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卜氏腔吻鱈

哈卜氏腔吻鱈

哈卜氏腔吻鱈,學名Coelorinchus hubbsi,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

基本信息

簡介

俗名:鱈魚 

哈卜氏哈卜氏

學名:Coelorinchushubbsi
英文名:Hubbsgrenadier
中文名:哈卜氏腔吻鱈哈氏腔吻鱈
科名:Macrouridae
科中文名:鼠尾鱈科
同種異名:Caelorinchushubbsi,Coelorhynchushubbsi
世界分布:西北太平洋
地理分布: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至中國台灣南部海域。
模式種產地:Owase,Mie-ken,Japan,100-200fm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300-400米
最大體長:23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否
食用魚類:否
觀賞魚類:否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尾長如帶,愈往後愈尖細。鼻骨前側邊緣完全被骨支托。吻部腹面完全被鱗;頭部棱脊發達具特化之強棘鱗,頭部頂端之上枕區鱗棘列數一列。發光器呈短桿狀,自肛門起點延伸至兩腹鰭間。

體被強櫛鱗,鱗列3~6列呈放射狀排列,棘刺形狀尖而略呈扁平狀。口腔暗色,鰓膜黑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水深200-300公尺之泥砂底質的海域,底棲肉食性魚類,以小型蝦蟹為主食。

漁業利用

一般以底拖網捕獲,不具食用價值,通常做為下雜魚用。

鼠尾鱈科

鼠尾鱈科Macrouridae,硬骨魚綱Osteichthyes輻鰭魚亞綱Actinopterygii鱈形目Gadiformes,體延長,尾部漸細窄,末端幾呈絲狀。頭大,頭部黏液腔發達。吻常突出,大多數種類的吻部布滿堅硬的稜鱗。口端位、次端位或下位。通常有頦須。眼一般較大。兩頜有齒,齶骨無齒。鰓裂寬大;鰓膜在喉峽部相連或不連合;無擬鰓,鰓被架6-8,鰓耙短小或退化。大多數種類鱗上有刺;具側線。發光器有或無。背鰭兩個,第一背鰭短而高,具硬棘II,軟條7-14;第二背鰭基底長,延伸至尾部而與臀鰭相連;胸鰭胸位或近喉位,軟條5-17,通常外側鰭條常延長;無尾鰭(顳孔鱈屬Trachyrincus除外)。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一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