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沿革
岩寺文峰塔始建於明嘉靖23年(即公元1544年),為里人鄭佐倡建,歷時十五載。鄭佐,字雙溪,徽州岩寺人(所以上文稱里人,鄉里的意思),是明代正德甲戌進士,官至貴州右參政。鄭佐為建此塔確實費了不少心血,從設計到落成花費15個春秋,耗資四萬多兩白銀,每一層由哪些人捐獻統統銘刻立碑。僅塔心木一項,就訪遍了全縣諸山,最後還是在黟縣漁亭大聖山覓得的。這株高13丈的巨材,從伐倒到運來岩寺,百把里地就整整花了三年。為鑄造塔頂的葫蘆寶瓶,他參考了南京報恩塔、紹興大禪寺塔以及泗州塔多處圖形。
以往,特別是清代,每逢農曆二月初二,四鄉八里的人有游塔慣例。白天遊人如織,夜間點燃塔燈,從最高層連珠下垂,倒也五彩繽紛。每逢游塔盛會,塔四周便象北京“天橋”一樣熱鬧,有說大鼓的、玩雜耍的、變戲法的、賣藥的、擺攤的、設賭的,五花八門。現在七、八十歲老人,少年時還見過游塔場面,至今記憶猶新。
文化遺存
文峰塔參照當時紹興大禪寺塔、南京報恩寺塔、泗州塔樣式,塔八角七層,高67米,是徽州塔高之最,登文峰塔,可遠眺黃山煙雲,近瞰古鎮全貌。塔底直徑8米,逐層略內收。底層塔檐外伸1.5米,向上逐層加長,至第七層椿伸出3米,使上層檐水直滴至地,避免各層塔體被積水剝蝕,既保堅固,又利觀瞻,成為徽州古塔之奇構。
塔內有磚階盤鏇而上,每層皆有佛龕、金匾。歷朝鹹有修葺。清末塔檐被焚,民國初塔頂遭雷擊倒坍,現僅存珠墩以下磚砌塔身。
塔東側建有鳳山台,與塔同時所建,以襯塔景,今仍存。鳳山台又名點將台,1937年10月,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次年2月,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及陳毅、張雲逸等同志率領7000官兵在皖南重鎮岩寺集中整編,軍部及政治處設在岩寺后街的金家大院內,鳳山台就曾用作閱兵點將之用。
整個“鳳山台”全部用石條砌成,台上原有樓閣三間,左右兩間供遊客休憩,中間一間塑有玉虛神君像,系道家供奉場所。上題匾額“中天積翠”四個大字。台前圍砌院牆,朝南開一大圓門,門上有“鳳山靈境”匾額一塊,為潘緯所書。
塔西有佘(shé)公橋(已毀)。佘公橋又名新橋。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里人佘文義獨資建造,比文峰寶塔早建八年,該橋毀於1969年7月5日特大洪水。
據說當年的倡建人鄭雙溪以為豐樂河水順流東去,有失岩寺之風水,宜以文峰塔為筆,佘公橋為墨,以田疇為紙(一說以長坦山為紙),鳳山台為硯,象徵本鎮水口之高雅,以鎮風水,企盼岩寺鎮文運昌盛,人才輩出。
文物現狀
文峰塔主體建築雖仍然矗立,但是,由於缺乏保護和修繕,塔體有多處開裂,塔檐損毀也較為嚴重,腐蝕剝落頗多。塔內幾乎無人監管,牆壁塗鴉頗多。有趣的是,塔頂植物茂盛,遠觀塔好像戴上了可愛的帽子,塔身也有多處長有植物,它們為鳥雀提供了很好的棲身之所。
經營情況
由於文峰塔屬獨立景觀,離黃山其他各大景點有一定距離,開發價值有待考察,加上岩寺近年來走工業發展道路,空氣品質相對黃山其他景點要大打折扣,因此,專程來遊玩文峰塔的人很少,很多遊人都是在奔往岩寺高速入口的車上對窗外的文峰塔驚鴻一瞥。所以,目前該塔暫處於無人經營狀態。
黃山旅遊景點
光明頂 | 蓮花峰 | 排雲亭 | 天都峰 | 西海大峽谷 | 迎客松 | 白鵝嶺 | 丹霞峰 | 飛來石 | 翡翠池 | 翡翠谷 | 黃山溫泉 | 夢筆生花 | 齊雲山 | 潛口古建築群 | 人字瀑 | 獅子峰 | 始信峰 | 鰲魚峰 | 百步雲梯 | 百丈瀑[黃山] | 慈光閣 | 芙蓉谷 | 古城岩 | 花山謎窟 | 鯽魚背 | 龍源九龍瀑 | 雙龍松 | 松谷庵 | 松鼠跳天都 | 太平湖 | 唐模 | 天海 | 屯溪老街 | 臥龍松 | 五龍潭 | 玉屏樓 | 雲谷寺 | 步仙橋 | 程氏三宅 | 翠微寺 | 黑虎松 | 黃山野生猴谷 | 接引松 | 連理松 | 麒麟松 | 青鸞峰 | 仙女繡花 | 黃山一線天 | 白雲溪 | 寶塔峰 | 道人峰 | 浮丘峰 | 牯牛降 | 關公擋曹 | 虎頭岩 | 回音壁 | 轎頂峰 | 金雞叫天門 | 孔雀戲蓮花 | 立馬峰大石壁 | 龍爪松 | 牌坊峰 | 清涼台 | 清潭峰 | 三疊泉 | 扇子松 | 聖泉峰 | 十八羅漢望南海 | 石床峰 | 石人峰 | 石筍矼 | 石柱峰 | 書箱峰 | 蜀源村 | 曙光亭 | 松林峰 | 桃花峰 | 桃花溪 | 屯溪老大橋 | 烏龍亭 | 武松打虎 | 犀牛望月 | 仙女彈琴 | 仙人踩高蹺 | 仙人飄海 | 仙人曬鞋 | 仙人曬靴 | 岩寺文峰塔 | 雲際峰 | 雲門峰 | 硃砂峰 | 紫石峰 | 醉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