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村

唐朝村

唐朝村地處黃山腳下,距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僅十餘公里。唐模始建於唐、發展於宋元、盛於明清,是徽州歷史悠久、人文積澱深厚的文明古村。

唐朝村唐朝村

村落在選址和布局上非常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村中田園風光幽雅別致、亭坊街橋古韻悠悠,特別是水口園林和潺潺水街,使人備感陰柔與平和,置身其中,“喜桃露春濃,荷雲夏淨,桂風秋馥, 梅雪冬妍, 地僻歷俱忘,四序且憑花事告;看紫霞西聳,飛布東橫,天馬南馳,靈金北倚,山深人不覺,全村同在畫中居”。徽諺“唐模棠樾,餓死情願”也道出了唐模是一塊鍾靈毓秀的風水寶地。著名美學家郭因遊覽後贊道:唐模是清新平和中見玄妙。唐模以千年銀杏之茂、修造“西湖”之孝、中街流水之美、“十橋九貌”之勝、名家碑刻之雅、同胞翰林之譽遐邇聞名,堪稱徽州古村落的典範,現已成為安徽省唯一一家全國文明村、安徽省優秀文明示範景區、黃山市十佳景區

走近唐模,撲面而來的是古樸典雅、安詳寧謐的徽派水口園林。由村中流出的小溪穿過一座座的小石橋,翻越一道道攔水壩,形成一道道人工瀑布流往下游,兩岸數十株巨大的樟樹濃蔭蔽日。特別是那株決定汪氏家族命運的銀杏,歷經一千三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依然枝繁葉茂、生機盎然。
據說,唐越國公汪華後裔汪思立精通陰陽八卦,運用堪輿之術相中唐模而植銀杏數株,擇成活處定居,結果宗汪一株茁壯成長,遂舉族定居唐模。該村末代翰林許承堯《疑庵詩》中《詰老樹》和《老樹對》兩詩更是賦予了它以人格內涵。徽州人為什麼鍾情在村口營造水口園林呢?這主要源於兩個原因,一是村口如人的臉面,故需以優雅先聲奪人;二是受陰陽風水理論的影響,徽州人認為水流象徵著時間和財富,隨著流動將把一切都帶走,故修好“水口”加以鎮留。檀乾園為水口園林的主體部分,因周邊遍植檀木而得名。相傳為清朝初期,村中一許氏富商為滿足老母一睹杭州西湖勝景的願望而耗巨資建造,故又名“小西湖”。湖廣10餘畝,園內“三潭相連”,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帶橋”、“鏡亭”等勝景。值得稱道的是鏡亭內還珍藏著朱熹蘇軾米芾董其昌黃庭堅文徵明祝枝山等歷代名家書法碑刻18塊,鐫刻精緻,氣勢恢宏,篆隸行草一應俱全,銀鉤鐵線如龍蛇隱壁,不愧為書法絕作、文物精品,也充分反映了徽商經濟繁榮及由此帶來的文化昌盛。園中還有沙堤亭、“同胞翰林坊”等建築,沙堤亭二層八角,青頂紅柱,飛檐翹角;“同胞翰林坊”,四柱三間沖天式,為表彰康熙年間該村許承宣、許承家兄弟倆同中進士,被皇帝欽點為翰林而建,再加上清末翰林許承堯,可謂是一村許氏三翰林,該村文風昌盛,教育發達不言而喻。

逆著潺潺流動的檀乾溪水上行約一公里,村落建築漸入眼帘。高陽橋橫跨檀乾溪,迎送著進出村落的人們。橋建於清雍正年間,石質雙孔,橋面上建有五開間殿堂,樑柱檐拱形制,呈現出徽州古廊橋的優美風貌。出高陽橋便是長約600米的唐模水街,清澈的溪流終年不竭,也不漫過溪岸。沿溪兩岸相對建造有近百幢白牆青瓦馬頭牆的徽派建築,有民居、祠堂、店鋪、油坊等,鱗次櫛比,錯落有致。沿街還建有40餘米長的避雨長廊,廊下臨溪設美人靠,並有石階通向河面,供村民浣洗之用。“小橋、流水、人家”,呈現在我們眼前的酷似一幅清新明麗的村居山水圖。憑欄臨水或漫步古樸的街巷,仿佛置身於《清明上河圖》的意境中,好像步入遙遠的宋明時代。古建築也別有特色,有叫船廳的,外觀尤如一艘頂風破浪的商船;有叫白果廳的,整棟建築全部用白果木建造;許承堯的“翰林院”等豪門巨宅,以及象徵族權的祠堂更是宏偉壯觀、精雕細鏤、巧奪天工,充分體現了全盛時期徽商的奢華,徽州建築工匠的精湛技藝,以及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村中還有條石鋪成的古戲坦,跳鍾馗、柳翠娘馬跳財神、蚌殼舞、儺舞等地方戲和民俗表演為古村披上了一層古樸和神秘的面紗,每每令游觀者讚嘆不已。
“系馬唐模溫舊夢,水心開遍白蓮花”。唐模作為徽州古村落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和爛燦的徽州文化的一個縮影,是人們反樸歸真,尋古探幽的極好處所,為眾多的旅遊者趨之若鶩。

相關連結:呈坎八卦村 花山謎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