體功能條件的縣級行政區(包括城市遠郊區、縣及縣級市),原則上只設立一個開發區。只設一個行政區的地級中心城市主城區可設立兩個開發區。
——對處於區域產業—城鎮發展軸,建設用地條件好、集中連片、主導產業突出的工業集中區,優先設立省級開發區。鼓勵地域相鄰、資源稟賦相近、產業結構趨同的行政區合作建設開發區,鼓勵限制開發區域與重點開發區域合作建設“飛地園區”。支持已設開發區對工業集中區進行整合。
按照上述原則,“十二五”期間,重點在成渝經濟區四川部分及攀西地區符合條件的64個地方培育建設省級開發區,力爭2015年末全省新增省級開發區37個左右,省級以上開發區總數達到85個左右;對一批符合條件的省級開發區實施擴區調位;爭取3—5個省級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全省國家級開發區總數達到10—12個,基本形成規模適度、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園區發展體系(見表2)。
表2 四川省省級開發區培育發展地分布

圖一 四川省開發區規劃布局圖(略)第二節 區域布局

合我省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趨勢,把產業園區作為“兩化”互動發展、產城融合的重要結合點和有效突破點,依託中心城市和重點城鎮,加快推進成都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東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的開發區建設,大力提升開發區發展質量水平,進一步促進人口和經濟向城市(鎮)集聚,努力把開發區建設成為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互動發展示範區。
成都城市群。強化成都發展核心,突出天府新區建設,重點在成綿樂發展帶沿線的中心城市和重點城鎮規劃布局開發區。
該區域發展條件優、產業基礎好、人口經濟集聚能力強,但部分地區開發強度相對較高,資源環境約束逐步增強。開發區建設要處理好與城市、農業和生態空間的關係,科學界定園區發展邊界,合理確定園區規模,避免園區無序擴張,保障宜居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需求。按照最佳化開發的原則,集約高效利用土地,提高產業、投資、環境準入門檻,提升園區投入產出強度,注重擇商選資,嚴格限制發展低水平、占地多、污染大、能耗高的產業,鼓勵零地增資。注重推動開發區互動合作,增強產業協作配套能力。
突出天府新區園區建設,結合“一帶、兩翼、六區”的功能布局,積極推動成都經開區、成都高新區、新川創新科技園等重點園區的建設發展,大力發展現代製造業、高端服務業,再造一個“產業成都”。
川南城市群。依託長江黃金水道和成渝高速、成渝客專等交通幹線,重點在長江發展帶、成內渝發展帶沿線的中心城市和重點城鎮布局開發區。
該區域區位優勢獨特,能源資源富集、產業基礎較好、大中城市密集,發展潛力較大,是我省沿江和南向開放的重要通道,但現有開發區較少,重化產業比重高,產業集中度低,要抓住國家推進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機遇,調整最佳化產業布局。通過開發區建設,帶動和促進區域優勢產業的集中集聚和最佳化升級。統籌沿江開發區布局,集約利用寶貴的岸線資源,集中配置給適宜臨江布局的大項目和產業。積極推動關聯企業集中布局,引導開發區企業發展清潔生產,加強環境污染綜合防治,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區。推動各地開發區和工業集中區分工協作,引導各類園區專業化發展和差異化競爭,促進沿江開發區與陸域腹地開發區聯動發展。
川東北城市群。重點沿成南(遂)渝和渝廣達發展帶,依託沿線中心城市和重點城鎮規劃布局開發區。
該區域天然氣、特色農產品資源豐富,是國家規劃建設的天然氣化工產業基地,但丘陵和山區較多,工業發展相對滯後,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開發區重點向專業化、特色化方向發展,依靠優勢資源開發和重大項目的引進,培育一批主導產業突出、帶動能力強的園區。要積極參與周邊區域合作和產業分工,提高協作配套能力和產業層次。加強規劃引領,引導工業企業以及生產性服務業向開發區集中,鼓勵和引導關聯企業向特定生產區域集聚。注重環境保護,大力加強生態型園區建設。
攀西城市群。重點沿成昆鐵路、雅攀高速公路等交通幹線,依託攀枝花、西昌等中心城市和安寧河谷地區規劃布局開發區。
該區域水能、釩、鈦、稀土、有色金屬等資源豐富,工業基礎較好,是國家批准的重要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但地形地貌特殊,環境容量和承載能力較為有限。開發區建設要高度重視產業發展與生態建設保護的關係,嚴格控制園區建設規模,強化生態環境管制,提高環境準入門檻,避免無序開發造成生態環境惡化。要推動園區企業通過產業鏈延伸和耦合實現資源綜合利用和廢棄物循環利用,大幅度減少污染物排放,提高“三廢”綜合利用率,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建設特色產業園區。

第三節 功能定位

按照明確主體功能、突出發展特色、發揮比較優勢的思路,加強規劃和產業布局統籌,引導各類開發區合理確定功能定位,逐步發展成為主導產業突出、產業集聚度高的特色化、專業化園區。
經濟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以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主要布局在經濟基礎較好、發展較快、人口集聚能力強的中心城市和縣城。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提高利用外資質量、發展現代製造業、最佳化出口結構為主,致力於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致力於發展高附加值服務業,促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向多功能綜合性產業區發展。規劃期內,加快把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建成重要的汽車產業和工程機械發展基地;把德陽經濟技術開發區打造成為重要的新能源裝備研發生產基地和新材料產業化基地;把廣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成為川渝合作示範區。
省級經濟開發區向主導產業明確、關聯企業集聚、綜合配套能力完備的方向發展,加快承接沿海地區和國際產業轉移,加快推進優勢產業集聚,努力成為引領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產業集聚地。推進已設2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轉型發展,陸續新設一批省級經濟開發區,支持符合條件的省級經濟開發區擴區調位和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主要布局在科技教育發達、人才資源豐富、城市功能完善、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較高的中心城市。
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依託科技和人才優勢,突出產學研一體化特色,加快發展技術研發、高新技術產業化、服務外包、現代服務業以及高附加值製造業,促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努力建成西部乃至全國高新科技產業、技術創新基地和高新技術人才的聚集地。
規劃期內,重點推動成都、綿陽、自貢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加快發展,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把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電子信息、軟體、生物醫藥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把綿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成為國家級電子信息和數字家電產業基地,把自貢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成為國家新材料產業化基地和四川省節能環保裝備製造基地,促進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向創新型園區方向發展,增強創新創業資源聚集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積極推動新設和認定一批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繼續支持符合條件的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力爭2015年末國家級和省級高新區達到8—10個。
特色產業園區。以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為主,主要布局在資源環境承載力強、礦產、能源、農產品等資源豐富、產業發展有一定基礎的地區。
特色產業園區要通過承接產業轉移,推動優勢資源深度開發,大力發展資源深加工產業,塑造園區特色,加快把特色產業發展成為競爭力強、比較優勢突出的優勢產業,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建成優勢特色產業聚集區和發展循環經濟的示範區。
規劃期內,重點在川南、川東北和攀西等特色經濟資源富集的地區,新設一批主導產業明確、產業集中度高的特色產業園區。加快推進已設特色產業園區結構最佳化升級,對符合條件的園區實施擴區調位。
綜合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作為海關特殊監管的區域,主要布局在區域交通樞紐所在城市的省級以上開發區內。規劃期內,加快把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和綿陽出口加工區建成國家重要的出口加工基地,積極支持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擴區,條件成熟時爭取在宜賓、瀘州等地設立保稅港。

第四章 主要任務

第一節 提升產業發展層次

堅持以新型工業化為導向,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提高產業集聚發展水平,做大做強園區產業,加快推進產業最佳化升級。
積極推動產業集聚。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要求,結合交通樞紐建設和城市功能拓展,調整最佳化區域和城市產業布局,綜合採取規劃引導和產業、環保準入等政策措施,推動產業、企業和資源要素向開發區集中集聚。鼓勵各地以開發區為平台整合工業集中區,新建產業項目原則上必須進入所在地園區,不符合區域和城市功能定位的區外企業逐步遷建到園區,提高園區產業集聚水平。實施產業集群戰略,以開發區為主要載體,引進和培育一批關聯帶動作用強的重大產業項目和龍頭企業,帶動相關企業聚集和配套,延伸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
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充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集中力量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產業升級發展。
——成都城市群的開發區,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積極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打造電子信息、裝備製造、汽車及零部件、生物技術、石油化工、新能源、民用航空、新材料、節能環保等重大產業基地,努力建設成為西部地區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最高、經濟實力最強和發展密度最大的產業集聚地。
——川南城市群的開發區,充分發揮黃金水道和交通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臨港經濟,做大做強機械裝備、綜合化工、能源電力、名優白酒、農產品深加工和林竹紙一體化等優勢產業,積極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裝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重點打造飲料食品、重化工、裝備製造及配套等現代製造業基地,努力建設成為長江上游經濟帶的戰略支點,四川沿江開放和南向開放的橋頭堡。
——川東北城市群的開發區,重點發展天然氣化工、特色農產品加工、機械電子等產業,加強與成都、重慶等區域合作,建設川渝合作示範區和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推動特色優勢資源深度開發和加工轉化,努力建設國家重要的天然氣能源化工基地,川渝陝結合部的區域性機械零部件配套基地、特色優質農產品深加工基地。
——攀西城市群的開發區,重點發展釩鈦稀土新材料、機械加工製造、特色農產品加工、太陽能和生物等特色優勢產業,著力加強科技攻關和科技創新,促進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建設成為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世界釩鈦稀土新材料產業基地的重要載體。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積極發展金融、物流、科技研發、商務服務、信息諮詢等生產性服務業,支持園區建設配套物流倉儲、研發設計、信息服務、技術檢測等服務平台。以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主要平台,大力發展服務外包產業,加快建設成都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國際服務外包基地,支持有條件的省級開發區申報國家服務外包示範區。

第二節 增強園區承載能力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創新管理和服務體制,最佳化開發區綜合投資環境,增強開發區發展優勢產業和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按照“適度超前、整體配套、滾動開發”的原則,高起點、高標準推進園區開發建設。各地各類開發區要按照規劃,集中力量,加快推進園區道路交通、供水、供氣、供電、通訊、網路、環保等公用設施和配套生活設施等建設,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統籌開發區與周邊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與西部交通樞紐規劃建設相銜接,加快園區與中心城市、主要交通幹線以及航空、港口、鐵路場站、物流園區連線通道建設,完善外聯集疏運通道,進一步改善園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區位交通條件。按照城市規劃,加強園區能源、電力、水資源利用、信息等基礎設施與城區的銜接配套,滿足開發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提升綜合服務效能。增強和完善服務功能,提高開發區綜合競爭力。進一步增強開發區教育、科技、信息、金融、物流等服務能力,為承接產業轉移提供服務保障。加強開發區與科研院所、高校、職業學校等合作,支持建設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培訓基地和公共實訓基地。鼓勵開發區和企業建設中試基地、測試中心等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加強電子商務等公共信息平台建設。加快建設和完善產權、土地、技術、勞動力等要素市場體系,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最佳化配置。支持社會中介組織和行業協會發展,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支持在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實行與國際接軌的海關監管模式,建立跨部門口岸工作機制,提供一站式通關服務。
建立更加規範透明的管理和服務體系,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落實園區管理職能,深入推進政務公開,減少審批事項,加強政務中心建設,完善便利化“一站式”服務,推行並聯審批、網上審批,大力推廣電子政務,建立健全開發區網路服務和信息管理平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商務成本。
創新開發運行機制。堅持政企分開,建立健全以開發公司為投資開發主體的開發機制。鼓勵引導外資、民資和各類社會資本投資開發區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鼓勵具備條件的開發公司上市、發行企業債券和運用各種現代金融工具籌集建設資金。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和建立促進開發區優勢產業發展的投融資機制。

第三節 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

抓住外資西移、內資西進的機遇,加大投資促進力度,突出抓好產業招商,大力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不斷提高開發區對外開放水平,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的視窗和平台。
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引導和鼓勵各類開發區發揮區位、資源、產業等比較優勢,合理確定產業承接的重點方向和領域,加強產業配套能力建設,圍繞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及節能環保、汽車製造、生物等重點產業,著力引進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帶動形成產業配套,促進開發區產業發展壯大。
加強開發區之間尤其是毗鄰地區開發區招商引資的協作聯動,突出區域特色,整合政策、資源,抓好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招商。重點在省級以上開發區建設一批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園區,積極爭取國家在四川設立中國西部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
創新投資促進方式。積極推進政策、要素招商向定向、專業招商轉變。突出重點領域招商,注重擇商選資,注重引進資金向引人才、引技術、引管理相結合,提高引資質量和水平。強化省、市(州)、開發區和企業的聯動,促進國際國內500強和知名跨國公司參與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通過參股、交叉持股、戰略投資、增資、兼併重組等多種併購方式,推動外商到開發區投資興業;吸引跨國公司到開發區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採購中心、財務管理中心、結算中心以及成本和利潤核算中心等功能性機構,使更多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業落戶開發區。
發展外向型經濟。加快綜合保稅區(港)、出口加工區建設,鼓勵開發區發展加工貿易。支持開發區內有實力、有信譽的重點內資企業走出去,設立生產基地、銷售網路和研發機構,開展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參與國際競爭,提升國際化經營水平,努力把開發區建設成為我省參與國際國內產業分工的重要平台。
促進內源和外源經濟良性互動。堅持把引進外來項目與培育園區自主發展能力結合起來,通過重大項目引進,帶動優勢資源開發和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鼓勵中小企業進入園區為優勢企業、重大項目協作配套,支持市場主體採取以併購、參股等多種方式參與本地企業改組改造,促進引資企業在園區生根。

第四節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開發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著力點,大力支持創新體系建設,努力把開發區建成科技研發、高技術產業化中心,創新創業人才聚集地。
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健全以政府支持、企業主體、市場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開發區依託優勢企業和科研機構,建設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發中心、孵化中心等創新平台,吸納和引進創新人才、科技成果、科研機構和高科技項目等創新資源。制定和落實人才引進培養綜合激勵政策,努力引進、培育和集聚一批重點領域的高科技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國際經貿人才。加大創新投入支持力度,發揮政府投資在創新投入中的導向作用,發展創業創新風險基金,引導和鼓勵科技投入。
集聚整合創新資源。推進開發區從產業服務平台向創新發展平台延伸,進一步健全高新技術產業孵化機制。利用跨國公司科技研發全球化、外資企業研發本土化的機遇,支持國家級開發區和發展較好的省級開發區引進國內外研發機構,通過配套協作、合作研發、購買專利等方式,促進國際國內創新資源集聚整合。強化集成創新,支持同質企業整合集成科研資源,共建公共技術平台,聯合開發關鍵共性技術。
抓好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鼓勵企業抓好主導技術、關鍵技術、基礎技術和成套技術設備的引進,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改進、集成和提升,形成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積極構建富有效率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體系和模式,鼓勵和引導企業與跨國公司建立技術戰略聯盟。加強政策引導,大力支持開發區消化吸收再創新項目。

第五節 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堅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綠色開發區。
高效集約利用土地。堅決落實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各項政策措施,著力提高園區投資強度和投入產出效益。開發區規劃建設要落實耕地特別是對基本農田的保護任務,儘可能減少對耕地占用,避免占用基本農田。
銜接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規劃。各地根據園區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合理確定“十二五”期間發展建設用地需求,做好開發區規劃建設用地銜接,納入所在城市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划進行統一管理。
最佳化土地利用結構,開發區建設用地用途以發展現代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為主,嚴格控制非生產性用地規模,集中布局行政管理、生活服務等配套設施。提高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優先保障科技含量高、投資規模大、經濟效益好、污染程度低的項目用地需求。設定項目準入條件,進入開發區項目的投資強度要高於省政府規定的所在地標準。嚴格執行開發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鼓勵開發區和企業建設多層標準廠房,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間。盤活存量土地,加大對園區轉而未供土地消化利用和閒置土地清理處置力度。進一步加強園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和批後監管工作,建立健全評價考核和獎懲激勵機制,並與下一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畫安排相掛鈎。
建設綠色環保園區。擬新設和擴區調位的開發區必須開展區域環評和編制環境保護規劃。嚴格執行國家節能環保政策,分類建立園區能耗、環境準入門檻,嚴格限制和禁止高污染項目入區,嚴格執行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節能評估審查制度。加強開發區環境監測體系建設,根據區域和開發區發展實際,逐步將污染物總量控制削減目標分解落實到開發區。
加大對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積極拓寬融資渠道,採取多種方式吸納社會資金投入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確保污水處理設施、固體廢棄物處理設施、排污管網等各項環境保護設施建設與開發區建設、產業發展相同步或適度超前。
切實加強節能減排,推行清潔生產技術和工藝,對符合規定的清潔生產項目和企業以及通過清潔生產審核的重大技改項目優先給予安排支持。加大現有企業污染治理力度,依法關停技術落後、污染大、能耗高的工業企業。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園區,推動開發區按循環經濟模式建設,支持現有開發區實施生態化改造,著力培育一批循環經濟示範園區和節能型園區。加強企業之間、產業之間的循環鏈建設,建立資源再利用和再循環的循環產業體系。

第六節 促進園區聯動發展

按照政府推動、市場導向、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原則,創新體制機制,支持合作共建開發區,推動園區協調互動,促進區域經濟加快發展。
推動產業園區聯動發展。支持各級各類開發區和工業集中區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廣泛開展產業轉移承接、人才培訓交流等合作,推進上下游產業和配套產業互動。鼓勵以開發區為平台整合周邊工業集中區,逐步把工業集中區發展成為開發區產業配套和產業鏈延伸區。加強各級各類開發區與綜合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等特殊經濟功能區聯動發展。
支持合作共建產業園區。抓好成都—阿壩工業園區等合作共建的開發區建設,完善管理體制機制,積極探索產業園區聯動開發的新思路、新模式。鼓勵有條件的市(州)、縣(市、區)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合作共建開發區,探索建立資源整合以及招商引資異地落戶、利益共享機制,促進優勢互補、資源整合、聯動開發。充分發揮對口合作長效機制的作用,抓好對口支援產業合作園區發展,支持各地與沿海先進發達地區共建開發區。積極開展境外合作共建,抓好新川創新科技園規劃建設,以省級以上開發區為主要載體,積極吸引國(境)外政府、跨國公司或其他戰略投資者在開發區內興辦專業園區。
第七節 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充分發揮開發區在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中的引導和聯結作用,促進開發區與城市(鎮)互動發展、城鄉統籌發展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推動“園”“城”融合發展。將開發區建設納入城市(鎮)總體規劃,統一規劃、統籌建設。充分發揮開發區在推動城市功能結構調整、壯大城市經濟、吸引人口集聚的重要作用,促進和引導產業向開發區集聚,努力把開發區建設成為城市(鎮)產業功能的承載區、推動城鎮化的重要引擎。強化開發區與城市(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有效銜接,構建園城一體化基礎設施體系,增強城市(鎮)對開發區在教育、科技、信息、金融、物流等方面的服務能力,為開發區加快發展提供強力支撐。按照現代城市發展理念,著力提高園區規劃建設水平,加強開發區公共服務能力建設,逐步完善開發區社會服務功能,根據人口和經濟集聚規模,促進有條件的開發區發展為城市(鎮)的重要組成部分。
努力建設和諧園區。加大投入和保障力度,著力改善民生,讓城鄉居民共享開發區建設發展的成果,努力保持社會和諧穩定。依法做好開發區建設過程中的農民征地拆遷和安置工作,切實保護被征地農民利益。積極擴大就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征地農民就業培訓,發揮重大項目帶動就業的作用,鼓勵勞動密集型產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和服務業吸納失地農民就業。加強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引導和監督區內企業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嚴格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和規定,履行對企業員工、消費者、環境和社會等利益相關者的責任。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加強規劃引領

完善規劃體系。省開發區主管部門會同其他省直有關部門編制全省開發區發展總體規劃,根據發展需要定期組織修編。各市(州)應組織編制本行政區的開發區發展規劃,各開發區要編制園區發展規劃和建設規劃。
著力提高規划水平。擬新設和擴區調位的開發區要編制中長期發展規劃,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指導下,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總體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相銜接,統籌做好開發區、城鎮發展和生態空間布局,界定園區邊界,確定規劃控制區、重點開發區和預留發展區,明確“四至”範圍、功能定位、主導產業、功能區塊及空間管制要求等重點內容。已設立的開發區要編制完善園區建設規劃。
嚴格按規劃開發建設。開發區規劃制定和調整按照有關程式報批,經批准的開發區規劃向社會公布。嚴格按照批准的規劃組織實施園區開發建設,未經批准不得擅自擴區調位,不得擅自改變土地用途。各級各類開發區要根據發展實際,確定近中期建設區和預留發展區,分步實施、滾動開發。

第二節 完善管理體制

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開發區的組織領導和建設管理,統籌協調,最佳化布局,指導開發區建設發展,研究制定促進開發區發展的政策措施。
省直有關部門按照職能職責,做好開發區發展的協調服務工作。省發展改革委負責全省開發區發展規劃編制、政策研究、設立審核和綜合協調服務工作。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加強對開發區產業發展的指導,抓好開發區產業集聚、產業集群發展。科技廳負責對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的業務指導,支持園區建立科技創新體系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商務廳負責推動開發區發展開放型經濟,對經濟技術開發區進行業務指導。成都海關加強對綜合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等特殊監管區域的業務指導。國土資源廳加強對開發區土地利用的指導,建立有利於全省開發區發展的用地保障機制。住房城鄉建設廳在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工作中加強對開發區建設規劃的指導。環境保護廳指導開發區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省招商引資局加強對開發區招商引資工作的指導,協調做好承接產業轉移工作。省統計局做好開發區統計和監測工作。各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範圍內,積極為全省開發區發展創造條件,凡涉及開發區的審批審核事項,應簡化手續、減少環節。
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要按照精簡、高效、服務、規範的原則,設立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作為所在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派出機構,具體負責開發區所轄區域開發建設和管理工作。進一步明確和理順行政、經濟、財政等管理職能和許可權,各地可根據發展需要,將同級政府部門在開發區內所行使的相關管理職能,授權或委託管委會行使,法律法規規定不能委託授權的,由部門設立派出機構行使。有關部門、各級地方人民政府要採取切實有效措施確保賦予開發區管委會的各項經濟管理許可權落到實處,在財政、土地、規劃、勞動人事、外事和項目審批等政策方面為開發區發展提供支持。
根據開發區發展環境的變化和發展的需要,適時修訂《四川省開發區管理條例》,為開發區規範發展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第三節 強化政策支撐

加快梳理現行政策,加強政策銜接協調,積極運用政府掌握的公共資源配置手段,著眼開發區發展的關鍵領域,適時制定實施新的發展政策,為開發區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財政政策。各開發區所在市(州)、縣(市、區)根據財政狀況,應安排一定財政資金用於支持開發區發展。省財政根據財力狀況,逐步加大對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台等建設的支持力度。
整合各類專項資金,集中力量支持開發區發展。省財政支持產業園區建設的專項資金,重點用於納入全省開發區發展規劃的產業園區。省級工業發展資金要加大對規劃內開發區的支持力度。支持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增加用於開發區的比例。環保污染防治專項資金也要向開發區傾斜。
新批准設立的省級開發區可享受中央和省已確定的相關優惠政策。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的相關規費可依法予以減免。對開發區內新增的規模以上企業給予一定獎勵。
土地政策。全省每年新增建設用地計畫指標向開發區傾斜,優先保證重大項目建設需要。對開發區內引進的優先發展產業且用地集約的工業項目,在確定土地出讓底價時可按不低於所在地土地等別相對應的《全國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的70%執行。
省級開發區擴區調位和升級,必須開展土地集約利用評價並通過相關評審驗收。對用地集約和產業集聚度較高的開發區,加快辦理農用地轉用與土地徵收手續,保障水、電、路和場地平整等基礎設施建設。
鼓勵建設使用多層標準廠房,對投資強度大,廠房設計在三層以上的工業建設項目,優先解決建設用地指標。建立低效用地退出機制,對土地利用效率低、經濟效益差的企業,督促其提高土地投資強度,提高用地效率,達不到土地出讓契約約定的項目,由當地政府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權。
金融政策。建設多渠道、多層次的開發區融資格局,推進金融機構與開發區企業建立協調溝通機制,改善開發區融資環境,建立開發區擔保體系和機制,支持有條件的開發區的開發公司發行債券或上市融資,支持有條件的開發區設立產業發展創業引導基金,鼓勵創業投資企業的發展,利用好公共融資平台,積極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優先支持開發區內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或者發行債券。
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參與建設,積極探索和運用BT、BOT、TOT投融資模式,引導民間投資以多種合作方式,參與開發區內公共事業、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
協調爭取政策性金融機構運用信貸資金支持工業園區建設和中小企業發展。鼓勵商業性金融機構在工業園區設立分支機構,建立完善適合工業園區特點的信貸管理方式,最佳化貸款報批程式和流程,爭取上級行更大的信貸管理授權,擴大對入園企業的信貸投放。主動配合外匯管理部門積極推進進出口核銷整體改革,引導企業用好貿易投資便利化外匯管理政策。支持保險機構做好工業園區企業的保險服務工作。
開放合作政策。支持開發區參加省里組織的境內外重大招商活動,鼓勵開發區通過西博會、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等平台吸引國際國內投資。推動各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資源整合,進一步簡化通關環節。對省外高新技術企業和省級以上創新型(試點)企業,以及海內外重要研發機構、中試基地等落戶我省的,享受轉出地同等優惠政策待遇。
支持開發區與國內外產業園區、大型企業集團、戰略投資者進行整體合作開發,支持對口支援合作園區發展。支持通過“飛地工業”等多種途徑,有序推進省內開發區的合作共建,對合作共建的開發區妥善處理好產業輸出地和產業接收地的利益關係,完善管理體制,實行稅收分成。
環保政策。各開發區應高標準設定項目準入門檻,嚴格禁止國家明令淘汰產能和我省限制的落後產業項目,以及高耗能、高排放等違反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進入開發區,控制投資強度低、單位產出低、建築密度低的產業項目進入開發區。
充分利用省級發展循環經濟專項資金,著力培育一批循環經濟示範園區和示範企業。開發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已通過省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審核的,區內具體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形式和內容可以依法按規定簡化。項目業主可自行選擇有相應資質的機構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為業主指定或變相指定環評檔案編制機構。

第四節 完善評價體系

建立開發區新設、擴區調位評價審核體系。根據全省產業園區產業發展狀況、土地利用水平,制定省級開發區設立審核和實施擴區調位的評價標準和辦法,完善相關制度和程式,有序推進一批達到新設標準的工業集中區升級為省級開發區,對原規劃範圍已經完成開發建設的開發區依法實施擴區調位,支持一批符合條件的省級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
建立開發區經濟社會統計指標體系和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從開發進度、產業發展、科技創新、招商引資、集約利用土地、環境保護、服務管理等方面綜合評價開發區的發展,加強對開發區發展建設和運行情況的綜合監測分析,引導各級各類開發區樹立科學發展導向。
積極運用評價考核成果。加強園區評價考核,對發展好的園區在資金安排、產業布局上予以傾斜和支持。對開發進度慢、入園企業少、土地利用率低、生產經營粗放、環境污染嚴重的開發區,要實施清理整頓直至予以撤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