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二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

為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國家和四川省關於“十二五”規劃編制的總體要求,2011年12月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以川辦發〔2011〕81號 印發《四川省“十二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該《規劃》分規劃背景、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區域布局、保障措施5部分。《規劃》提出,到2015年,實現農業增加值380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000元,糧食總產量增長3%,生豬出欄增長15%,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2300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150億元。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四川省“十二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的通知
川辦發〔2011〕81號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關部門、有關直屬機構:
《四川省“十二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一年十二月五日

四川省“十二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為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國家和四川省關於“十二五”規劃編制的總體要求,編制《四川省“十二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

一、規劃背景

(一)“十一五”主要成就。
“十一五”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省克服了“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及高溫伏旱、低溫雨雪冰凍、嚴重暴雨洪澇土石流等自然災害的影響,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食品安全事件的衝擊,農業農村經濟保持了健康快速發展勢頭,取得了顯著成就。
1.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十一五”期間,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36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854萬畝,建成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14343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31.5%,農業防災減災能力進一步提升。2010年,全省實現農業增加值2482.9億元,年均增長3.3%。糧食連續4年增產,油菜籽產量連續9年創歷史最高水平,肉類總產量年均增長1.54%。
2.農民人均純收入大幅度增加。2010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140元。“十一五”期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9%,是我省農民收入增長最快的時期之一。勞務經濟成為農民增收的突出亮點。2010年,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2245.9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757.87億元,年均增長19.5%。
3.農業產業化經營進入新階段。2010年,全省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3223家,比2005年增加1476家。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24131個,比2005年增加10531個,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14127個。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帶動農戶面達到57%。
4.農村民生得到顯著改善。“十一五”期間,新改建農村公路12.7萬公里,新建戶用沼氣池263萬口,改造農村電網10.42萬公里,維修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校舍危房面積840萬平方米、村衛生室2675所,改造農村危房40.2萬戶,解決了1717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扶貧開發力度加大。地震災區農村災後重建任務基本完成。
5.新農村建設實現新突破。“十一五”期間,新農村建設示範片連片發展優勢特色種植業2884萬畝,新增規模養殖戶4萬戶,新建、改建、擴建和風貌功能改造56萬戶,建成新村(聚居點)2614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初顯成效。全省新農村建設形成了省市縣三級聯動、連片推進、以片帶面的格局。
6.農村綜合改革不斷深化。全省鄉鎮機構改革基本完成,“鄉財縣管”財政管理體制廣泛推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初步建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主體任務基本完成,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
專欄1 “十一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規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略)
(二)主要困難和挑戰。
我省農業農村經濟由於歷史欠賬多,二元結構明顯,體制機制方面的深層次障礙未突破,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尚未健全,“十二五”時期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不可低估。
1.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依然薄弱。骨幹水利工程少,渠系配套差,中低產田土比重大,旱澇保收面積僅占耕地面積的30%。沙漠化、石漠化、荒漠化等水土流失面積達22萬平方公里。防洪工程建設滯後。自然災害頻繁,應對自然災害能力較弱。農村環境污染嚴重,環保基礎設施薄弱。
2.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有待提高。農業集約化水平和農民組織化程度還較低,土地零碎、經營分散,產業化水平不高。農產品精深加工、綜合開發利用能力不足,農產品加工率還不高。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社會化服務體系和質量安全體系還不適應農業現代化的要求。
3.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仍然不足。農村教育水平普遍較低,醫療衛生條件差,上學難、看病難等問題在一些地方還未完全解決。農村養老、最低生活保障、社會救助水平不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尚不健全。農村扶貧開發任務依然艱巨。
4.農村體制創新力度還需加大。農村土地經營機制、農業多元化投入機制不健全,農村融資機制尚未有效建立,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不足等問題仍未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綜合配套改革仍需深化,農村社會管理體制不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
同時,在當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形勢下,農業戰略性資源短缺矛盾更加突出,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凸顯,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壓力不斷加大。這些新的困難和挑戰,需要我們在“十二五”時期採取新的舉措去應對。
(三)機遇和有利條件。
“十二五”時期,我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更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和有利條件。
1.國家對“三農”支持力度加大。自實施“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戰略和擴大內需政策以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形成了比較系統、完整的農村改革發展政策體系。“十二五”期間,中央將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發展和農村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環境向好。
2.區域經濟格局的調整最佳化加快。隨著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成渝經濟區建設、民族地區跨越發展、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加快發展等國家戰略的實施,以及全省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省作為全國糧食主產區、農業大省和西部重要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大有可為。
3.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進程加快。我省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正穩步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市)的試點、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農村居民點整合、鄉村行政管理體制調整、農村社會管理的加強,將為農業規模化生產、區域化布局、集約化發展、產業化經營和新農村建設的成片推進創造良好的體制機制條件。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五中全會和省委九屆四次、六次、八次全會精神,按照“三化同步”和“兩個加快”的要求,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基本方略,緊緊圍繞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核心目標,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總攬,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農村體制機制創新和農業科技創新為動力,加大“三農”投入,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強力推進新農村示範片建設,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努力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為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二)發展目標。
經過五年的努力,全省農業農村經濟再上新的台階,到2015年,實現農業增加值380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000元,糧食總產量增長3%,生豬出欄增長15%,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2300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150億元。
1.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000萬畝,新建高標準農田1000萬畝,新建畜禽標準化養殖小區1萬個,新增出欄優質商品豬生產能力2000萬頭,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0%,森林覆蓋率達到36%。
2.農業產業化經營。全省銷售收入億元以上龍頭企業超過1000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達到3.5萬個,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2.5萬個;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帶動農戶面達到70%。
3.農業科技進步。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主要畜禽良種覆蓋率達到80%以上,主導新品種、主推新技術推廣套用面達到85%以上,林木良種使用率達到60%以上,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6%。
4.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提高農村中國小校舍安全水平,改擴建鄉鎮衛生院65個,完成全省所有鄉鎮文化站建設,基本建成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農村貧困人口顯著減少。
5.村容村貌整治。新改建通鄉通村公路9.3萬公里,基本實現鄉鎮和75%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解決農村2150萬人飲水安全問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70%,適宜農戶沼氣普及率達到75%,鄉鎮建成區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6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50%。
專欄2 “十二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主要指標(略)

三、主要任務

(一)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1.提高糧食生產現代化水平。實施“米袋子”工程、油料自給工程建設,推進糧食生產能力建設,依靠科技、主攻單產、提高品質,提高糧油作物單產和品質,增強市場供給水平和保障生產能力。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加強糧食高產技術推廣套用,大幅提高糧食品種良種化率和高產技術推廣面。在糧食和油料主產縣深入開展糧油高產高效創建活動,開展“百畝攻關、千畝展示、萬畝示範”工程,創建720個糧食、120個油料萬畝高產示範片,積極推進整縣、整鄉成建制創建,全面提升糧油作物生產的科技水平。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億畝,確保省內糧食總量平衡、基本自足。
2.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繼續培育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強縣、現代林業產業強縣、現代畜牧業重點縣和牧區現代畜牧業試點縣,加快創建良種化、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基地,促進優勢特色農業持續快速發展。大力實施“現代農業千億增收工程”,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區(園區)建設,加快發展蔬菜(食用菌)、水果、茶葉、林竹、道地中藥材等優勢產業,積極發展蠶桑、花卉、菸葉、苧麻、糖料、生物質能源和楨楠(金絲楠)等珍稀樹種等特色產業。以現代畜牧業提質擴面為重點,繼續實施“新增出欄2000萬頭優質商品豬生產能力建設”工程,推進畜牧業標準化適度規模養殖,加快建設國家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調整最佳化畜牧業結構,大力發展節糧型草食牲畜、特色小家畜禽等資源節約型畜牧業。加快健康生態漁業基地和漁業資源養護體系建設。支持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圍繞優勢特色產業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建設一批區域集聚的農產品加工園區和物流園區,建成西部重要的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在農業規模經營推進中,大力發展低碳農業、生態農業,注重推廣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3.健全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加強農村集貿市場和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改造農產品批發市場,布局區域性交易中心,繼續推進農產品“綠色通道”建設。啟動農村商貿綜合服務中心建設,繼續鞏固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農村現代流通網路服務工程”。加快發展“莊稼醫院”、社區綜合服務社、糧食流通服務綜合體。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培育農村流通主體。健全基層農技綜合服務體系,創新體制機制,加強條件建設,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加強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和防控能力建設,完善動植物疫病監測、檢測和防疫體系。加強種養業良種培育、選育、引育、推廣體系建設。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嚴格實行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全程監控。建立健全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推進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辦好四川農村信息網新農通和新農村信息服務熱線,建立覆蓋全省的、統一的農村經濟綜合信息共享平台。
4.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實施突破性農作物及畜禽水產新品種選育、農作物及畜禽水產優質高效安全生產和農產品精深加工與副產物綜合利用3大科技專項,搭建關鍵共性技術和公共服務創新平台,推進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實驗室建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力爭在重點領域和核心技術上實現突破。把種業提到重要戰略位置,加快建立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農作物種子和林木良種生產基地,加快推進畜禽良種工程和水產原良種場建設,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壯大良種產業。抓好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機制“四新”推廣,推進良種、良法、良壤、良制和良機“五良”配套。實施科技創新產業鏈示範、農業科技園區、糧食豐產、科技富民強縣、科技特派員創業和農村信息化科技示範6項科技工程,加快科技成果集成轉化和推廣套用。
5.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以新農村示範片建設和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強縣培育為重點,成片推進產業基地建設,逐步培育特色鮮明的現代農業產業集中發展區和新興產業帶。繼續支持龍頭企業做強做大,著力培育一批產業帶動能力強、在全國行業領先的企業。推動龍頭企業集群發展,建成一批農業產業化示範區。重點培育和扶持一批機制完善、管理規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實體化運作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和鼓勵同類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積極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公司、土地銀行、“大園區、小業主”等土地規模經營模式,建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深入推進“兩個帶動”,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家庭適度規模經營”和“園區(基地)+專合組織+家庭適度規模經營”等經營模式,進一步完善利益分享機制和風險防範機制,帶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6.強化現代農業人才支撐。健全新型農民培訓體系,充實農民培訓師資隊伍,加快建設一批設備設施較完善、示範帶動性較強的農民教育培訓基地。著力推進“陽光工程”等培訓項目,提高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質量。全面深化校地合作,轉變培訓方式,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開展特色效益產業、農產品加工業、轉移就業、農村服務業和農民創業“五業”農民培訓,重點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增強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
專欄3 現代農業建設重點工程
1.“米袋子”工程。繼續實施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建設糧食作物良種繁育、標準化生產、新品種展示示範等基地,開展耕地質量、科技保障、種子等工程,完善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糧食作物產業技術體系和農機現代化服務等體系。
2.“菜籃子”工程。建設以蔬菜、水果、茶葉、食用菌和中藥材等為重點的“菜籃子”產品良種繁育、標準化生產等基地和采後商品化處理以及動植物保護、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支撐和市場信息等體系。
3.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在88個生豬主產縣擴建種豬場、仔豬繁育場,新建、擴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
4.現代畜牧業提質擴面工程。建成現代畜牧業重點縣60個,建設適度規模化畜禽標準化養殖小區1萬個,改擴建國家省級重點種畜禽場、擴繁場240個。
5.現代林業產業基地。大力營造短周期工業原料林、珍貴樹種和大徑級用材林、特色經濟林、生物質能源林和花卉苗木基地,培育工業原料林、紙漿竹、楨楠(金絲楠)、香樟、紅椿、核桃、木本藥材、麻風樹等現代林業產業基地3000萬畝。
6.特色水產業生產基地。建設100萬畝生態健康養殖基地,改擴建水產原良種場、水生動物防疫站、水產品質檢站、漁港等。
7.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工程。全省規模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6000家以上,其中億元龍頭企業超過1000家,超10億元的100家,超100億元的5家,培育一批“行業排頭兵”企業。
8.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培育工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3.5萬個以上,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2.5萬個以上,省級示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達到1000個以上。
9.新農村建設人才培訓工程。依託現代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發展,開展農村種養業生產和農產品經營性人才培養。依託新農村建設需求,開展農村木匠、泥匠、石匠、篾匠、電工、裝飾工等人才培訓。到2015年,培養新型農民100萬人,實用人才150萬人,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1億人次。
(二)改善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1.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以“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為核心目標,積極推進全域灌溉建設。加快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設,儘快建成亭子口水利樞紐工程小井溝水利工程二郎廟水庫、白岩灘水庫等重點項目,開工建設武引二期灌區、毗河供水一期、升鍾灌區二期、紅魚洞水庫、向家壩灌區一期、開茂水庫等大中型工程。積極推進泥溪水庫、李家岩水庫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強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加快建設關門石水庫、惠澤水庫等在建項目的渠系配套工程,大力實施都江堰等已成灌區的渠系配套與節水改造,繼續實施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加強高標準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建成一批實現全域灌溉的市(州)、縣(市、區)和鄉鎮,保障城鄉生活用水、生產用水、生態用水。
2.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建設1000萬畝高標準農田”工程,大規模改造中低產田土,完善田間排灌渠系,加強耕地地力建設,建設“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土壤肥、無污染、產量高”的高標準農田。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實施有機質提升工程,不斷提高耕地質量,高標準農田占耕地面積的比例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
3.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突出抓好主要農作物關鍵環節生產機械化,鼓勵平原地區率先實現農業機械化,積極探索丘陵山區推進農業機械化新路子。大力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機化服務組織,促進農機服務市場化、專業化、產業化。加強機耕便民道路、農村提灌設施和農機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推廣高性能、多功能複式作業機械,鼓勵、支持先進適用農業機械的研發和使用,加快淘汰高耗低效的老舊農機,最佳化農機裝備結構。
4.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護。深入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石漠化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加快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加強金沙江下游、嘉陵江上中游和沱江、岷江中下游等重點流域的水土保持,全面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啟動實施川西藏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規劃、長江流域防護林工程,加快實施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強化以若爾蓋高原濕地為重點的國家濕地自然保護區、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加強易災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實施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和禁止開發區生態移民。
5.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構建和完善氣象、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加強應急救援和服務能力建設,合理開發空中雲水資源,建設人工影響天氣基地,建立和完善農村氣象服務體系。加強防洪減災工程建設,儘快完成現有病險水庫和水閘除險加固,加快實施主要江河堤防工程,繼續推進中小河流治理,提高防洪能力。搞好重點河道整治,拓寬卡口斷面,提高行洪能力。加強山洪災害防治,完善水文基礎設施和預警預報系統,提高綜合防災能力。加強牧區雪災和草原生物災害防控體系建設。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和疫源疫病監測,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強森林、草原防火預警監測、物資儲備、撲救指揮與作業等系統的建設,進一步提升森林、草原防火水平。
專欄4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工程
1.大中型水利工程。建成亭子口水利樞紐、武都水庫、小井溝水利工程、二郎廟水庫、大竹河水庫白岩灘水庫等在建項目,開工建設紅魚洞、龍塘、開茂、關刀橋、寨子河、七一、九龍等大中型水庫和武引二期、毗河一期、升鍾二期、向家壩一期、大橋二期、銅頭引水等大中型灌區工程。
2.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建設關門石水庫、惠澤水庫等在建項目的渠系配套工程,基本完成都江堰、玉溪河等11個大型灌區和8000多箇中小型灌區的渠系配套建設。
3.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從2011年到2015年,在全省百個產糧大縣投資105億元,建設高標準農田100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範區100萬畝,並完善耕地質量監測體系。
4.機耕便民道建設工程。實施“進組”、“入院”和“到田”機耕便民道建設20萬公里。
5.防洪減災工程。加強渠江等主要江河防洪控制性工程,基本完成“六江一乾”(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雅礱江、長江上游幹流)重點河段堤防工程,繼續推進中小河流治理,完善水文、預警預報系統,加強山洪災害防治。
6.農業農村災害防禦系統建設工程。在災害易發區建區域氣象觀測站600個,交通氣象觀測站100個,風廓線雷達5部,新一代天氣雷達3部,氣象技術裝備應急儲備庫6個;建立和完善農村雷擊高發區避雷示範設施;建立新一代天氣預報綜合業務系統,推進農村氣象災害預警體系建設,完善農業農村氣象災害防禦組織體系。
7.農業生產氣象保障服務工程。加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建設,建設省級飛機增雨基地,市、縣人工影響天氣指揮中心156個,地面作業基地4個,標準化作業點100個。建設農業氣象業務服務和科技支撐體系,農氣移動觀測業務平台及生態環境衛星監測、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農業氣候資源開發評估服務系統。
8.森林草原防火體系建設。建設森林草原防火預警監測系統、阻隔系統、通信和信息指揮系統、撲救裝備能力建設、宣教能力建設、物資儲備庫建設、火災評估與火案勘查系統建設體系等。
9.生態建設重點工程。“十二五”期間,重點建設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退耕還林、水土保持、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濕地生態恢復與保護、川西北防沙治沙、石漠化綜合治理、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森林經營、易災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川西藏區生態環境保護建設10大生態建設工程。
(三)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1.挖掘家庭經營增收潛力。啟動實施農民收入促進計畫。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兩個帶動”,以成片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為載體,引導農民圍繞市場最佳化種養結構,推進標準化生產和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優勢特色種養業。積極培育大涼山、川藏高原、金沙江流域、大巴山、川中丘陵、成都平原等區域和主要優勢特色農產品區域品牌,著力打造一批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品牌,力爭“三品一標”優質特色農產品達到4000個。扶持“農超對接”等多形式、多途徑的產銷對接,推動農產品直接進超市、進社區、進學校、進軍營。開拓農產品境內外市場,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加快發展特色林產業和林業立體經濟。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培育扶持鄉村農家樂群體,同時加快“林農樂”、“漁家樂”發展。鼓勵農戶通過專業合作,從事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竹木工藝品、針織品、繡製品等家庭手工業,大力發展與加工企業配套的農戶家庭小型手工作坊。鼓勵農民進入商貿流通領域,從事餐飲、娛樂、商品行銷、運輸服務,增加經營收入。
2.提高工資性收入水平。轉變勞務經濟發展方式,開發勞務產業發展潛力。最佳化培訓結構,以吸納就業能力強、市場容量大的建築業、製造業、服務業等行業以及水庫移民為重點對象,以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技能型、創業型專項培訓項目為重點,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力度,鞏固傳統勞務品牌培訓,每年培訓農民工100萬人。加大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就業力度,依託小城鎮建設、農村資源綜合開發建設,以及本地企業和農民專合組織用工需求,促進就地轉移就業。結合鄉村旅遊、城郊餐飲和住宿等產業的發展,開展定向定崗培訓,增加就近就業。大力發展家庭服務業,拓展農村存量勞動力尤其是婦女的就業空間。繼續鞏固和擴大省外和國外勞務市場,每年遞增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20萬。強化農民工就業服務,促進建立農民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推動建立健全農民工養老、醫療、工傷等保障制度,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執法,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3.增加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加大強農惠農支持力度,積極探索國家投入農民持續獲利的有效形式。繼續加大財政投入,增加對農戶的補貼,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積極探索財政資金投入形成的資產民有、民管、民受益的管理運行機制,探索將財政資金投入形成的資產轉化為農民專業合作社資產、成為農民生產經營資本的多種途徑,通過出租、入股等形式讓農民獲取更多財產性收益。支持、鼓勵農戶間的土地和林權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種植大戶和林業大戶;引導和鼓勵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參與現代農業建設。探索放活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農戶宅基地使用權。加強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專欄5 農民增收重點工程
1.農民收入促進計畫。加大“三農”投入,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轉變勞務經濟發展方式,創新農村體制機制,著力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12%,力爭用6年時間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萬元。
2.“兩個帶動”。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突出農民主體地位,使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帶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到2015年,在農村產業發展中,進入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的農戶占農戶總數的比重達到70%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中,帶動主體提供統一服務,農戶家庭經營參與的比重達到75%以上;農戶參與現代農業基地建設和產業化經營的收入占農戶家庭經營收入的比重達到60%以上。
3.現代農業千億增收工程。建設1000個萬畝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區,培育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基地示範縣,實現農業新增產值1000億元;突出區域資源優勢和產業特色,建設一批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的產業化程度較高的現代農業示範區。
(四)成片推進新農村建設,提升農民生活質量。
1.重點推進新農村示範片建設。堅持總體規劃、分類推進、分步實施的原則,連片推進、以片帶面,加快全省新農村建設進程。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高起點、高標準編制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和新村建設、產業發展等專項規劃,統籌推進產業發展、新村建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及村級班子和新型農村合作組織“4+1”重點工作,連片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分類推進村落、村莊、民居建設,整體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配套推進公共服務建設,加強村級班子和新型農村合作組織建設,建成民富村美、文明和諧的新農村示範片,確保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片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8%。到2012年,省、市、縣三級第一批新農村示範片建設目標基本完成,基本實現新農村建設目標的村達到8000個以上。總結推廣第一批新農村示範片建設經驗,2013年啟動第二批新農村示範片建設。以片帶面,分類指導,協調推進全省各市縣新農村建設工作。到2015年,全省基本實現新農村建設目標的村達到2萬個以上。
2.突出抓好新村建設。堅持把新村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過新村建設帶動新農村建設其他各項工作,特別是民族地區、連片扶貧地區和革命老區要把新村建設放在優先位置,完成藏區牧民定居行動計畫、彝區彝家新寨建設。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編制縣域新村建設總體規劃,做好新村(聚居點)的具體規劃設計工作和新村建設整體性安排,提高推進工作的有序性和整體性水平。統籌考慮新村建設和推進城鎮化的關係,充分考慮不同類區的差異性和特殊性,分類有序推進。整合疊加相關項目,結合重大工程建設,通過遷建、新建、改建、擴建和風貌改造等多種形式,建設現代宜居和諧新村,初步建成各類新村8000個。
3.積極探索建設新農村綜合體。充分考慮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帶來的人口轉移因素,充分利用城鎮的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和生活服務設施的輻射帶動作用,選擇一批場鎮周邊的村,配套建設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功能較為齊全的鄉村聚落空間,形成以農民為主體、產業支撐有力、功能設施齊備、環境優美和諧、管理科學民主、體現城鄉一體化格局的農村新型社區,探索發展城鄉結合、災區發展振興、拆遷安置、鄉村旅遊等各具特色的新農村綜合體模式,初步建成新農村綜合體100個,提高全省新村建設總體水平。
4.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通鄉、通建制村瀝青(水泥)路、斷頭路改造,啟動建設現代新村、現代農業示範基地的連線線,進一步提高農村公路技術等級。完善農村道路配套,繼續實施農村危橋、渡口、渡船改造,大力推進養護體制改革,落實養護資金。加快鄉鎮和建制村瀝青(水泥)路建設,支持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客車,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標準適宜、設施完善、管養到位的農村公路網。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加快實施小水電代燃料、農村電氣化,繼續完善農村電網,基本消除無電鄉村。大力提高農村信息網路覆蓋率,力爭實現行政村基本通寬頻,自然村和交通沿線通信信號基本覆蓋。加大農村危房改造力度,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全面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配套,積極培育小城鎮主導產業。實施省重點鎮建設工程,因地制宜高標準發展資源開發、旅遊度假、加工製造和商貿流通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鎮,引導農村居民進入小城鎮就業和創業。
5.加快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按照城鄉一體化要求,逐步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大力改善農村中國小辦學條件,加快發展農村學前教育,鞏固普九成果,積極支持中職涉農專業發展,不斷提升農村教育水平。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改善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條件,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大力發展農村文化、體育事業,擴大廣播影視在農村的有效覆蓋,繼續實施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農家書屋等文化工程,不斷改善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條件,廣泛開展農村文體活動。完善基層計畫生育服務體系。儘快實現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蓋。健全城鄉社會救助體系、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和農村五保供養制度。加快完善和推進實施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健全農村就業服務體系。大力開展“1+6”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6.大力推進貧困地區農村連片扶貧開發。貫徹落實《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深入推進開發式扶貧,抓好農村低保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的有效銜接,全面實施農村低收入人口扶持政策。堅持突出重點、分類指導,把我省藏區、彝區、烏蒙山區、秦巴山區等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重點貧困村作為扶貧開發的重點,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大力實施整村推進、產業扶貧、扶貧搬遷、技能培訓等扶貧工程項目,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提高貧困地區、扶貧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從根本上改變連片特困地區貧困面貌。
7.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監測,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科學施用農藥,搞好農膜回收利用,開展污染土壤修復與綜合治理。合理控制畜禽養殖規模,科學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防治畜禽養殖污染。完成國家下達的污染防治任務。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開展農村垃圾集中處理,建立戶分類、村收集、鄉(鎮)運輸、縣(市)處理的垃圾收集清運與處理體系。推廣農村污水處理技術,鼓勵開展農村污水集中處理。禁止工業固體廢物、城鎮垃圾及其他污染物向農村轉移。推進農村住宅節能和沼氣、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型能源在農村的開發和利用,重點組織實施大中型沼氣和戶用沼氣建設,大力開展秸稈還田、作物基料、生物有機肥等循環利用。
專欄6 新農村建設重點工程
1.新農村建設示範工程。推進省級新農村示範片和整縣推進的示範縣(市、區)建設,建成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片100個以上。
2.新農村綜合體。初步建成人口聚集適度、產業支撐有力、功能設施齊全、環境優美和諧、管理科學民主的新農村綜合體100個。
3.農村公路。新建和改造農村公路約9.3萬公里,全省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大部分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
4.農村飲水安全。解決農村2150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
5.農村保障性住房。農村危房改造、林業棚戶區改造、墾區危房改造,加快牧民定居行動計畫,啟動實施彝家新寨建設。
6.農村扶貧開發。在全省貧困地區實施整村推進、產業扶貧、技能培訓等扶貧工程項目。
7.農村環境清潔行動。在優先開展污染物源頭削減、資源化利用的基礎上,選取依託當地資源優勢和已建環境基礎設施、操作簡便、運行維護費用低、輻射帶動範圍廣的技術模式,重點開展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處理基礎設施和體系建設。
8.農村能源建設工程。建設農村戶用沼氣池、大中型沼氣、聯戶沼氣、秸稈能源化利用、農村省柴節煤爐灶升級換代等工程、太陽能熱水器等熱利用,完善農村能源服務體系。

四、區域布局

(一)成都平原區。包括成都、德陽、綿陽和眉山等市的27個縣(市、區)。重點發展中高檔優質稻、專用小麥、菜用型馬鈴薯、“雙低”油菜、優質蔬菜、食用菌、水果、花卉、道地中藥材。大力發展優質肉豬生產,推廣具有地方優勢的黑山羊、成都麻羊等良種羊及雜交羊和大恆肉雞、金利肉鴨等品種,積極發展優質小家禽,加快發展大城市郊區奶業。大力培育工業原料林、珍貴用材林和高檔苗木花卉。集中發展四川泡菜、肉類、蔬菜、水果、中藥材、木竹等農產品加工產業和貯運配送產業。積極發展生態旅遊業、設施農業和文化創意農業、生物技術農業,加快發展良種產業和外銷出口創匯農業。打造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西部特色優勢農業產業集中發展區、西部農產品加工中心、西部農產品物流中心和西部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轉化中心,率先在全省實現農業現代化。
(二)盆地丘陵區。包括內江、資陽、遂寧、南充、廣安、宜賓、樂山、自貢、瀘州和達州等市的68個縣(市、區)。大力發展優質水稻、飼用玉米、優質專用小麥和菜用型馬鈴薯等糧食作物生產,積極發展高粱、大豆、綠豆等優質專用小雜糧,建設“雙低”油菜、優質柑桔、優質安全蔬菜、袋栽食用菌、名優茶葉、優質蠶桑、道地中藥材等經濟作物優勢產區。加快適度規模生豬生產發展,建設肉羊、家禽、兔、奶牛、肉牛優勢區域。大力培育工業原料林,加快人工中幼齡林撫育和低產低效林改造,積極發展鄉村生態旅遊業和林產品加工業。建設糧油、畜產品、飼料加工基地。
(三)盆周山區。包括廣元、雅安、巴中等市的31個縣(市、區)。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節水農業,推廣林糧結合等山區耕作模式。重點發展名優茶葉、加工與菜用馬鈴薯及優質種薯、優質蠶桑、道地中藥材、特色及秋淡季蔬菜、名特優食用菌等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適度發展生豬規模生產,建設肉羊、肉牛、特色家禽優勢產區。大力培育木竹原料林、特色乾果、木本藥材、林下種植養殖、林產加工業和生態旅遊業。
(四)川西南山區。包括攀枝花市、雅安市、甘孜州和涼山州的24個縣(市、區)。重點發展以晚熟芒果、早市枇杷、優質石榴、優質蘋果、釀酒葡萄、早熟鮮食臍橙等為主的特色水果業、蠶桑業,以早市蔬菜為主的蔬菜業、花卉業,以優質水稻、加工專用馬鈴薯、蕎麥為主的優質糧食生產和優質菸葉,率先在全省推出進入國際市場的品牌。大力發展建昌黑山羊、涼山半細毛羊、生豬、家禽等特色畜牧生產。培育速豐用材林,積極發展特色乾果、木本藥材、麻風樹、林下種植養殖、林產加工業和生態旅遊業。
(五)川西北高原區。包括甘孜、阿壩和涼山州的31個縣。重點發展氂牛、藏羊、藏豬、藏雞等具有高原特色的畜禽生產基地,統一打造川藏高原特色畜產品品牌,積極開發風味獨特的綠色畜產品。加快發展當地少數民族特需的青稞、蕎麥等作物,提高單產水平。加快發展甜櫻桃、優質蘋果、梨、釀酒葡萄等特色水果、秋淡蔬菜、食用菌、道地藥材,搞好高原野生藥材的人工種植。積極推進碳匯造林,開發林下資源和森林食品,發展原始林區旅遊、原生態草原及濕地生態旅遊、野生動物觀光旅遊。
專欄7 五大農業區域劃分
1.成都平原區。包括27個縣(市、區):成都市的錦江區、青羊區、金牛區、武侯區、成華區、青白江區、新都區、溫江區、雙流縣、郫縣、大邑縣、新津縣、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崍市、崇州市,德陽市的旌陽區、廣漢市、什邡市、綿竹市,綿陽市的涪城區、江油市、安縣,樂山市的市中區、夾江縣,眉山市的東坡區、彭山縣。
2.盆地丘陵區。包括68個縣(市、區):內江市、資陽市、遂寧市、南充市、自貢市、廣安市全部,成都市的龍泉驛區、金堂縣、蒲江縣,德陽市的羅江縣、中江縣,綿陽市的遊仙區、三台縣、梓潼縣、鹽亭縣,眉山市的丹稜縣、仁壽縣、青神縣,樂山市的井研縣、五通橋區、犍為縣,巴中市的巴州區、平昌縣,達州市的渠縣、通川區、達縣、宣漢縣、開江縣、大竹縣,瀘州市的江陽區、龍馬潭區、瀘縣、納溪區,雅安市的名山縣,宜賓市的翠屏區、宜賓縣、南溪區、江安縣、長寧縣、高縣。
3.盆周山區。包括31個縣(市、區):廣元市全部,綿陽市的北川縣、平武縣,達州市的萬源市,巴中市的南江縣、通江縣,瀘州市的合江縣、古藺縣、敘永縣,宜賓市的興文縣、筠連縣、珙縣、屏山縣,雅安市的雨城區、蘆山縣、天全縣、滎經縣、寶興縣,眉山市的洪雅縣,樂山市的金口河區、沙灣區、沐川縣、峨眉山市、峨邊縣、馬邊縣。
4.川西南山區。包括24個縣(市、區):攀枝花市的東區、西區、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雅安市的漢源縣、石棉縣,甘孜州的瀘定縣,涼山州的西昌市、鹽源縣、德昌縣、會理縣、會東縣、寧南縣、普格縣、布拖縣、金陽縣、昭覺縣、喜德縣、冕寧縣、越西縣、甘洛縣、美姑縣、雷波縣。
5.川西北高原區。包括31個縣:甘孜州的康定縣、丹巴縣、九龍縣、雅江縣、道孚縣、爐霍縣、甘孜縣、新龍縣、德格縣、白玉縣、石渠縣、色達縣、理塘縣、巴塘縣、鄉城縣、稻城縣、得榮縣,阿壩州的汶川縣、理縣、茂縣、松潘縣、九寨溝縣、金川縣、小金縣、黑水縣、馬爾康縣、壤塘縣、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涼山州的木里縣。

五、保障措施

(一)增加農業農村投入。
1.健全政府“三農”投入長效機制。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健全投入增加的長效機制,確保財政對農業投入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提高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用於重大農業農村建設項目的比例,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計提和使用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土地出讓收入,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於農田水利建設,充分發揮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等土地整治資金的綜合效益。實施農業投入激勵考評,激勵市、縣政府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加大資金整合力度,切實發揮財政政策和涉農資金的合力效應。
2.完善各項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好良種補貼政策,擴大補貼範圍,提高良種覆蓋率,完善補貼辦法和操作程式。落實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繼續擴大農機購置補貼規模和範圍,調整最佳化農機購置補貼結構,擴大地方補貼機具選型比例。繼續落實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積極探索種糧大戶直接補貼試點。完善並落實農民培訓補貼政策,繼續開展農民工技能培訓,探索培訓基地貸款省級財政貼息政策。落實草原生態保護獎勵機制政策。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政策。
3.創新農村金融服務。進一步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拓寬政策性銀行支農功能,強化商業銀行支農社會責任,繼續發揮農信社支農主力軍作用,大力培育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等各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全面解決金融機構空白鄉鎮基本金融服務覆蓋問題。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通過財政以獎代補和風險補助方式,加快推進全省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擴大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的覆蓋面。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區域和試點品種,積極探索推行農村家庭財產人身傷害綜合保險試點,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協調機制建設。支持開展農村商業保險和合作保險。
4.引導社會力量支持“三農”。建立國家、集體、個人和社會等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籌集資金的投資體系。大力推行民辦公助方式,構建 “投、建、管”三位一體的支農項目建設機制。研究制定鼓勵投資農業發展的政策,大力吸引民間和社會資金,圍繞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新農村示範片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和農業重大項目建設等,投資現代種養殖業生產、加工、行銷、倉儲物流等領域。擴大對外開放,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利用外資推動現代農業建設。
(二)推進農村體制機制創新。
1.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長期穩定並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做好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探索建立土地、房產、林權、草場等農村資產要素市場化機制,逐步建立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有效機制。採取多種形式盤活集體資產,完善集體經濟實現形式,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繼續深化林權制度改革,完善牧區草場承包經營,穩定水域河灘養殖使用權。
2.創新農村土地經營機制。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規範有序流轉,大力支持、推廣能帶動農民增收、有利於農戶長期受益的土地經營機制和土地流轉模式,逐步完善和加強土地流轉信息提供、法律法規政策諮詢、流轉價格評估、契約簽訂指導、利益關係協調等服務。鼓勵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股份合作,推進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3.深化農村綜合改革。進一步轉變鄉鎮政府職能,鞏固深化鄉鎮機構改革成果,積極推進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推進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探索村級財務管理新機制。基本完成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完善和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逐步提高新農合保障水平,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著力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健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醫療救助和農村五保戶供養制度。建立計畫生育利益導向機制,統籌城鄉人口發展。繼續強化農民負擔監管。
4.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總結推廣成都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成功經驗,梯度推進德陽、自貢、廣元3個省級試點和20個市級試點。積極探索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大力推動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構建城鄉統一的土地、資本和人力資源市場。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進一步放寬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落戶條件。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衡發展,建立健全平等共享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管理體制。
(三)加大“三農”工作力度。
1.強化政府“三農”工作職責。堅持把農村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將規劃的目標任務和重點工作分解到年度,建立相應的目標責任制。政府主要領導要親自抓農村工作,縣級政府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農村工作上。農口部門要結合部門工作職能,制定專項工作規劃和年度工作方案,細化工作措施,狠抓落實。涉農部門要樹立全局觀念,強化服務意識,更加積極主動地支持服務“三農”。
2.完善農業農村工作推進機制。全省各級人民政府要充分發揮組織領導作用,善於運用市場機制,加強對資源配置的巨觀調控,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在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中,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農民發展農村經濟和增收創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和發動農民採取自籌資金、“一事一議”等多種方式投入資金、投工投勞。要注重培育和壯大帶動主體,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專業大戶對農民的輻射帶動作用。引導各類主體參與農村產業發展和公共設施建設。強化農業農村工作協調機制,增強農村工作綜合部門的統籌協調職能。
3.健全農村基層治理機制。加強基礎政權建設,擴大村民自治範圍,推進信息公開,健全議事協商,強化權力監督,保障農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深入開展“鄉學文建明,村學王家元”活動,大力學習推廣“文建明工作法”和“春風經驗”,深入推進農村創先爭優活動,大力推廣“四議兩公開一監督”工作法,推進鄉鎮政務和村務公開,擴大基層民主,建立健全民主監督機制,依法保障農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4.加強農村法制建設和社會管理。加強農村法制宣傳教育,搞好法律服務,提高農民法律意識,推進農村依法治理。加快建設農村綜合執法體系,增強依法行政能力,強化涉農執法監督和司法保護。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農民權益機制,暢通農村信訪渠道,堅持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結合,拓寬農村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妥善處理農村各種社會矛盾。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體系建設,健全包括協商、調解、仲裁、司法、信訪等多渠道調處糾紛的工作機制。加強農村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深入開展農村平安創建活動,確保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附錄:名詞解釋(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