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模

唐模

唐模村距呈坎約5公里,以古建築和田園風光見長。它是唐朝越國公汪華的太曾祖父叔舉創建的。公元923年,汪華的後裔汪思立遷回故鄉在太社叔舉種植的大片鬱鬱蔥蔥的銀杏樹,率領兒孫遷到些,形成了一個聚族而居的村落。汪氏子孫不忘唐朝對祖先汪華的恩榮,決定按盛時的規模建立起一個村莊,取名“唐模”。唐模以千年銀杏之茂、修造“西湖”之孝、中街流水之美、“十橋九貌”之勝、名家碑刻之雅、同胞翰林之譽遐邇聞名,堪稱徽州古村落的典範,現已成為安徽省唯一一家全國文明村、安徽省優秀文明示範景區、黃山市十大景區。

概況

唐模地處黃山腳下,距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僅十餘公里。唐模始建於唐、發

唐模唐模風景

展於宋元、盛於明清,是徽州歷史悠久、人文積澱深厚的文明古村。村落在選址和布局上非常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村中田園風光幽雅別致、亭坊街橋古韻悠悠,特別是水口園林和潺潺水街,使人備感陰柔與平和,置身其中,“喜桃露春濃,荷雲夏淨,桂風秋馥, 梅雪冬妍, 地僻歷俱忘,四序且憑花事告;看紫霞西聳,飛布東橫,天馬南馳,靈金北倚,山深人不覺,全村同在畫中居”。徽諺“唐模棠樾,餓死情願”也道出了唐模是一塊鍾靈毓秀的風水寶地。著名美學家郭因遊覽後贊道:唐模是清新平和中見玄妙。唐模以千年銀杏之茂、修造“西湖”之孝、中街流水之美、“十橋九貌”之勝、名家碑刻之雅、同胞翰林之譽遐邇聞名,堪稱徽州古村落的典範,現已成為安徽省唯一一家全國文明村、安徽省優秀文明示範景區、黃山市十大景區。

走近唐模,撲面而來的是古樸典雅、安詳寧謐的徽派水口園林。由村中流出的小溪穿過一座座的小石橋,翻越一道道攔水壩,形成一道道人工瀑布流往下游,兩岸數十株巨大的樟樹濃蔭蔽日。特別是那株決定汪氏家族命運的銀杏,歷經一千三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依然枝繁葉茂、生機盎然。

據說,唐越國公汪華後裔汪思立精通陰陽八卦,運用堪輿之術相中唐模而植銀杏數株,

唐模唐模古樓

擇成活處定居,結果宗汪一株茁壯成長,遂舉族定居唐模。該村末代翰林許承堯《疑庵詩》《詰老樹》《老樹對》兩詩更是賦予了它以人格內涵。徽州人為什麼鍾情在村口營造水口園林呢?這主要源於兩個原因,一是村口如人的臉面,故需以優雅先聲奪人;二是受陰陽風水理論的影響,徽州人認為水流象徵著時間和財富,隨著流動將把一切都帶走,故修好“水口”加以鎮留。檀乾園為水口園林的主體部分,因周邊遍植檀木而得名。相傳為清朝初期,村中一許氏富商為滿足老母一睹杭州西湖勝景的願望而耗巨資建造,故又名“小西湖”。湖廣10餘畝,園內“三潭相連”,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帶橋”、“鏡亭”等勝景。值得稱道的是鏡亭內還珍藏著朱熹蘇軾米芾董其昌黃庭堅文徵明祝枝山等歷代名家書法碑刻18塊,鐫刻精緻,氣勢恢宏,篆隸行草一應俱全,銀鉤鐵線如龍蛇隱壁,不愧為書法絕作、文物精品,也充分反映了徽商經濟繁榮及由此帶來的文化昌盛。園中還有沙堤亭、“同胞翰林坊”等建築,沙堤亭二層八角,青頂紅柱,飛檐翹角;“同胞翰林坊”,四柱三間沖天式,為表彰康熙年間該村許承宣、許承家兄弟倆同中進士,被皇帝欽點為翰林而建,再加上清末翰林許承堯,可謂是一村許氏三翰林,該村文風昌盛,教育發達不言而喻。

逆著潺潺流動的檀乾溪水上行約一公里,村落建築漸入眼帘。高陽橋橫跨檀乾溪,迎送著進出村落的人們。橋建於清雍正年間,石質雙孔,橋面上建有五開間殿堂,樑柱檐拱形制,呈現出徽州古廊橋的優美風貌。出高陽橋便是長約600米的唐模水街,清澈的溪流終年不竭,也不漫過溪岸。沿溪兩岸相對建造有近百幢白牆青瓦馬頭牆的徽派建築,有民居、祠堂、店鋪、油坊等,鱗次櫛比,錯落有致。沿街還建有

唐模唐模風景

40餘米長的避雨長廊,廊下臨溪設美人靠,並有石階通向河面,供村民浣洗之用。“小橋、流水、人家”,呈現在我們眼前的酷似一幅清新明麗的村居山水圖。憑欄臨水或漫步古樸的街巷,仿佛置身於《清明上河圖》的意境中,好像步入遙遠的宋明時代。古建築也別有特色,有叫船廳的,外觀尤如一艘頂風破浪的商船;有叫白果廳的,整棟建築全部用白果木建造;許承堯的“翰林院”等豪門巨宅,以及象徵族權的祠堂更是宏偉壯觀、精雕細鏤、巧奪天工,充分體現了全盛時期徽商的奢華,徽州建築工匠的精湛技藝,以及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村中還有條石鋪成的古戲坦,跳鍾馗、柳翠娘馬跳財神、蚌殼舞、儺舞等地方戲和民俗表演為古村披上了一層古樸和神秘的面紗,每每令游觀者讚嘆不已。

“系馬唐模溫舊夢,水心開遍白蓮花”。唐模作為徽州古村落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和爛燦的徽州文化的一個縮影,是人們反樸歸真,尋古探幽的極好處所,為眾多的旅遊者趨之若鶩。

景區榮譽:1999年評為“安徽省文明旅遊示範景區”;
2005年11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村”的榮譽稱號;
2006年12月被全國旅遊質量評定委員會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07年6月被建設部、文化部和國家文物總局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2007年11月被安徽省旅遊局評為“安徽省十大美麗鄉村”。
2008年4月,唐模景區被黃山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列為"黃山市旅遊服務標準化試點景區"
2008年9月,唐模景區被安徽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改委列為"安徽省百家服務標準化試點單位"
門票價格:55元/人 大、中、國小生,殘疾人,現役軍人,60歲以上老人憑證優惠價35元

地理位置 

唐模唐模

唐模地處黃山腳下,距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僅十餘公里。唐模始建於唐、發展於宋元、盛於明清,是徽州歷史悠久、人文積澱深厚的文明古村。村落在選址和布局上非常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村中田園風光幽雅別致、亭坊街橋古韻悠悠,特別是水口園林和潺潺水街,使人備感陰柔與平和,徽諺“唐模棠樾,餓死情願”也道出了唐模是一塊鍾靈毓秀的風水寶地。著名美學家郭因遊覽後贊道:唐模是清新平和中見玄妙。唐模以千年銀杏之茂、修造“西湖”之孝、中街流水之美、“十橋九貌”之勝、名家碑刻之雅、同胞翰林之譽遐邇聞名,堪稱徽州古村落的典範,現已成為安徽省唯一一家全國文明村。

歷史

唐模始建於唐,始稱檀乾。公元923年唐越國汪華後裔汪思立受父之命娶此

唐模唐模景色

地程氏為妻,遂遷居該村,並利用風水原理栽植銀杏樹選址建設家園。同時,為表先主(唐朝皇上)對其祖先汪華及其後代的隆恩,取忠君、忠主之意,決定仿效“後唐”建設一個標準而模範的村莊,便改村名為“唐模”。汪思立便是汪姓遷歙(轄區相當於現在的黃山市)始祖。南宋時,許姓由歙北許村遷入,與原居的程、汪、吳三姓混居,遂為該村大姓。至今村中還留存有唐朝皇帝冊封汪華的聖旨和汪氏家族由植樹選址而始的族譜。

唐模古村經宋、元時期的發展,到明、清時期逐漸強盛。特別是清代初期最為鼎盛。這與徽商的發展時間基本吻合。可見古徽州發達村落的建設和發展與徽商的強大經濟實力是分不開的。

經濟

唐模村歷史上特別是明清時期經濟發達。徽州地區有“八山半水半分田,還有一分是莊園”之說,意思就是徽州地區山多田少。在以前以農業為完全產業的社會中,這是一個地區經濟的致命要素,於是便有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之諺語,意為怪命不好,生在徽州,養到十三四歲,便要到外面去做學徒幫工謀生。經過一代代徽州人的努力,這幫人中有的成了徽商,有的成了大老闆,加上徽州土特產等資源豐富,又成了徽商形成的要素。從晉代開始便有了徽州人外出謀生,到了明清時期,徽商達到鼎盛,據說那時期徽商掌握的財富占了整箇中國的三成,到了富可敵國的程度。窮苦出身的徽州商人發達後,更注重對教育的投入和故土建設,這便形成了徽州人才的輩出、亦商亦儒和徽州一系列的村落建築。唐模也是在這種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現在,無論是地方志的記載,還是村中人們的流傳,有很多就是發生在這裡的故事。

古建築

唐模村不同與一般的以古民居為代表的古村落,它的特點在於不僅具有徽派建

唐模唐模春季

築中的牌坊、民居、祠堂,更保留了基於風水理論而建設的村落布局。包括水口上的古樹群、造型別異的古亭和小橋群、規制較高的牌坊;清初模仿杭州西湖而建的園林建築“檀乾園”;依溪而建的“水街”更是頗具江南水鄉之餘韻。正如該村晚清詩人許承堯所云:“喜桃露春濃,荷雲夏淨,桂風秋馥,梅雪冬妍,地僻歷俱忘,同序旦憑花事告;看紫霞西聳,飛布東橫,天馬南馳,靈金北倚,山深人不覺,全村同在畫中居。”

檀乾園

建於清初,乾隆年間曾修茸過,以門外溪堤遍植檀樹、紫荊樹而得名。人稱“小西湖”。

人們說忠君鑄造了唐模,盡孝則成就了檀乾園。和徽州其他地方一樣,唐模既出富商,又出達官。相傳清初唐模一個姓許的富商,他的母親想到杭州西湖遊覽,但山高路遠,年老體衰,不便成行。孝子不惜斥以巨資在村邊挖塘壘壩,大動土木,模擬西湖的景致,以報孝母親和鄉鄰。

檀乾園邊有一棵400多歲的古樹。為電視劇《天仙配》中為七仙女董永開口做媒的那棵槐蔭樹。離樹不遠的沙堤亭,建於清康熙年間。亭子分為上下兩層。上層中空,四邊有虛閣,八個角的飛檐上各懸鐵馬飛鈴。沙提亭的附近就是同胞翰林石坊,為紀念康熙皇帝欽點許承宣、許承家兄弟同入翰林而建,因工麗典雅、雕刻精美而被譽為唐模的門戶和象片。

水街

水街是夾溪而建的街道市井。小溪不寬,兩岸除了分布著近百幢民居之外,雜貨店、油坊等一應俱全,店鋪前還有杏旗飄揚。沿街築有40多米長的避雨長廊,廊下臨河設有“美人靠”。溪上的高陽橋是一座廊橋。據說,唐模與歙縣的許村、江蘇的宜興(徽商重要的僑寓地之一)的許姓村落都比較有名,而三個地方都有高陽橋。也許這相同的名字可以讓徽商稍稍寄託思鄉之情吧。

歷史名人

由於唐模村雄厚的經濟基礎加上環境清淨幽雅,是讀書的好地方,這裡又有著讀書的好傳統,故而人傑地靈,文風鼎盛,代出名人。如康熙年間許承宣許承家同胞兄弟皆考中進士,亘古罕見,朝廷為之樹“同胞翰林”石坊以示表彰。許承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代翰林。徽州一帶流傳有“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之佳話,而在唐模一村就出了三個翰林,足見此地文風之盛。

遊記

在徽州這片特別的土地上,由於其山川阻隔和諸多原因,遺留著一個個相對封閉的

唐模唐模古鎮

村落,它們就像一頁頁發黃的歷史卷張,向世人訴說著這裡曾經的輝煌與滄桑。其中,就有這樣一個千年古村落--唐模。該村由唐朝至今,經歷了千百年的世事滄桑,形成了特有的人文和生存理念--充分融會了儒釋道之精髓的哲學體系。特別是歷經了徽商鼎盛的明清時期後,代出名人。而如今最能體現她那獨特風韻的,莫過於村中那歷史遺存的美麗景色、那經千百年逐漸完善的生存空間。

走進唐模,人們一眼就能看到的是唐模古村的水口園林。由村中流出的小溪穿過一座座小石橋,翻越一道道攔水壩,形成一道道人工瀑布流往下游,兩岸數十株巨大的樟樹,以終年常綠的傘形樹冠,掩映著小橋、流水、人家。在離村約一公里的地方,水口園林的內容更為豐富,樹旁古亭飛檐翹角,二層八角青頂紅柱,亭下石桌石凳,似乎是讓遠途歸來的遊子,歇息一下,重振精神與家人團聚;或許是讓遠走他鄉的親人,莫忘畫中故鄉。據考證,古徽州水口園林之所以營造的精美且極富有情調,主要源於二個原因,一是村口如人的臉面,故需以優雅,先聲奪人;二是受陰陽風水理論的影響,徽州人認為水流象徵著時間和財富,隨著流動將把一切都帶走,故修好"水口"加以鎮留。據說唐模水口布局已被仿入"昆明世博園"。過水口前行幾分鐘,便見一四柱沖天的高大石坊,坊名為"同胞翰林",是為紀念清朝康熙年間該村許氏兄弟兩人均因才華出眾,考上進士,被皇帝欽點為翰林而建,石坊高約16米,寬約10米,雕琢精美,出入該村人行其下,須昂首景仰。由此可見入仕做官,在徽州社會中的地位之高。作為徽州園林的主要部分,建於清初的"小西湖",又名"檀乾園",更是讓人駐足忘返。據村史記載,當時該村一許氏富商常年在杭州經商,其母思子心切,每欲前往終不能行,為娛老母,特投巨資,模擬杭州西湖景致,依水流山勢建造了唐模小西湖,後將該處作為"許氏義塾",用作後裔子孫接受學習教育的場所。周邊遍植檀木,又名"檀乾園",希望後裔刻苦學習,努力進取,成為國之有用人才。小西湖占地10餘畝,三塘相連,自然形成"三潭映月"、湖心亭、白堤、玉帶橋、鏡亭等景觀。尤其以鏡亭內的18方明、清時期刻制的石碑,分別將朱熹、蘇軾、米芾、黃庭堅、祝枝山等名家詩詞手跡鐫刻留真,鐵畫銀勾,真草隸篆,既是文物精品,又是書法絕作。匯集珍藏在一個村落里,可見徽商經濟實力之強,以及由此帶來的文化昌盛。

出小西湖,過許氏宗祠,高陽橋成為村落的入口處。高陽橋建於明代,為石質雙孔,是古徽州獨具特色的廊橋,整座橋面上建了五開間殿堂,堂中樑柱木雕精美,彩繪典雅絢麗,可稱明代廊橋建築之典範。如今古橋已成為人們休息品茶和憑欄賞景的好地方。

出高陽橋便是長約600米的唐模水街,獨具特色的唐模水街,實為南北流向的小溪,溪寬5米、

唐模唐模美景

10米不等,清澈的溪流終年不竭。沿溪兩岸相對建造有近百幢徽派建築,有民居、有祠堂、有店鋪、有油坊,高低錯落,形成夾溪的街道市井。沿街還建有40餘米的避雨長廊,廊下臨溪設美人靠,供村民及商家生活休息之用。憑欄臨水,尤如置身《清明上河圖》的意境中,讓人覺得步入遙遠的宋明時代。正如該村晚清詩人許承堯所云:"喜桃露春濃,荷雲夏淨,桂風秋馥,梅雪冬妍,地僻歷俱忘,同序旦憑花事告;看紫霞西聳,飛布東橫,天馬南馳,靈金北倚,山深人不覺,全村同在畫中居。"

步入唐模,不禁會為眾多的明清建築而讚嘆,為"小橋、流水、人家"的格局而迷戀,為清醇幽靜,處處可畫、時時有詩的風情而陶醉,可是游罷而歸,卻似乎又茫然若有所失。確實,在唐模遊歷所得,用言語表述似乎很難。也許我們領略的僅僅是一種文化氛圍,一種由歷史、建築、文物、民俗、飲食以及哲學、觀念等等多層次多方面內容構成的綜合體。這裡的每一個角落,都是活生生的現實生活,又都是耐人尋味的人文景觀--一種人化了的自然所顯示出來的文化性。而這種文化性又有著其獨特的品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的視角不同,在唐模的遊歷收穫的有所不一。

歙縣旅遊景點

黃山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