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烏力嘎爾,蒙古語,意為“說書”。相傳在成吉思汗時代,就已經出現了這種藝術形式。其初期所表現的題材,多為神話故事,如《滿魔王》等。至清代後期,許多藝人逐漸將一些漢族經典故事譯為蒙古語進行說唱,頗受廣大牧民的歡迎,如《大八義》、《小八義》、《聊齋志異》、《封神演義》、《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等。新中國成立後,蒙古族說書藝人又將當代文學作品如《林海雪原》、《雷鋒的故事》等譯為蒙古語,用烏力嘎爾的藝術形式進行表演。
形式
表演時,藝人自己伴奏,邊說邊唱,內容以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為主,表現力很強。
烏力嘎爾的音樂多取材於蒙古族民歌,現有曲調100多首,並且各有其特定的用場。如有表現行軍的《行軍調》,以及模擬風聲、雨聲的音調等。
烏力嘎爾的表演者全是男性,一人表演,用低音四胡或馬頭琴自拉自唱。每到一家表演時,開頭先說幾句恭敬主人的話,然後由主人點戲。表演完後,還要唱幾句祝願主人生活美滿的詩句。因該藝術形式適於在居住分散的牧區表演,故很受牧民們的歡迎,藝人每到一處,均被視為貴客。如果說唱長篇故事,一天講不完,就住下來,講幾天乃至十幾天。方圓幾十里的牧民也策馬而來,一飽耳福。
影響
新中國成立後,烏力嘎爾走出牧場,進入城市。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就有一條街,叫“說書廳巷”,是上世紀50年代初,因在此修建“呼和浩特蒙古語說書廳”而被命名的。該說書廳形似蒙古包,頗具民族特色,可容納100多人,是一座綜合性的蒙古族曲藝表演場所。每年,內蒙古自治區各地的烏力嘎爾藝人都要匯聚於此,一展才華,觀者如雲,盛況空前。
盤點內蒙古民俗
內蒙古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賽馬、摔跤、射箭被稱為蒙古族的“男兒三藝”,每年七月中下旬舉辦的那達慕草原旅遊節,集中展示蒙古民族歌舞、體育、競技、服飾、飲食各方面的燦爛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