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海域,包括日本、東海及台灣等海域。深度
水深100~770米。特徵
本魚全身呈銀白色,背部黑灰色。體略延長,側扁如鯛,體被櫛鱗,側線鱗片32~35枚,尾鰭前緣具有棘狀鱗片。口裂水平,頷部有長須一對,為本魚最大特徵。上下和及齶骨均有絨毛狀齒。背鰭大型,基底甚長,背鰭有硬棘5枚,軟條33~34枚。臀鰭硬棘3~4枚,軟條15~16枚,尾鰭分叉。體長可達35厘米。
背鰭Ⅴ-32—35;臀鰭Ⅳ-16;胸鰭15—16;腹鰭Ⅰ-6;尾鰭Ⅴ-19-Ⅳ。側線鱗37—38,7—8/15—16;鰓耙5+8—9.體長131—175mm:為體高2.5—2.8倍,為頭長3—3.1倍。頭長為吻長5.3—5.8倍,為眼徑2.9—3.2倍,為尾柄長1.8倍.體長橢圓形側扁,背緣較圓凸。吻鈍。眼側中位。眼間隔圓凸較眼窄。口前位;上頜過眼後緣且外側有一縱嵴。頜齒與犁齶骨齒群絨狀。下頦須不達胸鰭基。頭體有櫛鱗。側線位稍高。背鰭位前鰓蓋骨與尾鰭基正中間前4鰭條最長。臀鰭始於第19背鰭條基下方。胸鰭低短刀狀約達第一背鰭條基下方。腹鰭始於胸鰭基後下方亦短。尾鰭深叉狀。浸存標本體褐色,腹部較淡。鰭淡色,背鰭前端與尾鰭叉末端黑色。分布於我國琉球海溝北端及台灣東港到日本南部等深海。
生態
本於主要棲息於深海沙泥底海域,于海底停留時,往往將頷須往下支撐,實為擺樣子而已,無實際作用。屬於肉食性魚類,以甲殼類和小型魚類為食。經濟利用
食用魚,其肉含脂肪量高,味美。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一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
金眼鯛目百科
金眼鯛目(Beryciformes) 硬骨魚綱輻鰭魚亞綱的1目。化石始於白堊紀。現有3亞目14科約38屬164種。 |