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俗名:鱈魚
學名:Coelorinchussmithi
英文名:Smith'sgrenadier
中文名:斯氏腔吻鱈斯氏腔吻鱈
科名:Macrouridae
同種異名:Caelorinchussmithi,Coelorhynchussmithi
世界分布:西北太平洋
模式種產地:Philippines,0?5'00""N,127-24'35""E,Albatrosssta.5621,298fms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300-610米
最大體長:32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形態特徵
本魚頭部腹面光滑無鱗,眼窩極大,口小,吻部較遲鈍,吻端有一小型的三角形棘突。齒為錐狀,6列排成寬齒帶;胸鰭基底之上後方有一大而明顯的圓形黑斑;體被櫛鱗,鱗片上之小棘平行排列,大小約略一致。發光器中長,由肛門起向前延伸止於兩腹鰭基底之間。體為淺棕色,腹部白色,小型個體胸部的黑色圓斑會於死亡後消失。體長可達32厘米。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300-610公尺深泥砂底質、水溫6-12℃的水域。深海底棲性魚,以多毛類、等足類及一些底棲性的小魚為食。繁殖期為初春,成魚會游至較淺海域產卵。漁業利用
本種類常與日本腔吻鱈一起被捕獲,可能兩者之棲息環境很接近,大型個體可食用,小型個體則作為下雜魚,供作養殖魚類的餌料。腔吻鱈屬魚類
腔吻鱈屬魚類,屬於鱈形目長尾鱈科,因其典型屬種的肉潔白如雪而得名,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一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